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7/11/2019
安焕然.寻找台湾味,吃的不仅仅是回忆
作者: 安焕然

我对台湾两种料理有所保留。一是台式火锅,尤其是“吃到饱”的那种,我最怕。一堆好料,统统丢进汤锅里。好吃是好吃,却不知到底在吃什么?失了主食和原味。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很主观的认知。你邀我吃火锅,还是不排斥的,只是觉得有点“浪费”。倒是台湾新近有很多的所谓“文创料理”,我有点意见。pattern多,虽不难吃,卖的是“故事”,讲究的是“环境”。但随着文创店越来越多,“同质性”的“环境”也就每间差不多了,而“讲”过了头的料理故事,也要有让人尝了一次就还想再回来吃的能耐。毕竟,创意的根基还在于文化的底蕴。文创不能太吹、太虚。这也是今天很多文化“打造”的通病。

台湾寻味。我吃不惯酒店自助早餐(食物不够“烧”)。一大早就约了留学台大的新马学生去吃永和豆浆店的早点。想吃回忆吧!一个烧饼才新台币15块钱、一个蛋饼20块新台币。豆浆香浓又“烧烧”,你在马来西亚是很难吃到这个廉价实惠的“台式早餐”的。

二十几、三十年前,在台南成功大学读书,若有上台北,比较倾向当年说的“外省人”食物。毕竟,成大读书养惯味蕾,我习惯了味重偏甜的台南小吃。总觉得台北食物太淡、价钱又高,惟“外省人”食物倒是比较多元而实在,特爱温州大馄饨、水饺和锅贴。不过,就我也有留学中国(大陆)的经历,大陆水饺,皮厚好吃有嚼劲,但若是“平民”廉价食档,其馅料松散不太行。相对的,台湾水饺皮较薄,嚼劲稍逊,但馅料饱满实在,肉菜用料鲜。可惜这几年来台,可能是我不熟悉,吃台湾水饺多在“连锁店”,总觉得少了一点“个性”。

台湾什么食物最让人留住记忆、留住味?庙前街角的小吃啦!这次来台,南下新竹清华大学有两场演讲。台湾文学所的王钰婷老师接待,一到新竹就带我来城隍庙口寻味了。不用靠什么文创:肉燥饭、新竹米粉、摃丸汤,再加一碟粉肠,点一大堆,200块新台币有得找。比马来西亚小贩中心还经济实惠。很多台湾朋友告诉我,最近来马,感觉大马的东西不便宜了。我也只能苦笑点点头。

后来,在云林科大老师的安排下,又到访位于新庄的国家档案局。适逢该局主办的“档案月”,有一系列活动。他们很欢迎我这个“老外”的到来。但我不是去演讲,而是来学习、听演讲,用心了解台湾档案局如何处理让全民参与的图文档案“共笔计划”。很是精彩。听得正爽,还真不舍得离开。但下午1点半已约好要到台中市的台湾文化部文化资产局,与局长有约。档案局的典藏组组长陈淑美知道我时间紧迫,送行时紧张兮兮的一直拎着两盒排骨便当,拉着我连跑代步的,赶去搭车,终于赶上准点的高铁班车。在舒适平稳的高铁上,打开“热热”的便当,厚厚的卤排骨,啊!真是窝心。

吃的已不是回忆。那是为他人的生活方便而体贴着想的台湾人情味。一盒排骨便当也不是多少钱,却抵得整桌山珍海味、逼人喝酒的高档饭局。

下午,赶到台中的文化资产局。局长施国隆亲自接见。随后,其下属带我们轻松闲逛。这官家机构的办公处原是日治时期留下的酿酒厂的复修建筑群。有好多个展览厅。算是开眼界了,来政府机构竟是悠闲散步。很舒服。

负责招待我们的其中一名科长很热情,还从家里带来了茶叶和水果。她说她特地准备了5种水果,吃了平平安安。我们开心的统统吃完,她更开心了。而特别的是那个香蕉,是台湾“山芭”原产,口感和味道跟大马很像。

她说听到我“讲台语也能通”就更开心了,三语交参(华语、台语和故意秀几句台式英语),快乐解说,大家有说有笑。

来到台湾中南部,风和日丽。纵是“官府”,人情味浓在基层。

来台一星期,终于看到蓝蓝的天空。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