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人文足迹

|

这些人,那些事

|
发布: 4:38pm 23/05/2021

【这些人那些事】石文丁渔村获神明指示 · 四方大井 养活全村人

记者:林伟良
四方大井的井水清澈见底,井底还插著一把按照神明指示铸造的7寸匕首。
四方大井的井水清澈见底,井底还插著一把按照神明指示铸造的7寸匕首。

报道:林伟良

峇株巴辖石文丁渔村的四方大井曾经养活全村人,直到90年代村里获得自来水供应后,许多村民依然坚持到大井提水煮食,并每天饮用甘甜的井水。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这些人那些事〉,来到以情人桥及崇龙宫摸鱼大伯公庙闻名的石文丁渔村,而这里其实还有一口具有传奇色彩的四方大井,只是一直鲜为人知。

ADVERTISEMENT

建于1970年的四方大井,位于石文丁中华学校及青龙宫旁的小巷里。
建于1970年的四方大井,位于石文丁中华学校及青龙宫旁的小巷里。

觅地凿井命名“青龙泉”

这口建于1970年的大井,位于石文丁中华学校及青龙宫旁的小巷,面积约8尺乘8尺,相传村民是在神明指示下物色地点凿井,并命名为“青龙泉”。

过去半个世纪,这口井的井水一直清澈见底,源源不绝涌出甘甜的“泉水”,养活了当地几代人,而当年村民每天排队取水的情景,也成为老一辈石文丁人的集体记忆。

石文丁渔村在1968年才有电源供应,并到了90年代初才有自来水,所以早期村民都是依赖井水获取干净水源,供饮用及洗涤用途。

石文丁渔村有133户人家及逾千名村民,由于村内道路狭窄,因此“水车”成了村民日常生活作业的重要运载工具。
石文丁渔村有133户人家及逾千名村民,由于村内道路狭窄,因此“水车”成了村民日常生活作业的重要运载工具。

郭水镜发明“水车”载水

在这个纯朴的小渔村有133户及逾千名村民,家家户户都拥有一种当地特有的手推车,村民俗称为“水车”,就是当年用来运载井水的工具。

石文丁渔村家家户户都有“水车”,许多村民都使用至今。
石文丁渔村家家户户都有“水车”,许多村民都使用至今。

早期村民都是以扁担挑水,直到60年代一名制作“峇拉煎虾”的村民郭水镜发明首辆“水车”后,大家都开始自制及使用这种拥有四方型载货架的手推车,作为运水及载货工具。

由于村内的道路非常狭窄,一些巷弄车子根本无法进入,因此“水车”成了村民日常生活作业重要的运载工具,除了可运载井水、鱼获及搬运货物,还可作为贩卖物品的流动档口。

卢国雄:四方大井是石文丁崇岩宫池府王爷为村民物色的“活水泉源”,由村民集资合力开凿。
卢国雄:四方大井是石文丁崇岩宫池府王爷为村民物色的“活水泉源”,由村民集资合力开凿。

卢国雄:王汉开带领集资凿井

石文丁村民卢国雄(77岁)表示,四方大井是村内崇岩宫池府王爷为村民物色的“活水泉源”,由已故村民王汉开带领一些村民集资合力开凿,当时他也参与凿井工作。

“王汉开懂得凿井技术,过程中没有用上砖块或铁枝,仅用板桩固定,并混合石头及洋灰做成井壁,耗时约1个月就完成了凿井工作。”

他说,后来水源充沛的“四方井”成为全村人共用的一口井,但打水的人多了,造成井底的碎石及净水用的硬木炭逐渐流失,使用数年后水质渐渐变得混浊。

请示池府王爷插匕首净化井水

“在80年代初,我请示池府王爷后,按照神明指示铸造一把刀身长7寸、宽1.5寸的白钢匕首,再择日把匕首插在井中的特定位置。”

他说,当时池府王爷还乩示,插上匕首的3天内暂时不提水,好让井水可“进行净化过程”,过后这口井就一直源源不绝地涌出清泉。

蔡怀福:每逢天气干旱闹水荒或制水期间,四方大井就成了全村人的“救命水”,可说是重要的后备水源。
蔡怀福:每逢天气干旱闹水荒或制水期间,四方大井就成了全村人的“救命水”,可说是重要的后备水源。

蔡怀福:制水期间成“救命水”

石文丁前村长蔡怀福指出,每逢天气干旱闹水荒或制水期间,四方大井就成为全村人的“救命水”,连一些外区人也专程前来取水,是村内重要的后备水源。

他说,四方大井在去年被命名为“青龙泉”,当时石文丁崇龙宫大伯公也赐予一首藏头藏尾诗“青山绿水引福泉,龙出甘露变地水”,供村民制作“青龙泉水”告示牌竖立在井边。

他透露,在60年代,石文丁约有7口井,其中两口属于私人井,后来因为取水的村民越来越多,已故村民王汉开才带领村民在学校旁开凿另一口大井,供全村人使用。

“早期村民的水源供应来自雨水及井水,而在石文丁义山前的空地,就曾开凿大约10口井,但荒废后沦为垃圾堆,长满野草有碍观瞻,已在2018年被填平。”

他说,学校附近因地质适合凿井,也有几户村民在住家旁凿井自用,但只有少数的井水可供饮用,而“青龙泉”是唯一全村人共用的井。

蔡清福:虽然村内已有自来水,但一些村民不习惯自来水的氯味,依然坚持到大井提水食用。
蔡清福:虽然村内已有自来水,但一些村民不习惯自来水的氯味,依然坚持到大井提水食用。

蔡清福:水质甘甜胜自来水

石文丁中华学校董事长蔡清福(68岁)说,虽然村内已有自来水,但一些村民不习惯自来水的氯味,依然坚持到大井提水食用。

“村民将绳索绑着的塑料桶放入井内,还需要一些小技巧才能成功取水,井水的水质特别甘甜又没有异味,以前村民都是取了井水直接饮用,现在则用来煮食及煮开水。”

他表示,早期村民用扁担挑水回家,每次最多只能挑4桶水;后来改用水车之后,每辆水车可运载8至12桶20公升装的水桶。

“以前村民每天都要来到大井旁排队取水,上午时甚至出现水源不足的情况,所以一些村民还特地在凌晨3时摸黑取水。”

他透露,石文丁中华学校虽有自来水,但多年来校方也从校旁的大井引水供师生使用,减少了学校的水费负担。

石文丁渔村特有的“水车”,是早年用来运载井水及载货的工具。
石文丁渔村特有的“水车”,是早年用来运载井水及载货的工具。
卢国雄(左起)、蔡清福、青龙宫财政李志添、青龙宫主席施趣昇、石文丁中华学校财政卢清海、崇岩宫主席周财生及蔡怀福,一同讲述石文丁大井的故事。
卢国雄(左起)、蔡清福、青龙宫财政李志添、青龙宫主席施趣昇、石文丁中华学校财政卢清海、崇岩宫主席周财生及蔡怀福,一同讲述石文丁大井的故事。
村民将绳索绑著的塑料桶放入井内取水。
村民将绳索绑著的塑料桶放入井内取水。
早年石文丁村民用水车在大井旁取水的情景。(村民提供照片)
早年石文丁村民用水车在大井旁取水的情景。(村民提供照片)
石文丁义山前的空地,早年曾开凿约十口井,但如今已陆续被填平。
石文丁义山前的空地,早年曾开凿约十口井,但如今已陆续被填平。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