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微隐于学

|
发布: 7:20am 23/05/2024

宋明家

微隐于学

白米

水稻

糙米

宋明家

微隐于学

白米

水稻

糙米

宋明家.为什么年年都会“饭太碎”?

一片稻田若给风吹谷侵袭了,收割机所收获的,必然会参杂一部分的红色/褐色风吹谷米粒,降低稻米整体素质的同时,也必然会提高碎米率,减少完整米粒的百分比。

ADVERTISEMENT

“吃饭为什么不可以咬得太碎?”

“因为会‘犯太岁’(饭太碎)!”

这无厘头老笑话,其实是个科学议题,和玄学毫无关系。

饭为什么会“太碎”,主要是因为米“太碎”,至于米为什么会“太碎”(米粒破碎) ,就是农业作物科学领域的一大哉问。

从田间收割后,需要经过一些“收获后过程”(post-harvest processing),才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米饭。这些收获后作业,包括了脱粒(俗称“打谷”)、干燥(排除谷粒水分)、脱壳(去掉外壳hull)、磨光(去除糠bran和胚芽germ,然后磨光成为白色米粒)、储藏、包装等后续作业。

在碾磨过程中,大部分含大量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米胚和糠层会被剔除,所以这种纯白米粒营养含量比低很多;但由于白米外观好看,煮成米饭口感更好,因此广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价值比较高。

白米成品的素质,取决于多个因素,其中两个主要因素为:

(1)水稻品种优劣:东南亚民众日常吃的“籼稻”(indica rice;或称印度型稻)由于谷粒细长,而且脱壳率较低,造成大米碎裂比率提高;但一些特定的籼稻品种,素质比较好,碎米率较低。

(2)谷粒水分高低:储存和碾磨过程中稻谷吸收水分,稻谷水分过高,会使到米粒结构松散、影响强度,脱壳率也相应降低,米碎率提高。

也就是说,商业碾米厂里主要的碾米产品,主要有两种,亦即平均长度是整颗谷物至少三分之四的“完整米”(或称“整精米”,英称head rice),和“碎米”。一般100公斤稻谷加工后,会有大约70公斤会成为“完整米”的白米。

小碎米一般被用来作其他用途,比如面粉、酿酒米、葡萄糖浆、家禽饲料等。

而消费者想要享用高素质的“完整米”白米饭,“水稻品种”和加工过程的“干燥”步骤,就成了关键因素。

由于加工过程的“碎米率”受到稻谷硬度、形状等因素影响,培育“低碎米率”水稻品种,是当前作物科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的作物基因研究,经已探测到和“完整米”有关联的多个基因(例:Waxy);美国科学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方法,使用多种水稻品种资源和育种系,以及高密度基因标记,检测到多个水稻基因,用于开发“理想粮食质量”的水稻品种(见2023年11月《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期刊论文)。

笔者的研究范围内,风吹谷(马来农夫称之为padi angin)也是另一个造成米粒破碎的因素;由于许多风吹谷米粒外层是红色或褐色,必需靠额外碾磨加工,来去除这些杂质;额外的碾磨和加工过程,意味着碎米几率会被提高,并降低其市场价格。

这水稻田被风吹谷侵袭的情况,在东南亚地区特别严重。再加上有些东南亚稻田附近长有野生稻(学名Oryza rufipogon),部分栽培稻或风吹谷能通过杂交,从这些野生稻获取野稻基因,使到野稻基因流入田间,形成拥有红色/褐色米粒、黑色稻谷壳、种子持久休眠等野性特征的风吹谷,使之适应了农田环境,却加剧了稻米加工过程的难度。

也就是说,一片稻田若给风吹谷侵袭了,收割机所收获的,必然会参杂一部分的红色/褐色风吹谷米粒,降低稻米整体素质的同时,也必然会提高碎米率,减少完整米粒的百分比。

回归基因科学方法,去寻求“饭太碎”的解决方案,是当前作物科学界的重任。

要不然,就会年年都“饭太碎”!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