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1/11/2019
《小丑》:超英电影里的异类/李彬铭(新山)
作者: 李彬铭(新山)

2019年威尼斯电影节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的会是超英电影《小丑》的金狮奖。此片得奖后掀起一阵的讨论,因为这是超英电影在3大电影节首次获得最高荣誉。《小丑》获奖的同时,也有人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做为超英电影的《小丑》不该获奖,和更加小众的艺术片 “抢市场” 。但我认为,电影获奖与否和电影类型无关,重要的是影片的质量,而且《小丑》可算是超英电影里的异数。《小丑》可算是披着超英电影外衣的犯罪心理片。

影片更关注的非动作场面而是对于人物的建构。究竟是谁造就了小丑?他又为什么会变成那样?他的存在代表着什么?这些乃是电影探讨的主题。和今年的金棕榈类似,导演都从低端人口的角度出发,去探讨了社会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阶级,贫富和权力的限制导致了一个人迈向疯狂。乍看之下小丑是疯狂的,但其实是整个世界都是疯狂的。这股疯狂的主驱动力便是阶级制度。还记得《寄生上流》暴雨天里的阶梯吗?在这部电影也有,但我们看到的是亚瑟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好似想要从这个深渊爬出去似的。然而奉俊昊选择的是让“蟑螂们”往下走,爬到他们原本的所在地。二位导演都选用了阶梯这个概念来暗示阶级之间的差异。和《寄生上流》一样,《小丑》里的亚瑟在上电视节目前的那一刻便从阶梯的顶端往下走,好似这个社会终于将他推下社会的无底深渊,穿着鲜艳的衣服,准备释放他的这份疯狂。两位导演用了同样的意象来表现这些处于金字塔底下的人怎么被推下无底深渊,最终导致这股无处可诉的力量在结局得以释放并反噬上流阶层。《小丑》和普通的超英电影不同,前者选择了对于社会的探讨并将这股堆积的力量释放于角色的行为中,后者则选择了在视听基础上制造快感最后导致该类型的影片沦落为一部部精彩绝伦却空洞的特效秀。

该片之所以是超英电影里的异数是因为其节奏。影片的节奏较为缓慢,和普通的超英电影的快节奏不同。电影花了大半时间建立角色的形象与精神世界,追溯角色一步一步成为小丑的“心路历程”和前因后果。由于剧情聚焦于角色的心理状况及精神发展,因此节奏势必会变得缓慢,这就和其他超英电影里注重于用事件和个别角色的纠纷来推动剧情发展的惯用模式大相径庭。我们从一开始亚瑟的事业不顺,到之后其他悲剧事件的发生,看到了环境对其精神的影响,像是导演在慢慢撒网,在最后将之前铺叙的剧情一举推向高潮,让观众在高潮后离场且意犹未尽。反观《黑豹》则是用特查拉的身世和制造各种冲突来推动故事发展,虽节奏更为紧凑且戏剧张力更强,但是最后的高潮并不深刻,无法让人反复品味。我认为这会对电影的口碑造成损害,因为马来西亚观众或许一时半会儿无法适应节奏较为缓慢的超英电影,再加上其视觉特效并不比其他超英电影精彩。

视觉特效是本片最大的亮点:这部片的“大场面”寥寥可数!一般的超英电影都被满满的视觉特效画面给塞满了,让观众的眼球目不暇给。然而本片却是较多的特写和近景,电影更接近写实风格,最后的几分钟才有所谓的“大场面”。我相信电影里最大的场面应该是尾声的“复活仪式”,而且这个“复活仪式”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该场面象征的是人民意识的崛起,一个人民起义的画面,就如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女神引导人民》一般,画面精美绝伦。因此,若观众所期待的是满满大场面的《小丑》那么势必会失望而归,因为该片的主要空间都是在狭窄的室内,以显示主角所处的社会阶层所面对的压迫。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导演擅长使用镜头语言来表达主角的心理状态和所面对的压迫,成就了好些美丽的镜头。

然而,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便是那份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怀。电影里的所有表现都指向一件事:对于底层人民的忽视与压迫。电影中的高谭市政府削减了当地医疗拨款,亚瑟的精神病被迫中断治疗。亚瑟甚至被告知“他们并不在乎像你或像我这样的人”。导演逼迫观众去正视这个社会的不公:为什么底层人民的命就不是命?甚至让观众开始意识到并去思考这些所谓“低端人口”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2017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囚》的得主马莉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 “因为像我或者像耿军这样的,可能都属于待被清扫的 ‘低端人口’ ,因此我觉得这个奖特别重。” 这句话正好呼应了这部电影,这些 “低端人口” 应该被看见而非继续回到地下过日子。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应该具备人文关怀,能为弱势群体发声而非出于商业或艺术考量而拍。因此,我认为这部电影做到了这点。这部电影唤起了观众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怀,和他们进行了一场注视。

我之前在网络上读到一则《小丑》的短评:“30年前,要制作小丑只需将他推入化学池;30年后,要制作小丑只需要将他推入社会。” 这句短评是个强而有力的总结,它揭示了一部超英电影从一个纯粹、平面的反派角色到一个复杂且走入社会的反动角色的过程,同时也为超英电影正名,摆脱爆米花电影的框架开始走入社会。当然这部电影也有缺点,比如过分的自怨自艾和致敬(致敬马丁·史柯西斯的《喜剧之王》和《德士司机》),过度厌世的世界观和社会背景的建构不足等,但是我认为这部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得奖恰恰是一个契机,将所谓的“得奖大片” 介绍给观众的最好时机,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电影。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