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8:30pm 24/07/2021

安焕然.互敬互助吧!大马华人

作者: 安焕然

7月3日,本专栏〈李白杜甫是什么诗人〉刊出。在董总课程局历史科任职的学妹发来短讯:“谢谢学长对华文科介绍杜甫的肯定,我华文科同事很高兴,截屏跟我分享。”我感怀地也回说:“该肯定的要肯定。尤其是在国难当前的时候。”

如此困宭之境,让你身边或可以互敬互助的人快乐,那是很“健康”的身心调适。国难当前,更要读书。批判继承,用脑思考。活着,就多充实自己,互助互爱。这个年头,如果还是嘴硬争胜,你大概也就无聊透顶“没救了”。不就是得一个“酸”字吗?

ADVERTISEMENT

7月11日,星洲日报刊载了一篇专题报道〈华裔老板娘改信伊斯兰,糕点店成“文化交流站”〉。这本是件好事,可看到报道下方充塞不堪入目的种族和宗教偏见的留言,心里实在难受。该篇专题报道的受访主角,是宽中校友。我认识。以前在新山办跨文化活动时她常来帮忙。过农历新年,我也去她店里买华裔穆斯林做的糕点送给南院的马来前同事。

在促进跨文化的工作上,没有什么“英雄”不“英雄”的。我们只是想为社会的和谐多做点事。虽然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华裔改信伊斯兰,也不是说什么进入主流(事实上,若就“族群”来看,他们更属少数而边缘)。而且更多时候,还要面对两边的异样眼光。他们面对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有时并不是自以为“很边缘”的“华人”所能想象的。我把这一则专访报道转发到一个穆斯林朋友圈群组,一名海南穆斯林大姐即打电话来,说了很长很长很感动人的信仰故事(她本来没打算说,是我主动催她说出来的,她也很开怀)。大姐本身不是因结婚才信奉伊斯兰的(每个人的信仰际遇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吧)。她们的压力其实来自两边,夹处其间,我们不是更应以同理心去体会她们的感受,和佩服她们坚毅的信仰吗?这世上,极端的人不少,但那是他们的个人行为。海南大姐电话中最后说,正信的宗教,是要人做好事的。一个真正虔诚的教徒,是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而不是肤色),那是口德和心德。

什么是“大马华人”?嘉庚学堂邀得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主任王晓梅教授,将在8月开讲四堂有关马来西亚华社语言研究的线上课程。讲题分别是〈马来西亚的华语传播〉、〈马来西亚的方言与转用〉、〈家庭语言规划〉以及〈马来西亚的华语景观〉。

大力推荐。王晓梅老师是很难得,眼光能“看到马来西亚”的中国学者。在面对本地“大中华”一堆“跟大风球转”的莫名其妙“在地”“大马华人”,反而中国学者的眼界是更加大方、开明和能“跨文化互动”的理解和认同“本地的华语”和“华人”的多重特性。

讲中国“普通话”和讲大马具有本地特色的“华语”,两者并不必然是对立冲突。也不是谁比较优越,谁更“标准”更“正宗”,或“对”与“错”的问题。王晓梅教授曾在2019年一篇学术论文中指出,(中国境内通用的)“普通话区”与“华语区”能否共时融合,主要还是建立在两者之间的密切互动之上。她指说:本土色彩浓厚的马来西亚华语的认同功能是马来西亚华人身分的标记。而基本符合普通话规范标准的马来西亚标准华语则是广义的华人身分的标记。这两套语码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其认同功能不同,都能找到与其匹配的身分。因此,马来西亚华人(尤其是受过华文教育的华人)普遍都能掌握两套华语语码。一个适用于日常交际,一个适用于正式场合交际或者跨华语区交际(文见王晓梅、张欣怡〈华语区与普通话区的共时融合─兼谈全球华语社区跨区互动的方法论〉,《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2期,页57─65)。

中国学者的这个视点和研究心得,是很到位的,而且比很多“大马华人”还要明白“大马华人”的复杂个性。是盲从还是有自觉的你,看懂了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