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沙巴特写

|
发布: 12:00am 18/10/2020

张草·风吹草动——你有精神病吗?

最近有个年轻人在网路上控诉精神科药害了他。他从外地读书回家,碰见父母整天在家吵架,他就开始抓狂甩东西,结果竟被送进精神病院,被强迫喂药,弄得他脑袋混沌,而家人坚持认为只要吃药就能把他“治好”。

我听了甚为感慨,因为身边不乏类似例子。我们首先要问:精神病的定义是什么?凭什么认为吃药会治好精神病?很多人有个错误逻辑:生病就要吃药。精神病是病,所以当然要吃药。真的是这样吗?

ADVERTISEMENT

台湾有位大陆配偶,生孩子后有忧鬱倾向,就跑去找精神科医师开药,医师说她的程度还不需用药,应该找心理谘询。她没找心理谘询,而是当YouTuber倾诉自己的故事,在网上得到很多关怀,忧鬱症状就消失了。

可是我所听过的本地情况并不如此严谨:一位土著朋友的朋友跟家人说看到鬼,害怕的家人就送她去精神科,说吃药就会“好”了,结果搞得她整个人迷迷糊糊,原本活泼开朗的人变得迟钝不说话。话说回来,看到鬼不就叫“阴阳眼”吗?我认识好几位阴阳眼的人,职业从保险员、电脑工程师、建筑公司,到珠宝店都有,有的还善用他们的能力帮助人,幸好,他们没有会把他们送去精神科的家人。

首先,精神病本身就定义模糊,精神若出了状况,比如忧鬱、易怒、悲伤,该到什么程度才叫“病”?十九世纪时,还把梅毒患者、同性恋、老人全都送到精神病院,当时的医疗手法,就是电影裡面常常演的电击痉挛或是脑额叶切除,总之让病人“安静”下来,就说是“治好了”。

大众迷信药物万能,源自二次大战时抗生素的发现,当时一连串的医学发现被视为奇蹟,令大众产生信心,只要被称为“病”的,都应该找得到药物来治疗,第一代精神病用药氯丙嗪(chloropromazine)就在这种气氛下诞生,效果同样是:让病人“安静”下来。

其实那是一种“神经抑制剂”,亦即让神经无法作用,使用后会对周遭产生疏离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失去情绪和感情。神经抑制剂不断抑制情绪,只抑制了表面的症状,却绕过问题的根源,往往不但没有治好,反而药物治疗忧鬱症患者的自杀率还挺高的。

对精神状况开药,首先必须假设“意识源自神经”,所以用药物影响神经系统就可以处理意识。万一不是呢?万一千百年来宗教所认为的“身体只是意识的容器”才是对的呢?

有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家人产生强烈暴躁情绪,急于解决问题的家人迫他母亲去找精神科医生开药,孩子吃了之后果然“安静”下来了--变得呆呆的。我问他母亲:“你的孩子本来创造力丰富,非常有感情,现在可称作医好了吗?”后来寻找心理谘询,并停止用药,孩子解除了心中的结,变得更活泼健谈。这说明了某些所谓的精神病,或许还是古人所言的“心病还需心药医”。

心理状况的处理是很细腻的,反之用药物干扰神经系统则显得粗暴,而且所带来的损害,可能是长期性,甚至永久性的。我们所痛恨的毒品,同样属于影响神经功能的药物,若我们不能接受毒品,为何能轻易接受精神科药物?

医疗科学报导作家Robert Whitaker在他的两本著作《疯狂美国》和《精神病大流行》中提出疑问:在美国,1955年每468个人就有一人因精神疾病住院,到了2007年,却每76个人就有一个因为精神疾病而失能,这问题甚至蔓延到儿童,过去20年间,18岁以下青少年精神病的人数增加了35倍!

他质疑:如果发明药物是为了治病,为何当精神科用药越来越发展时,患者却越来越多?是否这种以药物为主的医疗模式,反而引发了“精神病大流行”?有越来越多精神病名称被发明出来,加上草率而且过度的用药,是否治标不治本?

他在书中举出许多例子,正、反面皆有,的确有人适合短期用药,有人必须长期用药,但也有完全不应该用药的人。

例如某些人有幻听和幻视,却不敢说出来,但若发生在宗教徒身上,就被视为天启。著名神经医学教授Oliver Sacks(成名作是《睡人Awakenings》)在他晚年的作品《幻觉》中提到,幻觉并不是精神病人才有,他的许多病人就在受伤、生病、中毒、偏头痛,甚至是发烧、半睡半醒之间就被激发幻觉,比如说有位常常在房间裡面看到长颈鹿的老太太,或许多小孩会声称看到空中很多瑰丽花纹色彩和形状,这些都是无害的,但当事人或家人可能会恐慌。

倘若你身边的人忽然情绪变得不稳定,或见闻非人间之物,尤其当前疫情肆虐,许多人精神状况都不太好,说不定只需有充分的关怀,或有纾解压力的途径,可能就解决了。总之在用药之前,请务必三思而行!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