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和企业无法突破革新的主因不是缺乏有远见的领导者,乃是缺乏制度化复原的机制。
大马经过3年多的疫情和3次的政权更替,普遍上人们已经习惯了危机与改变。然而,大多数人还是渴望有稳定的政府和发展。因此,希盟与国阵也打出稳定牌来吸引选民的支持。
ADVERTISEMENT
尽管安华自上任来就以清廉打贪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的政治议程,但近来发生的机场贪腐事件不禁让人觉得打贪口号只是一种政治宣传,因为整个政府体制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
再者,政府极力打贪不能给人民带来直接的好处,因为人民依然面对不断高涨的物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故此,笔者认为真正的改变需要有一个好的复原机制(Resilience Mechanisms),以便政府体制、社会、经济可以从疫情和政治的困境中取得突破。
高效且可持续的改变不可能仅靠一小群人的努力,所以无论是政府或企业都应透过集体复原力(Collective Resilience)来推广深度的改革。
简单来说,复原力(Resilience)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
有鉴于此,能够从挫折中恢复和蜕变,从失败中学习成长,从挑战中获得动力的能力包含了高度的适应力、敏捷性和韧性等重要的属性。
复原力与改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改革是指对现有体系或结构的变革和改进,旨在应对问题、提升效能和实现进步。政府和企业无法突破革新的主因不是缺乏有远见的领导者,乃是缺乏制度化复原的机制。
鉴于逆境或挑战往往是触发改革的动力,当个体与群体面临重大的挑战时,人们就会发现当下体系或结构的弱点和弊病。所以,这种认知会促使人们去寻求改革,以提高适应能力和复原力。
因此,政府或企业可以透过资源分配、决策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和改进促进结构性的改变。
在进行改革过程中,集体复原力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因为在面对改革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积极适应和克服这些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集体复原力可以帮助组织克服困难,保持稳定,继续前进。否则,只有从上至下的单向改变缺乏有机性的发展。
笔者相信未来的几年,结构性复原力(Structural Resilience)、变革性复原力(Transformative Resilience)和综合性复原力(Integrative Resilience)等概念与技能是保持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
邻国新加坡是个典型的高复原力国家。新加坡不断通过变革和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的适应及发展,以寻找新的机会和发展路径,并为可持续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基础。
基于新加坡的社会较为和谐及拥有高凝聚力,所以新加坡也拥有较高的集体综合性复原力。
反之,大马的政客却常以种族和宗教课题作为政治筹码,导致各族间关系紧张。倘若大马要实现彻底的改革,政客就要丢掉肮脏的政治,因为文化对集体复原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集体特点及价值观可以帮助促进集体复原力的发展,帮助全体人民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在集体复原力的建设中采取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方式,以落实昌明大马的理念。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