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欧洲国家从“坚定不移”地支持以色列,如今随着国内民意的转变,这些领袖已转向“呼吁停火”,而不是一味谴责哈马斯。
ADVERTISEMENT
10月7日,哈马斯突袭并重创以色列后,双方就处于交战状态,而哈马斯在这场实力不对等的对决中毫无招架之力似乎已是预料中的事。不过与此同时,一场无形战争也拉开了序幕。
如今以色列基本上控制了加沙北部地区,捣毁哈马斯多处基地;哈马斯虽未被歼灭,但也只能苟延残喘,对逆转颓势无能为力。然而,网上舆论却迎来大逆转。
哈马斯突袭得手后,网上一面倒谴责哈马斯。除了以色列死敌伊朗外,穆斯林世界几乎保持沉默。这是因为,除了给出“长期受压迫的巴勒斯坦的反击”的理由外,他们几乎无法为哈马斯的行径辩护。
随后以色列开始反击,包括向加沙地带发动空袭,以及在边境一带发动炮击。此时网上舆论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报复行动。
然而,随着以军开始对加沙不加区分的轰炸和全面围困,当地的民宅和难民营不断传出伤亡,燃料、水及电供被切断,当地居民迷茫的目光、满脸满身浴血的照片广泛流传。
但或许最令人震惊的画面当属那些保温箱因停电而无法运作的情况下逐个死去的早产儿。在加沙最大的医疗设施希法医院除了有数十名早产儿,那里也成了许多难民和伤者的临时避风港,但这家医院却成了这场冲突的“暴风眼”。
以色列宣称希法医院地底下存在“哈马斯隧道”,随后进入并占领医院。根据《日内瓦公约》,医院、学校、平民、援助人员以及提供紧急援助的安全路线都是受国际人道法保护的人员和场所,而上述人员和单位频频受到以军空袭的直接影响或波及。
尽管以色列协助将伤者和早产儿转移至其他医疗设施,但已不足以让声名狼藉的以军在这场舆论角力中力挽狂澜。
打从向加沙地带出兵的那一刻起,以色列的国际形象已严重受损。以色列之所以能在中东地区立足,靠的就是硬实力,因此对形象建设等门面功夫完全不屑。
然而在当今时代,国家形象至关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欧洲国家从“坚定不移”地支持以色列,如今随着国内民意的转变,这些领袖已转向“呼吁停火”,而不是一味谴责哈马斯。
据观察,除了在大马、印尼等穆斯林居多的国家近期的抵制运动和定期的示威集会,欧美国家也出现挺巴勒斯坦大游行,无论是规模或持续性都是空前的。由于以色列的盟国多为民主国家,因此领导人无法对舆论和民意置之不理。
虽无法对以色列构成立竿见影的影响,但极可能迫使欧美国家降低对以色列的支持,尤其是即将在明年迎来大选的美国。况且,穆斯林和少数族裔是美国总统拜登的票仓。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虽是中东硬实力的佼佼者,但其地理位置注定了以色列的命运:要么消灭中东的所有敌对势力,要么与邻国和平共处。前者几乎不可能实现,即使中东长期处于分裂,因此留给以色列的唯有艰难共存。
每一场战争几乎都有一个标志性的、强有力的形象。二战期间,联军艰难地在诺曼底登陆,鼓舞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士气,奠定了德国纳粹的败局;越战期间,一个被凝固汽油弹烧伤的9岁女孩成为了强有力的反战形象;上世纪80年代末,柏林围墙被推倒,为冷战画上句点。
而在最新一轮的以巴冲突中,烙印在人们脑海里的则是满目疮痍的加沙、抱着至亲遗体痛哭的巴勒斯坦人、因医疗资源短缺失救而死的平民。
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是为天时;孙权的江东有长江天险,是为地利;刘备善于笼络人心,是为人和。众所皆知,三者中实力最弱的刘备打着仁义之师的旗号,名义上以德服人,实际上只是为了收买人心。织席贩履之辈的刘备尚懂得再虚伪也要当君子的道理,为何在中东这块险地纵横政坛数十载的涅坦雅胡怎么就不屑一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