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听音辨位 搭肩登山 看不见也能拥抱大自然




(吉隆坡4日讯)清脆的铃铛声响彻山林间,即便看不见的蜿蜒崎岖、陡峭倾斜山路,也因彼此心里的信任与踏实感,而变得平坦顺行。
登山组织Go Go Hiking每年的年中及年终都会举办一次的“无障碍,不障碍”导览盲友登山的活动,让视障人士亦可完成步行在绿意盎然自然间,有志贡献一份力者也可申请成为导览者。
ADVERTISEMENT

(黄国强摄)
登山杖装脚车铃听音辨位
盲友们几乎都会在登山杖上装设脚踏车铃,每走一段便按响,让后方其他盲友们能听音辨位,确保方向正确。
导览者与盲友基本采一对一阵容搭配为一个单位,即导览员走前方而盲友搭着前者的肩紧随其后,若人员充足则可一搭二,再多一位导览员跟在盲友身后。

走在正前方的导览员会靠触碰、描述及感受的传递作为方向指引,让盲友弄清楚脚下的山路情况。

他们会让盲友搭着导览员的肩前行,能清楚了解方向也能判断山路高低落差,有些导览者也会拍打沿路的树干发出声响及口头描述方式形容盲友身处的山路情况。
导览者不能干预盲友行走路程
至于跟随其后的导览员的责任则是注意盲友状况,像是盲友偏离安全路径,逐步靠近斜坡时,便要立即出手把盲友拽回来!
而导览员最忌讳便是把参与的盲友当成“需要帮助者”。“帮助”和“辅助”最大区别前提在于是否让盲友自主完成登山及下山的每一步。导览者能从旁起到辅助的角色,让盲友准确无误且安全地踏出步伐,但绝对不能动手把他们抱起或抬起,干预他们自己行走的路程。
刘慧卿:25盲友参与登山

Go Go Hiking主席刘慧卿表示,导览盲友登山不能作为常月活动是因导览员人数有限,设定为每半年一次便可聚集足够人数,首先是定于12月3日的国际残疾人日的前后,而另一个日期则是6月份。
今年的年中登山活动定在6月14日(星期六),挑战格灵芝山森林公园长3公里的征程,参与登山盲友约25人,另有46名志愿者导览员及Go Go Hiking组织的成员,共计71人,分作4组各别由行山经验丰富的小队长带领,每一组内再细分5个盲友与导览员组成的单位。分配组别后便于当日早晨8时趁着阳光渐暖浩浩荡荡入山。

盼活动带领走出户外
参与的登山视障者虽为弱视或全盲,但各个体力过人,登山步履稳健,刘慧卿道出,原来这群登山盲友平日里不缺乏体能的锻炼,尤其部分后天失明者在发生意外前原本是越野脚踏车或球类运动健将,故此保有异于常人体能自然不在话下。
此次登山盲友中不乏律师和经济学博士等高职分子,但她说,不论从事文职、编制或纸质餐盒折叠等工作的视障者,都相对静态和长期呆在室内,希望相关活动能带领他们走出户外,增加活动量。

无论是首次还是已参与多次,盲友们满布汗珠的脸庞露出是同样成就感满满的微笑,表示登山活动不仅有意义,还让他们走出家门,接触大自然,体验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欲成导览者需接受线上教学
刘慧卿也非常感激依然有许多热情的年轻人,主动报名成为志工性质的导览者,但若这份热情的燃烧能更持之以恒会更佳。
她说,欲成为导览者的人士需在导览登山前,事先接受约莫一小时左右的线上教学,往往成功招揽了40多名导览员,实际到场集合的也许半数都不到。
她指,即便如此,有些导览员志工在参与一两回之后,便基于时间无法配合或疲惫放弃等原因不再继续,所以有经验并且肯长期参与的导览员并不多。
继承已故创会主席遗志
传递登山运动意义
Go Go Hiking登山组织继承已故创会主席的遗志,积极传递登山运动的意义,除了上述提及别具意义的导览盲友登山活动,也常到偏远或有需要的原住民部落派发物资,贯彻健康生活模式之余亦行善助人。
Go Go Hiking于2020年由第一任主席邓声鸿创立,然而天不从人愿,仅率领该组织约两年,邓声鸿便在一次挑战跨越帝帝皇沙山脉一号路线(Trans Banjara Titiwangsa V1)时,发生意外导致失温而亡。
刘慧卿表示,邓声鸿是组织创立初期,成员皆视为接触登山活动的“师傅”,对方无论中马区,乃至全国登山界都拥有声誉的权威级存在,因此其离世不仅是对该组织的打击,更是登山同好界的震撼消息。
赶鸭子上架接任主席职
她说,自己当时就像赶鸭子上架接任“师傅”的主席职,以稳住群龙无首的情势,即便已就任几年,她仍自认不能做得像“师傅”那般好,但会尽力做到她的最好。
“这登山组织是‘师傅’留给我们的,遗憾他在那次意外中被冻死在山中,之所以去年起会开始举办导览盲友登山的活动,同样是受到‘师傅’的话启发。
“他有一个攻读法律系的儿子,17岁那年因脑神经压迫而失去视力,他便常常提到希望社会能有更多关切视障群体的活动。”
她说,由于社会的福利资源僧多粥少,大多偏重于较为庞大的群体,如儿童院及老人院等,而包括视障在内的残疾人士群体往往较易被忽略。
感激热心商家一路以来支持
因此,刘慧卿付诸行动,利用Go Go Hiking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特性,集结登山运动爱好者也踊跃担任协办及指导单位参与其他组织举办的登山活动,借此筹集经费后举办有意义的登山活动,例如上述的导览盲友登山或者为有需要的原住民部落派发物资等。
她也相当感激一路以来给予支持的热心商家,在听闻所订购的餐盒是给参与登山的盲友们时,商家都立刻不惜血亏大折扣等,还有一家知名手表品牌也长期资助。
邓加航(三度参与登山的盲友):
出外呼吸新鲜空气

“我的父亲就是Go Go Hiking的创办人邓声鸿。登山一直都是他的喜好,我却没有参与其中,反之是他离世后,组织举办导览盲友登山活动把我‘拉’了出来,基于志在参与和出外呼吸新鲜空气,所以我参与了。
虽然我不像父亲在世时那般热爱,但未来还有举办登山活动的话,我也还会参加,也对父亲成立这关爱视障群体的登山组织心怀感激。”
林展鸿(首次参与登山的盲友):
介绍视障朋友来挑战

“我是第一次参与,非常感激Go Go Hiking,若非如此,视障者不可能完成登山活动,我觉得很有意义,尤其是我的导览员经验丰富,肢体接触也给了我很多安心,我不仅打算还要再来,也会介绍给其他视障朋友一起来挑战!

在山林间亲耳听见虫鸣鸟叫,这与网上找的白噪音是完全不一样的,且走山过程,与其他登山客擦肩而过时,彼此不吝啬那句友善的‘早安’更是暖透人心。”
郭珠兰(两度参与登山的盲友):
鼓励年轻人多活动

“我鼓励所有人多出来外头活动活动,尤其是年轻人别周末就趴在家里,出来接触自然、身心健康、结交朋友,当导览员还能贡献自己做爱心,何乐而不为?
想要成为志工导览员最重要是肯拨出时间和耐心。也请不要对自己的体能没有信心,只要肯踏出门,是能锻炼起来的,愿意做运动,身体就会改善。”
郑仲盛(首次参与的志工导览员):
与登山盲友互相导览

“我是经由朋友的介绍,认识并且加入此次的志工行列。虽然我是第一次,但我导览的拍档是有第二次经验的一位巫裔登山盲友,我带他了解环境,他带我如何执行,可说是互相导览。
我会推荐其他朋友也来尝试成为志工导览员,但我认为想要参与的人,需有一定的体力基础和沟通能力,因为搭配的盲友有可能是友族,要有一定马来文或英文的叙述能力。”
谢雯涵(首次参与的志工导览员):
登山路径需改进

“我也是第一次参与。也是经过朋友的介绍而来。我个人觉得,Go Go Hiking的导览做得不错了,但我国的登山路径还需改进,让视障人士攀登时更友善些。
我的搭档是一位巫裔的视障人士,他本身是运动员,因此体能不错,也有登山经验,我们是前几组抵达的组合,但过程中并不赶时间,反而很愉快轻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