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勇气

你说忒修斯之船被更换了所有零件和甲板不再是它,可是它照样可以从渺小的海岸重新出发,翻越层层海浪。——题记 找到抽屉里那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在筹备搬家,即将离开这个令我窒息的地方。 信纸对折夹在牛皮纸信封里,摩挲在指腹上的触感是粗糙的。封住信封的胶水已经没有任何黏性,丝毫不费力就能打开它。信纸泛着淡黄,捏在手里好似随时都会被撕碎,所以我拿得很轻,指尖都不敢用力。 “致:高三文科(3)班的……” 我笑了一下。这是一个被用烂了的私函开头,秀娟飘逸的行楷却把这几个普通的汉字笔画勾勒得很漂亮。虽然内容被灰尘模糊了一些字,但并不难辨认,仿佛是个崭新的东西引诱着我蠢蠢欲动的好奇心去打开并认真阅读它。 “印象里,你是个还算优秀的学生,也喜欢上中文课。成绩虽不达顶尖也足够应付很多考试了。你是个很害羞的孩子,我教了三年是这么看到的,你的同学也是这么说的,不要觉得这是个缺点,安静的小孩子也很讨喜。” 阅读文字的目光黯淡下去了几分。 记忆里,属于角落的课桌前总是坐着一个人,有时挺着背脊,有时伏案,捧着读物,或埋头书写,就是不肯主动对别人说一个字。 那时候好像什么都读不够,写不完,生活也可以只有这样简单。 白驹过隙不过十年匆匆,那个游刃有余、世故圆滑地应付社会的人好像也是她,但又有哪里不太一样了。 “人啊,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缺少了一点勇气。十八岁是一生最敢冲动的时候,这话在很多所谓的大人听来很愚蠢,因为不谙世事的初生牛犊总是不怕虎的。同时又是最令人羡慕的,我也年逾知命之年了,再没有和你们年轻人一样去拼的那份胆量,知道了这件事千万不要嘲笑我。” “小小金子,在未来是会发光的。” “不需要很亮,不需要为别人指路,只要自己能看得清前面就够了。” “落款:辜兰芳。” 内容很短。我收起信纸的时候,分针刚走不超过五分钟。 一个每天要上五、六堂课,一生面对成千上万名学生的人,对一个高中时候比鹌鹑还要不显眼的人而言,却是值得去刻在心里的。 弹指之间,十年的天晴又落雨足够改变一个人。就像忒修斯之船,兜兜转转只剩下一个名字不变的空壳,躯体和内核的本质是否还共同与共通——这将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命题。 或许在刚毕业那阵子的我,读信的时候还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一边哭鼻子一边抹眼泪,久久都不能平复心里泛起的阵阵涟漪。在现实里,已经三十岁的我神色不变地收起那封信,重新用胶带将封口粘好,随手夹在手边的一本书里,扔进还没封起来的杂物箱。 月亮披着层层的薄纱,像是飘渺在人间居无定所的神明。我的视线在它身上停留了几秒,就匆匆别过头,侧躺在床上,和它一起平静地度过在这个城市的最后一个夜晚。 后来的时间过得很混沌。 我毅然辞掉了报社的工作,搬回离家更近的地方,仅用两个月休整期就挥霍了这几年苦苦上班积累的存款,租了新房子,换了新工作。 校门口前站着的,是一个全新的我,目光里流转的是记忆犹新的校名。 再次踏入校园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少年气息已经很难再带动起一个成年人被历练得沉静麻木的情绪,我绕过了既熟悉也陌生的篮球场,来到凉快的办公室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旧的人走走停停,所剩无几。身边都是陌生面孔。 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家都保持着成年人的边界感,偶尔适当给予热情。同组的同事们轮流向我打招呼,自我介绍。 我挑了一个看上去亲和些的女生,佯装不经意地提起:“辜老师还教书吗?” 女生镜片后的眼睛眨了眨。她眼睛很圆,瞪大的时候看上去是很无辜的模样。她推了推镜框答道:“退休了呀!前几年就不教了,你是她以前的学生吗?” 我点点头。 “这个位置正是她的,在你之前还没人来过呢。”女生的手在我的工位桌面上轻拍两下示意道。 心里有些破洞的地方被冷风吹得透凉。 我环视着已经完全装修翻新过的办公室格局,和记忆里的不太对得上,低头看着被收拾出来的桌面,索性放弃去寻找那些没有明确目标的糟糕念头,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认真备课。 往母校投放简历的那一刻,心里好像是浑浑噩噩的,又好像比明镜还要清晰,而我对一切后知后觉,也不去认真地思考过。既来之则安之,我也没有再去探究那股油然而生的怪异与违和感。 忽然忘记了,以前别人问起“你为什么那么喜欢中文?”时,我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也许不管是在报社工作,还是回到启蒙的起点,当初的宏大理想都早已不复存在,这时候没有必要再去钻牛角尖这些无关紧要的事。 第一天的第一个课堂是初中班级的。 少年们用不完的精力大概最能体现在换课的间隙,走廊另一端就能听到一声声不间断的吵闹。我的青春没有他们那么闹腾,只会在课堂结束的第一时间趁机趴在桌上补觉。 “我是你们班新来的华文老师。” 我用粉笔将名字一笔一划勾勒在板上,白色的字,黑色的底色,看上去简洁明了,又不失鲜明突出。 讲台下,掌声如雷,惹得我有些不好意思。 “老师,你以前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毕业了那么久才来学校上班!” 嘴角轻轻挑起。我弯着眼回答:“之前在报社上班,我是没当过老师,但语文还不错,应该绰绰有余。”语罢,大家又继续打闹起来了。 入职的第一天,基本不怎么上课,都在忙着和学生交流。不太一样的……大概是巡视一排排课桌的时候,总能看见角落里穿着旧式校服,扎着高马尾,浅浅笑着的身影,长得像我,在闹哄哄的环境里特立独行。 路过窗边,一阵幽幽暗香。 以前上课走神的时候就发现了,学校种得最多的就是兰花。 三月份的初春,花期已至。 湛蓝的天空下,开出天荒地老的春兰。 黑板上,被粉笔勾画出来的汉字铿锵有力。 和那封信不一样,辜老师写字柔和惯了不爱用力,但我总下意识在每一个笔画的末端发力,仿佛是刻意要在纸上留些无法抹掉的痕迹,这是我从念书过渡到工作逐渐养成的肌肉习惯。 但那又如何呢? 至少,从前爱不释手的书册、堆叠成山的试卷、浓缩成一张白纸的简历、陈旧漆黑的黑板、那封迟到的信纸上。 始终不变的是我的名字。 【作家点评/若涛】 这篇小说技艺纯熟,甚具风范: ●叙事具层次感,节奏极佳。从信函引发回忆,从回忆反观当下,借此把时间感打开。同时,还连带为师生之间的人生际遇作出对照。场景切换、镜头运转都不着痕迹。例如:“阅读文字的目光黯淡下去了几分”简单一句,便起到衔接作用,完成从外景到内心的移转。又如,它一开始就埋下一个“搬家”的线索,让中段搬家回校的转折变得理所当然,不显突兀。 ●善用隐喻,引发联想。例如,通过字迹来描绘人物性格。老师的“柔和”笔迹和叙事者的“铿锵有力”,形成鲜明对比。“书册、试卷、简历、黑板、信纸”一连串意象,浓缩了叙事者的一生经历。另外,“春兰”也是一个象征,代表高洁的品格以及生命力。 ●语调平缓,写得波澜不惊,让隐含的情绪更显张力。其实它通篇不含任何情绪性的字眼,除了“热泪盈眶”,但那是否定性的写法,意在表示如今的我已不会如此。新人常有过度用力,过度渲染情绪的毛病,这篇恰可成为参考。 ●主题拿捏有度。碰到“文化传承”之类的主题,新人通常写得宏大、悲壮。这篇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反而从小处去写,以个人际遇去切入。作者不直写,仅通过文字的氛围,去暗示叙事者的人生并不如意。当遇到挫折时,给予她力量的,让她还有一片退守之地的,是对中文的热爱。 但“传承”这题旨或许只是次要。它更动人的是师生之情。即使如此,作者的笔触还是轻的、淡的,只以一纸信函作为情感的承载。这时,老师的精神感召显得更为重要。它在关键时刻接住了叙事者的情绪,稳住了她的人生步伐。 点题的“忒修斯之船”,把小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叙事者成长了,按理,今日的我已非昔日的我。但她说“始终不变的是我的名字”,似乎名称维系了人格本质。如果连接到“中文”,你可以思考语言文字与身份之间的关系。 ●唯一让人稍微出戏的是“三月的初春”。但如果不预设故事背景为马来西亚,似乎也没问题。 相关文章: 回眸·光湧人 新的旅程 追尋遠方之足跡
2星期前
1月前
我很佩服小e的勇气,战斗力十足地挑战每个人的耐性和底线。我并没有刻意“栽培”他,是他逼我陪他一起闯荡,一起尴尬。 卫塞节,到书局逛,恰好厨师在现场做示范。小e一听到有好吃,立马拉着我到第一排坐下来。 上过两次烹饪课的小e对煮食很好奇,用充满崇拜的眼神盯着厨师看,迫不及待想吞掉桌上展示的苹果派。很快的,他一如往常地举手,然后……“嗯,请问那个和这个是不是有关系?”(烤了之后会不会变成那个?) 厨师和主持人费了一番功夫听懂e的问题,很认真地回答他的“废”问题。小e绝对知道自己的“废”,他不过是想参与、投入其中。 “以后还会办这个活动吗?” 主持人一听,正好宣传:“会的会的!每逢周末我们都会在这里办各式烹饪活动!”接着,主持人也不忘为厨师的食谱宣传…… “一本RMXX?这么便宜?!”小e大叫,妈妈我当下尴尬至极。吃完苹果派,小e还向主持人致万二分的赞叹:“Yummy!” 我不得不怀疑,小e瞒着我在后门收了宣传费。 自从小e常在YT观看学英语的动漫肥皂剧后,他就很喜欢搭讪陌生人,学肥皂剧里无厘头的对白。以前,他不太看得懂含有剧情的视频,而现在竟会追看,跟我们复述他觉得有趣的情节,或者向我们询问一些单字的意思。英语会话和听力突飞猛进。
2月前
随着“躺平”、“摆烂”等词语在网络上的爆火,00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再披星戴月地追求诗和远方,反而更在乎眼前的苟且。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人们的想像中,本该以青春为本钱,与梦想为粮食,勇往直前地探索前方未知的人生,为什么反而崇尚起了这种看似消极的人生态度? 00后目前正好处于15岁到24岁,也就是一般人的初三到社会新鲜人的阶段。先从情况最简单,也就是还在中学求学的00后谈起,他们面临的烦恼一般都比较简单,最主要的无非是课业压力。学习成绩在现今社会当中,已然成为了衡量学生、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成绩的好坏更是与学生的努力直接画上等号。但是实际的案例往往告诉我们,不是努力就有成果,普通学生平常勤勤恳恳地刷题、复习,到头来考出来的成绩可能连临时抱佛脚的“学霸”的车尾灯都看不到,更不用提那些压根连复习都不用的“学神”了。 更有甚者,他们就算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在学习成绩的提升上也非常有限。面对这种靠努力无法填平的鸿沟,“摆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努力与收获已经不成正比了。有趣的是,你常常可以从这些“摆烂”学生口中听到:“我只是不想,要不然我也可以……”尝试把他们的失败归咎于想不想,并非能不能。追根究底,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书这条路,现有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使得有些学生无法发现自己的特长,只能在不适合他们的道路上死磕,没有成果的付出让他们难以维持学习动力,最终走向了“躺平”。 对于准备升至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人生的重要岔路,开始要做出大学与科系的选择,可以说他们第一次被赋予了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力。从以前十多年按部就班的人生,到可以自己决定人生重大方向的剧烈转变,对于大多数的人都是难以短时间适应的。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会对以后的人生造成影响,偏偏又还没有承担责任的心理素质,如果没有人从旁引导,他们就容易下意识地选择一条看似最轻松的道路——“躺平”。他们会开始随波逐流,选择一个对于普罗大众“最合理”的选择,而不去遵循自己的心之所向,因为就算这个选择是错误的,他们也可以自我安慰地找各种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选择。过往制式化的教育让他们没有办法接受失败,而唯一可以不失败的方法就是不去尝试,所以与其做一个挑战鱼跃龙门的鲤鱼,他们宁愿做一个没有梦想的咸鱼。 选择无声的抗争手段 在我看来,这种缺乏面对失败的勇气就迎合世俗的选择,又何尝不是一种“摆烂”? 顺利升上大学后,他们正经历着一个未成年到成年的转换,仿佛从名为中学的鸟笼放出来的小鸟,开始适应自由的新生活。不同于中学时期大部分时间都被规划好,大学生涯相对较短的上课时间给予了学生很大的时间自由。如果是到外地的大学求学,更是连私人时间也能脱离父母的控制。但是伴随自由而来的,是各种诱惑。突如其来的自由使得大学生像一夜暴富的“暴发户”,肆意挥霍着自己的时间,造成学术与社交活动的荒废。 面对外界的诱惑,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稍不注意,很容易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常见的就是沉迷于电子游戏或是社交媒体。雪上加霜的是,近几年短视频的风潮席卷全球,虽然单个视频只有十几秒,但一刷就让人停不下来,等反应过来可能已经浪费了一整个下午。有些人则是因为从小被父母严加看管,这也不许,那也不让的,反而让他们在获得自由后产生了逆反心理,尽情地享受着以前所感受不到的快乐。上天是公平的,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所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些娱乐活动,他们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在枯燥的学习上“摆烂”,毕竟在他们的观念中及时行乐才是人生主轴。但其实对于其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也很清楚个中危害,只是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所以只能在每次蹉跎时间后,短暂地产生了负罪感,然后下次继续重蹈覆辙。 职场新鲜人“摆烂”的最大原因,无疑就是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不得不说现今社会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实在是不太友好,他们辛辛苦苦地熬完了大学生涯,本以为自己的美好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发现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前设想了如何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职场中一展长才,却在毕业后,碍于各种原因,连找到心仪的工作都成为了天方夜谭。这时,也许是迫于财务的压力,也许是来自父母的施压,他们只能选择一些薪资待遇较差或者干脆投入到自己不喜欢的行业。身为职场菜鸟的他们,要经验没经验,要人脉没人脉,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这条“食物链”的最底层。 他们拿着低廉的薪水,做着看不到尽头的工作,运气不好的还会遇到勾心斗角的同事,美其名曰让年轻人累积经验,其实骨子里就是被包装好的剥削。从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到每天朝九晚五的“社畜”,极致的反差感让这群年轻人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无声的抗争手段——“摆烂”,企图用这种消极的态度,宣泄着世道对他们的不公。他们就像行尸走肉的僵尸,机械式地完成着自己每天的工作,早已忘了自己初心。就算周末有闲暇时间,他们也已经放弃了提升自己,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深陷泥潭,多做无用的挣扎只会越陷越深。 “摆烂”在各阶段的00后身上均有体现,上面所述的原因也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值得我们从中反思了。现存的教育体系是否太过于注重学业,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升学期间,家长是否有正确地从旁引导?对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家长是否应该给予更多的辅导与关心,而非突然之间就给予过多的自由?社会对于职场新鲜人的过度剥削是否合理,还是只是在消磨他们的热情? 说了那么多,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社会乱象呢?其实我觉得还得从00后本身入手,首当其冲的便是自信。只要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出对自己绝对的自信,其实“摆烂”情况也就迎刃而解了。毕竟“摆烂”说白了就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投下了不信任票,所以会出此下策。躺平只是休息,而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但在这之前,也请各位00后们不要忘记了原本的目的地,永远保持着随时出发的勇气。
2月前
人生不如意时,就去看《老子》。 记得当时第一次接触《老子》这本书,是在大学的时候。彼时年少气盛,正处于积极上进的状态,只觉得《老子》的内容好消极,我甚至不认同书中的观点,只觉得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消极”的书呢? 后来,越长大,被苦痛洗礼了几次,才恍然看懂《老子》书中所说的。在最暗的时光里,我竟被年少时不认同的观点救赎,也挺神奇的。 那时我才恍然觉得,每一本书都有不同的使命,有些书令人积极向上,有些书令人沉醉在作家幻化出来的世界里,有些书则是黑暗道路中的一盏灯。没走过夜路的人,自然看不见那盏灯。 老师曾说:“前进有儒家,后退有道家。” 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我们一直被教育着要勇往直前,只要稍微停滞,就会被远远抛在后头。是以我不敢停下,不敢喊累,也不敢回头。重新打开这本书时,方知,除了要有向上的能力,更要有退下来的勇气。 是的,退下来,是需要勇气的。 苏轼的诗词中,写的尽是他人生中的遭遇,是这些苦痛令他的诗词名垂千古。原来现代人经历的痛苦,古代的人也经历过。人间这份礼包早在几千年以前就注定苦乐相伴。 庆幸的是,因为有书,人在痛苦时,仍然可以有所选择。如果没有书,吸烟喝酒大概成为了麻痹痛苦唯一的途径了。 如果天堂只有快乐,地狱只有苦难,那么人间,一定是最好的去处。
2月前
今天给我勇气开车出门的是导航,在从前却是我先生。 先生年轻时从太平来到农大(现时的博大)求学,然后在此落地生根。刚到吉隆坡时,他特地买了一本地图来作他的引路工具,通过研究和探索,他成了半个地图专家,只要知道他本身的所在地,通过仔细观察陌生城市的地图,他就能准确的知道他想要去的地方在什么方向?会经过什么地方?有什么地标?让我很是佩服。 我的方向感极差,先生是我出门时的依靠,曾经他不在的时候,我在一间商场迷路了,找不到可以到我泊车地点的出口,和孩子们围绕商场找了约半个小时才找着,而那还是我们一家人去过无数次的商场呢! 若我先生不能陪我同去我不熟悉的地方,他就会帮我画一张地图,很清楚的指出转弯的路,要注意的地标,甚至某些重要路段的大概距离有多远他都会特别要我留意,所以,有了他的地图在手上我都会有恃无恐,放心出门。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1年年尾,国家博物馆有一个“传统游戏”活动,我非常希望能带孩子们去见识大马人的乡村游戏,但那时我还没有自己开车到过吉隆坡,更何况还要带着两个7岁及5岁年幼的孩子,责任重大。可是,期盼孩子们有美好假期的心愿胜过心里的忧虑,于是我向先生求救,一直很鼓励我出去探险的他也愿意信任我,为我画了一张到博物馆的地图,清楚向我讲解路程。隔天,我和孩子们就带着先生的祝福,从沙登出发,依着他画的地图,顺利来到博物馆。孩子们在这一次的探险中见识了各样传统游戏,比如tarik upih,tin tin、keleleng、congkak、batu Seremban、踢毽子和跳绳等,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回程我则跟随着Seremban的路牌顺利的回到家。 现在回想起来,孩子们小的时候虽然先生不能经常与我们一同出游,但是因为有他的地图,让我勇敢带孩子们去探险,孩子们才能够拥有许多难得的回忆。今天,我用手机导航走得更远,到的地方更多,但是每每回想过去先生给我的鼓励,支持我去探索新的地方、新的事物,使我因为有这个“地图”在身边,不至于迷失在外不能抵达目的地,我就觉得自己很幸福。 导航还会带我走错路,但丈夫是我最可靠的地图。
3月前
最近健康状况连连,情绪难免有点波动。 有一天,小儿子来电,忽然没来由的告诉他:你们一定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妈妈随时会离你们而去。儿子听了不能接受:妈妈,别讲这些不吉利的话,我不爱听。上次旅居香港时,有两次与友好相聚的女儿一回到家,也许是三杯两盏下肚,心里有所感触,突然紧紧地抱住我,放声大哭:妈妈,我不能失去你,我不愿失去你!我轻轻地拍着她的背,抚慰她说:这是无法避免的事,也是每个人的宿命,谁也躲不过,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我知道我在他们心中的分量,那个当爸又当妈的supermama,好不容易将年幼的他们拉拔长大,如今一个个都已经是超过半百的成年人了,可是,他们怎么也难以相信,岁月真如一把杀猪刀,一眨眼,老娘说老就老了?而且好像把握不住的风筝线,随时会脱手而去。 我想起了刚看完日本励志作家岸见一郎的《老去的勇气》。 老,虽然是自然而然,接受它却需要勇气。有人压根儿就不想老,怕老,想尽办法不要老。尤其是第一次看到头上冒出第一根白发,不仅是视觉上的惊悚,心里不禁在叹息着年华老去,更难过的还有一种繁华落尽的悲凉感。作者说:年轻时,我们拼命蹬着脚踏板,同时背负了太多东西——梦想、目标、野心、焦虑……如今,无责一身轻,渐渐卸下肩上的这些负担,开始为自己而活,规划余生,希望有一个平稳和健康的晚年。 一场说不出名堂的病 今年已超过90高龄的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说得更为豁达,他说:我说老年是我们的黄金时代。人家说黄金时代是20岁,你想20岁我们懂什么?懂得茅台和汾酒有什么分别吗?懂得京胡和二胡有什么分别吗?懂得刘晓庆和巩俐有什么分别吗?我说到了老年,人生对我们已经没有秘密,能通人言兽语。……”——《活到老,真好》 “有人问我:人生最难得是什么,我告诉他,人生最难得是老年,老年才是我们的黄金时代。青年是金矿,老年是纯金。青年是新茶,老年是陈酒……”——《老年的喜乐》。 有时想想,那倒也是的,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活到老的,包括一些天才作家、诗人。据说曹雪芹只活了48岁,曹植只活了40岁,李商隐45岁,李贺27岁,现代诗人徐志摩35岁就因空难而亡,一个个都活不到半白。再说自己,我们这些平凡不过的人,有幸能活到耄耋之年,而且还比爸妈活得长寿,走了不少地方,看了不少世面,最要紧的是还赶得上享用一些新科技带来的便利,不像父母亲生前,都不曾搭过一次飞机,我们是不是该感到满足和欣慰?是不是不能再强求什么了。 只是有一点无法释怀的是,80岁之前,顾盼自如,健康不错,三四十年与医院绝缘年,吃得,走得。然而有那么一天,一场说不出名堂的病,看了4个医生,最后躺在医院整整8天。每天6支强而有力的抗生素不断地注入体内。出院时,医生却以歉意的语气告诉你:我到现在还不能确定你到底生什么病,好笑吗? 向来健步疾行的我,就是在那么一天,一只脚却疼得寸步难行。 有病医病,最终还得面对现实。如今医疗技术固然可以将一些疾病转危为安,但有一样他们却无能为力,就是让你重回年轻。这是必须接受的事实。既然无法回到年轻,那就要思考如何面对衰老,与病痛作战的关键问题。 当然,衰老也不见得全是负面的,如果你能理解它的价值,还是开心多于痛苦的。有人发出疑问:过年到底是多了一岁还是少了一岁?正如有人说:半桶水是好还是不好?答案来了:悲观的人说,只剩下半桶水;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桶水。每次在报章上看到一些讣闻写着往生者的年龄,因为疾病或意外,年纪轻轻就告别人间,自己心里不免自我安慰,能活到这个岁数,是不是比他们幸福多了,你还要抱怨什么? 有个很有启发的故事。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很不快乐,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于是,派了宰相四出寻找幸福的秘诀。找呀找,可惜找到的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不是没发大财的、当不上官的、生病的、贫穷的、生得不够美的……有一天,宰相听到有人在快乐地歌唱,他很好奇,急忙寻声找到对方,劈头就问:你幸福吗?对方毫不犹疑地回答:是的,我很幸福,我是最幸福的人,我感激父母,感激生命,感激妻子,感激朋友,感激这温暖的阳光,感激这和熙的春风,感激这蔚蓝的天空,感激这广阔的大地,我感激这所有的一切,因此,我是最幸福的人。 宰相听了还是一头雾水。于是,对方进一步明确地解释:因为对能够改变的事情,我会尽力而为,追求美好;对不能改变的事情,我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因此,我在想:一个人不幸福,是否是因为自己要得太多? 最后,还是引老庄的一句话: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过程,就像四季更替一样不可抗拒。其实大家心里明白得很,只是不愿承认而已? 死期是无法预知的,生命任何时候都可以消失。佛祖说: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我之所以坦然,是因为我已经将所有的后事都安排好了,我告诉孩子:事前定,则不困! 苏东坡有句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是的,我们都是世间的过客,那就只好安身立命过好每一天吧!
3月前
闺蜜H评价我,估计是梁静茹给了我很多勇气,才让我第一次上雪场就挑战了单板滑雪。 滑雪主要分为单板和双板,双板是多数人较为熟悉的双脚各踩着两片细长的雪板,手拿两个雪杖,比起单板来说更安全,不容易摔跤,对于不同地形的控制和调整也更佳。单板类似没有轮子的滑板,而单板一般根据身高选择,会比滑雪者身高低5厘米,板上也会有脚固定器,虽说单板入门比双板难,但步入高阶后会轻松些,而且能玩更多特技,拍起照来也好看。 由于朋友滑的是单板,所以理所当然地也给我租了单板。没想到上了雪场,自认为平衡感和体力都不错的我马上被单板折磨得双腿打颤。单板的穿戴比起双板更为繁琐,板身和脚固定器加起来就有4、5公斤,在固定着脚和部分小腿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双手支撑身体的力量站起来。偏偏单板初学时最容易摔倒,所以学会站起身俨然成为教学重点之一,甚至可以说我一半的体力都花费在从摔倒中站起来的动作,另一半体力则耗费在穿脱单板上。 滑雪与其他运动又有些许不同,重点在于对肌肉的细微控制而非肌肉核心发力,这也是滑雪者可以连续滑上几小时的原因。在我看来,单板滑雪的难点在于对肌肉运动的要求是违反常规本能的,如果你想减速,你该做的是用板面横着推坡,脚尖勾起雪板,与地面最少呈30度斜角以上,头、肩膀和胯部都向后靠,维持一个下一秒就要往后倒的动作,同时双膝尽量不要弯曲。如果你想向前,那你的头、肩膀和胯必须连成一线,尽量顶出去,面对下坡的风速时努力抑制身体想要靠后的冲动,因为身体靠后或下蹲只会让你滑下去的速度更快。 学习单板滑雪也得靠天赋和勇气。在学会正确的摔倒和站起身的诀窍以后,我抱着跌倒也无所谓的勇气,将沉重的板子用脚后跟的力气竖起来,同时胯和整个上半身向后仰,结果当然是整个人往后摔倒。我们若在平地做类似的动作一定会朝前或朝后摔,但在雪板上我们可以利用有弹性和重量的脚固定器,加上滑行的速度来控制身体与地面的向心力。这和赛车或骑摩托同理,若是你向左绕一个大圈,那你要做的应该是克服身体向右后方躲的本能,而是尽量朝左边压低身体,与地面呈现45度角的姿势。 大脑懂了理论,奈何四肢不听使唤。我滑行时由于紧张,容易绷着身体,经常双膝微蹲,导致屁股微微向后,重心就在我不知情下偏左,结果控制不住方向往栏杆冲去。但滑单板有个绝佳的好处,那就是你要停下来的话只要整个人朝前后摔下去就行了。刻意摔倒听起来可怕,而且有时候高速摔倒时你还会在地上连翻几个跟斗,但我在地上滚了两圈以后,发现隔壁的单板初学者最大的恐惧是停不下来。 滑雪的尽头是骨科 雪场上,许多人经常戏称单板初学者是“地雷”,因为他们多是原地摔倒后横在路中央,一不留神撞上去就会爆炸;但双板初学者则是更可怕的“鱼雷”,不由分说地乱撞人。双板初学者的第一课就是滑行和停下,但常有天赋不佳的人会在教练也拉不住的情况下直线往下高速俯冲,根本停不下来,只能在一堆人摔倒或慢慢练习的初学雪道上尖叫着闪开闪开我刹不住了。有一次我刚摔在雪道中央,准备撑起身体时就听到一声划破天际的惨叫,往后看,吓得我赶紧用双脚撑起1米6的雪板迅速往旁边侧过身体,一位可怜的单板滑雪者贴着我的雪板呼啸而过,一个眨眼就把初学者可以滑上2分钟的400米雪道滑完了。 哪怕是学了一段时间,我还是不敢将护膝、头盔、眼罩和护臀摘下。事实上,由于没有携带护腕,我在高速跌倒时用手撑着地面,让手腕有些拉伤,加上护臀移位,导致我侧盆骨遭受撞击,幸而最后都没有太严重的伤势。坊间戏称滑雪的尽头是骨科,这点我深有体悟,所以奉劝各位滑雪初学者尽量向滑雪场租下整套专业护具,不要东拼西凑或在网上购买不够合身或不够专业的护具。
4月前
5月前
犹记得刚上小一的时候,我经历了无数次的认知震荡,知识性的包括地板应该要叫“地上”,而不是“地下”,是老“虎”不是老“斧”。 这些知识性的让我发现自己不会的好多,好,我就一个一个吸收,渐渐地变厉害了,没事。 认知上、情绪上的冲击就不简单了,比如:班长向班主任投诉说我很爱生气,老师说:“XX,你不应该这么小气。”原来我很小气啊,想着想着觉得自己真是不如其他温柔的同学识大体、受欢迎,也就开始压抑自己情绪,特别是怒气。 好像别人做了令自己生气的事情,自己不生气就很值得嘉奖。一个7岁的小孩,没有生气的权力?或者说,这个社会,不允许人生气,生气的人,就是脾气坏、难相处——不好。 32年过去了,我依然很容易生气,很容易小题大做,但是为了工作、社交还是得减少自己发火,于是,我自创了一套机制,尽量预想最坏的结果,但也因此开始很焦虑,仿佛每天都带着一大串待办事项,战战兢兢地度过每一分一秒,生怕一不小心就得罪人。明明在别人眼里是很小的事,但是到了我这里,就仿佛天塌下来似的。因此,我常常都是一边压抑着怒气,一边焦虑。 半年前的一天早上,我养的一只毛毛虫没有办法顺利化蝶,同时,在休假中的我收到了客户的询问短信,我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我气自己没有好好照顾好我的毛毛虫,也没有勇气去不理客户在假期还捎来的信息,我难过、气愤、不甘心(不甘心自己没有底气去不理客户)地哭了!我意识到自己真的需要外力的帮助,可以不可以,让我也可以像别人一样,轻松地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呢? 于是,我自己去找了辅导员,接受辅导。 辅导员认真地倾听我的感受、纠结,通过提问确认、仔细地梳理我的思绪。在第一次的面谈中,辅导员让我认识到我对于自己的期许(expectation)非常高,而且我对别人也是如此,当事实不如预期,我会很不开心,身边的人也因此常常被波及,导致人际关系受影响。 同理心让我感受到爱 辅导员接着让我给自己的工作态度打分,比如:最低1分最高10分,我会给自己几分。然后,她点出了我的盲点。“你有没有想过,你的6分或者7分可能就是别人的10分?”这时,我不禁想起一位天天聊天又笑个不停的同事,也许她的10分就是我的6分吧?我意识到,我现在不喜欢工作,也许就是我的自我要求太高,而我拼了命地鞭策自己去达到各种高要求的过程很辛苦,而达不到的时候又气自己,但新的工作接踵而来令我焦虑,心理影响生理上的疲累,疲累又导致情绪不稳定,我因此陷入了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而难以挣脱。 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强,会在我道出自己的挣扎时适时地同理我,说“这很不容易”、“辛苦你了”,让我更愿意分享,因此我又与她见了另一次面,第二次会谈虽不及第一次获益多,但我的情绪也开始平静许多,因为我降低了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期许,比如:给别人更长的时间回复自己,允许别人犯错、以解决当下的问题为前提等。 在开始接受辅导后,我也去接触心理学的资源,特别是与情绪相关的,其中有不少与李崇建老师的萨提尔对话模式有关。李老师常常说的冰山理论让我认识到,我的情绪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它们(有好几种)源自于我“水下的冰山”——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等的冲突,而且过去未被疏导的情绪累积下来又会在类似事件发生时带来余震,影响到现在的冰山的各个层面,因此才有各种困扰。 虽然我的辅导员并未运用萨提尔的对话辅导我,但她为我开启了一扇大门,她的专注与倾听让我放下了背负已久的累赘,她的同理心让我感受到爱与体谅,她的提问与引导让我意识到症结所在,最重要的是,她给了我希望,她让我知道我有力量去改变我的想法、情绪,我真的很感激她,但,我也要肯定自己那踏出第一步——接受辅导的勇气!
5月前
6月前
新一年开始了。每一年的开始,我都花好长一段时间去想、去规划新一年要完成的事。年轻时目标方向很明确,但近几年却有点迷茫,没什么特别想做的事。可能随着年纪增长,那些年轻时未完成的目标、梦想,来到这个阶段,似乎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年末看别人在脸书上发表的年度总结,再想想自己的2023年,简直就是自惭形秽。只好默默安慰自己,能安然无恙地过完2023也算是一项大成就了。 2023A开年第一天,日本就发生了7.6级强震。事发时,人在外头。排了一小时多的队,从神社参拜完,正要步行前往餐厅用餐。手机突然发出地震警报声,那是一种有别于手机内设铃声的巨大声响,类似汽车防盗警报器失灵的声音,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周围的人的手机都在同一时间响起来了。还在想能登在哪个位置的时候,突然就一阵晕眩,感受到了震动。后来陆陆续续收到讯息询问是否受地震影响,回到家打开电视,才发现情况甚是严重。 接下来的几天,在家里也感受到了轻微的余震。电视上也有越来越多来自灾区的画面流出。有受访者站在他们坍塌的房子前,叙述着他们每天碰面聊天的邻居还被埋在瓦砾堆里等待救援。道路中断、余震接二连三的发生,加上雨天加剧了救援难度,一名父亲对着镜头哭诉,因为迟迟等不到救援,身陷瓦砾堆中的女儿撑不住松开他的手走了。这些画面,看了好心酸。 另外,开年第二天,日本还发生了两机相撞起火事件,但这起事件让人见识到了日本人的高国民素质,对于日本人的从容应对、相互配合,而让客机上的全数乘客与机组人员得以安全疏散,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赞赏。网络上视频可见,客机外已开始着火,乘客们惊慌地嚷着让乘务员赶快打开机舱门让大家逃生,但尽管慌,几乎所有乘客还是守秩序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等候指令,反映出日本人的高度纪律与冷静。 实际执行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确定自己在紧急关头能否如此沉着冷静,但自觉自己竞争力弱且佛系的性格,好像挺适合在日本生活的。跟别人争东西总是争不赢,所以不在意排很长的队,因为在日本,只要跟着大家一起排队,最后一定会排到,很公平、很合理。樱花季的时候,我也悟出一个道理,花开花落总有时,很多时候,你急也没用,事情自有它的发展与走向。 在日本生活的这些年,发现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变得比较安静,不太喜欢表现自己、更不喜欢成为关注点。或许本来就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但近年来变得更会隐藏自己情绪了。可能是环境、抑或是年纪造就的改变。尽管日本是一个很安静、很适合内向人生存的地方,但新一年还是希望自己要多主动、积极,多参与社交活动、拓展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啊。 以前每次看消防、医生等职业剧的时候,总觉得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很伟大,而这次从电视上看到在地震灾区进行搜救、报导的人们,让我也好想为有需要的人做点什么,也开始省思自己目前的工作,对社会或周遭环境有着什么样的贡献与影响。我想新的一年,最想做的事,就是想借自己的能力,帮助有需要的人吧。 而不能只是想,更要将想法付诸于行动,实际执行才是最重要的。但执行力真的还有待加强,不然减重这件事也不会每年都出现在新年抱负清单上了。 新一年希望大家有执行计划的动力,在面对挑战挫折时,有应对的勇气、韧性与坚持,最重要的是平安无恙,一起往2025出发前进。
6月前
妈妈是典型的家庭主妇,也是职业妇女。妈妈和爸爸一起经营一间杂货店近30年。妈妈的生活总是忙得没日没夜。到最近几年,各个大型百货公司的崛起,杂货店的生意每况愈下,最后只好结业,把店租出去了。 爸妈的时间也突然慢了下来,有时喝个茶、大部分的时间刷刷手机、看看电视等。家里的阿妹是特殊儿,刚开始大家都不放心让阿妹出去工作,也不太敢相信有什么社交圈子是可以容纳阿妹的。可想而知,阿妹也整天待在家,和爸妈一起待在家,日复一日的,大部分的时间是挺无趣的呢。就在那么一天,就在妈妈安逸过晚年的人生阶段,竟然踏出了一步。那改变阿妹和妈妈生活的那一步。 “其实我开始参加教堂活动是为了阿妹。”几年后,妈妈对我这么说。 妈妈希望可以让阿妹接触更多人,至少不要每天待在家里。妈妈虽然大半辈子都有去教堂,但从来不参与任何亲人以外的社交活动。通常教堂活动完毕,妈妈就急匆匆的离开了。就这样,六十多岁的妈妈胆粗粗地带着阿妹参加了团契和活动。 结果…… “妈,你今晚有空吗?有开会吗?”这是我透过视频和妈妈及阿妹最常说的对白。 以前总以为,爸妈和阿妹以后的生活就是这样了吗?小妹也只能待在家,他们还可以做什么吗?有时感叹,真的就这样了吗? 现在,一个星期里,妈妈和阿妹有几个晚上都是不得空的。比如要开会、探望病人、为去世者的家属祷告、团契、聚餐等等。阿妹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她尽可能地不缺席她最爱的青年团聚会。妈妈和阿妹的日子也变得充实。很多事情妈妈和阿妹不太敢尝试,比如上台分享会怕怕的、开会做记录怕出错、用ZOOM开会怕按错或没开麦等等,但她们还是一步一步做到了,现在妈妈还当上了团长呢! 看到妈妈的忙碌,生活的充实,我做女儿的,打从心底为妈妈感到开心!相较妈妈为我们孩子付出所有,我更喜欢看到这一面的妈妈。妈妈花时间为自己而活、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也花时间给有需要的人,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这让我窥探了以后可以怎么过我老年的生活,蛮有意义的呢。 人生充满无限的可能 我想起了自己的人生。前半段都走得挺符合家庭及社会的期许的。后半段的我,开始走上不在规划内的路径。例如与相爱的人结了婚,却没有孩子;工作后,没有买房子,只是租个房住;朋友少了,社交圈子也小了。在这个年龄,既没有家财万贯,也没有子孙满堂,更别说事业有成了。但……谁说我的人生就是这样了?谁说在30岁还没找到工作方向就一定完蛋了?谁说婚后没有孩子就不幸福?谁说50岁就一定要达到财务自由?谁说人老不中用了,就只能在家发呆?妈妈年轻时打拼过了,到了老年,还能有另一片天地呢!这无意中,也给了我盼望及勇气。 现在我很清楚知道,每个人是独特的,要走的路不一定都一样,时间点也不一样,和他人比较没有益处。好好地活在当下,接纳自己目前的人生阶段,心里踏实得多。如果想改变现状,过一个不一样的生活,也可以像我的妈妈一样。不管几岁,不管人生在什么阶段,都可以从做个小小的决定开始,勇敢踏出那小小的一步试试。谁知道,你会迎来什么春天呢?就算迎来个冬天,至少尝试过,不留遗憾啊。只要不迷信地认命,人生可以充满无限的可能。 看着阿妹又在兴奋地谈着青年团的事情,我试探性地问她:“现在在你心中,谁排在第一位啊?” “嗯?” “青年团的人在你心里排第一啦?” “嗯。” “我排在后面啦?” “没有啦……”阿妹摇手笑笑,却点着头。算了,这种自取其辱的问题还是不要问了。 其实我很开心,很感恩阿妹遇到愿意接纳她的社交圈子。在这个时间点,在这个人生阶段,踏出了那一步的她展开了不一样的生活。近70岁的妈妈更是。
6月前
这几天都在忙企业日的活动,我特别叮咛学生不要花太多钱准备食品,毕竟为班级贡献的一番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老师,我要做这个来卖可以吗?”发来的是冰淇淋甜筒内塞满爆米花的甜食图。她的图片应该是是取自网络,金黄色的甜筒和酥脆的爆米花的配搭看起来分外诱人。 “当然可以,你会做吗?看起来很高级啊!” “没问题啦,我一定会做好的,老师不用担心。”单看文字已经读出自信心爆棚的感觉。 聚首校园里的隔天清早,我提醒她这种精致甜食的成本绝对不便宜,因为她分别要买甜筒和爆米花,之后还要买塑料纸和彩带自行包装,是费钱又费时的活儿。 “老师我没问题,你别小看我啦!”答案还是跟昨天的信息一样。 好吧,既然如此坚持,为师也不说泄气的话了,静待收成就好。 最后一周,学生准备带来的食品和饮料基本上已定案,我这才刚把一切记录妥当,阿佳就来找我了。 “老师我不能卖甜筒爆米花了,成本太高了,我决定放弃,我卖饮料就好。”可能担心为师会气她当初不听话,她不敢直视我的眼睛,语气也没了上一次的自信和气焰。 “好啊!饮料也很好。”我微笑着接受她转换方向的勇气。 当发现某件事不是自己能力所及的时候,及时打退堂鼓及转换方向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那总强于担心颜面受损而勉强扛下,结果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谢谢老师,我还以为您会骂我呢!” 察觉老师没有责备的语气,阿佳的话又开始多起来了。她说要卖自创的饮料,里头会加汽水、柠檬片还有蓝花汁液,她要泡出梦幻色彩的饮料。 企业日当天,她捧来了20杯创新的浅紫色饮料,不到半小时就卖完了,还有回头客呢!乐得阿佳逢人就说自己泡的饮料有多受欢迎。 其实甜筒爆米花和饮料都好,为师只是要让她知道:最好的未必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六日情.师生过招01】到底卖什么?/吴诗玉(古晋) 【六日情.师生过招02】四人组合/吴诗玉(古晋) 【六日情.师生过招03】四人组合之阿明/吴诗玉(古晋)   【六日情.师生过招04】转换的勇气/吴诗玉(古晋)   【六日情.师生过招05】价值观/吴诗玉(古晋)   【六日情.师生过招06】判若两人/吴诗玉(古晋)
6月前
网络的发达带给人们无穷的便利,政府机构乃至私人领域都转向电子化以达到高效与便利。但事事都有利与弊,网络的盛行也成了犯罪分子猖獗犯案的地方。截至2023年11月,全马各地共接获了3万余宗网络诈骗案,平均每天有115人受骗。当然还有一些受害者是没有立案的,可想而知实际受骗的人数会比官方统计还要多。 2023年本应该是随着逐步开放而要好好奋斗的一年,非常的“幸运”自己也成了新闻中被诈骗的受害者。通货膨胀,物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打工一族的我来说就像是噩耗,为了赚取更多来应付开支,便开始上网搜索其它的赚钱途径。这也让我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相信他们口中的低风险投资,骗走了积蓄。 事情发生后,各种情绪扑面而来,先是错愕,而后是愤怒,愤怒之后就陷入了无尽的自责。那一段时间过得很黑暗,对生活没有了希望,很多的计划就此破灭,为此还患上了焦虑症。我不敢出门,因为需要花费,不敢上社交媒体,因为里面全是旅行照和各种“战利品”,还有一个至今为止我认为的最敏感话题——你的年龄与存款是否匹配。但不得不说,作者的出发点是让我们更了解储蓄的重要,只是对当下受骗的我来说,只会觉得更难受与焦虑。 受骗后的那些日子,幸好有家人的陪伴与鼓励,让我慢慢走出不良情绪。庆幸最后还是告知了家人真相,他们当下并没有太多指责与谩骂,而是引导与陪伴。我记得我姐和我说过那样一段话:“只要不是危及性命,一切都能重来,相信自己可以!”是啊,有什么东西比生命宝贵呢?庆幸至少还有重头来过的机会。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虽然这代价有点大。 最后我想对有和我一样经历的人说,虽然我们经历过一无所有,甚至是指责与谩骂,但是请给自己一个从头再来的勇气与机会,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2023已过,迎接更好的2024年,祝我们未来可期,加油!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