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发布: 4:43pm 27/06/2020

回收站志工不怕脏.以身作则落实环保教育

作者: 张柔生
一袋又一袋的回收物送到后,志工需逐一进行分类。(图:星洲日报)
一袋又一袋的回收物送到后,志工需逐一进行分类。(图:星洲日报)

资源回收站志工疼惜大地,化身环保清流,一步一脚印的宣导垃圾分类,以身作则改变社会。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记者到访新居銮市环保站,让民众了解平时低调弯腰付出的回收站志工如何坚守岗位,通过垃圾分类慢慢教育人群。

ADVERTISEMENT

锺咏名表示,志工多年来坚持不懈教育环保,小有成就。(图:星洲日报)
锺咏名表示,志工多年来坚持不懈教育环保,小有成就。(图:星洲日报)

钟咏名:运作体系岗位明确

慈济居銮环保组组长钟咏名(54岁)透露,该回收站成立约有7年,运作体系和岗位明确,所有到来的志工都非常清楚自己的职责,众人同心爱护环境,动手落实垃圾减量,让社会大众明白“清净在源头”。

他指出,从垃圾变黄金的过程中,总有人得先不嫌脏的处理垃圾,多年前的环保意识普遍较低,站内常收到很多不能回收的垃圾,不止增加志工们的工作,有时还要在脏臭的环境下进行分类。

不少民众开车将回收物品送到新居銮回收站内。(图:星洲日报)
不少民众开车将回收物品送到新居銮回收站内。(图:星洲日报)

民众多分类好再送来

“以前还有人拿卫生棉来回收,用过没用过的都有,但近年来这样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了,还有不少民众在家中分类好再送来,或是在送回收物到站内时,动手帮忙分类工作,可见我们身体力行,坚持不懈的走入教育已有所成效。”

他透露,固定到站点协助分类的人员约有十几位,其中有许多年龄介于70到80岁的“老菩萨”志工,他们通过参与回收站的工作,对推广环保理念十分认同,只要是开放时间都会义务前来帮忙。

他说,志工们来到这里,对所做的事情都很有使命感,特别是乐龄人士,在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不会让日常时间空过。

提供课程助志工认识环保

“慈济也将会提供课程帮助参与志工能更认识环保,其中也有不少有空才来协助的义工,有时也会有友族同胞,我们鼓励民众一起加入环保的团队,真的做到垃圾减量,绿化环境。”

慈济在居銮有4个回收站点,除了新居銮环保站外,其它地点在大洋园、加亨及新邦令金,定期举行的大回收日,都会获得百余名志工参与。

彭秀玲向亲友灌输环保知识,冀有更多人能爱护地球。(图:星洲日报)
彭秀玲向亲友灌输环保知识,冀有更多人能爱护地球。(图:星洲日报)

彭秀玲:大家甘愿做欢喜受

资深志工彭秀玲(52岁,清洁人员)表示,她在新居銮市回收站服务至少6年,固定的开站时间或夜间环保都会到场协助。

她提到,很多志工都有自己的工作,抽空前来1至3小时协助回收站运作,大家没有受薪,甘愿做、欢喜受。

“环保是当下一项重要的议题,民众将回收物送来,我们分类后直接联系回收厂来运走,结缘的经费也能发展慈善造福人群。”

她提到,早期的回收站还没有完整的分工,环境不佳,囤积大量旧货,也有吸毒者和流浪者留宿在内,回收站前后更是遭遇2次火患,但随著志工们的付出,才有今日分类明确整洁,还有活动空间及绿化草地的回收站。

她透露,较为常见的回收物品包括白纸、杂纸、报纸、纸皮、软塑料、硬塑料、二手衣物、铁类、铝罐、玻璃等,也有些人会送电子产品类到来,则需要拆开卖零件。

她也指出,站内会联系不同的回收厂前来收集,如玻璃类本地没有厂收,就需要联络麻坡的回收厂,二手衣物也有二手商来切货,塑料也可以用来压制成椅子等。

志工为大瓶装的塑料桶绑上绳子,方便回收厂载走。(图:星洲日报)
志工为大瓶装的塑料桶绑上绳子,方便回收厂载走。(图:星洲日报)

盼民众除了回收更要减用

“过年的时候回收站向来会收到大量的物资,非常需要人手,有一次在2个星期内,站内就清出了10吨重的二手衣物,里面有很多吊牌未拆的新品,非常可惜,因此希望民众不仅开始做回收,更要减用。”

她表示,在担任志工之后,也常向身边亲友灌输环保知识,家里也养成分类习惯,如清洗乾净宝特瓶、拆除盒子及纸箱,铝罐及拉环拆分等。

她认为,环保不是一小撮人的使命,却是地球环境居住者的责任,冀有更多人能觉醒,加速力行拯救地球的行动。

高龄81岁的叶高蓉已从事环保志工近十年,认为很有意义。(图:星洲日报)
高龄81岁的叶高蓉已从事环保志工近十年,认为很有意义。(图:星洲日报)

叶高蓉:让资源再循环具意义

高龄81岁的叶高蓉已担任近十年的志工,她透露,平时需要照顾孙子,但只要有空档的时间都会自愿到回收站协助分类。

她指出,回收站内都有提供很好的防护措施,包括口罩、防割手套等,保护志工的双手不容易被玻璃、金属类割伤,但民众若能在家中清除竹签、钉子等杂物,志工在分类上将更有效率。

“垃圾分类可让资源再循环,保护地球,非常有意义,我也喜欢回收物都被妥善归类的感觉,结交有同样志向的朋友,聚在这里一起为环境付出。”

陈再平接续善念,在环保事业上尽点绵力,回馈社会。(图:星洲日报)
陈再平接续善念,在环保事业上尽点绵力,回馈社会。(图:星洲日报)

陈再平:在回收站学习不少知识

陈再平(50岁)原为接受慈济援助的“感恩户”,住处邻近回收站,他也接续善念,常到站内协助分类,在环保事业上尽点绵力,回馈社会。

他认为,在回收站也能学习不少知识,帮助自己进步,而处理回收物品可以让资源再循环,也能因此减少送往土埋场的垃圾。

他表示,在回收站的工作其实不算吃力,当有民众开车送来一袋又一袋回收物品时,就按照类别摆放,但因为工作繁琐,有时也要搬运重物,有一定的运动量,正好借此机会锻炼身体。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