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教育

虽然6月20日世界难民日已经过去,但我们必须继续铭记并与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营地(Cox’s Bazar)的流离失所者站在一起——他们的力量、韧性,以及我们所有人与他们团结一致的迫切需要。 “我从未想过,到了这个年纪,还能学到新东西,重新赚钱。”58岁的罗兴亚妇女索基娜(Sokina)说道。她坐在科克斯巴扎尔乌克希亚营地里,用竹子和防水布搭建的15×10平方英尺(约3.5平方米)的帐篷外。 索基娜用颤抖却充满自信的手指编织着渔网。这是她最近在孟加拉红新月会(Bangladesh Red Crescent Society, BDRCS)举办的一项生活技能培训项目中学到的,该项目得到了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IFRC)的支持。她积极地在营地里的菜市场出售自己制作的渔网。 对于索基娜和其他许多像她一样的人来说,当他们被迫逃离缅甸的家园,开始住在科克斯巴扎尔的难民营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难民营自2017年起就已存在。失去生计和家园让他们陷入绝望,未来充满不确定。但在政府和人道组织的持续支持下,他们开始慢慢重建生活——拥有尊严、技能和希望。 在营地里学习、分享、疗愈 通过不同的职业培训项目,营地里的男女现在都在学习创收技能,包括渔网制作、裁缝、理发培训、种植蔬菜、水管工培训和养鸡。这些项目传授实用技能,帮助营地里的人们增强信心,重拾自我价值。 28岁的母亲拉希玛(Rahima)最近完成了裁缝课程,她说:“现在我可以赚点钱养活孩子了。等我回缅甸,这些技能会对我有帮助的。” 她现在通过为其他营地居民缝制衣服赚取微薄的收入。 对于营地里的男人来说,除了渔网制作培训,理发培训和水管工培训也越来越受欢迎,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培训结束后,许多人开始在营地里卖渔网。“当我赚钱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还活着,”来自11号营地的25岁男子贾希德(Jahid)说道,“我以前总是无所事事——现在我的生活感觉更有尊严了。” 尊严、空间、参与和无障碍中心(Dignity, Space, Participation, and Access, DAPS)已成为营地社区的核心。这些中心的设计旨在包容所有人,方便所有人,包括残疾人和老年人。社区成员在这里聚集学习、分享和疗愈。 这些中心也充当着发声的平台。人们可以提出投诉,提供服务反馈,并参与有关他们所获得援助的决策过程。 “我们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有一个地方,让我们的意见受到重视,”该中心的女志愿者乔米拉(Jomila)说道,“以前,别人在没有我们的情况下就做出了关于我们的决定。现在,我们感觉自己被倾听了。” 这些中心定期举办性别暴力意识宣传、反贩运课程、生活技能培训、心理社会支持以及权利与责任讲座。这些中心为人们,尤其是妇女和女孩,提供了安全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保护,可以在这些中心分享她们的忧虑,并在需要时寻求帮助。 提供培训 时刻做好应对灾害的准备 由于难民营面临多重灾害的风险——包括季节性山体滑坡、风暴、洪水、暴雨、雷击和火灾——政府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等人道组织在加强灾害防范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支持建造韧性帐篷,提供必要的安全设备,并为营地里的人们提供培训,帮助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做好应对准备。 “以前,我们一听说有风暴就会惊慌失措。现在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来自营地的紧急救援志愿者朱拜尔(Jubayer)说道。 人道援助不仅仅满足眼前需求,更在于恢复尊严、增强韧性,并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最重要的是,它能带来希望。对于生活在科克斯巴扎尔难民营中条件脆弱的人们来说,住所、医疗保健、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生活技能培训以及灾害防备等支持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亚太地区主任亚历山大·马修(Alexander Matheou)最近访问科克斯巴扎尔时强调了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工作的重点:“我们的工作在于保护尊严、提供安全、让他们对于未来有个希望,”他说。 “也许有一天我能回家……我们并没有失去希望。只要有一点帮助——学习新技能——我们回去后就能重建生活。”索基娜说。 世界不应当忽视这个只想要对未来有希望的真诚恳求。 更多【新教育】: 草稿中文论坛即将登场 谈建筑的多种可能 Game On Expo 2025即将登场 为年轻文化活动提供平台 马大牙医系学生走进社区,助前吸毒者维持口腔健康
1天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以及各类燃料价格持续攀升,研究人员正积极探索更加切实可行、成本低廉的化石燃料替代方案。最近,由英迪国际大学商学与传播学院的Asokan Vasudevan博士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与多国科研人员的紧密合作下,成功实现了一项创新突破:将日常生活中常被视为废弃物的废弃食用油,转化为生物柴油。这种生物柴油不仅燃烧更加清洁,能够显著降低有害排放,同时具备更高的可持续性,有望成为未来能源结构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重要一环。 Asokan Vasudevan表示:“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每天随手丢弃的东西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价值。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向公众清晰地证明,原本被视为无用的废弃物,同样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转化为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宝贵资源,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研究团队精心研发出一种高效的工艺流程,巧妙地结合了可重复使用且低成本的催化剂与超声波技术,有效加快所需的化学反应速度。这一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不仅使生产过程在时间上更加迅速,在经济投入上更加节省,同时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也优于传统工艺,展现出更全面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测试结果显示,这种生物柴油在各类柴油发动机中展现出了优异的运行性能,并且能够显著降低一氧化碳和烟雾等多种有害气体的排放。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研究进一步确定,将20%的生物柴油与80%的普通柴油按照科学比例进行混合,能够在确保发动机动力输出和运行稳定的同时,实现减排效果的最大化,从而在性能与环保之间取得理想的平衡。 “我们所提出的这项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进而降低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切所依托的原料,并非昂贵或稀缺的资源,而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通常被随意丢弃的普通废弃食用油。” 废弃食用油不再随意倾倒进排水管 除了在燃料使用效率和更清洁排放方面展现出的显著优势之外,这项研究同样为长期困扰各地的废弃物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科学的方法,废弃食用油不再只是被随意倾倒进排水管或堆积在填埋场中,而是能够被高效回收和重新利用,用于驱动车辆、发电机,乃至支持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循环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Asokan Vasudevan说:“这无疑是能源与环境领域解决方案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彰显了创新研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们的目标是让清洁能源不仅更加普及、触手可及,也更加经济实惠,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群体,同时更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为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研究成果与全球和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努力高度契合,充分展示了在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或复杂的基础设施改造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科学高效的方法,将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常见废弃物加以利用,转化为能够支持更清洁能源选择的宝贵资源。这一实践不仅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也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树立了典范。 更多【新教育】: 草稿中文论坛即将登场 谈建筑的多种可能 Game On Expo 2025即将登场 为年轻文化活动提供平台 马大牙医系学生走进社区,助前吸毒者维持口腔健康
1天前
由REKAN STUDIO主导的《草稿》中文建筑媒体将于2025年7月12日(星期六)上午9点30至下午5点于吉隆坡武吉免登的GMBB GreyBox举办第一届草稿中文论坛《草稿嘛嘛档:三千世界》,与喜爱建筑的朋友一起讨论建筑的多种可能及未来的发展。 论坛的主要目标希望更多建筑科系相关的大学生、年轻设计师、建筑业工作者、文化创意业者及编辑媒体人能互相交流,了解建筑业现状和趋势,以及讨论掌握建筑学知识后可以从事的各种事业,来延续改善地方和关怀社会的精神。 本次草稿论坛总共有8个题目,每个题目有40分钟的讨论时间,从现象、职场、概念、跨界、影像、社区、策展、开发各种不同角度来剖析建筑的方方面面。《草稿》秉持多元开放,城市乡镇的实践比较,国内外的发展交流,希望从中启发更多社会行动者,让我们周边的建筑社区环境可以更加美好。 以下为草稿论坛《草稿嘛嘛档:三千世界》的内容: 本届草稿论坛活动的总主持人为前新闻主播廖丽莉,同时每个环节也有来自不同大学的大学生引言人做为题目的开场。大学生引言人会参与在内容的筹备过程中,也会得到培训和指导,让他们接轨真实的建筑市场,让未来更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建筑业环境。 本次草稿论坛的活动采取购票入场参与形式,正式票为RM200;学生票为RM50。有兴趣参加者可以登入草稿网站(www.mydraf.com),草稿的FB或IG,或联系以下电话购票。本次活动也欢迎商家企业的扶持及赞助,详情可联系张国强(010-7600702),谭诗颖(016-4838605),叶琼美(016-2539353)。 更多【新教育】: Game On Expo 2025即将登场 为年轻文化活动提供平台 马大牙医系学生走进社区,助前吸毒者维持口腔健康 Blancpain x Sulubaaï环境基金会 ,通过保育、复育、教育 守护菲律宾巴拉望群岛海域
3天前
我们身边不乏为了生活而从事不感兴趣工作的例子,进而产生职业倦怠。艺术工作者能够将兴趣与职业结合,无疑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然而,我国义务教育体系较注重理、工、商科,艺术真的能作为一项维持生活的专业技能吗?杨思卿、张睿柔和孙庆尧从小时候对美术的热爱,到大学选修艺术课程,如今在艺术设计领域稳步发展,他们是如何一路走来,克服现实挑战,并始终坚守初心,保持对艺术的热忱? 报道:本刊 辜嘉荣 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睿柔/课堂上偷偷作画到成为3D角色艺术师 张睿柔目前在美国“拳头游戏”(Riot Games)担任3D角色艺术师,曾参与著名游戏《无畏契约》(或译《特战英豪》,Valorant)的角色设计。 美术兴趣班是起点 张睿柔接触艺术的契机是因为对父母安排的钢琴班不感兴趣,而要求参加美术兴趣班,从小在The One Academy旗下的儿童美术中心Da Vinci Creative Kids学习美术及手作。 美术班没有规定的内容,几乎各种绘画技巧都有碰到,多是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想要学习的题材来教学。“有一次我想要尝试画日式漫画(Manga),老师就教我画格子、画分镜。”学生会参加美术比赛,借此针对特定技巧来练习,为张睿柔的艺术发展和种类拓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张睿柔当年在政府中学接受教育,修读理科,少数跟艺术挂钩的活动是美术兴趣班以及在课堂上偷偷作画。有趣的是,虽然老师会禁止,但课后看到她的作品却会称赞和鼓励她往艺术发展。 “不知道老师是开玩笑还是认真建议,当时我觉得还是选个生物相关学士修读算了,但越想越觉得长期下来似乎不会开心,毕业后就提出想要往美术学科深造。”张睿柔的父母犹豫,毕竟当时社会氛围都还停留在“学习艺术是次优”的印象。 坚定选择数码动画课程 张睿柔初中开始多次参加全国中学生美术比赛“马来西亚十大杰出美术青少年大赛”(MT10),获奖数次,包括于2011年凭受迪士尼·皮克斯《Cars 2》启发的创作作品赢得金奖的奖学金,入读The One Academy数码动画文凭课程。 毕业后,她在马来西亚领先的CGI与游戏开发公司Lemon Sky Studios短暂任职,担任3D模型师,负责为《魔兽争霸III:重制版》制作高精度模型与贴图。 为了拓展眼界,她远赴美国加州,进入旧金山艺术大学(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攻读游戏开发——3D建模方向的艺术学士学位。 在两所大学里打稳基础 张睿柔分享了她在两所大学的求学经验。旧金山艺术大学的课程强调专业性与专精化的技能训练,而The One Academy则侧重艺术创作上的技法基础,除了从写生中学会物体构造、光影和三维空间想像,也让学生接触基础解剖学来让人物动作设计更自然。解剖学的基础对于张睿柔设计3D角色的工作尤为重要,无论是人或动物,了解了整体构造、运动方式、骨骼位置后套入卡通风格比例才会显得更自然。 此外,为了让学生都能在毕业后与社会接轨,两所大学都有提供模拟和实际演练课程。张睿柔回忆说她在旧金山艺术大学时曾经上过一堂“工作室课程”,实际操作职场会用到的软件和工具。不过张睿柔也坦言,“毕竟我们知道自己还是学生,不会有‘真正的后果’需要承担,总会觉得这只是课堂作业。” 她补充,“艺术家经常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完美,但我们需要学会尊重每项任务的期限,确保整体工作进度不受影响。另外,学会聆听和取舍上司与同侪的意见,理解他们的出发点,这也是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当热爱成为事业 张睿柔最喜欢的艺术创作是3D建模,目前正担任的工作与她的喜好相符,然而爱好和工作结合也充满挑战。最主要的调整便是无法享有创作的绝对自由,需要配合艺术总监的要求、游戏背景、其他3D资源搭配等都需配合整体设计来绘制角色。虽然如此,但张睿柔认为能够与团队一同构思让游戏视觉设计更流畅的成果是很有趣的体验和工作。 爱好和工作结合会否消耗对艺术的热忱呢?“感到倦怠是正常的,即便真的很爱工作,也要学会意识自己的情绪以及学会退一步,调整压力就可缓解倦怠。”张睿柔闲暇时远离电脑,透过烘焙、钩织、缝纫,甚至也会参与公司内部提供的人物写生环节来调整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盼未来有属于自己的作品 张睿柔未来有许多想做的尝试,举凡自己制作游戏、担任艺术总监,不过她认为自己尚未具备带领团队完成一部大作品的能力和经验,现阶段会先专注在发掘更多可能和学习的机会。张睿柔也注意到近期盲盒潮流,若有机会接触3D打印和设计,希望能够收集一系列自创玩偶。 “所谓成功并没有特定路线可依据,多倾听自己的想法,尝试想像未来5年、10年能否接受都是面对同一种工作内容的生活,若是可以那就勇敢去尝试,总能有些成就。就算最后要转换跑道也没关系,毕竟不可能要求高中生能那么精准知道自己未来要什么。” 孙庆尧/会画画的影片剪辑师 孙庆尧目前在美国艺电公司(Electronic Arts,EA)担任影片剪辑师,负责剪辑过模拟人生4(The Sims 4)扩充包的宣传影片。他也曾拍摄多支短片和纪录片如《Yello》《When I See The Wind》等。 他来自沙巴斗湖,5岁大时,妈妈便让他体验各种美术课程,从蜡笔填色到水彩作画,也带他到处参加比赛,对他的艺术之路提供了助力。 “到处跑”积累经验 自小个性独立的孙庆尧在中学时期持续“到处跑”,参与各种美术相关活动,如2007年在居銮中华中学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独中艺术营,孙庆尧代表斗湖巴华中学与队友一同参与,并获得初中组团体金带奖;高三时期远赴美国参与交换学生计划,而这时碰巧遇到他寄宿家庭男主人正是一名艺术家,更激发了他对艺术的热忱;高中3年间,经美术老师的介绍和妈妈的支持,连续参与“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少年艺术家”(MT10)的全国中学生艺术比赛,其中两次还是飞到雪隆区现场参与,也成功在最后一年获得冠军,拿到The One Academy的奖学金,修读数码动画文凭课程。 擅长的理科与热爱的美术 孙庆尧自嘲是理科书呆子,在SPM获得优异成绩,身边师长对他想要修读艺术的想法却不太积极,这都让他质疑自己到底该往擅长的理科,还是坚持喜欢的艺术。不过,妈妈对他说,要以自己喜欢的工作为主,埋没在不感兴趣的工作反而容易压力,他一直很感激妈妈在他多次面临人生抉择时支持的动力。 在大学里发掘自己的隐藏技能 早前的环境不像现在连手机都能剪辑,当时创作的机会不多,甚至连相机也不是人人都有,孙庆尧接触的都是典型的填色作画。这反而成为他入学初期的优势,因为学院第一年基础班的绘画技术如素描和插图都是孙庆尧曾涉略的。 然而课程在隔年接触的内容就几乎是从零开始,他所修读的数码动画课程,起初着重于平面动画和传统动画制作流程,孙庆尧意识到自己不擅长动画制作,反而发现自己在为每个画面设置“每秒帧数(Frame Per Second,FPS)”时展现出的创作潜力。 第三年起,孙庆尧往视觉效果领域学习。在“视觉叙事”这门课中被老师带着自己和几位同学报名参与“非常好歌”节目中的音乐录像带制作比赛,算是第一次正式尝试剪辑,也幸运透过〈疯癫〉这首歌曲,夺得最佳录像带殊荣,对他来说是一大肯定。 多元教学对孙庆尧的影响不仅于此,“还记得刚入职时询问过主管是什么因素让公司对我的履历感兴趣,他说因为在作品集里看到很多画作,但其实有大概一半是大学作业集结而成。” 2015年,孙庆尧被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学士课程录取,前往美国继续深造。他分享,The One Academy有完整的课程框架让学生具备特定技术专长;旧金山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电影系则主要强调培养观影品味和表达感想。其中最有印象的是“声音设计”这堂课的教授,虽然并不一定注重实际操作,但她的想法和教学内容都让孙庆尧有所顿悟,对他影响深远。 孙庆尧加入EA后才发现同事们会钢琴、音乐创作等,可说是多才多艺。他认为这也是国外大学另一个特色,强调多才能发展,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跨领域的知识或文化,就连他自己大学时也加入过合唱团(SFSU Gospel Choir)丰富了人生阅历。 爱好变工作不可怕 孙庆尧坦言,“刚加入公司一定会要时间适应工作软件和框架,但上司对他的鼓励也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慢慢适应工作强度。”孙庆尧入职前剪辑的多半是短剧或纪录片,对于剪辑商业宣传片,他说:“虽然都是艺术创作,但对比起独立纪录片和短剧是自己一手包办,商业作品多半是大团队一同协作产出成品,因此对员工的要求,比起创意,会更在意产出量。” 这对孙庆尧来说并不是坏事,正如他贯彻的理念,把爱好当工作并不可怕,反而乐在其中。若是这份工作不喜欢也不擅长,工作会更痛苦。“当然也要看公司啦,我的公司比较注重‘工作与生活平衡’,所以我在闲暇时还可以拍个人短剧和打游戏来放松,生活还是很有乐趣。” 想要自己拍一套电影 孙庆尧对未来的想像中,影音相关的作品还是最大的目标,“如果有机会的话会想要自己拍一套电影,但是很贵,不过这是我的人生梦想。” 问及有没有想过当美术老师,孙庆尧说:“没有,不过我对教学很有兴趣,总觉得需要回馈社会。”他认为自己从小地方长大,在“艺术很难找吃”的社会氛围下一步步达到现在的成就,整个过程中得到非常多人的帮助,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启发和鼓励同样对未来有期望和有梦想的小朋友。 “过程中会有很多外在因素而怀疑自己,静下心来好好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会知道答案的。不放弃、肯吃苦、勇敢追求,总会有好结果的。” 相关文章:自小认定以艺术为生,杨思卿坚定走自己的路 更多【新教育】: Game On Expo 2025即将登场 为年轻文化活动提供平台 马大牙医系学生走进社区,助前吸毒者维持口腔健康 Blancpain x Sulubaaï环境基金会 ,通过保育、复育、教育 守护菲律宾巴拉望群岛海域
1星期前
一场由大学生筹办,成功获得51家品牌支持的“青年游戏与流行文化展览”会以怎样的规模呈献?由世纪大学与学院主办的“Game On Expo 2025”将让大众亲眼见证及体验年轻世代的文化。 来临的7月5日及6日,已经来到第4届的“Game On Expo 2025”展会将于武吉加里尔栢威年广场二楼的中庭举行。这项展示年轻文化的活动,除了带来盛大的《王者荣耀》挑战赛、两天的互动展览、各类竞赛和体验之外,也会首次挑战健力士世界纪录,与莆田联手发起尝试刷新“最多人同时绘制托特包”的大马纪录,筹获的款项捐助慈善机构。 “Game On Expo 2025”是由世纪大学与学院的“世纪大使(SEGi Ambassadors)”筹划,筹备时间将近1年。世纪大使是该大学提供学生和企业接轨的平台,让学生能够与不同企业合作,展现自我的价值, 活动包括企业分享会等等。 世纪大使将在“Game On Expo 2025”展会中进行5项赛事决赛,即王者荣耀挑战赛、韩国流行音乐舞蹈挑战赛、青年才艺表演秀、街景摄影比赛以及歌唱挑战赛。 筹划活动经验是学生成长的养分 负责歌唱比赛的王心如说:“歌唱挑战赛报名反应热烈,共有88位参赛者,我们选了很久才选出15位决赛选手在展会当天决胜负。”歌唱挑战赛不仅邀请了著名歌手兼词曲创作人罗忆诗担任决赛评审,冠军还能获得现金、手机、一年索尼音乐录制合约等丰厚奖励。 吴善柔负责韩国流行音乐舞蹈比赛以及青年才艺表演秀,办活动之余还要同时兼顾课业。这让她学到时间安排的能力以及累积办活动的经验,对她来说是有趣的收获。 连续参与了两届Game On Expo,今年担任筹委会主席的陈仁丰认同这点。“这次是我第二次参与筹办展会,能跟来自不同科系、校区的同学一起办活动的是难得的经验。” 中国留学生李一晨观察身边朋友都喜欢摄影,想着不如就让大家有平台发挥因而负责街景摄影比赛。为何以街景为主题?她说:“SEGi蛮多中国留学生,但感觉他们不是很了解大马文化,所以想要倡导大家走走古迹、看看街景,让外国学生更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 兼任此活动顾问的世纪大学与学院外联与伙伴事务总监刘荣铨说:“召集学生一起办活动是想告诉学生,读书不是一切,培训社会化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每次学生都会回馈‘很累,但很开心!’” 刘荣铨表示,“Game On Expo 2025”不仅是一场活动,它反映了当代大马年轻人所热爱的文化与激情。从游戏到创意表达,这是青年文化、产业与创新的交汇点。我们很荣幸能提供一个平台,为培育新生代发声及领导机会。 更多【新教育】: 马大牙医系学生走进社区,助前吸毒者维持口腔健康 Blancpain x Sulubaaï环境基金会 ,通过保育、复育、教育 守护菲律宾巴拉望群岛海域 亚太科技大学国内外赛事唱丰收
2星期前
“不是要学生做到最好,而是先让他们开始动。”这句出现在台湾国立体育大学体育研究所所长黄美瑶教授课堂上的话语,点燃了一场教育思维的火炬。一群肩负教学使命的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教师,于6月4至9日踏上一趟横跨海峡的学习之旅。他们为学习而来,也满载愿景而归。 由董总学生事务局主办、台湾国立体育大学(国体大)联办、台湾侨务委员会赞助的“2025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教师台湾研习营”顺利举行。来自全国26所华文独中的39位体育教师参与了这场为期六天的研习活动。在课堂内外、球场之上、冒险场地之间,他们以身体力行的方式,重新诠释“体育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签下合作备忘录,走进体育教育新页 研习营第一天即传来好消息:16所华文独中与国体大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MOU),为课程共建、师资培训与教学实习奠定合作基础。国体大校长邱炳坤指出,学校自去年起开放“独中校长推荐制度”,学生可凭推荐直升该校就读;同时也将与董总合作设立境外体育硕士班,为体育教师打造深造通道。 他特别强调,国体大拥有多位撰写教案经验丰富的教授,愿意协助华文独中在课程研发与教学实务上取得更大进展。 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学生事务委员会体育工作小组召集人、吉隆坡尊孔独中副校长梁振聪担任研习团团长。他在致辞中表示:“这是一场跨区域、高水平的专业研习项目,更是理念交流、情谊建立与合作开展的起点。” 六日密集学习:从理论、实作到跨境对话 本次研习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融合现代体育教育核心主题,涵盖: 专题讲座与教学理论分享 国体大专项运动导览与教学观摩 体适能推广与课程设计实作 户外冒险体验与实践探索 体育课程规划与教师教学交流 研习亮点之一,是将理论授课结合实务操作,让老师们在体育游戏与情境模拟中亲自体验教学设计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他们对体育教学的理解与掌握。 授课团队包括国体大多位资深教师,如体育研究所所长黄美瑶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洪福源教授、体育推广学系张芮语副教授、教学与实习辅导组组长林安迪教授、休闲产业经营学系王俊杰副教授。 此外,全体学员还参访了体育博物馆及国体大的各项体育设施,进一步了解台湾体育发展的系统架构与专业场域。 绳索挑战课:在冒险中建立教学新思维 “只要是学习环境,就是教室。”王俊杰副教授所带领的户外挑战课程,强调以真实体验引发学习。透过高低空绳索挑战,教师们亲身参与任务导向活动,进而理解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此类课程不仅强化了体能发展,更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思路,包括: 跨领域课程设计(体育×环境) 小组合作与沟通训练 培养学生自主与领导力 风险评估与户外教学安全管理 任务导向课程的实作启发 这类课程让教师们从“动手做”中收获灵感,也切合现代教育强调“主动参与”与“真实情境”的教学趋势。 走进寿山高中,走入现场教学 桃园市立寿山高级中学作为交流参访点之一,是一所重视体育发展的学校。其课程安排独特,设有体育班,下午2点后即为体育学习时段,校内配备体育综合训练中心,并设有女篮、拔河、棒球、柔道等校队。 寿山高中校长黄华彩亲自接待马来西亚体育教师团队,提到学校创立于1960年,过去亦曾前往马来西亚华文独中进行学术交流。她邀请老师们参与体育体验课程,感受不同项目。 这类的校本参访与互动体验,不仅拓展了教师们的视野,也深化了对体育课程设计、场地管理与校本特色建设的认识。 持续推动更多联合项目让体育教育不单只是一门学科 此次研习营不仅深化了两地教育交流,也点燃了华文独中体育教师们持续进修与实践创新的动力。在国体大推广教育中心部长黄永宽教授的协助推动下,董总与国体大将持续推动更多联合项目、专题研讨、实务课程与人才交流计划,致力让体育教育成为连结区域、共育未来的重要桥梁。 体育教育,不只是技术训练,更是价值的传递与文化培育的场域。这趟台湾学习之旅,不仅拓展了视野,更筑起一座由信念与热情交织而成的桥梁。 更多【新教育】: 马大牙医系学生走进社区,助前吸毒者维持口腔健康 Blancpain x Sulubaaï环境基金会 ,通过保育、复育、教育 守护菲律宾巴拉望群岛海域 亚太科技大学国内外赛事唱丰收
2星期前
马来亚大学(UM)牙医学院的一群学生,近日举办一项有意义的社区服务计划,为正在接受戒毒的前吸毒者提供全人关怀与支持。该项活动是他们本科服务学习课程的一部分。 前吸毒者是其中一个弱势群体,经常面临医疗服务,尤其是口腔保健方面的障碍。长期滥用毒品会因生理、行为与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对口腔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研究指出,长期使用冰毒、海洛因和可卡因等物质会减少唾液分泌,导致口干症,从而显著增加蛀牙、牙龈疾病及口腔感染的风险。 根据《世界毒品报告》,全球约有1380万名15至16岁的青少年(占5.6%)使用大麻类毒品。在马来西亚,2010年全国数据显示,大约2138名青少年(占9.25%)涉及毒品滥用,主要集中在19至39岁青年群体,其次是13至18岁的青少年。 此外,前吸毒者常因社会污名与歧视而难以获取医疗服务,使他们不愿主动寻求帮助,包括牙科治疗。这种障碍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口腔健康状况,也阻碍了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口腔健康不佳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严重打击自信心、语言表达、营养摄取及整体生活质量。 意识到这些挑战后,马大牙科学生设计了一项社区计划,专注于口腔健康教育、基础牙科检查与预防护理。学生领袖米雅依兹丽娜表示:“这项计划不仅旨在改善口腔健康状况,也希望通过尊重与同理,协助这些正在康复中的个体。” 办活动提升口腔健康知识 学生在2025年4月至5月间四度前往乌鲁冷岳的戒毒康复中心(Rumah Sahabat),首先进行需求评估,接着展开多项口腔健康相关活动,包括健康讲座、趣味互动游戏,以及制作教育海报与视频。默哈末阿吉夫和达央表示:“我们为培训人员开发了一套培训模块和提醒资料,融入了伊斯兰教关于口腔保健的价值观,就算在我们离开后有关项目仍能持续运行。”此外,学生们也与乌鲁冷岳县卫生局合作,为居民进行牙科与HIV筛检。 回顾这段经历,学生都认为,这个项目激发了他们回馈边缘群体,他们在协助讲师提供牙科治疗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实务经验,并了解社会因素对个人健康的影响。他们也强调,与各个单位如国家反毒机构、马来西亚防止滥用毒品协会(PEMADAM)以及乌鲁冷岳县医疗人员等协作与谈判的重要,可促成有效的介入。 Rumah Sahabat负责人阿斯拉夫安礼及其团队对该计划指出,这是许多戒毒者进入康复项目以来首次接受各种形式的口腔护理。有些戒毒者也分享,他们在与马大牙科学生的互动后感到充满希望,因为学生给予他们善意与尊重。初步的项目评估显示,戒毒者的口腔健康知识有明显提升。 这项计划彰显了学生与高等学府在连接教育与弱势社群之间所能扮演的重要角色。此经历不仅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也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 更多【新教育】: Blancpain x Sulubaaï环境基金会 ,通过保育、复育、教育 守护菲律宾巴拉望群岛海域 亚太科技大学国内外赛事唱丰收 全球青年创意人才大赛国际设计新秀奖 The One学生大放异彩
3星期前
2025马来西亚建筑周(Malaysia Architecture Weeks 2025, MAW 2025)由5位年轻建筑师──锺威历、马斯则、杨柠琪、菲拉道斯以及关慧婷共同策展。他们想让大马建筑领域也有一个交流平台,于是构思出MAW 2025一系列活动,包括座谈会、建筑展览等。 这项交流平台,不仅让建筑师与民众交流,更是让不同世代的建筑师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激发创意。 报道:本刊 辜嘉荣 摄影:本报 苏思旗 锺威历、马斯则、杨柠琪、菲拉道斯(Ar. Firadaus Khazis)和关慧婷开始着手策展时,研究我国建筑展览故事,发现早在1985年就曾有7位建筑师,在东京银座举办名为“房屋:7位吉隆坡建筑师(Houses : 7 KL architects)”的展览,把我国建筑师作品带向国际舞台。然而往后40年间,虽然大马建筑师局(LAM)和大马建筑师协会(PAM)持续维系和管控建筑师资格,2015年也成立了大马顾问建筑师协会(ACAM)让行业间互动更紧密,但注重“创意”的展览却没因此变多。 “这些组织更关注客户安全、建筑师福利,甚至也举办国际建筑师研讨会,不过我们却比较少看到讨论创意、欣赏本土建筑师的活动。”菲拉道斯说,“我们希望把缺少的连结填补上,让我们更关注‘建筑学’而非‘建筑师’,让大家知道我们不只有建造,还包含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和学术讨论。” 关慧婷指出,希望让大众相信建筑师,不只是外观设计,也包含室内、景观、结构,整体设计哲学才能完整地体现。 这项主题为“SUARA”的建筑展,号召建筑师同行参与,展出的一项主要条件是,要展示能够代表自己理念和设计哲学的模型,这是为了贯彻展览想达到交流、良性竞争的目的。要抽时间制作模型,对大部分全职建筑师来说都不是简单的任务。不过,最后他们还是成功召集34组建筑师一同参与,回响不俗,“我们下一站会到槟城,往后也希望如前辈一样到国外设展。”杨柠琪说。 展览两大特点体现建筑师的细心 模型展示台设计上,从模型中可看到建筑师的长远规划及细心。模型台高低不一,是因应展品类型而客制调整,马斯则指出:“我们为高层建筑模型提供较高平台,因为实际建筑使用者几乎不会看到高层建筑的屋顶,所以让到访者关注前后、左右的设计。”模型台甚至可随时组装拆解成收纳箱,方便把模型带去不同场地。 对于模型呈现方式,他们建议参展者使用“剖面呈现”的形式,让大众可以观察建筑内部的设计。“大家可能比较常看到平面图或外观的设计模型,而剖面可以让大家更贴切地感受空间格局、动线模拟、通风设计等。”锺威历解释。 4场谈话会提供不同世代建筑师交流 MAW举行了4场不同主题的座谈会(Borak-Borak),邀请参展建筑师以及当初1985年在东京参展的资深建筑师来讨论不同主题。主题设置分别按照时间线,从资深建筑师分享过去参展的经验,到现阶段建筑师遇到的挑战,如何利用创意突破传统边界,最后到未来要迈进的方向,串起了不同世代的建筑师之间的多元视角。 其中一场“座谈会2:现况下的挑战”,邀请了6位不同年龄层的建筑师探讨就业困境,在杨柠琪的主持下揭露了跨世代的不同见解。座谈会对于现况下的挑战围绕着同行竞争、市场不稳定等话题展开。 35岁的阿菲(Ar. Ts. Afi Jamalludin)打趣地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要跟前辈竞争,为了突围只能去开发更多与建筑结合的新领域。例如,他创办的studioKAIZEN就是提供元宇宙和多媒体内容的数字服务公司,尝试提供多样的内容作为个人特色。 相反的,经历过亚洲四小虎的风光和97-98年金融危机的彷徨,58岁的诺扎尼(Ar. Norzaini Mufti)倒觉得应该选择稳健的发展路线,但也要时常问自己“要什么”,才不会看到同侪成就时质疑自己的能力。 经济市场的不稳定让埃琳娜(Ar. Eleena Jamil)感受到开销变多,但客源反而减少。各行业都尽可能减少成本,对于发展商免绘图费的要求她都拒绝,也因此流失了一部分客源。因沟通而吃亏的经验胡文卉(Ar. Foo Wen Hui)也曾经历过。疫情前才刚承接全权负责的计划,却因不熟悉和客户的沟通技巧而有所损失,不过这也都成为了如今更谨慎的经验。 即便如此,陈建明(Ar. Fabian Tan)、朱宝龙(Ar. Edric Choo)却认为不稳定也不全然悲观。陈建明举例,“我们用网络能精准找到想要的餐厅或路线,却失去了途中探索的可能,有时候不稳定反而是拓展新领域的契机。”朱宝龙谈及自己在疫情期间开设公司的过程,觉得大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只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即便需要从小做起也没关系。 座谈会结束前现场观众也提问,面对那么多的危机,是什么让他们坚持到现在?陈建明举例,“就像阴阳,我相信痛苦就是乐趣(Pain is Pleasure)。”大家的回答都强调“韧性”,认为只要决定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成功”,告诉自己没回头路,那就自然会尽力去找寻生存的方式。当然也透过同侪的成就和客户的满意作为自信心来源。总的来说,对建筑师这份行业的热爱就是他们坚持的动力。 2025马来西亚建筑周展览 日期:2025年5月24日至6月22日 时间:10AM-6PM(星期一休展) 地点:Level 4@Toffee IG:malaysian_architecture_weeks 看更多:关于建筑这一行,听他们怎么说 更多【新教育】: 从无到有的饥饿8小时自办营 冀望传承饥饿30精神 思考是问题的解方,哲学教育推广者萧婉思:说出想法很重要 第五届全国药剂学竞赛 点燃学生梦想
4星期前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美术青少年大赛(MT10)是由The One Academy主办的一项中学生美术比赛,今年已迈入第28届,每年在全国各地巡回举行,优胜者将可获得该学院颁发的总值9万令吉奖学金。 MT10参赛者可以使用传统的绘画媒介创作彩色或黑白的艺术作品,例如水彩、彩色铅笔、蜡笔、水粉、油粉彩、丙烯颜料、铅笔素描和墨线绘图。尽管来到数码和AI时代,The One Academy多年来透过这项比赛以最基础的竞技方式发掘美术人才,全因美术无论如何发展,还是坚信扎稳基本功才能走得更远。 该学院教务总监陈源隆、电影制作绘画系主任张贵淙、动画系联合主任许毓心、数码互动媒体设计主任郑连耀及广告与平面设计系副主任陈子慧,从不同的美术课程领域剖析,都认同美术基本功的重要,是所有视觉创作领域的根基。 报道:本刊 刘紫晴 摄影:本报 陈启基 一般新生入学美术大专的美术程度,是否已有相当的基础?电影制作绘画系主任张贵淙表示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上过学校的美术课、美术学会或外面的绘画班;而有些学生则是“白纸一张”,完全没有美术底子。 “最重要还是看他们是否真的对这个行业有兴趣,有没有想要把这份兴趣发展成自己的职业。” 张贵淙认为,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果学生只是停留在对美术感兴趣的阶段,到外面上一年或几个学期的短期课程就足够了;反之,若选择念完整个3年的课程,学院有责任将学生培育成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陈源隆则表示,当学生来咨询课程时,导师在介绍课程时给他看相关的作品和讲解之后的职业发展,让他从中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科系。 基本功真的那麼重要? 插画、动画、互动媒体、广告与平面设计已数码化多时,近期还多了AI助力,美术学院是否还着重美术基本功? 重视基本功才能培养具竞争力学生 教务总监陈源隆表示,“学院多年来始终坚持学生的美术基础训练,虽然有人会认为过程枯燥,但唯有重视基本功,才能培养出具备国际水准和竞争力的学生。” 电影制作绘画系:美术基础会影响叙事能力 张贵淙指出,视觉叙述的核心在于扎实的美术基础,这对电影和游戏制作人建立世界观与说故事能力至关重要。分镜、布景与角色设定等环节的美感,会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感和情绪。观众之所以能沉浸其中,正是因为画面与叙事的双重加持。 分镜设计是影视前期制作的重要环节,导演需要通过手绘快速描绘分镜脚本。这不仅要求良好的叙事能力,也需掌握透视与比例知识,帮助团队更清晰、有逻辑地进行拍摄。 至于美术指导在统筹场景、服装与道具方面,需要拥有扎实的美术基础与美学素养,确保风格统一、画面具美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原画设计则要求强大的造型捕捉力、色彩控制与世界观设定能力,也就是“用画面讲故事”的能力。角色建模则需掌握各角度绘制,通过人物素描与动态训练,确保角色“活”起来。同时,光线与色彩的掌握也不可或缺,因此课程中设有持续性的色彩课程,以增强学生视觉语言的表现能力。 动画系:拥有观察力才能让作品有生命力 动画系联合主任许毓心则表示,虽然3D动画最终呈现为数码作品,但其人物设计、动作节奏、造型比例与色彩搭配都建立在传统的美术原理之上,缺乏手绘基础往往使作品失去生命力。 “动画系是最早进入数码时代的科系之一,我们要尽早让学生适应用电脑学习制作动画,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观察力,当他们进入数码世界时,我们会学习去观察好的作品是什么样子,才可以把它应用在我们数码的作品上。” 她说,无论是3D建模、材质研究,还是动作设计,观察力都是基础。学生必须学会判断设计是否合理,理解不同人物因性格而产生的动作差异,唯有细致观察,才能提升数码作品的表现力。因此,观察力是动画系第一年基础课程中最核心的训练重点。 数码互动媒体设计系:视觉美感助设计师设计作品 数码互动媒体设计主任郑连耀提到,用户界面与用户体验(UI/UX)都需要良好的构图能力和视觉美感,美术基础帮助设计师创造既美观又实用的互动作品。 广告与平面设计系:创意解决方案需具备洞察能力 除了基本的美术基础,广告与平面设计系副主任陈子慧认为,洞察能力对该系也很重要。以平面设计为例,学生必须具备市场导向思维,了解当下流行趋势、掌握不同平台的特性,并能针对品牌找出问题、触达目标受众,以提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如今的平面设计不再局限于印刷或包装等传统媒介,而是延伸至社交媒体和不同的平台,学生应结合科技与创意,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和需求。 与企业合作确保学生与市场接轨 商业美术课程常与企业合作实战项目,让学生的作品有机会呈现给企业或被其采用。 陈子慧表示,学院非常重视与业界的合作,多年来已与多家知名企业如亚航基金会、PUMA、Gigi Coffee 等展开中小企业实战项目,让学生从第一学期开始就接触真实客户,了解完整的创作流程,即从说明、设计、准备策划书到最终提案。例如,与Gigi Coffee合作的第五周年纪念杯设计,与Watsons及本地网络广告公司进行品牌项目模拟等,过程中有业界专业人士提供意见,并安排学生前往公司实地参与提案会议。除此之外,学生还有机会接受来自全球创意总监的线上指导,协助学生在创作上达到国际水准。 陈源隆则强调,教学方向以“实操为本”,确保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与市场接轨,毕业后不会面对脱节或文化冲击的问题。广告与平面设计课程特别邀请亚洲顶尖的创意总监Thomas Kim亲自指导学生,以提升学生作品的专业水平与含金量。许多毕业生进入职场后,也难有机会获得如此高水平的指导,而学院正是通过这些资源和课程安排,让学生接触国际视野并提升自身的创意水平。 即使在业界深耕多年的导师也仍持续学习、汲取文化与艺术养分,因为美术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唯有持续探索,才能体现真正的艺术家精神。 AI创作的问与答 AI驾到,坊间最常听说的就是用AI生产设计作品。美术课程及美术界如何看待及应对这趋势? 问:AI为创作带来哪些挑战与机遇? 答: 陈源隆:AI是一个时代革命性的进步,它有效地提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但并不能取代创作者的思考能力与情感表达。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仍源于创意、概念、故事与文化内涵。 AI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取代手段,因此学院不会在课程的第一年就引入AI教学,反而会重视培养学生的绘画基础和美感。 虽然具备创作力并善于运用AI的学生在未来更具竞争力,但前提是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便是AI无法取代的核心价值。机会是给有创作力又懂得使用AI的人。 张贵淙:AI在美术领域扮演3种角色,即工具、媒介与伙伴。它不仅能协助构图、配色,从大数据中提炼风格、重组语言,激发创作者从大数据中获得新的灵感,跳出固有的创作思维。他举例,有导师尝试将自己的创作元素与AI结合,以快速生成并从中学习。这种共生关系,促使艺术家与AI互动交流,而非被AI“牵着鼻子走”。 艺术家与AI的关系,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思考它、与它对话。在未来,懂得使用AI的艺术家将拥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陈子慧:无可否认,AI是强大的辅助工具,尤其在缺乏资源时提供解决方案。过去有学生曾使用AI生成角色与音乐,以完成关于唐氏综合症性教育的设计项目,但最终打动人心的,仍是故事背后的理念与叙事表达。 AI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电影或游戏的叙事中,创作者必须承担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故事的任务,因为AI只是提升表达方式的辅助工具。比起操作,关键还是在于创作背后的创意与想法。 许毓心:在动画界,已有多位美国行业先驱指出,AI的出现带来的冲击不亚于当年3D动画的面世,但2D动画至今仍有其受众市场,AI也不应被视为威胁,而是艺术发展的自然演化过程,关键在于导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AI,将其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 导师平时除了教学,也持续参与项目和创作,通过不断进修自己,以便能更好地与学生接轨。我们不认为AI会取代创作者,它只是其中一个技术演化的过程。 问:时代下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的创作风格? 答: 陈源隆:在资讯与影像充斥的时代,唯有拥有独特表达方式的创作者才能脱颖而出。我们会鼓励学生从生活、文化与个人经历中汲取灵感,以培养3项重要的技能:批判思维、策略规划与问题解决。 同时,他们可以尝试不同媒介与风格进行创作,创作是一个长期累积与探索的过程,AI虽是有力的工具,但原创性的核心依然来自人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知与表达。 资料库是一个很宝贵的资源,学生应多看、多记、多分析,比如像就读平面设计和广告学的学生,可以参考广告设计类书籍,像是D&AD(设计与艺术指导)的得奖作品集,并从中撰写想法、整理灵感。接着再思考如何将这些想法转化并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看的参考越多、越广,也越容易获得更多反馈和启发。 陈子慧:创作并非凭空想像,而是源自生活周遭的观察与体验。设计师的创作泉源来自于生活周遭的事物和对社会的敏锐度,因此学生须主动接触外界、丰富见闻,从中受到启发。 许毓心:疫情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长时间待在家,无法接触到外界,他们的创作内容就会显得匮乏、对文化理解浅薄,大多时候他们只能靠谷歌搜集资料,缺乏实地观察的经历。我跟学生说“要把你们推出去”,让他们去逛逛街区、寺庙、茨厂街等,唯有与社区建立连接,才能培养空间意识,这种人与环境的连接是AI无法替代的。 张贵淙:首先,创作要回到“你想说什么”的本质,从自身经历、兴趣、文化背景和身分认知中取材。其次,要长期坚持累积素材与观察周遭,建立属于自己的视觉词汇表。第三,使用AI应以“为我所用”的角度出发,而非让其代替你思考。 我会鼓励学生建立个人的长期主题或世界观,就像著名插画师莫比斯、动画师新海诚和宫崎骏,他们的作品都带有一致的叙事风格和世界观。原创风格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并不是一时的灵感迸发。 十大杰出美术青少年大赛活动资讯: 2025年马来西亚十大杰出美术青少年大赛(Top 10 Outstanding Young Artists Awards 2025, MT10)比赛于5月启动,开放予14至18岁中学生参加,并在全国8州13个地点巡回举行。最后一站和颁奖典礼将于7月26日在八打灵再也双威镇The One Academy主校区举行。 今年MT10继续与迪士尼·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合作,以动画电影《Elio》为参赛主题。比赛绘画题目为:“你好,我是地球特派员!”鼓励参赛者发挥想像力——当你被外星人误认为是地球领袖,你会如何向他们介绍地球的独特魅力? 有兴趣参加的学生需在各场次截止日期前完成报名,欲了解更多参赛详情,请浏览官网,或通过WhatsApp联系+6012-551 0368/+6012-551 3831。 更多【新教育】: 马华作家 x 翻译工作者合作,让更多人走进马华文学世界 思考是问题的解方,哲学教育推广者萧婉思:说出想法很重要 物理系教授 Raymond Ooi/将量子技术带回国发展 开拓量子光学领域
1月前
“粮食安全是驱动我的最主要原因,我希望知识和工具能成为他们的武器,在这场资源战争中帮助他们。”Sulubaaï环境基金会(Sulubaaï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创办人之一兼主席弗雷德里克说道。与海洋保育最直接相关的理应是以海为生的渔民,然而因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让菲律宾巴拉望群岛东北部的鲨鳍湾(Shark Fin Bay)里的邦嘎塔兰(Pangatalan)岛附近海域珊瑚和鱼群数量都逐年减少,Sulubaaï环境基金会又是怎么带领居民把岛屿的美回归到他们生活呢? 整理:本刊 辜嘉荣 资料及图片:Blancpain 提供 自2011年起,来自法国马赛的克里斯·塔尔迪厄(Chris Tardieu)和弗雷德里克·塔尔迪厄(Frédéric Tardieu)夫妻俩抛下法国的一切搬到坐落在巴拉望群岛东北部鲨鳍湾(Shark Fin Bay)的邦嘎塔兰(Pangatalan)岛生活。然而即便身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内,邦嘎塔兰却因为原私人拥有者砍伐森林和出售沙子、因木炭需求而砍伐红树林、因捕捞需求而破坏珊瑚礁以及遗留大量会造成环境污染的垃圾导致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 两人想要做点事来改善这里的情况,因此隔年,他们成立Sulubaaï环境基金会,旨在塑造邦嘎塔兰本岛的可持续发展,也因此该基金会的水、电、食物和建筑都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除了淡水水源从岛外取得,其余元素几乎都使用岛上资源自给自足。 集结海洋生物学家   开拓海洋保育路线 截至目前,基金会已种植共接近8万棵树木与红树,以肉眼可见的成效将这座荒岛打造成透过生态旅游修复环境的案例。不过他们并不满足于植被修复。2015年起,他们因结合了一群同样热爱海洋的海洋生物学家,就此为基金会开拓了海洋保育的路线。基金会透过结合简单的人工探查以及复杂的摄影测量与声学研究,尝试勾勒出附近海域生态的健康状况,发现海草床稀疏,珊瑚覆盖率也参差不齐。声学观测结果也发现邦嘎塔兰与菲律宾其他地区一样,因使用炸药捕鱼的习惯导致珊瑚礁被破坏。他们发觉仅依靠基金会自身的修复无法赶上被破坏的速度,决定兵分三路:研究保育、复育、教育。   保育——持续为海洋“把脉”并设立保护区 首先科学研究便是维持现有的探测和观察行动,包括收集海洋基因样本,尽可能持续为海洋“把脉”,不仅是记录复育进度,也补充其他观测方式的不足。 其次,自2016年起,基金会与居民和泰泰(Taytay)市政府达成协议,围绕着邦嘎塔兰岛规划了总面积达46公顷的海洋保护区(MPA)。基金会和居民也联手增派海洋守卫队(Bantay Dagat)于海面和潜水员于海底分别进行全天候巡逻与观察,确保保护区有确实地被管理和保护,免于未经允许的渔民意外闯入进行捕捞,进而对生态造成伤害。 复育——针对不同生物采取不同复育方式 对于已遭受破坏的珊瑚礁以及数量骤减的鱼群,基金会采取两种针对不同生物的复育方式。针对珊瑚礁,他们会放置苏禄人工礁体(Sulu-Reef-Prosthesis,SRP)让珊瑚可以依附并扩大珊瑚群落,其附着率达70.9%,存活率则高达76.6%。对于鱼群,基金会团队会将鱼苗后期幼体进行“捕捉-培育-释放”(Post-larvae Capture-Culture-Release, PCC)技术,确保幼体有足够存活率以增加保护区鱼群种群数量。截至今年2月,鱼群数量比其他海湾多了1.7倍,物种数量也多了1.3倍,甚至还因为数量增多,鱼群还会“外溢”到保护区周边范围。若统计保护区内的所有生物数量,对比起2019年也已经增加3倍。虽然因出口需求,未能完全保障居民有充足的食物来源,但让渔民的渔获开始增加,也能提高他们支持计划持续落实。 教育——开设海洋学院  提高在地居民对环境及海洋的认识 宝珀海洋承诺计划(Blancpain Ocean Commitment)是宝珀近20年来持续支持深海考察和海洋保育的重要计划。2019年基金会也在宝珀支持下开设“海洋学院”(Sea Academy),着重针对在地教育环节。基金会与鲨鳍湾周遭的中小学,甚至巴拉望群岛的其他两所大学学生配合,提高居民和渔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之间的影响。他们不仅授课,也会让学生负责学习监督一小片沿海教育区实践所学,还把上述技能如研究设备和观测设备使用方式、复育珊瑚和鱼群的技巧都传授给当地居民渔民,期望能够成为其他岛屿借鉴对象,如法炮制应用在巴拉望群岛的其他岛屿,尽可能减少对海洋的伤害。 今年2月宝珀更是资助基金会在鲨鳍湾Sandoval村北部设置了“宝珀X Sulubaaï海洋研究中心”(Blancpain X Sulubaaï Marine Research Center),作为海洋学院Plus的计划之一,将服务涉及范围和规模再升级,把海洋保护区增加到了5个,总面积共349公顷。对于这次的规模升级,弗雷德里克说:“这个研究中心与以往不同,我们并不是从头开始,而是将过去10年累计的数据集结,仿佛就是巨型图书馆。” 更多【新教育】: 亚太科技大学国内外赛事唱丰收 全球青年创意人才大赛国际设计新秀奖 The One学生大放异彩 不出国也能考取英国设计学位,The One Academy与赫特福德大学合作 推3+0学士课程
1月前
天然纤维崭露头角,有望取代合成材料在义肢制造中的主导地位,兼具更强耐用、环保与成本效益。近期,一项由英迪国际大学工程与工料测量院系的Tezara Cionita教授参与的研究,探讨了天然纤维在小腿义肢接口制造中的应用潜力。 传统义肢缺乏灵活 传统上,义肢接口多采用碳纤维与塑料等合成材料,尽管这些材料具备良好耐用,但往往较重、刚性强且价格昂贵。研究发现,工业大麻、亚麻、黄麻、剑麻、香蕉纤维与黄槿纤维等天然材料在抗冲击、强度重量比、生物相容性及环保方面表现优越。 Tezara教授指出,许多义肢使用者普遍面临接口过重且缺乏灵活的困扰。“天然纤维复合材料作为替代方案,不仅更为轻便,同时也保有必要的耐用。对于长期依赖义肢进行日常活动与维持行动能力的使用者而言,这一点尤为关键。” 研究团队进一步测试了不同天然纤维组合,发现如大麻和亚麻混合复合材料在强度与柔韧方面表现更佳。然而,水分吸收问题仍是一项挑战,因为湿气可能加速材料老化。Tezara教授坦言此为目前限制,但她也提出了应对策略:“通过表面处理技术与天然合成纤维混合,我们可提升材料的防水性与耐久性;此外,树脂的改良也有助于增强结合力与降低吸湿性,使天然纤维在保持环保特性的同时,更符合日常使用需求。” 研究进一步指出,天然纤维混合复合材料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有望大幅降低生产费用,从而提升优质义肢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可负担性。Tezara教授表示,将天然纤维与合成材料相结合,能够打造出兼具强度、轻盈与经济效益的义肢接口,“这或将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突破,尤其是在成本仍是主要障碍的发展中地区。” 让使用者拥有更强的行动能力 本研究由马来西亚与印尼多所大学共同合作开展,彰显了区域在推动可持续义肢技术方面的协同努力与坚定承诺。除了在材料方面的创新突破,研究亦着眼于义肢长期使用者的真实体验,致力于全面提升舒适度、经济以及获取途径的可及性。 这不仅仅是一项产品的研发,”Tezara教授强调,“更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一个更舒适、经济实惠且可持续的义肢接口,代表着使用者能够拥有更强的行动能力与独立性——这正是我们努力的终极目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技术的持续进步,天然纤维复合材料正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未来有望全面革新义肢接口的制造模式。它不仅在结构性能上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更在环保性、经济性与社会责任层面展现出深远意义。作为一项兼顾功能性与可持续性的创新解决方案,天然纤维复合材料有望成为义肢发展领域的新标杆,为全球无数截肢者带来更轻盈、更舒适、更具希望的未来。 更多【新教育】: 亚太科技大学国内外赛事唱丰收 全球青年创意人才大赛国际设计新秀奖 The One学生大放异彩 不出国也能考取英国设计学位,The One Academy与赫特福德大学合作 推3+0学士课程
1月前
这是一场难得的实验——10位跨世代马华作家+10位翻译工作者+10篇华文英译小说,孵化出一本《欲望之物》(Objects of Desire);由李浩杰编辑、大马多语作家协会(PEN Malaysia)筹划、独立出版社 Buku Fixi出版。 翻译可以让一本书走得更远,也可以让说着不同语言的族群走得更近;而马华文学衍生英译本的例子,基于种种现实因素,从来并不多见。这次难得的也是,《欲望之物》从作家阵容到故事题材,都为英文读者群勾勒出有别于以往的轮廓,让读者邂逅马华文学另一种样貌。 报道、摄影:本刊 李淑仪 4月26日,《欲望之物》新书分享会在独立书店Lit Book举办,出版社社长、编辑、作家与翻译工作者在周末夜晚轻松欢聚,分享努力一年的成果。 一切是怎么开始的? Buku Fixi创办人Amir Muhammad曾在雅加达看见当地有人将各种外文书翻译成印尼文,“那些书做得小小一本,组成一套盒装。我想,不如把这个点子‘偷’过来吧,”他开玩笑说。同时,Amir和李浩杰也是大马多语作家协会成员,“既然协会名称是‘多语’,我建议不如做一套翻译书系,所以有了这个计划。” 大马语言种类纷杂,最终定调华英翻译,过程不存在太多纠结。Amir说,“我想很明显,如果你放眼去看马来西亚有哪个广为流传的语言很少被翻译,那会是马华文学。马英翻译的例子已有很多。所以我们决定做点什么。” 不过,Amir并不熟悉马华作家,于是让翻译工作者李浩杰挑选作家阵容。“我先是找了包括龚万辉在内的知名作家,再让他们推荐更多人选。”至于选择哪部作品,李浩杰将决定权交到作家手上,仅是设下字数和文类限制,“他们给什么,我们就拿。” 最终收获的10篇短篇小说,乖离他们原本的预想。 “我很惊讶,这些故事没有太多政治元素,没有提到政府或政客,”Amir说,“反而比我期待的更私密,更倾向内心,也更主观。”纵观10篇小说,不少都有性爱场面的描写,或是涉及各种癖好;没有五一三,没有马共,也没有橡胶园。“我觉得人心就是这样,”李浩杰说,“当你不设限,就会回归到身为一个人的欲望。” 书名《Objects of Desire》取自龚万辉〈夏美的时钟〉(长篇小说《人工少女》其中一章)里出现的字眼,精准地浓缩10篇故事的核心主题。 杨焌恒 〈蜗牛〉(The Snail) 一个失学青年的成长故事 《欲望之物》开篇小说,是杨焌恒在去年11月获选台湾联合文学杂志小说新人赏的作品〈蜗牛〉。“这是关于一个男人如何变成蜗牛的故事,”听似卡夫卡的《变形记》。 负责翻译这篇小说的周家栋,两年前曾在新加坡出版自己的小说《Unquiet Heart Soliloquy》(不安之心的独白)。“卡夫卡式”(Kafkaesque)也是他读完〈蜗牛〉后的观感,“这个角色慢慢变形成一只蜗牛,我觉得可以有两种解读——它是身理上的变形,还是主观意识上的变形?我很享受翻译的过程。” 卓振辉 〈玩具〉(Toys) 以玩具做意象 说华人信仰 卓振辉著有两本小说集《天堂的锦鲤》《卷蜘蛛网的牙签》,也在今年出版散文集《百花深处》。 收到征稿邀约,卓振辉提交名为〈玩具〉的短篇小说,这是他数年前发表在《星洲日报.文艺春秋》的短篇小说,以玩具作为意象,“把小孩的玩具,扩大成华人信仰的指涉,有些华人会把神像买回家收藏,我向来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虽然大马华人生活在一个比较现代的环境,可是思维还是一种比较前现代,比较象征主义的方式。” 张永修 〈沉香往事〉 (Yesterday’s Sunken Fragrance) 宗教与爱情的选择 沉香是稀有树种,也是小说女主角的名字。 作者张永修曾任《星云》《南洋文艺》编辑,并在2023年出版小说集《寻虎》。在〈沉香往事〉里,他触及了宗教议题,“我想表达爱情里会有的一些隐秘、收藏的东西,包括男主角改信伊斯兰,没有告诉女主角。”原以为事不关己的事,也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牵连,“政治的影响无孔不入。两个人分离又碰面,面对很多挫折。” 负责翻译〈沉香往事〉的符策汉很喜欢这个故事,“情节的转折让我惊讶,我可以真切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正职是一名律师,平常多是翻译法律文章,后来接触戏剧字幕翻译工作,“这是我第一次阅读马华文学。” 翻译的过程,符策汉做了不少研究,了解沉香树的特质,也从网络旧档案摸索故事场景八打灵再也旧时的面貌。“最难在于,翻译不只是把一个语言转换成另一个语言,‘在地化’(localization)很重要──如何让英文读者看得明白,同时不丢失华文的美。”这也是他认为人工智能终究难以取代翻译工作的原因。 李宣春 〈不再更新〉(End of Story) 突然说出的过往情事 著有散文集《散散步》的李宣春,写小说的时候,他则唤出另一个分身,笔名实则源自亲人的真实姓名,里头必然藏有私密的意义。“李宣春写散文已很有经验,这个分身是新人,就当作是新的旅程。” 〈不再更新〉写于冠病疫情后期,是他疗愈自己的方式。故事围绕一对在深夜做爱的情侣,其中一人突然说起自己过往的情事,“不会是太复杂的故事。” 写作多年的他感叹,这是自己的作品第一次翻译成英文出版,“这对马华文学来说,也是一件新奇的事。马华文学并非不曾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但过去我们常见的多是经典作品,可以让大专学府用来教课的作品,”《欲望之物》集结的文本跳脱过往框架,“给予读者全新的视角认识马华文学。” 翻译工作——在人心之间盖建一座桥 书店Lit Books创办人邝铭汉: 翻译让人读懂这片土地发生的故事 书本编辑以后、印刷之前,为了确保译本通顺完好,大马多语作家协会举办一场聚会,邀请社群里来自不同领域的英文读者参与校对,当中包括私立大学院长,以及Lit Books创办人邝铭汉。 不谙华文的邝铭汉,第一次邂逅马华文学,是贺淑芳《湖面如镜》的英译本。“一个大马作家,去了台湾,作品再被英国人翻译成英文,回到马来西亚,”绕了一大圈,“我才能认识她。所以像《欲望之物》这样的计划很重要,”阅读这本书后,他笑说,“感觉自己更‘华人’了。” 经营书店,阅读量不会不多,对邝铭汉而言,《欲望之物》却给他难以言喻的阅读体验。 “我是大马华人,读过各国书籍,《欲望之物》却可能是我碰过最陌生的故事,我不确定是否因为它是那么近又那么远,所以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它。阅读国外书籍,我可以保持距离,可是当我知道这些是本地华人写的故事,我会想,他们在说着什么?这是真的发生在马来西亚吗?” “我会多读几次。现在我也觉得自己比较明白大马华文使用者的思维了。” 翻译工作者李浩杰: 虽本地翻译产业有困境,但也有做这件事的必要 毕业自理科大学翻译系,李浩杰从事翻译工作已有7年,“主要做华马翻译。”关于本地翻译产业的困境,他有自己的体会。 “先说外文书的中文译本,在马来西亚我觉得很吃力,读者往往会找台湾或中国出版的翻译本,但我们有没有自己翻译的必要呢?理想的说法,我觉得可以尝试,但很难去跟台湾和中国竞争。至于马来文翻译成华文这条路径,可能是我们比较有优势的。” 而他觉得更为必要的,是深耕华马翻译,将华文书写翻译给马来群体阅读。“很多人会说,不如翻译去英文,市场更大;其实也没有什么伟大理由,你就在马来西亚,你不去做这个东西,谁去做呢?”眼看中国目前已有十数所大专院校开设马来语系,“如果我们不做,我相信5年后10年后,中国人也会来做。” 翻译工作,如同在人心之间盖建一座桥,在李浩杰看来,我们总不能不去搭桥,又抱怨族群之间了解太少。 这次《欲望之物》选择将马华小说翻译成英文,他说,因为协会里多是英文作家与译者,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我单纯从两个角度出发,去看这本书出版的意义──对于中文读者群,我们希望这本书可以让你认识更多年轻或有经验的马华作家,今天听了他们的名字,如果可以促使你上网搜索他们的作品,那就很好了;对于英文和马来文读者,如果这本书能让他们期待往后会有马华作品译本出现,我觉得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Amir的理想愿景是,《欲望之物》将是一整个翻译书系首本面世的书,盼望接下来还有更多翻译计划可以展开,“比如我觉得可以做一本10位女作家的结集,或是翻译其他语言,包括伊班文、淡米尔文,”慢慢地,或许真的能够组成一套盒装,如他最初所期待的那样。 更多【新教育】: 思考是问题的解方,哲学教育推广者萧婉思:说出想法很重要 物理系教授 Raymond Ooi/将量子技术带回国发展 开拓量子光学领域 学术人员在拼什么?林文汉与国际团队 ,揭学术界的晋升政策
1月前
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生物人类学博士的萧婉思,2021年返马后投入哲学教育的推广。4年过去,她试着将哲学从课堂授课走入社会,线上走入线下,而受众也从青少年拓展至社会人士。问及哲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她说:“不是说背了多少理论,懂了多少,侃侃而谈了多少,而是采取什么行动,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陈启基 4月初,萧婉思于蕉赖一所民办图书馆举办了名为“哲学思辨”的哲学工作坊。参与者来自多元的社会背景,对哲学的接触各异。众人被分成4个小组,针对不同的课题深入讨论。 相较于传统单向传授知识的工作坊,萧婉思更希望通过对话,引导参与者练习思辨的能力。因此,在工作坊开始前,她希望学员尊重彼此的立场,“不同的观点是思辩的起点,不是冲突的来源”。学习聆听他人言论不急着反驳,她鼓励学员“忠于自己”,分享以及正视内心的想法。 让哲学贴近生活 而在很多人眼中往往显得“深奥难懂”的哲学,她用“主题式”的教学方法,让哲学变得贴近生活且易于理解。 “不像传统大学里的哲学系,讲哲学史或各种主义,我的目标只是让学生或社会人士有一次哲学体验。”她指出,哲学的分类方式因文化背景而异。但在西方传统中,哲学通常被分为四大知识领域:伦理学、政治哲学、知识论和形上学。在这之中,知识论和形上学则较为抽象,惟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相对贴近日常生活。 像是在设计成人的动物伦理课,她都会先抛出一个疑问:人跟动物,人真的有比较重要吗?此举为了让人们反问自己的内心,“我们一直提倡动物的权利,如果要在人跟动物做选择,你们觉得我们的生命,人的生命,会比动物更重要吗?” 待人们做出选择后,她又接着问:若今天你要为了存活要杀死一个动物,你会愿意杀吗?”如果他们说动物跟人一样重要,但到了一个要做选择的情景,就会想:我刚刚说重要,但到了这个情境,我还是不能牺牲自己或身边同是人类的同胞,这时候你或许会回想说:为什么我会觉得同等重要?其实我一开始就不觉得是同等重要——你会去反驳自己前面的那个想法。” 若对象是青少年,萧婉思会选择相对轻松的哲学主题。她分享:“昨天我在循人中学跟学生聊爱情哲学。我问学生:你们觉得,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最初大部分人都认为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但随着讨论时间的拉长,学生开始反驳最初的想法,“后来他们再讲讲一下说,‘老师不对耶,我讲来讲去都发现,我当初觉得不需要理由的那个理由,就是一个理由。’” 在一道道问题中诚实面对自己 透过不断反驳自己初始的想法,萧婉思认为人们得以更诚实面对自己,“我们的一些想法,很多时候都是用感觉去支撑而已。这些感觉是由你从小到大社会给你的input,但那个感觉是不是真的?” 这种以问题带动反思、由浅入深的方式,正是哲学中很经典的“苏格拉底式诘问法”。她不会急着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透过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观点。 “我故意设计这样的问题,内容也是慢慢一步一步的让你走进去。或许会慢慢地发现,事情并不是我们所想的这样子,它可能会有另外一面。”她解释道:“我也不是故意为难,让你很尴尬很矛盾,而是希望大家能真心的面对你自己。因为人就是虚伪又怎样?但你意识到了吗?下一步又会怎么做?” 惟她强调课堂上的讨论,必须经过设计,否则不会达到反思批判的效果,“顶多就是讨论一个问题而已。” 萧婉思在哲学工作坊中保留一半时间,让小组成员自由讨论、交换观点。而她担任的“老师”,比起传统教学上“知识传授者”,更像是引导者或对话的同伴。她坦言,之所以开办哲学思辨课程,并非传授哲学理论、历史,而是透过这些内容如何成为一个批判性,懂得反思的公民。 “这是儿童哲学给我的启发,但儿童哲学跟大学里面的哲学毫无关联的,它是另外一回事。” 儿童哲学强调思考 一般学院里的哲学,强调系统性知识的建构,如哲学史、伦理学、形上学、知识论等,重在传授哲学家的理论与思想。相对的,美国哲学家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创立的儿童哲学,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在儿童哲学,特别强调三大思维模式,即:批判性、关怀性与创造性。 “我觉得这三个不同的思维,是能够让我们所处的社会变得和平、民主和理性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尤其是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我觉得这是更迫切需要的。” 那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实践哲学?萧婉思鼓励人们多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般人觉得行动就是走上街头,搞革命。我觉得对,没错,但这也不是每个人都合适或可以接受的方式。有同学说‘我们可以写文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人们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文章发表后若得到回应,亦促成了一场对话。 透过这样子的交流方式,相较起网络上的情绪留言,或许更能理智地谈论具有争议的课题,“不同意我的角度,我们可以讨论这件事情。但偏偏从个人情绪化的角度留言,我觉得它是没有帮助的。” 思辨能力靠的是日积月累 而跳脱情绪的思考,“说出想法”也非常重要,“不然没办法整理你的想法,有时候我们讲讲一下发现,其实跟原来想的完全不一样的。”而“哲学思辨”工作坊中,萧婉思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引领学员表达、发问和反思。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透过群体讨论、共同思考来学习哲学,便是儿童哲学里提到的“探索团体”(Community of Inquiry)。 “我们现在的社会比较缺乏这样子的空间跟时间去做这回事,但也不需要每天都上课。”她认为,思辨能力靠的是日积月累,“人是有惯性的,经常性理性、很深入的想问题的时候,就会变成一个习惯。” 问及教学的最终目的,她以法国高中的哲学课为例,“在一个民族社会里,法国希望年轻人可以有批判性思维外,也当个采取行动的公民。”对萧婉思来说,哲学教育的最后目的,不是学生背了多少理论,懂了多少道理,而是如何采取行动,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后记 在两天一夜的“哲学思辨”课程中,学员探索日常问题,颠覆普世认知。 “当人们在被安排的生活中突然有了‘自己’,又会否难以接受社会的框架?”我问。 “‘知道’很重要。有些人甚至还没意识到——我们的许多思维,其实是被社会塑造的。” 她认为,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在接收资讯、看待世界时,便会开始产生质疑与反思,“当然我们依然可以让社会塑造我们,但当你知道之后,你的回应会很不一样。” 更多【新教育】: 物理系教授 Raymond Ooi/将量子技术带回国发展 开拓量子光学领域 学术人员在拼什么?林文汉与国际团队 ,揭学术界的晋升政策
2月前
泰莱学院宣布2025年RISE教育家奖的10位杰出入围者,即日起至5月23日,公众可投票选出他们最喜爱的教师,表彰他们在塑造教育未来和赋能学生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这10位入围者,每位都有着关于奉献精神与卓越成就的独特故事,现已上载到2025年RISE教育家奖网页,邀请大众前往投票。 5位教师将进入决赛 投票结束后,得票最高的5位教师将进入决赛,公众投票占最终评选结果的25%。这些故事将由评审团进行评估,评审团成员包括泰莱学院校园总监陈连丽,“为马来西亚而教”组织首席执行官曾信成和2024年RISE教育家奖得主肖恩·斯坦利·安东尼·达斯老师(Cikgu Shawn Stanly Anthony Dass)。评审团将评估教师的贡献和影响力,占最终决定的75%。 最终获奖者将获得个人奖金5000令吉,其所在学校将获得5万令吉发展基金,提名人可获500令吉奖励。 其余四位决赛入围者将各获1000令吉奖金,其所在学校将获得1万令吉赞助,提名人将获得250令吉奖励。 立即浏览泰莱学院网页,阅读他们的完整故事,为最喜欢的教师投票! 01 特殊教育的开拓者 特殊教育不仅需要同理心,更需要创新、韧性,以及对每个孩子潜能的坚定信念。这些教育工作者通过创造量身定制的学习环境,结合生活技能、音乐及有意义的社区参与,赋能有特殊需求的学生,重新定义了特殊教育的包容。 Tan Meng Wei不仅是一位教育者,更是特殊需求学生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创新精神在他领导的每一个项目中都展现无遗。在彭加兰阿奥国中(SMK Pengkalan Aur)任职期间,他为行动不便和多动症学生开发了多媒体教室,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学习。如今在霹雳州达明国中 ,Tan Meng Wei通过农业项目教导学生生活技能——包括种植香蕉、蘑菇和养殖观赏鱼,学生甚至将农产品出售给当地餐馆,借此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他的教育方法不局限于学术,更着重于赋能学生在课堂内外全面发展。 Stefanus Lucas是残疾学生音乐教育领域的革新者。在沙巴州亚庇的特殊教育国小,他用音乐为视听障碍的学生弥补差距。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组建了一支男子乐队,设立一间专属的音乐教室,为学生提供发掘自身才能的平台。他的梦想是组建一支融合传统与现代乐器的学生乐团,这在沙巴是前所未有的。此外,他还在筹建一间专为听障学生设计的音乐教室。透过他的创意和热忱,Stefanus为学生提供了用不同方式表达自我的机会,打破了传统限制。 02 社区驱动的影响力 这些教师的足迹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在缩小资源、机会和关爱方面的差距。无论是在偏远学校开设课外活动,支持有需要的家庭,还是倡导他们所关心的社会议题,他们的奉献精神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并构建更强大、更团结的社区。 Mohd Nur Hifzhan目前在砂拉越州双溪帕赛国小(SK Sungai Passai)任教。他曾在只能乘船抵达的偏远学校——瓜拉肯雅纳国小(SK Kuala Kenyana)任教,致力于拓展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村庄以外的世界。他将体育和公开演讲作为课外活动,带领学生们参加国际比赛,并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但这不仅仅是学业或荣誉,他深切关心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他经常走访学生们的长屋,带他们参观机场和海滩,许多学生此前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 Izzat Fahim Bin Ibrahim将体育精神带到沙巴州哥打马鲁都的乡村,将哥打马鲁都的达基邦国小(SK Tagibang Kota Marudu)打造成一所“冠军学校”。作为充满热情的体育推动者,他不辞辛劳地为学生创造取得体育成就的机会。他曾经骑着摩托车带着一个6岁学童穿越森林参加歌唱比赛,最终这名学生赢得区域冠军并在沙巴西海岸赛中取得第四名。 Izzat每天清晨5点30分开始训练学生,这种奉献精神让他的学生在区级和州级比赛中获胜,其中一位甚至代表沙巴参加了全国比赛。自从引入课外活动以来,Izzat的学生出席率显著提高,中学辍学率也下降了。 Sufina Halim的影响力远超课堂——她是导师、改革者,也是社区的建设者。在吉打州敦姑博特拉国中 (SMK Tunku Putra),她创立了“Cikgu 计划”。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倡议,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食物、学习用品和心理支持。她亲自探访面临困境的学生,确保他们继续上学并获得所需的支持。她还将对教育的热情带到了更广泛的社区,通过地质公园清洁项目和生态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她不仅塑造学生的未来,还为整个浮罗交怡岛建设一个更强大、更可持续的未来。 Hallsen Justin对沙巴州提姆巴拉瑙国小(SK Timbua Ranau)学生的奉献远超教学本职。作为一位地中海贫血患儿的父亲,他深刻理解这种疾病给家庭带来的身心挑战。这段经历促使他以很少有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到的方式,为地中海贫血儿童提供支持。他开始在医院病房里授课,一边兼顾学校的职责,一边在学校和社区提高人们对地中海贫血症的认识。他坚信,没有任何孩子应因疾病而被边缘化。他关注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关怀与支持的环境,让患有慢性疾病的学生能够茁壮成长,证明同理心与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 03 科学引领可持续发展 培养新一代思想家并保护地球,需要远见卓识和奉献精神。教育工作者正在将科学与永续发展融合,将课堂转变为创新中心,让学生能够应对诸如废物管理和环境保护等现实挑战。 Ainul Inayah Hamzah是一位化学老师,她热衷于永续发展并引导学生超越课堂,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环保行动。在森美兰州的端姑查化技能中学,她鼓励学生们将废弃的食用油、榴梿皮和茶包等日常垃圾转化为环保肥皂。这种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化学的重要性,还培养了他们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她的学生获得了国际认可,在印尼的世界青少年STEM发明大赛中荣获金奖,并在亚洲各地赢得了多个奖项。Ainul的教学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更培养学生对地球的责任感,鼓励学生们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他们在建设可持续未来中的角色。 04 教学创新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充满热情的教育工作者们打造了富有创意、高科技且引人入胜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他们开创性的工具和数字化方法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证明创造力和奉献精神可以重新定义任何地方的教育。 虽然Shyamala A/P Siva Sithambaram任教于彭亨州的热力华小,她同时也是增卡国中二校(SMK Jengka 2)的代课淡米尔语教师。尽管她的主要职责在热力华小,Shyamala却彻底改变了增卡国中二校的淡米尔语学习体验。她凭借创意、决心以及对科技的创新运用——包括回收手机、人工智能工具和数字平台——让淡米尔语学习变得有趣、互动且人人可及。她的努力也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一名学生在诗歌朗诵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另一名则在Thirukkural比赛中荣获第二名。课堂之外,她还在马兰和而连突为B40群体学生开设淡米尔语特别课程,帮助超过25名学生提升语言能力与自信心。 Dr. Mohd Zamri Bin Husaini重新定义了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教学的意义。在过去的七年多,他开发了超过8种教学工具,让马六甲州敦拉萨甘榜国小的学生将学习变成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冒险。他发明的语法轮盘、PrepoWheego和Convert 3-Box Poly Game等工具,让即使是最具挑战性的科目也变得有趣易懂。这些工具最初只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法和介词等难懂概念的工具,如今已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曾经学习困难的学生现在能够自信地解决数学问题,并轻松地说英语。 16年来,Selvarani A/P Uthra Kummaran一直是乡村学校数学教育变革的前沿。她创新的教学方法结合了Kahoot!和Quizizz等互动平台,为霹雳州拉当巴诺普丹小学(SJKT Ladang Banopdane)的学生,把具挑战性的数学概念变得引人入胜且容易理解。但真正让她脱颖而出的是她的YouTube频道。 通过制作有趣且易于理解的教育视频,她让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令人兴奋的体验。她的创新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缩短了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距离。通过她设立的社区学习中心,Selvarani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获取资源、共同学习的空间。 更多【新教育】: 亚太科技大学国内外赛事唱丰收 全球青年创意人才大赛国际设计新秀奖 The One学生大放异彩 不出国也能考取英国设计学位,The One Academy与赫特福德大学合作 推3+0学士课程
2月前
联合国为了庆祝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将2025年定为国际量子科学技术年。而就在2025年初,马来亚大学物理系Raymond Ooi教授对量子光学的研究受到肯定,获光学领域的国际权威组织——美国光学学会授予会士殊荣。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陈启基 网上关于“Raymond Ooi教授”的资料和照片不算多,不过有几则关于他的轶闻格外引人注目,例如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平时骑着一辆本田C70 Kap仔在马大校园穿梭,以及他被形容为马来西亚的谢尔顿·库珀。 创研究中心 将科研推向更高层次 这位作风低调的物理系教授,全名Raymond Ooi Chong Heng。今年初,美国光学学会公布2025年会士名单,总共有来自27个国家的121位专家获得这份殊荣,他是其中一人。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量子光学、量子光子学和量子通讯。他说,这些领域紧密相关,都是探讨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许多技术都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例如通过量子感测,开发敏感度极高的感测器,以及通过量子通讯,实现更安全的数据加密。 出生于槟城的他,大学本科就读物理系,毕业自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SM)。毕业后有段时间,他在槟城的惠普工作,之后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硕,接着到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攻读博士,研究量子光学和激光冷却技术。博士毕业后,他追随量子光学领域的先驱科学家马兰·斯卡利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的访问学者。之后,他任职于韩国科学技术院、高丽大学和马来西亚蒙纳士大学,2010年加入马来亚大学(UM)。 回国前,他其实有好几个国外工作机会,但他还是决定回来马来西亚,因为他觉得自己在美国和韩国积累了丰富知识及资源,是时候把量子技术带回国发展。 那时2010年,量子光学在本地仍然是新兴领域,我国极少有这方面的实验,需要有人来拓荒。他很庆幸当时的马大校长丹斯里高尔扎斯曼教授富有远见和魄力,将马大的考试大楼转变成现在的高影响力研究(High Impact Research)大楼。他就是在当时被马大管理层招揽,创立量子与激光科学研究中心,把飞秒激光与光学实验设施一步步建立起来,使马大不仅专注于理论研究,更将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把科研推向更高层次。 采访当天是周六下午,整个楼层似乎只有他这间实验室还有人在工作。他的实验室里有些光学仪器,加上桌面电脑,他就能进行复杂的理论运算。 本地量子领域仍缺实验人才 经过这些年,虽然马来西亚终于有了关于量子物理的实验和研究,可是比起其他一些国家,他认为我国的脚步还是落后。 他说:“直到近几年,政府才开始关注量子物理领域。我们也培养了很多博士生,但他们大多数都是从事理论研究,而且去了其他地方工作,我们仍缺乏实验方面的人才。” 许多人以为,做研究就是必须产出产品或其他可以被商业化的成果,如果研究无法带来这样的东西,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研究没有价值。然而他说,在量子物理领域,情况并非如此,这类研究拓展我们的认知与思维,比如帮助我们看清自然现象的本质和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种非物质的知识累积。 人生道路受到很多人启发 在他偌大的实验室,墙壁上贴有一些物理学家的照片和他们的名言,包括牛顿、爱因斯坦、霍金、居礼夫人、薛定谔和玻尔。问他最受哪位物理学家启发,他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他其实受到很多人启发,包括他中学就读槟城大英义学期间,“数学老师很寡言,他进来教室就在黑板上写字,虽然话很少,但几句简短的话就能启发人心。” 他也很感激他的父母,“他们不会逼我做这做那,他们很理解我,让我自由做我想做的事。正因为如此,我才找到我的热忱所在。” 影响他至深的人还有他的祖母,因为小时候的他其实不用功读书,非常调皮好玩,是祖母的教诲才令他用心学习。 更重要一点是,他的祖母是很有智慧的长者,对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有深厚了解。而他正是因为受祖母影响,对中国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尽管他没受过华文教育。 中国古代哲学与量子物理的关系 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他聊得最起劲的话题不是量子物理,而是《易经》和《道德经》。在他和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吴炳玮联合撰写的《创造、自然与生命之道》(The Way of Creation, Nature and Life),就有提到阴阳、罗盘、《易经》等内容,并且连接到量子物理,例如:“古代中国人非常清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懂得如何在关键时刻与吉祥时机运用自然的力量为己所用。罗盘与《易经》作为有效的古代占星工具,显示我们的祖先对宇宙运行有着数学层面的理解。 在量子物理中,有一种被称为量子纠缠的现象,也有助于我们感知彼此之间的连结……” 他赞叹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可惜自己掌握的知识很浅薄,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如果比较量子物理和中国古代哲学,到底哪个比较难理解? 他想了想回答:“我觉得中国哲学比较难,因为它没有明确的方程式。量子物理其实不太难,因为我们有一套运作机制,有方程式,我们只需要用数学来计算并理解它的概念,它就能运作。但在中国哲学中,有很多东西是隐藏的或未知的。我们知道《易经》是有效的,但不知道它为什么有效。背后一定有某种公式,它与科学之间的连结目前还不清楚,这非常有趣。” 留着花白长胡子的他,只差一身道袍,就看起来像个修道之人。他坦言很崇拜老子,也认为《道德经》足以媲美其他一些宗教经典,但他不只遵循道家指的修身养性,也很欣赏其他宗教经典,并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担忧科技被滥用 作为物理学家,虽然他的工作是推动科学发展,可是他也担忧当科技越来越进步,还有当人类越来越没有节制地消耗大自然,这一切终将反过来影响我们自身。 “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与精神层面之间取得平衡,”他说:“我们不是宇宙中最高级的物种,但我们总是想控制一切,争当第一。我们破坏大自然,对大自然毫无敬意,这是一个重大的错误。我们必须认识自己,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局限。” 问他是否担心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一天遭到滥用而反噬人类?他说不担心,“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不认为我的研究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除非我发现了某些可以开发成新技术的新现象,那么或许才会让人担忧。但现在,我还不需要担心。” 如果没有成为物理学家 如果没有成为物理学家,今天的他会是怎样的人呢? 听到这个问题,他马上小心翼翼从背包里掏出一幅泛黄的手绘作品,像小孩子展示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这幅作品画的是大只佬阿诺·施瓦辛格,是他大约中学时期的铅笔画。 如果没有成为物理学家,他觉得自己可能会是一个艺术家。阿诺这幅画像只是他的其中一幅作品,会画阿诺是因为他很喜欢阿诺的电影,所有阿诺的电影他都看过,包括经典科幻动作片《未来战士》。 给年轻人的话 访谈接近尾声时,有些话他强调一定要写进报道,那是他给予年轻人的寄语。 他想对年轻人说:“如果想要成功,年轻人应该做自己擅长和真正热爱的事情。全心投入,不要在意别人怎么想,也不要强迫自己成为某种人。要带着热情去追求,也要有耐心和毅力,如果开始了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现在的年轻人往往缺乏耐心,这样是不行的。年轻人必须学会接受批评,并且从中改进。” 他也劝告年轻人不要老想着走捷径,因为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年轻人必须勇于迎难而上。 他还提醒年轻人要心怀祖国,即使到海外深造,也要为祖国的发展献一份力。另外就是要懂得感恩和孝顺父母,“这点很重要,一定要强调!” 马来西亚谢尔顿? 网上有人称他是“马来西亚谢尔顿·库珀”,但他其实不晓得谢尔顿是何许人。他说:“我有看到那篇文章,还蛮惊讶的。我不知道那位穿绿色上衣的人(谢尔顿)是谁,我也不觉得我像他。” 谢尔顿(Sheldon Cooper)是美国情境喜剧《生活大爆炸》的主角,是个理论物理学家,这点跟他确实相符。不过,谢尔顿性格古怪又吹毛求疵,常常令身边的人哭笑不得,被比喻为谢尔顿好像有点…… 无论如何,剧中的谢尔顿在最后一集和太太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整部剧画下圆满句点。但愿有朝一日,马来西亚谢尔顿也能在学术殿堂获得与其才华相称的荣誉。 更多【新教育】: 学术人员在拼什么?林文汉与国际团队 ,揭学术界的晋升政策 【CONNECT实验室/01】荣登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王伟俊教授:年轻拼一把, 每年持续发表新文献 【CONNECT实验室/02】在CONNECT实验室 寻找应对气候变化之法
2月前
现今不只学生拼成绩、拼分数,就连大学教师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大家都在拼发表论文、拼研究经费、拼研究成果商业化,内卷情况相当严重,搞得许多人疲惫不堪。 2025年初,世界顶级期刊《自然》刊登了一篇关于学术界晋升政策的论文。这篇论文其中两位作者来自拉曼大学,尤其林文汉副教授更是以第一作者身分,与二十多人的国际团队耗时多年完成这项研究。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黄冰冰 今年初,拉曼大学李光前理工学院的林文汉副教授以第一作者身分在《自然》期刊发表了论文,这在学术圈是极其光耀门楣的大事,大学的新闻稿也形容此乃“迎来了重要里程碑”。 这篇重磅论文跟林文汉本身的工程学专业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却关乎全球学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因为论文内容探讨学术界的晋升政策,例如是不是只要发表很多论文,就代表学术人员很优秀? 目前,学术界对于学术人员的考核都偏向定量指标,比如论文被引用多少次和得到多少研究经费,这些数字都会影响升等教授。但林文汉长久以来都很困惑,这些数字是否足以反映学术人员的实力与影响力?好比SPM考获十个A,是否就能保证学生将来一定出人头地及对社会有贡献? 别小看学术界晋升政策的影响,他说,这会影响社会的价值判断及取向,就好像当大家都认为SPM十个A很厉害的时候,学生的目标还有教学的方向就会围着十个A打转,很容易偏离教育本质。同样的,假如学术界是以发表多少篇论文来评价学术人员的成就,只怕大家只顾着追求论文的发表数,而忽略其他更重要的事。 从业界回归学术界 他本身是马来西亚工艺大学(UTM)光学工程博士,专长太阳能技术和激光光学。博士毕业后,他跟随导师去了中国,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有导师的公司从事研发。那段时期他日以继夜工作,成功与团队实现太阳能冶炼高纯硅,获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颁发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奖。 他在业界的经验很丰富,在中国待了10年后,因为母亲生病而决定回国。“回到马来西亚后,我决定要回去学术界,因为我本来就比较喜欢学术界。” 可是刚回来有一段时期,他颇不能适应本地高教领域,一来觉得这里处事官僚效率低,二来因为本地大学的绩效考核偏向定量指标,仿佛所有事情都用数字来衡量,如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指导了多少位博士毕业生。 起初想法很简单,但…… 他从2014年开始在拉曼大学任教。经同校的钟国强教授*介绍,他申请加入全球青年科学院(Global Young Academy,GYA),此组织的会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每年总人数维持在200位左右。 GYA有多个关注不同议题,例如难民和气候变化的工作小组。还有一个叫“科学卓越”的工作小组,此小组关注卓越科学的定义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林文汉在2018至2020年期间带领这个小组,他那篇发表在《自然》的论文便是源于这小组2016年开始的一个研究,他在2018年接手这个研究项目,2021年后由通讯作者带队,而他则专注于研究。 起初他的想法很简单——他只是要发表一份报告给GYA,没想过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直至2022年,他和团队搜集及分析的数据越来越庞大,小組新領隊和成員便建议投稿《自然》。 《自然》初步审阅后认为数据不够全球化,需要再充实和更新,于是研究团队再度扩大资料范围。 *钟国强教授是《自然》同篇论文的第六作者。 研究范围涵盖121个国家 《自然》有多权威不必多言,它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高达50.5(2023年),一直处于科学期刊的顶尖水平。林文汉透露,如果投稿到一般期刊,通常审阅和修改两三遍就过了,但这篇论文走了六七遍才定稿,可见《自然》对论文素质的要求极高。 在他2018年接手这个项目时,这项研究搜集了46份政策。到论文定稿的时候,他和团队深入分析了532份政策,涵盖121个国家的190所高校和58个政府机构,题目为“学术晋升评估的区域性与机构性趋势”(Regional and institutional trends in assessment for academic promotion)。 做这项研究的其中一个挑战是语文,因为研究范围覆盖甚广,涉及大约27种语文,有些语文例如希伯来语要找人翻译很不容易。他说,其中一位论文审稿人给予高度评价,说第一次看见覆盖范围如此广的类似研究,虽然不至于涵盖全球,但包含五大洲也不简单,“这是为什么Nature很看重这个事情。” 从2018年接手到2025年发表,他用7年时间完成这项研究,期间还遇上COVID-19疫情,他经常看报告看到眼睛流泪,更不用说腰酸背疼是家常便饭。虽然很折腾,但他还是钜细靡遗地分析和记录所有重要数据,因为“可重复”和“可重现”是非常重要的科研原则,更何况论文要发表在顶级期刊,他必须更加谨慎以待。 大学排行榜是“罪魁祸首” 这项研究发现,北方世界(一般指发达国家)的国家政策和大学本身政策对于学术晋升的着重点稍有不同:国家政策比较注重定量指标(如发表多少篇论文),大学则不那么重视,大学相对比较侧重定性指标**。而在南方世界(一般指发展中国家),无论政府或大学都重视定量指标,包括马来西亚也是如此。 **文章质量,非定量性社会效益 有一点他感到相当意外,研究发现各学科所注重的要素没有太大分别,比如原本以为医学系会比较注重临床实习多过发表论文,但研究结果发现医学系跟其他科系没有两样,都同样注重发表论文这些指标。 综合这项研究还有个人长久以来的观察心得,他认为许多大学过于注重定量指标的“罪魁祸首”是大学排行榜。他说:“全部大学都在拼,逼研究人员发表一点文章,而越逼就越会变相,变相是什么?就是开始有人作弊,所以你会听到那么多文章因为数据造假等原因被撤回……这是很不健康的。” 除了要求学术人员多发表论文,许多大学和机构还很讲究论文是不是发表在Q1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高的期刊),还是次之的Q2、Q3或Q4。 他认为,以Q1、Q2、Q3、Q4区分期刊不尽然正确,因为以太阳能领域为例,这个领域有一本汇集许多顶级专家的期刊,可是因为期刊一年才出一次,被引用的次数自然会少一些,结果被低估为中下游的Q3,未能真实反映这本期刊的影响力。 还有一种指标常常令学术人员很头痛,那就是从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来衡量研究人员学术影响力的H指数(H-index)。他本身也曾经遭殃,那一次他申请研究经费被拒绝,理由是研究团队的H指数不够高,但他认为这样的理由不合理,因为如果以H指数为准绳的话,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恐怕都未能达标,可他们其实有很棒的想法,却囿于种种门槛而失去机会。 即使不说默默耕耘的学术人员,说诺贝尔奖得主好了,有些诺贝尔奖得主的H指数其实不见得很高,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力极其深远,所以如果要完全靠指标去衡量学术人员的表现,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996?我007!” 另一方面,现今大学也很注重学术和产业的结合,所以往往很关心能不能申请专利,或能不能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然而,不是所有研究都能转化成产品,像他研究的太阳能设计技术就不是一个“产品”,而且他不想他研发的技术变成某家公司垄断的专利,因为这违反他希望世界尽快利用太阳能对抗气候变化的理想。假如所有研究都要跟商业挂钩,这会偏离他从小认为做科研是为了创造知识的目的,所以他坦言为此感到茫然。 其实感到茫然的不只是他,他说:“现在你可以听到很多人不敢进入学术界,因为学术界也一样的拼搏,太累!” 他曾好奇问中国同行是不是996(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结果同行跟他说:“什么996!我们是007,12点工作到12点,每星期工作7天,任何时候都在想研究的事!”相比之下,他的情况虽然没有“卷”成那样,但也没有轻松太多,因为他常常从早上工作到晚上11点,有时周六周日也不得闲。 既然这些绩效指标把学术人员搞得这么疲惫,学术界有没有可能摘掉这些指标? 他坦承这不容易,比如要大学放弃排名就很难,校方会说现在的人都是看排名选大学,不拼排名的话要怎样擦亮大学招牌? 不过,外国已经有组织在关注学术界的内卷问题,《旧金山科研评价宣言》(英文简称DORA)是其中之一,DORA倡导对于科研的评价应该回归到科研本身,而不是基于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和期刊的影响因子。换言之,影响因子或影响系数,不应该作为评估科研人员和成果的唯一工具或标准。 对于学术界该如何自救,他说:“我们相信没有一个方法是绝对的,”这是为什么需要有人一直去研究这个问题,而他感到很欣慰,《自然》在他们交稿之后也对学术界展开了相似的调查。 回归初心才是王道 这篇在《自然》发表的论文,是他一边研究太阳能,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他说:“其实我做得很低调,没有多少人知道我在做,知道的人也没有阻止我,我该做的事情(研究太阳能)还是会做。” 如果查证无误,他说,这是2015年以来,再有马来西亚高校学者以第一作者身分在《自然》发表技术论文。如果将范围缩小,只论全球研究而非区域研究,上一篇由马来西亚高校学者以第一作者身分在《自然》发表的技术论文,则要追溯至1970年代,所以这篇论文今年初登上《自然》,无论对拉曼大学或马来西亚学术圈都是可喜可贺的大事。 凭着这篇论文,他应该不用担心今年的KPI了吧?他谦虚说:“OK啦……其实我也没有做出什么很厉害的东西,我就照着我想做的去做,刚好这个题目是大家有兴趣的。” 身为过来人,他想对年轻学者说,不要太执著于H指数这些指标,因为指标这种东西说不定哪天会转风向,若盲目围着它打转其实很危险,不如老老实实按照自己的兴趣及初心,做对社会有贡献的研究,回报总有一天会到来。 他说:“你很难猜测和琢磨世界的变化,还不如真诚跟着你的步伐走,”就像他当初没想过会在《自然》发表论文,但认认真真把事做好,总有一天会水到渠成。 更多【新教育】: 【CONNECT实验室/01】荣登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王伟俊教授:年轻拼一把, 每年持续发表新文献 【CONNECT实验室/02】在CONNECT实验室 寻找应对气候变化之法 【升学管道/01】直接招生Direct Intake,通往公立大学的另一扇门 【升学管道/02】以直接招生途径进入公立大学,学费是否划算?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