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总编时间

|
发布: 7:50am 28/12/2023

总编时间

曾毓林

《学海》周刊

学生记者队

总编时间

曾毓林

《学海》周刊

学生记者队

曾毓林.学海.13179的承诺不变

创刊卅年以来,许多当年的读者如今已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这些老读者可以让自己的孩子继续通过接触《星洲日报》,找到《学海》的文化精神。

ADVERTISEMENT

走过30年历史的不免也面对停刊的命运───当我们宣布过去专为中学生出版的《学海》周刊将在2024年再出版三期就划上休止符时,反应是一片哗然。这反应是出乎编辑同事们的预料。

一时之间,昔日的读者们纷纷在自己的脸书上写下祝福和感慨。当年学生时代看《学海》、等《学海》、追《学海》以及参加《学海》活动的情景如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学海》不仅仅是一份学生周刊,30年来,它是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群走过校园青春岁月的朋友。

许多人在中学生时代打开的首个人生视野、初涉校园活动的阅读、写作、各项比赛活动都与《学海》有关,《学海杯》辩论赛、《学海杯》校园刊物观摩赛、《学海》计划、后浪坊写作营等等。

《星星》周刊陪小朋友完成小学学业,《学海》陪初中生蜕变为高中生,再送中学生群带着信心迈入大学,叮咛他们在大学或日后在社会,勿忘中学时期这段人生最美好的成长经历之一。

从创刊人萧依钊、首任主编潘碧华(现任马大中文系主任)、 第二任主编(现任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第三任主编曾翎龙(现任星洲日报文化企宣主任)和现任主编王国刚,都对《学海》注入过心血。

如果说在中学生时期结交的是一生中感情最真挚的朋友,那《学海》无疑是学习时代中最贴心和最能谈心的良伴;所以至今对《学海》的记忆,不论今天已成了父亲、母亲,甚至公司中流砥柱,仍还记得深刻。

30年,出版了将近1000期的《学海》周刊算是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任务。

老读者问“ 为甚么《学海》非停止出版不可?”其实,《学海》只是回归到母报《星洲日报》,目的是让学生们更早的接触《星洲日报》,体验阅报所带来的乐趣。

当然,随着网络新世代的更迭,现今中学生的世界已经和过去大大不同,无论是阅读口味、接触阅读的模式和沟通方式,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承认,不能再用上个世纪的教育模式套在新世纪的学生身上,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代。

《学海》要和新世代的中学生走在一块,必须以另一个新姿态和面貌与中学生见面;因此,《学海》并不算“从此消失” 。

我们计划原订每周出版一期的《学海》周刊,将回归母报《星洲日报》,同时结合星洲日报副刊《动力青年》、各地方社区报《年轻人》版和学生记者队,集中打造报纸的青少年阅读内容和活动,以便更贴近青少年和中学生群。

《学海》周刊的转型是顺应时势,只是换了平台而已,“学子的天空,学子的海洋”的信念依然会继续在星洲日报陪伴着中学生,这把薪火不会灭去。

而星洲日报推行了四十年不辍的“学海学生记者队”计划保持不变,每年依然会在各校招收新学生记者;实际上,在本周学校假期,《学海》编辑室同事依然全国各地去“跑码头”,和新一届的学生记者们见面,供学生记者撰写专题和报道校园动态的〈年轻人〉版依然每逢周三如期在《星洲日报》见报。

不但如此,我们也计划顺应时下中学生的阅读趋势,计划打造《学海》季刊和推出全新《学海》电子报。因为《星洲日报》推广阅读,并培养未来华文读者的努力一直都不曾放弃,这是文化传承的扎根工作。培育青少年接触华文、引导他们学习华文、热爱华文的工作不能单从“业务盈亏”来衡量,这是百年树人的工作。

《学海》这个品牌,数十年来早已深植于大家心中,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创刊卅年以来,许多当年的读者如今已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这些老读者可以让自己的孩子继续通过接触《星洲日报》,找到《学海》的文化精神。

《学海》曾有一句口号,用数字表述:13179,这是“一生一起走”的谐音,也是我们和读者的约定──不管小时在《小星星》、《星星》,中学时代在《学海》,甚至大学或出来社会后在《星洲日报》,我们都希望在学习的路途上,一生一起走。

这是个美丽的憧憬,愿大家都记得这个曾经的承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