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际

|
发布: 8:41pm 27/06/2020

坐看雲起/為什麼難以阻擋中國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

作者: 作者:张军

很多國家應對冠病疫情蔓延而採取的封國之策,讓全球經濟因供應鏈中斷而處於幾乎癱瘓之中。但這並非供應鏈的錯,也不像很多人臆斷的那樣,分散的全球生產鏈是非常脆弱的。真正脆弱的是人們對於全球化的信念。由於過分擔心全球製造業對中國的依賴,旨在孤立中國的所謂本國優先的言論甚囂塵上,美國甚至威脅在技術鏈上要與中國脫鉤以阻止中國持續的經濟發展。

不可否認,對中國日益擴大的經濟規模的恐懼正在支配美國乃至更多國家針對中國的貿易和投資政策。但那種假定中國的持續發展越來越依賴其對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善用,甚至認為切斷技術供應將置中國經濟於死地的想法未免言過其實。事實上,儘管今天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地位依然舉足輕重,但至少在過去10年,國內巨大的投資市場和超級購買力才是其經濟發展的真正支柱。深耕國內巨大市場的結果便是,中國在過去10年迅速成為擁有科技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ADVERTISEMENT

中國經濟的重力已在偏離那個所謂“外部大循環”的軌道,向內轉移。但其意義至今尚未給予足夠的評價和充分的理解。原因之一是,經濟學家們過去這些年的討論轉移了人們的注意力,因為他們一直對中國過去執行多年的投資擴張政策持批評態度,並對這些政策導致的潛在債務風險憂心忡忡。這就無法引導人們正確看待中國試圖移動其經濟重力的合理性。其結果,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的政治家們依舊習慣於用全球貿易數據和供應鏈理論理解中國的經濟發展,而且我們看到,所有對中國的指責和抱怨均以限制中國的出口或限制向中國的技術出口為結局。換句話說,根據技術供應鏈的理論,阻止中國經濟擴張的最直接手段是阻斷中國經濟所依賴的這個“外部大循環”。

確實,迄今為止中國算得上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學家們一直把中國經濟的成功發展歸結於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對中國的接納。實際上,在2001年正式成為WTO成員之前,藉助於香港和臺灣在全球製造業鏈條中的特殊地位,中國的改革領導人就試圖通過興辦經濟特區和鼓勵加工出口希望將中國納入全球生產網絡之中。事實證明,香港的角色舉足輕重,因為四個早先的特區中,只有與香港接壤的深圳特區日後脫穎而出,一舉成為中國的“矽谷”。

我並不認為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已有明確的戰略來指導其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但至少在1980年代後期,主張充分利用全球供應鏈的一個叫 “國際大循環”的工業化戰略令人鼓舞。所謂國際大循環,是主張中國要主動利用國際市場和供應鏈而不是立足國內市場來實現快速的工業化和資本積累。根據這個戰略的意圖,中國應該發揮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的相對優勢,充分利用來自國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經組裝成最終消費品後再出口到國際市場。中國人把這個想法說成“兩頭在外”。

不過,這麼多年來,當經濟學家們在使用全球供應鏈的理論揭示中國經濟成功的秘訣時,中國實際上已在試圖減少對這個“外部大循環”的過度依賴了。其原因不僅是進入本世紀不久就遭遇與美國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也是因為經濟規模的擴張需要克服結構不平衡的羈絆。為了矯正經濟不平衡並擴張國內的需求,中國至少在2005年之後的10年保持了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並基於加入WTO的承諾,開始向外國公司有節奏地開放進入國內市場的許可,這不僅包括以更自由的貿易條件擴大貨物類進口,特別是中間產品和資本品,也准許外資進入中國的金融市場等服務類或非貿易行業領域。在不斷增加設立的自由貿易區裡,國際標準的投資便利化和資本跨境流動得到極大鼓勵。

與此同時,為了實現經濟重力的轉移,從依賴外循環戰略轉向依賴內循環戰略來推動經濟持續發展,中國在過去15年平均以20%以上的速度對其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和港口等交通運輸網絡進行持續投資,提升和擴張其能力。本世紀以來,中國鼓勵和支持信息和通訊基礎設施網絡的大規模建設,允許並支持私人企業在移動支付、電商、物聯網、智慧製造和城市大腦等數字化的新經濟領域大顯身手,造就了包括阿里、騰訊、京東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本土的國際化科技公司。眾所周知,中國政府今年已決定啟動大規模針對以5G基站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的新一輪投資計劃。

特別要提到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嚴重衝擊西方經濟,更給了中國加快轉移經濟重力的機會。開發更緊密聯繫的國內市場並促進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性日益上升。過去10年,中國奇蹟般地在經濟版圖上建設起了超過3.5萬公里的高速鐵路網絡。

不僅如此,為推動經濟重力的轉移,中國積極推動以區域融合為目標的國內市場重整戰略,不僅通過啟動建設雄安新區來分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而且推動加快京津冀經濟圈、長三角的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以及為包括16重要城市的長江經濟帶更緊密的合作創造條件。中國西南地區兩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即四川的省會成都與長江上游的中心城市重慶被鼓勵要通過更多的合作創造出“雙城經濟圈”以帶動的更大的市場效應。從中國的西部和西南部開通的通往歐洲的貨運鐵路以及向南打通的“陸海新通道”,不僅有助於提升中國內地的經濟能量,也將有助於穩定全球供應鏈。

即便經濟重心內移,在未來20年中國也不可能孤立於全球技術供應鏈,更不會閉關鎖國,相反,中國仍將是全球貿易和投資體系的參與者及貢獻者,並將因開放更大的和更有效的國內市場而更緊密地與世界經濟聯繫在一起,通過改善與全球的貿易不平衡更有力地支持和推進全球化。全球化是重要的,因為它大大促進了信息、技術、學術和思想的充分交流,每個國家都難以真正抗拒。中國的經濟發展重力轉移到國內所產生的內循環力量必將創造更大的市場規模,給予企業更多的技術創新機會,並在鼓勵全球技術流動中更好作為。以為強制一些企業與中國技術脫鉤就可以輕而易舉阻止中國經濟發展的想法過於天真。中國轉向以創造更大的國內需求來推動經濟發展的努力將會為中國本土企業更快的擴張和國際化提供更大的機會,當然也為全球的投資者和跨國企業創造難以視而不見的機會,必然有利於全球經濟增長。因此,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看不到中國的這個重力轉變為全球投資者創造的機會和經濟規模擴大之必然,都將是鼠目寸光。

————————————————————————————————

張軍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一家位於上海的智庫).

© Project Syndicate 1995–2020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