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微隐于学

|
发布: 7:30am 16/03/2023

宋明家

微隱於學

MH370

国防部长

大马军用雷达

机场海关

宋明家

微隱於學

MH370

国防部长

大马军用雷达

机场海关

宋明家.MH370,馬來西亞永遠的痛

宋明家

歷經9年後,若各個政府機關還是無法回答這些問題,更是國人的痛上加痛。

ADVERTISEMENT

2023年3月8日,馬航客機失聯滿9週年。

自2014年以來,機上23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家屬,一直都抱著一線希望,希望有那麼一天,搜尋和調查工作最終能讓真相大白。

對於真相,各路專家曾提出各種理論和分析;在這一起空前絕後的空難事件,政府在危機處理過程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馬式”工作文化和效率,也赤裸裸的、大規模的攤在全世界眼皮下,面對國內外排山倒海的評論和指責。

從官方報告和其他新聞裡,我們可探測到其中幾個較明顯的人為、行政和應對失誤:

一、2014年3月8日凌晨1時21分,MH370從吉隆坡航空交通控制中心(KLATCC)雷達屏幕消失;1時38分,胡志明航空交通控制中心(HCMATCC)聯絡KLATCC,證實航機失聯;5時30分,我國啟動救援協調中心(Rescue Coordination Centre)行動(參見交通部發布的初步報告)。問題是,這間中四小時裡,軍方戰機為什麼沒有及時反應?2001年911事件後,航空界大幅度提高各類危機應對程序,我國相關單位到底有沒有這種危機意識?

二、凌晨2時01分,大馬軍用雷達偵測到吉打Pulau Perak上空出現客機蹤影;2時22分,軍用雷達再次偵測到客機出現在距離北海皇家空軍基地約195海里處(詳見大馬政府調查報告),表示MH370從南中國海掉頭飛,途徑半島北部。可惜,訊息5天后才被空軍公佈,當時包括馬、中、美、澳、英等11國搜救大隊,已多天在南中國海展開救援行動。對於“緩慢發佈訊息”的指責,軍方說是因為數據需通過分析以證實真偽。這很令人不安:倘若飛過的真是敵人戰機,軍方是否需等幾天分析才做出反應?別忘了F-18和F-5戰機就在北海空軍基地候著!上空有不明飛行物體飛過,值勤的雷達監控人員和官員在幹什麼?9年了,我國防空和雷達系統的軟硬體,有沒獲得提升?

三、客機失聯後,軍方說因雷達偵測到“由東向西”的飛行軌跡訊號,猜測客機是“善意”的,不會威脅領空安全,所以沒派戰鬥機截阻(原文:The Military did not pursue to intercept the aircraft since it was“friendly”and did not pose any threat to national airspace security, integrity and sovereignty)。時任國防部長希山慕丁也說,不想出動戰機擊落載有各國乘客的客機。這說法很奇怪:客機在雷達上有異常行為或消失影蹤,軍方不是應該在幾分鐘內派遣戰機進行空中偵察嗎?擊落客機不是隻在威脅國土安全情況下而為的嗎?哪一個單位或人員在這方面失責?

四、兩名伊朗人持失竊假護照登機的事,再次暴露大馬機場安檢的水平問題。我國機場海關的安檢水平和官員戒備心差,是許多時常出入國境的人的同感。相比許多進步國家,我國安檢官員的效率不夠高,設備技術不夠先進,安檢流程也不夠規範。MH370事件後,有關當局做了什麼提升和改善工作?

2022年10月,英國航天工程師Richard Godfrey和物理學家Hannes Coetzee發表有關改進WSPR追蹤技術的報告;這“弱信號傳播報告網絡”(Weak Signal Propagation Reporter Network),收集全球每天約400萬個WSPRnet業餘電臺發射機和接收機的鏈接數據。WSPR的數據分析結果,和英國衛星通信公司國際海事衛星組織(Inmarsat)數據建議飛機失聯期間可能朝南飛入南印度洋,以及澳洲海洋學教授Charitha Pattiaratchi於2015年所做的碎片“漂移分析”(drift models)結果一致。WSPR這些新線索,會讓政府重啟搜索行動嗎?

2018年長達495頁的官方報告,有關人為因素的部分只有5頁(頁358-362),絕大多數聚焦在機長和其他機組人員的調查。但地面官員的失責呢?誰需為此事負起責任,以防範未來不再重複類似悲劇?有關當局往後對突發事件的應對,會不會變得更透明、有效、公正,以保障國人的安全?

MH370事件裡,眾多國外記者對我國政府的抨擊最無情。其中法國記者Florence de Changy在她的書《The Disappearing Act》(2021年2月Mudlark出版)提到:“在調查過程中,馬來西亞當局經常出現很明顯的‘說辭不一致’或‘辦事無能’的狀況。第一次來到該國的記者們感到震驚,想知道自己來到一個什麼樣的“卡夫卡式”的國家。”

聽到別人用“卡夫卡式”(Kafkaesque)-離奇、黑暗、曲折、超現實、怪誕”-來形容自己的國家,是很痛的。

歷經9年後,若各個政府機關還是無法回答以上這些問題,更是國人的痛上加痛。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