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财经

|

焦点财经

|
发布: 11:02am 30/12/2022

半导体

大马半导体发展

半导体

大马半导体发展

大馬半導體發展50年(完結)| 中美相爭 大馬得利?

文/谢锦彬

自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戰火從經貿戰延伸至科技戰,甚至升級成半導體戰。隨著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制裁,以及限制精密半導體技術輸入中國,將使得更多公司轉移陣地至東盟投資。

ADVERTISEMENT

在中美半導體戰白熱化之際,大馬是否能在兩大國博弈下分得一杯羹?在這個危機也是轉機的時期,大馬又能否從後端躍升至前端,成功實現彎道超車?!

臺灣超導國際半導體科技公司首席執行員柳建龍

中美之戰不斷升溫,兩國也不斷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競相拉攏,各國被迫選邊站,這其中臺灣半導體業的處境更為尷尬,身為臺灣科技人的柳建龍對此深有體會。

全球對半導體領域的投資力度,還是以中美兩國為主,比起選邊站隊,對半導體科研人員來說,更希望找尋一箇中立的安穩國度。

柳建龍指出,在中美對立的局勢下,大馬都一直保持中立,加語言與教育皆有優勢,這都是吸引臺灣廠家來馬投資的原因。

“縱觀東盟國家,新加坡礙於領土面積有限,無法大量生產,只能專注在科研方面。泰國雖土地面積遼闊,但在科研人員教育相較大馬仍有落差。”

柳建龍也是臺灣超導國際半導體科技公司(Taiwan Superconductor International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首席執行員,公司早前與微領科技(MQTECH,0070,創業板科技組)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洽談入股和設廠等事宜。

他指出,要發展半導體領域,從開始的原料取得,到集成電路設計、晶圓廠核心技術的設立以及營運的整個過程,原料、人才、機器、法律和環境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半導體原料已成為國家戰略儲備資源之一,就像石油和黃金一樣,半導體越來越重要,大馬政府也開始在做資源儲備。從如今的半導體原料採購鏈來看,大馬的儲備量排在東盟前三位,這對未來半導體生產非常重要。”

根據2021年半導體原料採購報告,在半導體原料的儲備與採購方面,沒有半導體生產基地的大馬竟然佔7%,是亞太地區的前三名,臺灣也只佔11%。

他在考察東盟多國後發現,大馬低調採購半導體原料,這是讓業內人士覺得很“可怕”的地方,大馬在為半導體發展默默佈局,也是大家希望到大馬投資設廠的原因之一,因為原料是生產的關鍵。

雖然在戰略資源儲備方面,中美都領先大馬3倍以上,日本則在10%以上,但因俄烏戰爭導致半導體原料都處在斷供狀態,採購渠道也變得狹窄,鑑於大馬供應相對穩定,儲備量可能會反超日韓。

“據我們所知,中國、美國和日本等強國,都是通過政治正常渠道採購(原料),大馬則通過海外進行備份和儲存,可以確定的是,大馬已屬於適合大多數半導體公司落地的國家。”

他指出,臺積電、鴻海等半導體公司在二、三年前開始往大馬移動,並非大馬勞動力便宜,而是因為大馬擁有企業所需要的半導體原材料,這也是半導體公司考量的重點之一。

美國科技限令有漏洞
大馬受益程度是未知數
大馬半導體發展50年(三)完結  中美相爭  大馬得利?
Trident Analytics首席研究員兼創辦人林子證

秉持中立立場,讓大馬得以在中美科技戰的細縫中生存,靠著大馬自身的優勢,市場預測大馬可從中受惠,一些半導體公司可能會撤離中國轉至大馬;但Trident Analytics首席研究員兼創辦人林子證認為,美國對華科技限令有漏洞,大馬能從中獲得多大益處,仍是個未知數。

他指出,雖然美國總統拜登要阻止高科技晶片技術流入中國,但中國有51%半導體公司為美國公司,並非中國公司,而這樣的限制影響最大的卻還是美國公司。

“美國負責製造機器設備,臺灣負責生產晶圓體,機器設備還是來自美國,美國公司不會教導臺灣公司製造機器設備,除了這6家公司懂得製造,沒有其他的了。”

雖然中國是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國,以產量地點來看,中國的產量確實是最多,但若就所屬公司來計算,中國近51%產量來自美國公司,中國公司產量僅佔19%。

“就臺積電來說,最先進的晶片生產線就設在中國,但生產的晶片還是供應給美國,這將陷入窘境。”林子證指出,若美國不讓臺積電進口先進機械設備,那要如何生產晶片運輸至美國呢?

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美國頒佈科技輸華限令,但當中仍有許多問題還是有待解決。

雖然,一些組裝與測試的訂單可能會從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但若要建半導體廠房則不會那麼簡單,可能需要將近三年時間建造,因此大馬能否從中獲益還是個未知數。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工程師人才庫

他指出,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師人才庫,良好的生態系統,吸引許多大型半導體公司到中國投資設廠,這些優勢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因此要將廠房從中國撤離至其他國家並非易事。

原料 人才 機器 法律 環境
發展半導體缺一不可

在環境方面,大馬經濟較為富裕,經商環境優越,從語言、溝通和生活方面都相對較好,通向亞洲其他市場門戶也相對開放,沒有太多限制。另外,國人對高科技的學習能力和意願相對較高,尤其是年輕人。

在科技運用方面,大馬也緊跟時代,從採用現金轉向電子錢包,物聯網等方面的科技都觸手可及,這都是適合發展半導體的環境。大馬對半導體生產的政策也優於其他國家,出臺的很多政策和投資計劃,都是企業理想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柳建龍指出,雖然大馬的技術不算頂尖,但也相當前沿,只是在科技領域有點固步自封,很少獲得外來技術協助發展,若獲海外企業進入支持,將可提升大馬技術水平。

“臺積電今天能有如此的發展,主要是外來科技的銜接與教育,讓臺灣半導體人才躍躍欲升,跑得很快;但大馬在國外學習半導體的人才還是相對較少。”

柳建龍指出,許多國家每年都會舉辦3至4場對外國際交流會議,但在大馬卻鮮少舉辦。

“在過去3年,很少看到大馬舉辦有關科技的大型研討會,在臺灣、中國、美國經常都有舉辦。即使是3年前,這些研討會也很少看到東盟國家參與,即便是有,也是個人或企業參與,不是國家邀請企業代表去參與,展示國家的科技能力。”

大馬半導體閉門造車

在缺乏對外交流的渠道下,大馬半導體變得閉門造車,而業者與業者之間的交流也相對較少。

在人才政策方面,臺灣對到海外學習半導體的人才都給予獎勵,甚至有合約強制在外學習的人才回國發展,大馬則沒有這方面的措施,因此許多人寧可留在國外,鮮少願意回到大馬。

他認為,大馬要成為半導體強國問題並不大,在擁有穩定的半導體原料供應下,只要邀請外國企業進行培訓與教育即可解決技術成長問題。

“當所有人都想脫離美國和中國的政治壓力時,選擇來到大馬,大馬應該要創造更好的經商氛圍,這樣才能接受更多外資企業的到來。大馬至少可以少走50年彎路,不只能帶來技術,也解決了無法突破的技術困境。”

另外,大馬對金融投資資金流入的管控還是相對嚴謹,然而,許多前瞻性科技的投資資金在國際市場上並非按照一般渠道進入,有時甚至會經過第三世界國家流入,若管控過於嚴謹則會讓投資資金受限。

邁向半導體前端發展
集成電路設計是出路
大馬半導體發展50年(三)完結  中美相爭  大馬得利?
Skyechip首席執行員兼創辦人鄺瑞強

大馬能否受惠於中美科技戰,受益程度有多高仍是個未知數,進軍晶圓體領域之路困難重重,大馬究竟要如何突出重圍,Skyechip首席執行員兼創辦人鄺瑞強認為,集成電路設計(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會是大馬躍升半導體前端領域的唯一出路。

隨著美國不批准高精密半導體,以及人工智能與高效能計算的晶片輸入中國,這將為許多科技公司帶來很多機會。

“相比中國,大馬相對幸運,因為大馬在30年前就開始從事集成電路設計,當時中國還未起步,因此大馬在這方面更具優勢。大馬也可利用中立國身分,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天下。”

若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臺、韓、日都相對較親美,唯大馬屬於較為中立,因此大馬必須持續維持中立,建立自己在半導體的地位。

大馬半導體領域發展至今50年,是時候從後端邁向前端發展,做晶圓廠確實非常燒錢,但若往更上一層的集成電路設計,則是大馬下一個可以考慮發展的領域。

早在1970年代,許多跨國半導體公司在大馬開設公司初期,主要以本地勞工來進行組裝與測試工作,但後來他們發現,大馬員工也能從事集成電路設計工作,於是英特爾在30年前就開始這方面的工作,隨後其他半導體公司也開始引入。

工程師具備技術和經驗

“我覺得有20至30年的經驗累積,大馬工程師是時候出來創業,從後端進入前端。如果不創業,則浪費多年累積的經驗。”

他指出,大馬工程師集成電路設計技術與硅谷工程師不相上下,但缺少創業的勇氣,仍傾向跟跨國公司打工,拿穩定薪水。

Skyechip是少數大馬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團隊約有30多人,成員背景都是在跨國公司從事集成電路設計,擁有20至30年的豐富經驗。

他認為,目前是集成電路設計的黃金時期,擁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往前端發展,做自己的晶片產品,其次則是提供設計有關服務,利用現有技術訓練新手工程師在某個設計流程擁有某些技術,讓員工能去其他的晶片公司代工,提供設計服務。

大馬可往人工智能和高效能運算發展,因這些都是高成長領域,並且是在貿易戰中被限制出口的技術,這可大大提高大馬的競爭力。

隨著美國對半導體技術的限制,如今要從美國取得已非易事,但大馬在過去已累積豐富經驗,如今該應用累積所得的經驗。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晶片消費國,有高達90%從國外進口,其中絕大部分都由美國提供,市場更預測,中國半導體晶片市場規模到2025年將達到2230億美元。

在中美貿易戰的限制下,原本的供應商都會被排除在外,處在真空狀態,若大馬可提供所需的晶片,這將會是非常大的商機。

欠缺勇氣和資金

鄺瑞強指出,人才、技術與市場都已具備,目前欠缺的就是勇氣和資金,當有了資金,就會有勇氣,如果政府或創投公司願意投資這些團隊創業,開發自己的產品市場,大馬要發展晶片設計領域並非不可能的事。

“資金的支持,非常重要,畢竟在跨國公司工作的工程師,享有優厚的薪水,工作也穩定,若要他們從一個穩定的狀態,轉移到不確定性較高的創業之路,相當不容易。”

他指出,目前政府的津貼政策並不健全,往往都是個案,申請者在提出構思後,還需要一點運氣加持,才有機會獲得津貼。

另外,雖然國內跨國公司已擁有龐大且經驗豐富的集成電路設計人才,但若要創立公司,還是需要注入新血,因此仍需要仰賴國內大學培養的工程師。

儘管很多本地大學有意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技術,栽培本地人才,但還需要更大的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隨著中美之爭持續升溫,比起選邊站,作為中立國的大馬更獲半導體公司的青睞。在天時地理都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大馬能否吸引外資進入,把握機會躍升前端,實現彎道超車,這著實令人期待!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