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燕园春秋

|
发布: 9:30pm 26/09/2020

陈育婷.内卷时代:选择与安全感

作者: 陈育婷

“内卷”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投入增长没有带来效益的现象。在中国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内卷成为了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的代名词。举个例子,在北大课堂上,老师给出的论文字数要求是5000字,但总会有同学提交超过5000字的论文,同学们为了使自己的论文有一定的竞争力,就选择在字数上下功夫。

虽然马来西亚与中国国情不同,“内卷”的程度也相对不高,但我试着回想自己是否曾在求学生涯中陷入“内卷”后,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马来西亚非土著学生面对的“内卷”,究其原因,是在固打制下更显严重的资源稀缺。中学的时候,老师总会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多多参加社团及制服团体的活动,若能再担任学长团团员或图书管理员就更好了。在成绩一样优秀的情况下,课外活动分数越高,获得大学预科班录取通知书的机率也就越高。于是,同学会为了获得更好升学资源而开始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这种情况不仅限于申请大学预科班,申请大学时也是如此。在申请公立大学时,尽管成绩一样优异,但STPM文凭就是不比大学预科班文凭“好用”,STPM学生还是脱离不了要靠课外活动加分来弥补文凭“不够吃香”的困境。当然,一旦内部竞争激烈时,参与课外活动对于大学预科班学生来说也是无法避免的流程。

ADVERTISEMENT

此外,马来西亚社会上相对单元化的价值观也是学生们“内卷”的其中原因。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上至教育部,下至平民百姓都认为修读理科的出路更广,对国家发展更有助力。因此政府总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理科教育上,海外留学及本地升学的奖学金中可供选择的专业大多是理科专业,家长们也由此希望孩子选修理科专业,以保证未来人生的“一帆风顺”。就我的个人经验而言,中四文理分班时,即使对理科没什么兴趣的同学也会选择无视自己的兴趣硬着头皮报读理科班,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人们的思想仍停留在“理科至上”的固有观念上,学生们想要通过选修理科来获得对未来人生升学、求职等方面的“安全感”。就算成绩优异的学生想选择文科、商科班,也会被老师以“理科生出路更广,以后也能转文商科”诸如此类的理由把学生劝回理科班。

在学科鄙视链主观及客观都存在的情况下,好学生都扎堆申请医科、工科、然后才是商科,而文科通常都是学不了理科的无奈选择。对于理科转文科,或者选择冷门专业的决定,我们往往都能听到这些劝诫的声音:“这样的人才不念理科真是浪费”、“只有选择理科才能实现阶级跨越,改善未来的生活”。当然,我对这类声音是持中立态度,它不应该成为我们在面对学科专业选择时听到的单一声音。

面对“内卷“,我们往往有两条路可选:一,跟随大队,往一个风险较低,未来更有保障的路径;二:另辟蹊径,选择一条人烟稀少,未来相对不明朗的路径。前者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但我们是否能从人海的“内卷“中脱颖而出呢?后者尽管给我们带来焦虑,但欣赏沿途的风景,走到尽头或是另一番天地,也未可知。面对社会给我们这一代学生的期望,我们究竟该如何自处?是该戴着镣铐起舞,还是打破标尺,挣脱束缚呢?我们无法改变资源稀缺所导致的“内卷”,但却能尽微薄之力,使社会固有的单元化价值观更加地包容多元化的选择。虽然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虽然这需要从你我做起,虽然这需要我们能勇敢面对选择背后所带来的不安全感。

我很庆幸,在我承受着各方压力,面对大学专业选择而感到迷茫的时候,有人给过我这么一句话:“或许你选择理科专业一样能获得很好的成就,但中文系需要你这样对中文有兴趣且愿意为之付出的人。”我很庆幸,在我面对中学时代“内卷”后获得的更好选择与初心之间,我选了后者,至少现在的我知道自己为何而“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