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应维持工人阶级权益的工业法庭,如果仅是为了衣着布料的材质问题,而不是衣着不得体,就把工人拦截在门外,那么我们又如何寄望法庭能够为这些草根阶层争取权利呢?
日前就发生一名来自吉兰丹哥打峇鲁的送面包工人,因遭解雇而不惜驱车7小时,来到吉隆坡工业法庭作证。然而,他却因穿着牛仔裤,被法庭外的志愿警卫队拦下,禁止进入法庭,最终不得不在洗手间内与朋友互换裤子,才能进入作证。
这一事件不仅荒诞,更暴露出工业法庭程序的形式主义问题;如此“以裤取人”,早已偏离了法庭设立的初衷了。工业法庭的设立本意,就是为了维护工人权益,让他们能在面对雇主的不公时寻求法律援助。而如今不必要的严格着装要求,只会让工人维权道路更加添堵。当然,工人可以被鼓励穿着整洁,但仅因牛仔裤的材质问题而被拒之门外,无疑是荒谬且背离了公平审判精神。
事实上,牛仔裤并非不雅或不正式的服装,在许多行业甚至是工人的日常工作服装。法庭应该关注的是案件的事实与公正的审理,而非工人的穿着是否符合某些刻板的形式标准。毕竟工人来到法庭是寻求正义,而非参加高端社交活动。若连进入法庭的权利都因服装问题被剥夺,这无疑是对弱势群体的进一步打压。
更不可思议的是,阻止这名工人进入法庭的竟然是志愿警卫队。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人赋予这些志愿警卫,能够拥有如此大的权力,甚至大到可以决定谁能进入法庭?工业法庭是司法机构,而不是私人俱乐部,门禁制度应由法庭内部的正式司法人员决定,而非由志愿者随意裁定。
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严重问题,因为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工人进入㇏法庭的障碍,也让法律权力被外部非正式人员过度干预,此举可以说已经影响到了司法公正。如果志愿警卫能以个人标准拒绝工人进入,那么未来是否会有更多人因不同理由被拒之门外?法庭对此应当重视,并重新审视这种管理方式,以确保司法权力不被滥用。
这起事件其实只是工业法庭问题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工业法庭的审理程序日益复杂,部分案件又因官僚作风而拖延数年。若法庭继续沉溺于形式主义,而忽视工人最基本的诉求,那么它将逐渐失去工人的信任,终将沦为只为有经济能力者服务的机构。
政府和相关部门有责任快推动工业法庭改革,确保法庭回归其初衷——保障工人权益,而非制造更多不必要的障碍。正义不应被迟延,更不应因一条牛仔裤而被剥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