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9/07/2013
卫斯理打了李小龙三拳
作者: admin

曾几何时,卫斯理伴随一代人经历了成长的岁月。那些年,有多少人在课堂上用课本遮盖着小说,在熄灯后的棉被里用手电筒借光,追读这位传奇人物的冒险历程,成为共同的集体回忆。不知不觉,原来科幻小说家倪匡笔下创造出来的“卫斯理传奇”已经陪伴了华文书迷半个世纪。

1963年3月11日,首篇以卫斯理为主角的连载小说《钻石花》在《明报》副刊第一次与读者见面,距今正好50周年。在香港小说会协助下,今年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第24届香港书展在会场文艺廊特设“卫斯理50周年展”,展出倪匡手稿、报纸连载复刻、小说封面原画、主要人物展示等珍贵展品,让书迷重温卫斯理的奇幻之旅。

关于“卫斯理”一名的由来,据倪匡自己所说,当时他在《明报》已有3篇连载小说:“一篇倪匡,一篇岳川,一篇沙翁,你再弄一篇就不能用相同的名字了嘛”,所以必须另取一个笔名。一天他经过香港湾仔区大坑道时,望见了卫斯理村的门牌,一看觉得“卫斯理”这名字还不错,“洋里洋气的”,因此得到主角名称的灵感。

倪匡先生创作力惊人,他自言有将近20年的时间维持每天2万字的“产量”:“我不敢讲其他的香港作者,像我跟我同时代的作者,金庸除外,写作态度都不是很认真的。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报纸每天要连载,一定要写出来,没有时间去写完看一遍,而且一定要写很多才能维持生存。”

从第一本《钻石花》到2004年的封笔之作《只限老友》,他也记不清自己到底写了多少本“卫斯理传奇”:“网上有人统计,有说145,也有说156本。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其中有不少更被改编成漫画、电视剧、电影,但倪匡说:“我在美国的时候经常有人打长途电话来说,电视剧里胡乱的出了一个什么人啊,你的小说里也没看见过,我说我也没看见过。”

“电影电视界有一个很古怪的毛病,他向你买版权,正正式式签了合同,他拿去拍,改得连原著作者也不认识;他如果偷你的东西拿去拍,却拍得一板一眼,一看就知道。”

至于改编成漫画的“卫斯理”,他都没看过,原因是他不会看漫画:“我看不懂漫画的画法,第一幅在这里,第二幅却不知跑哪里去了,不像以前的连环画一格一格规规矩矩的。”

除了歌词与广告词,倪匡什么文类都写过,包括小说、散文、杂文、专栏、政论,还写过四、五百套电影剧本,其中落实拍出电影的也有约300套,2012年获得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他透露,1972年上映的《精武门》,主角陈真即是他“随便想个名字”虚构出来的人物。

《精武门》是李小龙回港后主演的第二部电影,在当时香港票房收得超过400万,超出了倪匡的意料之外。不过他说那是运气,“不关我的事情,那是李小龙来做,陈真如果是给了别的演员来演,那也是没有的。”

刚过去的7月20日正巧是李小龙逝世40周年,回忆起这位武打巨星,倪匡叙述了他和李小龙当年的一段轶事:“李小龙这人很好玩,《精武门》和《唐山大兄》之后,在邹文怀家里,他来找我谈剧本,一边吃一边讲,讲着讲着他东西也不吃,站起来连讲带做,男主角出场,怎样配乐,他都想好了。那故事是很好的故事,有马来亚锡矿做背景,讲完之后他说:请倪先生你帮我写剧本。我说我没得写了,给你讲完了,我写什么东西呢?哗!他很生气,想打我的样子,邹文怀在旁忙说倪先生是玻璃,你不能碰他啊。他就说:我不打你,那你打我。我就说:我干嘛打你啊?但他硬要我打,我跟我太太只好每人打了他三拳,说起来都几威水,我打过李小龙,哈哈哈!”

说起来这世上又有几人打过李小龙,那滋味又是如何呢?

“打上去就像打在木板上一样。后来我就告诉他,你这种情形,中国人叫横练外功,横练外功是很伤身体的,你自己要注意。他非但不注意,还拼命吃药,还拼命买机器来练。”

李小龙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改良传统武术为现代技击术,创立了截拳道,并且通过电影让中国功夫闻名于世,贡献良多,因而被尊称为武术大师,甚至有人称他为武术哲学家。但倪匡却认为,与其说他是武术家,“我宁愿说他更多像一个表演家,你去查任何记录,李小龙没有在实际战斗有赢过冠军的记录,也查不到他和别人实际打过架的记录,全是传说。”

在倪匡的认知中,武术家是要靠一场场的实战经验累积出来:“我也不懂武术,但我总觉得武术家应该好像叶问一样,一场一场打出来的。”

即便如此,在不少人心目中,李小龙依然是中国功夫的代表。尽管已逝世40年,之后也相继涌现了不少武打明星,但只要提起功夫电影,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突破国家、种族的疆界,声威至今犹无人能及。就像卫斯理一家早已移民外星,其天马行空的历险旅程至今仍陪伴不少书迷上天入地,为读者提供了无垠的想像空间,风靡50年犹不衰竭。卫斯理和李小龙,二人路途虽异,但三拳订缘,各领风骚,俱成华人世界不灭的传奇。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