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教育

小学时,他对数学,特别是奥数,就展现了浓厚的兴趣,到了中学更是致力于研究奥数,每一次的练习、每一回的解题,其实也正锻炼其正确与灵活的思维。而今,他获得世界知名学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录取,将于今年9月开启崭新的学习旅程,并将运用自身在数学方面的知识,推动社会更良好的运作。 来自北海锺灵的黄哲炎(20岁),是该校2021年大马教育文凭(SPM)的毕业生,之后在槟城英迪国际学院进修。他在SPM考试中考获9A+、1A的佳绩,之后在A Level考试中更是考获4A的优秀成绩。 数学是黄哲炎的强项,在申请MIT的面试过程,他亦向面试官分享本身对数学的理想,并阐述可以如何通过数学为社会发展带来贡献与进步。如今,他将如何把自身理想实践成事实,是令人非常期待的。 报道:本报 陈云清 摄影:受访者提供 黄哲炎对数学向来情有独钟,早年的心愿是希望到英国剑桥大学专攻纯数学,后来由于参加国际奥数(IMO),教练之一的苏海米南利是MIT毕业校友,双方接触后,黄哲炎也因此对MIT有了初步认识。 他说,苏海米南利将很多奥林匹克竞赛带来大马,发掘不少人才,在他学习数学及奥数过程中,这名教练更提供了不少帮助。从教练身上对MIT有了更多了解后,黄哲炎将升学目标转移至MIT,并计划在该大学主修数学与电脑科学。 “苏海米启发了我想到MIT深造的决心,当然,真正让我得以实现梦想的,是家人的支持与鼓励。” 大马少见的国际奥数赛双金得主 对于数学的浓厚兴趣与深度钻研,让黄哲炎在国际奥数比赛中绽放光芒,特别是2022年(在挪威举行)及2023年(在日本举行)赛事中,连续两年摘金,在大马历年选手中,是少见的双金得主。 他从小学开始便已参加奥数赛,甚至在2020年及2021年冠病肆虐期间也没有缺席,通过线上参赛方式在此国际赛中夺得银牌。今年7月,他将再次代表大马远征,携同另外5名参赛者远赴英国参加2024年国际奥数竞赛,目前正积极训练备战,也把过去参赛的经验分享给新加入的参赛者。 “过去的奥数赛,我从学长身上学习良多,目前是时候回馈给新参赛者,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学校。” 不只是要懂理论 还得解决问题 对于黄哲炎来说,数学及电脑科学不仅是学习理论,包括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就例如数学,即便有计算机,但解决数学题有很多技巧与方程式。“当另有新的数学题时,我们须再思考选用哪个方程式去解决。可见,技巧很重要,并且要能通用在其他领域。” 他还不确定未来自己将从事什么领域,但会先掌握好这些科目,开启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应用在各个层面上,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对人工智能安全议题感兴趣 数学与电脑科学在推动社会各领域发展是不可小觑的,黄哲炎说,例如网络安全涉及的是密码学、电召车运用的是演算法,若谈更广泛用途,就如聊天机器人ChatGPT,这种大型语言模型涉及很深层的数学与电脑科学运用,如微积分。 当大家享受着这些知识所带来的生活便利时,黄哲炎则另有觉察,例如人工智能(AI)的安全问题。 “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时,要如何确保其价值与人类的道德伦理对齐,这是我们必须去探讨的。” “万一人工智能被有心人用来展开不良意图的行为,那就大问题了。许多大公司要开发人工智能,但是否有长远的考量,并慎密保障其安全?” 黄哲炎有兴趣钻研人工智能安全的议题,想在这领域进行一些研究,并期待到MIT升学之时,有机会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落实这项计划。 把握深造机会探讨不同学科领域 对于在MIT的求学生涯,黄哲炎有所规划,虽然很大可能性会选择主修数学及电脑科学,但他也会非常珍惜及把握在美国深造的选科自由,以及学生受鼓励探索更多科目的学习模式。因此,除了数学及电脑科学,他准备探讨不同的学科领域,如生物学、物理,以及自己很有兴趣的哲学与语言学。 而且,一旦完成学士学位,他也会选择暂时留在国外,以累积更多经验,包括继续进修硕士学位,把握每一刻的学习机会。 中学只专注两件事:奥数与管乐 谈及中学时期,黄哲炎直言,自己就专注在两件事,第一是奥数,第二就是铜管乐队。 他很喜欢铜管乐队的团体生活,包括要出赛时大伙儿一起努力、练习、备赛、迎战;反观为奥数备赛时,虽然平时是6人一起训练,但竞赛期间还是得单人应战,有所竞争。 在铜管乐队负责吹奏低音单簧管(Bass Clarinet)的他,在2019年时,还担任了铜管乐队的副指挥。 相关报道: 【锺灵毕业生绽放光芒 01】槟城锺灵独中毕业生王智政/见识物理的巨大力量,获美国MIT录取 更多【新教育】: 化学师在学术与业界的科研创新 大马溜冰小王子方则诚 滑出一片天 想修读中文相关科系该往何处去?
3天前
锺灵毕业生绽放光芒,两名分别来自槟城锺灵独中和北海锺灵国民型中学的毕业生──王智政和黄哲炎,不约而同获得世界闻名学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录取,将在今年9月开启美国学习之旅。 报道:本报 陈云清 摄影:受访者提供 槟城锺灵独中2022年国际班毕业生王智政(19岁),计划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物理及电脑科学系,他更远大的目标是希望把所掌握的专长与知识,奉献予大马。 他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说,大马有许多高素质的天文物理学家,但国内却少有相关的项目计划让这些专才发挥所长、发光发热。他举例,在2017年参与拍摄黑洞照片的研究团队中有大马人,然而他们并非来自大马的高等学府,而是参与此项目的台湾研究团队成员。 也因此,他在心里默默植下这份期许,未来在MIT上课的日子里,不会一味地埋头苦读,而是探索或研究各种发展机遇,希望未来,大马也能在一众学者或专才的群策群力下,开展各种高科技或天文物理的项目计划。 王智政求学时期,无论在学术或校外活动都表现优异。他在2022年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IGCSE)的考试中考获9A的优异成绩。他第一次是用IGCSE的成绩申请MIT,不过未获录取,但他没有放弃,翌年再以A Level的4A佳绩申请,加上在其他方面的优秀表现,終获录取。 虽然将在MIT度过的4年深造生涯规划还在摸索中,但他已有明确想法,即深造的第一年尽量把毕业必修的科目都率先报读及完成,然后才有更多时间自由选修其他额外的科目。 他也计划在MIT求学期间,申请担任教授的研究助理,一方面可学习到新知识,一方面也能赚外快以减轻求学时期的各种经费开销。 还有另外一项他认为不能错过的,就是交换生计划或实习计划,冀盼自己有机会到不同国家拓展视野。 报考MIT受学长启发 王智政是继刘焱炜(该校2020年毕业生)之后,第二个考入MIT的锺灵独中校友。 他说,刘焱炜获得MIT录取,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看起来似乎很遥远的事(获MIT录取),但学长办到了,只要他尝试,想必也有机会,而果真他也如愿了。 “其实,求学过程,身边每个人都带给我一定的影响,包括了学长、妈妈和老师等,特别是学长,无论是当年参加电子创意学会、比赛或是活动等,都有学长带领着。 “中一那年,我第一次接触物理,看到学长为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或统考而准备或讨论时,我都听得一头雾水,但学长不吝于赐教,甚至主动借我课本翻阅。” 接近中学毕业时,他才开始参加物理及天文赛,那时候,虽然学长已毕业或在大学深造,但都予以他很多的协助与指导。 代表学会出赛认识新奇科技 热爱物理与天文的王智政,在国际赛事中收获丰硕,包括在2019年马来西亚天文奥赛选拔中荣获一等奖、2022年国际物理奥赛中获得铜奖、国际天文奥赛中获得荣誉奖;并于2023年再参加国际物理奥赛与天文奥赛时,个别荣获银奖和金奖,是大马历年来第2个有此项成绩的人。 实则在中学求学时,他很少接触物理或天文的赛事,因为在大马,这类的国内赛事并不多,反观在美国、英国或新加坡,有很多这种从最简单常识到奥林匹克级别的科学赛。 所幸,他参加学校的电子创意学会,通过学会学习到创客精神,也接触了很多新颖科技,如三维打印、激光切割等,也有机会代表学会出征赛事,认识到新奇科技,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大。 他曾参与一个项目,就是设计可作通信用途的头盔,里面设置无线网络,并把信号传送至电脑信息等设备。在为项目测试时,他发现无线通信无法通过水传输,意即如果有一道墙是水,那无线网络将无法穿透。他尝试上网搜寻了解为何有此现象,奈何当时年仅14岁的他,对于网络上的资料解释感觉太深奥了,始终没看懂。 直至近年为奥赛准备而复习历年考题时,他再次碰到以上无线网络现象的题目,一切如回到原点,不同的是,这次他终于搞懂以前不明白的原理。用比较浅白的说法来解释,便是水可以吸收电磁波,而无线通信也是电磁波,在水中已被吸收,因此难以实现通过水传输无线通信。 学物理就如读故事书 王智政对于物理有着浓厚兴趣,他说,学物理就如在读一本故事书,从故事的开始到结局,都会派上用场。 他说,物理有很多不同的题目,开始会学到“力学”(牛顿的三大定律),之后也会学到“量子力学”以及相对论,都是连在一起的议题讨论。 谈得兴起,他分享之前准备奥赛时,参考历年题目而对极光现象有了更多了解。 “向来,我们从照片上看到的极光现象是绿色和蓝色而已,我在拆解这道往年奥赛的题目时,发现原来也有红色的极光!” “我不相信,还进一步搜索确认,结果,原来还真的是有红色极光。” 他耐心解释说,这是需要特别的条件,即空气密度够低,所看到的极光将会是红色极光,这其中又涉及了光学、量子力学等。 前辈是追求物理路上的动力 在追求物理方面的动力,前辈在物理科的表现,时时刻刻鼓励王智政,期待自己未来在这领域有所发明或发现,并贡献在社会发展上。 他在去年参加于日本举行的物理奥赛时,有幸见到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日本学者,他们分别是2014年的得主天野浩(Hiroshi Amano)以及2015年的得主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 他说,天野浩与团队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使得高亮度的省电白色光源成为可能”而获奖。“红色与绿色发光二极管早被发明,但是,就是一直做不到蓝色发光二极管,以致当时的发光二极管(LED)被认为无法取代那时期的液晶显示器(LCD)。”(备注:红、绿、蓝光学3原色同时相加为白色) 就因为有了他们的发现,才有我们今日用LED作为显像器件的电视机、手机、电子屏幕等。 另一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是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他与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McDonald)因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而获奖。 任何学识都能推动社会进步,对于物理科甚有心得的王智政,也见识到物理的巨大力量,带给社会许多的新发明。他说,如果把现今的物理知识拿给古代的人看,他们会以为那是魔术。 “试想像,如果跟几百年前的人说,有个四方形的东西就放在口袋里,然后通过一些电波就能跟别人对话,他们一定认为是在开玩笑。”但是,就因为物理,所以它不再是玩笑,而是成了事实,人们的沟通从此不受距离所限制。 有些知识课本不会找到 王智政目前是马来西亚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校友协会(简称AMISO)的成员,此组织的宗旨是让更多人懂得有不同的奥赛项目,如科学、数学、生物、物理、化学、语言学、哲学、电脑学等。 王智政说,此组织希望学生借着参加相关项目的奥赛,得以挖掘及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毕竟,许多额外知识无法在课本中寻获。“例如天文学,在课本里能读到的资讯有限,一些中学生甚至只对星座有兴趣,但天文学知识浩瀚无穷,要学就真正地去深入研究,而参加奥赛是其中的管道。” 王智政14岁时第一次参加奥赛,就是天文学奥赛,那时候还晋级至最后一个阶段的选拔,参加生活营,并把亲手制作的望远镜带回家。 那望远镜只是用非常简单便宜的材料制作,便可瞭望到行星、月亮,让他体会到天文世界里的神奇奥妙及伟大。 同样是锺灵毕业生的黄哲炎又是如何考获美国MIT呢?点击下面链接了解吧~ 【锺灵毕业生绽放光芒 02】北海锺灵毕业生黄哲炎/从参与奥数赛到考获美国MIT ,每一步皆由热爱筑成 更多【新教育】: 化学师在学术与业界的科研创新 大马溜冰小王子方则诚 滑出一片天 想修读中文相关科系该往何处去?  
3天前
3天前
随着各行业寻求合成填料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可持续替代品,许多科研团队对环保材料的兴趣激增。在这场绿色革命的前沿,英迪国际大学的研究人员与来自马来西亚、印尼和印度的团队合作,率先使用天然增强材料以应对传统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由英迪国际大学工程与数量测量院系Tezara Cionita教授领导的团队正在探索称为Elaeocarpus ganitrus(即金刚菩提子种子)作为可持续复合材料的天然填料的潜力。这些原产于东南亚的种子在印度教和佛教中因其精神意义和用于祈祷珠而被珍视。现在,它们因重量轻、低吸湿性、高碳含量和基本矿物元素而被认为是理想的环保复合材料。 该研究项目名为“Elaeocarpus ganitrus(金刚菩提子)种子作为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的潜在可持续增强材料”,旨在评估用金刚菩提子种子填料(rudraksha seed filler-RSF)增强的复合材料的机械和热性能。 研究结果:不仅增强机械性能 还能改善热稳定性 Tezara教授解释了方法:“RSF采用手工铺层技术以各种浓度和尺寸掺入。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含有10% 100-mesh RSF的复合材料表现出优越的抗拉和抗弯强度,而含有20% RSF的复合材料则表现出最佳的抗冲击性能。”她进一步说明:“含有细100-mesh颗粒的复合材料,在张力和弯曲下具有较高的强度。另一种复合材料表现出显著的抗冲击性能,在突然冲击下吸收能量而不破裂。” “此外,RSF增强的复合材料显示出增强的热稳定性,在分解之前对高温的耐受性较纯环氧树脂更高。” 金刚菩提子种子作为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填料,正在成为一种有前景的选择,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它们不仅增强了机械性能,还改善了热稳定性,使其适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和建筑等各个工业领域。 这种天然替代品提供了更绿色、更强的复合材料,增强了环氧树脂的强度、抗冲击性和热稳定性。此外,金刚菩提子种子可生物降解,且比合成填料排放的碳较少,为减少各行业复合材料生态足迹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更多【新教育】: 【Content Forum网络研讨会】 面对仇恨言论,我们能做什么? 藤光/真正的AI元年 民众不熟社会企业 马来西亚DiD众筹之路步步艰辛
3天前
葫芦是爬藤植物,白花,带有软毛,藤可达15公尺长,叶片卵状心形。果实也被称为葫芦,果实初为绿色,后变白色至带黄色,果肉白色,葫芦可在未成熟时收割当蔬菜食用。葫芦果形因不同品种或变种而各不相同,有的呈哑铃状,有的则呈扁球形,有的是仅长10公分的小葫芦。葫芦算是人类最早种植的植物之一。古时候,人们把葫芦晒干然后掏空果肉做水瓢或容器,可以用来盛水、盛酒、当作水杯、水壶使用。葫芦水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此外,许多少数民族也用葫芦来制成乐器。在医疗用途里,葫芦有利尿消肿的作用,也可以用来医治黄疸。至于风水学上,人们认为葫芦可以避邪,合适居家种植。 由于葫芦谐音与“福禄”、“护禄”、“护路”相近,人们把葫芦当成吉祥的象征。 另外,葫芦是多果植物,果实也内藏多籽,这也寓意着“福禄万代,多子多孙”。在我们父辈那一代,一对夫妻通常都会生育4或5个孩子。到了我们这一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压力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一个家庭只生育1或2个孩子,多子多孙的情景已少见。人口老化已是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回想起葫芦的寓意,那是何等重要啊! 更多【花花草草说故事】 花花草草说故事09/雅致秀气的水梅 花花草草说故事08/菩提树神话色彩浓厚 花花草草说故事07/印度苦楝 村落的药房
1星期前
配合联合国国际反对仇恨言论(Hate Speech)日,Content Forum,一个促进内容自我监管的行业论坛于6月29日举办了一场题为“语言伤害:平衡言论自由与人权”的网络研讨会,汇集了4名关注人权和平权的女性,共同讨论仇恨言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及应对方法。 她们分别是网媒SAYS的视频负责人南蒂妮(Nandini Balakrishnan)、智库The Centre的前研究员兼#TrackerBenci倡议负责人谭家文、国际人权组织ARTICLE 19大马项目高级人员娜丽妮(Nalini Elumalai),以及社运分子艾因(Ain Husniza)。 艾因和南蒂妮是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她们勇于为社会议题发声,却换来各种质疑,但这些质疑并非针对议题本身展开的讨论,而是充满情绪化的人身攻击。 艾因(社运分子): 女性在发声时面临的挑战远比男性多得多 大约3年前,艾因通过社媒Tik Tok揭发一名男教师在课堂上开强奸玩笑后,面临来自学校、同学、社区和网络的巨大舆论压力,甚至被迫举家搬迁。当时,她所得到的“反馈”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针对她的外貌、种族、个人穿着等个人特征,甚至将她的举报行为政治化,导致原本可以展开讨论的议题演变成仇恨言论。 艾因的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女性在发声时面临的挑战远比男性多得多。例如,她因个人穿着不符合大部分人的“传统观念”,而遭到不友好的质问,导致原本应受到关注的议题被淡化。同时,各种批评和被强加的标签令她深陷焦虑和抑郁。 “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就像是你越是努力反抗,越是会面对更多的阻力……有时确实很让人沮丧,但清理污秽的过程本就充满挑战。” “但我也必须承认,当人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当人们不断地重复这些仇恨言论时,会逐渐影响你的潜意识。你会开始自我怀疑而变得沉默、自责,甚至会认为自己真该如他们所言那样去改变打扮和表达方式。后来我才明白,当有些人已经否定了你,无论你怎么做,他们还是会否定你。” 从负面情绪中抽离 为有类似经历的人提供帮助 这番经历让艾因看清了社会的现实,但在家人的陪伴和坚定支持下,她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她决定将注意力集中在帮助那些受到仇恨言论影响的人身上,而不是沉溺于负面情绪之中。艾因通过自己的平台为有类似经历的人提供支持,并积极参与相关论坛,分享她的看法并提出观点。 她说,倡导工作总是会有风险,但正因如此,它才显得更有价值。 “年轻人勇于发声这件事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何我们有那么多保护18岁以下儿童的法律,因为发声确实存在某些风险。但对我而言,父母的支持很重要,在我去警局之前,我的父亲问我:你准备好应对各种后果了吗?我回答说:是的,我准备好了,我愿意为我的倡导工作和对社区的影响承担这些后果。” 尽管前方的挑战看不到尽头,艾因仍然希望尽自己的力量,为更多人营造一个安全且自由的发声空间,保护吹哨人,哪怕只是一点点空间。 “当我们为自己迈出一步时,也在为其他女孩迈出了一步。”艾因说,最让她感到满足的一件事是,当一些年龄大约在6岁到15岁之间的小女孩走到她面前,问道:“你是艾因吗?”她回答说:“是的,我就是。”这样的时刻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激励了其他女性。 南蒂妮(网媒SAYS的视频负责人): 在站出来前先照顾好自己,充实法律知识 活跃于网络并关注人权课题的南蒂妮经常遭受网民的恶意攻击,这些仇恨言论往往集中在她的外貌、肤色和种族等方面。 “我收到的很多仇恨言论都是关于我的外貌,告诉我看起来很糟糕,不应该存在。很多评论会说,如果你穿得好一点,如果你不染发,如果你不穿异国风情的衣服,或许你可以谈论这个话题。但因为你看起来不符合某种标准,所以你最好闭嘴。” 她坦言,几乎每天早上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面对那些令人沮丧的信息。无论信念多坚定、自我建设多强大,都难免会有崩溃的时刻。这样的经历,她走过了10年,而现在还在经历着。 “每天都有人给我冠上各种花名……这些事确实严重影响了我的个人生活。我发现自己在回复信息时很挣扎,因为每次都会遇到一些奇怪或令人害怕的内容。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善于沟通,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比如司机会在看到我后摇上车窗,然后开走。” 然而,南蒂妮还是会遇到暖心和理性的人,他们的文字鼓励成为她的动力,在她时而感到恐惧和无助时,依然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有意义的。 “这些年我学会了理解我的听众,这样针对议题而展开的辩论也会取得成效。真诚地展开你真正关心的话题,否则人们能看出你的虚伪。” 过往痛苦的经历还是让南蒂妮上了一课。她建议人们在谈论敏感话题时要小心谨慎,避免触犯法律,因为自由地发表观点往往可能伴随着刑事和不公平对待。 “知识便是力量。对社会和法律的深入了解让你能更早意识到挑战的存在。我这么说并非阻止你表达意见,而是在此前务必保护好自己,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和世界异常残酷。 她认为社会应更加关注人权教育,从小教导孩子们情绪管理、理性言论,并平等看待不同种族、文化、宗教和背景的群体,以消除不平等、不公正、歧视和仇恨,通过知识改变社会。 “为年轻的倡导者创造积极的环境,让他们理解风险并为他们建立支持系统。不过,在你站出来之前,先照顾好自己,充实法律知识。” 娜丽妮(国际人权组织ARTICLE 19大马项目高级人员):宣导工作和教育至关重要 以《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命名的国际人权组织ARTICLE 19,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主张人人有权享有表达和发表意见的自由,任何人无权禁止。同时,《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CCPR)作为一项具体的国际法律文件,其第19条也明确阐述了言论自由的权利。 娜丽妮指出,国际法并未统一定义仇恨言论,但强调任何宣扬暴力的言论应当被禁止,因为仇恨言论通常会导致人们感到被排斥并自我贬低。 她说,仇恨言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例如刻板印象和谣言,并可能在多人参与并蓄意煽动的情况下,发展至严重后果,如种族灭绝和大规模暴力,好比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其中的原因可能与长期仇恨言论有关。 娜丽妮认为法律是解决仇恨言论引发问题的途径,然而大马的《煽动法令》和《通信与多媒体法令》第211条文(禁止猥亵、伤风化、虚假、具威胁性等内容)多年来经常被滥用于压制异议分子,使得真正利用散播仇恨言论来谋取私利的人逍遥法外。 她希望我国政府引入《拉巴特行动计划》(Rabat Plan of Action),因为这一行动计划中的6项准则——(一)背景、(二)发言者、(三)意图、(四)内容或形式、(五)言论的范围,以及(六)可能的危害性和迫近性,可作为界定煽动仇恨的标准。 她进一步指出,《拉巴特行动计划》由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起,旨在应对仇恨言论并保护宗教和信仰自由。人权理事会第16/18号决议是该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促进宗教和信仰的和谐与尊重,防止基于宗教或信仰的歧视和暴力。 不过,娜丽妮强调宣导工作和教育对改变社会的刻板印象,以及提高人们对人权的关注至关重要。她认为,从幼年时期开始教授人权概念,并尊重言论自由,可以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了解与谅解,从而营造健康的对话环境。 她说,这样的努力能让人们意识到并非所有冒犯性言论都是仇恨言论,同时强调彼此尊重包括文化、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在内的多样性,建立高度包容与和谐的社会。 谭家文(智库The Centre的前研究员兼#TrackerBenci倡议负责人):仇恨言论的定义需明确才能更有效识别和处理 谭家文分享了她在推动社交媒体#trackerbenci项目中的经历和感受。她从研究和技术角度出发,强调#trackerbenci是依据《拉巴特行动计划》而制定的项目,旨在6个月内收集与异族、性别和性取向有关的仇恨言论,作为重要的参考数据。 她说,在项目推广的过程中,团队面临了不少挑战,包括如何准确识别和分类仇恨言论。他们与社交媒体平台代表进行了多次磋商,其中与推特的合作效果最为显著,然而在分析成千上万条推文对于团队而言,也是一项巨大的心理挑战。 “这也令我对从事这类内容审核的工作人员表示深深的敬意。” 谭家文认为,目前处理仇恨言论问题主要通过刑事法,这种做法可能会被滥用,导致不公正的结果。因此,她主张建立更清晰和具体的仇恨言论定义,以便更有效地识别和处理这类言论。她建议在国家层面上采纳一套系统化的政策,参照《拉巴特行动计划》的准则来确立清晰的标准,帮助识别什么是刻板印象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支持相关的研究和教育项目,以提升公众对刻板印象的认知。 她说,只有深入了解仇恨言论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才能有效地预防仇恨言论的产生,或减弱仇恨言论对社会和谐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更多【新教育】: 藤光/真正的AI元年 民众不熟社会企业 马来西亚DiD众筹之路步步艰辛 内陆小学教师肖恩史丹利/用创意教学方式,让孩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1星期前
读化学到底可以做什么?本期【新教育】的两位主角,一位来自学术界,另一位来自业界。他们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职业路径,展示了化学的多样性和在工业上的应用。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蔡伟传、林晓慧 2023年马来西亚青年化学师奖有两位得主:一位是来自学术界,以研究生物活性肽见称的理大副教授颜志远;另一位是来自业界,主要从事木材化学研究的杨明煌博士。虽然他们同样从事化学研究,但因为研究领域和工作环境不一样,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职业路径。 在学术界,学术影响力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例如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还有同行的评议。可是在业界,杨明煌说:“发表论文是其次,因为我们很清楚,我们就是要解决业界遇到的问题,还有将研究成果商业化,过程中可能会有时间和成本的压力。”以他在马来西亚木材工业局任职超过10年的经验,他的研究往往需要回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所以他必须具备灵活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的能力。 化学的主干学科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他和颜志远都对有机化学最感兴趣,而他们会走上科研这条路,都是因为受小时候就开始酝酿的好奇心所驱使。 父亲是木匠 启发杨明煌对研究木材化学的兴趣 杨明煌从小对木材有兴趣,因为他爸爸是木匠,小时候家里有一个专门存放木材的储藏室,空气中总是弥漫一股味道,他虽然不懂那是什么,但猜想是化学剂挥发的味道,所以想要从化学找答案。许多年后,他才知道原来那种味道源自甲醛。 他的本科就读博特拉大学森林学系,主修木材科学与技术*。2010年硕士毕业后,他加入马来西亚木材工业局,一边进修博士一边工作,目前是木材工业局的工业发展部高级副主任。 由于森林原木越来越珍贵,平均大约60至80年才能砍伐,所以他的工作包括要研发天然木材的替代品。他自豪的其中一项研发成果是木材塑胶复合材(WPC),即通过化学过程将木屑和塑胶变成复合材料,用途包括做成游泳池边的地板。这个材料的增强版如今还可以用来盖房子,木材工业局已经用这种材料盖了样板房,向业界和社会展示这种材料的实用性。 他的研究还包括利用油棕树干做成三夹板,其制造过程需要一些化学处理,以加强三夹板的硬度和防治虫害。截至2024年中,他总共握有4项专利。 *博特拉大学的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已独立为一个本科学位。 开拓本地生物活性肽研究 颜志远入列全球2%顶尖科学家 颜志远的研究是另外一个领域。他的专长是质谱法(一种分析化学技术)、生物分子化学和食品化学。2023年,他出现在史丹福大学发布的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榜单,当时他被归类的领域是生物活性肽专家。 他从大学本科到博士都是就读理大,专攻食品化学。他现在的办公室还有办公楼阳台都种了很多植物,这跟他从小对植物有很多疑问有关,比如他很好奇为什么植物会有这样那样的名称,或那些被当作野草的植物有没有治病的功效。后来当他掌握了化学研究的方法,他就开始研究一些草药,“因为很多草药都据说吃了会有效,可是没有科学证据证明到底是哪部分有效,所以我就会做这种研究。” 他是理大分析生物化学研究中心(ABrC)副总监,这个中心的前身是兴奋剂检测中心和分析毒理学高等研究中心,当年他刚加入时什么东西都要学,曾被派去美国受训,要掌握的已不只是食品化学这个领域。 在马来西亚,从事生物活性肽研究的人不多,他是开拓者之一。之前比较麻烦的是,他的学生要找论文评审就很困难,因为实在很少人做这方面研究。幸好现在情况稍微改善,有本地学者也开始投身这个研究领域。 比起教书,他更喜欢研究,因为他觉得教书的话,每年教的内容其实都相差不大,但如果是研究,“每次只要有新的研究发现,我们都会很兴奋!” 以前的大学常被形容为远离现实生活的象牙塔,但他说现今这个时代已经没有象牙塔可言,校方都会提醒学者不要做“syok sendiri”(自己爽)的研究,因为很多研究经费其实都来自纳税人的口袋,所以做的研究应该要对业界和社会有实用价值。 化学师要懂的不只是做实验 无论杨明煌或颜志远,虽然他们不是传统理学院的化学系出身,但因为他们的专业跟化学密切相关,所以都是马来西亚化学学会(IKM)的注册化学师,可使用“ChM”这个头衔。 当事业版图越来越大,尤其坐上主管的位置后,杨明煌说,化学师需要懂的就不只是怎样取样本和做实验。他举例,如果实验室需要多加两台化学仪器,化学师还要懂怎样规划实验室,例如了解实验室对环境有什么要求、废料要如何处理等。像他本身除了是化学师ChM,他还具备专业技师(Ts)、辐射防护员(RPO)和安全与卫生员(SHO)的资格。 好奇心是基本要求 化学的范围很广泛,而中学的化学课又好像什么都学一些,颜志远建议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开始探索自己对化学的哪个领域最感兴趣,像他最喜欢有机化学,“能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应该都比较容易上手吧!” 化学离不开各种化学元素,一般民众对化学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但其实要成为化学师,并非一定要熟记化学元素周期表,颜志远说:“我常跟我的学生讲,不用背的东西就不用背。我们的重点是troubleshoot(解决难题),批判思考比死背元素表更重要。” 杨明煌认为,好奇心是对化学师的最基本要求,永远想要知道更多和为什么,这样研发的产品和技术才会不断创新。 他还强调要不怕辛苦,但凡机会来了就先拿下,不要没尝试过就说无能为力。另外,“团队也很重要,我们不是什么东西都懂,有时我们需要请教其他专业。一个人走得快,但是要走得远就需要一个团队。” OYCA设两组别 表扬杰出化学师 杨明煌和颜志远获得的马来西亚青年化学师奖(OYCA),是由马来西亚化学学会的支部——马来西亚青年化学师组织(MYCN)所颁发。这个奖项2021年设立,对象是45岁以下的化学师。 2024年OYCA筹委会主席彭淑云教授说,多数的化学奖往往都比较注重学术界,对在业界工作的化学师则比较不那么重视。为了表扬业界的杰出化学师,OYCA这个奖有两个组别:一个是学术;一个是业界。 评审标准方面,她说,学术组注重候选人发表的论文质量、指导多少位研究生、得到多少研究经费等。业界组则关注候选人的研发成果,例如其研发的产品对社会有多大帮助,或其开发的流程对业界有多大启发。历届业界组的候选人有来自橡胶局、棕油局、森林研究院的化学师。 她本身是拉曼理工大学应用科学院教授,观察到近年化学研究的热点有些变化,早些年像纳米技术和塑料是很热门的研究课题,目前比较热门的研究则着眼于如何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所以再循环材料是当今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地化学师主要面对3难题 虽然科学不断进步,但化学师的研究工作还是充满挑战。她认为,本地化学师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经费 本地化学师其中一个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颁发的基础研究经费(FRGS)。近年因为经济不景气,这项经费越来越难申请。如果缺乏研究经费,化学师就无法展开研究。 ˙研究设施 科学研究经常需要动用精密仪器,这些仪器都非常昂贵,部分仪器只有公立大学才有。 ˙STEM学生少 前些年,本地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高中生比例有所下降。如果高中生对STEM不感兴趣,本地化学师的人才库便会受影响。 不过好消息是,未来会有两场重要的国际会议在马来西亚举行:一个是2025年在吉隆坡举办的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大会;另一个是2026年在古晋举办的世界高分子大会(MACRO)。彭淑云说,这些国际大会通常在欧美国家举办,本地学者若去参加需要花很多钱。这次难得马来西亚化学学会承办如此重要的大会,必将促进本地化学界与外国专家交流。 马来西亚杰出青年化学师奖 ˙2021年设立 ˙组别:学术组与业界组 ˙报名资格:45岁以下 ˙2024年度报名截止日期:7月31日 更多【新教育】: 大马溜冰小王子方则诚 滑出一片天 想修读中文相关科系该往何处去? 内陆小学教师肖恩史丹利/用创意教学方式,让孩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1星期前
2星期前
编按:AI无疑是最近的热门话题,但它究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变化?在今年5月问世的GPT-4o与AI嵌入式电脑(Copilot+PC)又是何物?面对日渐成熟的AI技术,未来是否会诞生全能AI助手? 文:藤光(拉曼大学数据科学硕士系助理教授) 过去疯狂的5月,各种大事件接踵而至——GPT-4o问世,Gemini 1.5Pro发布,一位新认识的作家朋友举行婚礼(恭喜),随后微软宣布了首款AI嵌入式电脑(Copilot+PC)的诞生。看完那场发布会,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它带来的震撼远超过GPT-4o。 如果说GPT-4o让我看到了AI在未来生活中的潜在应用场景,那么微软的这部AI嵌入式电脑让我见识到了实实在在的“未来”。 当时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这不正是我一直期待的全能AI助手吗?我相信那些需要处理大量资料和信息的朋友和同事,一定会深有同感。 GPT-4o简析 赶在谷歌I/O开发者大会前夕,OpenAI策略性地抢先发布了首个单网络架构的多模态语言模型。与前代GPT-4的堆叠式多模态模型相比,基于单网络架构的GPT-4o能够更迅速、无缝地处理和生成语音信息,达到近似人类的对话效果。端到端模型有助于解决堆叠式结构中常见的压缩信息丢失问题,直接学习人类语音,不仅掌握自然语言(natural language),还能识别非语言特征(paralanguage),如音调、速度、节奏、音色和笑声,甚至包括呼吸等声音,从而分析出对话者的情绪和状态,并做出相应反应。这并不代表AI具有自我意识,只是表现出仿自我意识的效果。目前市面上的AI模型无法产生自主意识,未来亦然,除非从底层重新设计一套全新的机器学习原理。因此,尽管GPT-4o智慧超群,理解人类,懂得察言观色,但本质上仍然只是一个拥有上兆字节记忆载体的演算法,只有在接收到人类的输入时才会产生对应输出。 打个比方说,若今天所有人都不去访问ChatGPT网页,它就仅是一个沉默的大模型,静悄悄地待在服务器里,不会反过来主动向世界呼唤:“嘿!大家怎么都不来关注我?” Copilot+PC为何物? Copilot+PC是微软在Build 2024 5月开发者大会上推出的首款AI嵌入式电脑(简称AI PC)。它已经脱离一般传统型电脑,完全可把它定义为新一代电脑。Copilot原名为Bing Chat,是微软于去年2月发布的聊天机器人,基于当时的GPT模型并赋予联网功能,显著提升了对话准确度和可信度。后来其功能延伸至Office全家桶,融入Windows 11操作系统,成为内建软体,最终在11月品牌重塑后易名为Copilot。 那么何谓AI嵌入式电脑?它与如今Windows 11系统中的Copilot又有何区别?AI嵌入式电脑,顾名思义就是把AI模型直接“嵌入”到电脑系统中。工程不像把一个软体安装到电脑里那么简单,而是从晶片架构设计开始着手,后把四十多个大大小小的AI模型(包括GPT-4o)整合到Windows操作系统里。硬体上,Copilot+PC放弃了目前电脑常规的x86处理器架构,改用ARM架构的高通Snapdragon X Elite,内建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经处理器),更适用于AI运算。明确点说,我们可以直接在本地电脑上高效运行如130亿参数量级的Llama2语言模型,这是目前市面上多数桌上型电脑难以办到的。 Copilot+PC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直接把Copilot嵌入Windows操作系统能给用户体验和电脑操作带来两大革命性变化。有史以来,电脑数据跟人类记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储系统:前者按照文件格式和应用程序做归类存储,文件储存于文件夹里,邮件储存在邮箱内,打开的网页堆积在浏览器中,因此无法达到跨程序或跨文件之搜寻;后者则习惯以时间或关系联结来记住一件事情,比如我们会记得几天前看过某某某的一张照片,一个礼拜前打开过关于某一则新闻的网页,几个月前读过某一封关于工作的邮件或者讯息,但我们不会去记得那些文件、邮件,和讯息究竟被储存在哪个地方。一旦累积上大量的信息,查询或回顾资料经常是一件费劲的事。 而Copilot+PC中的Recall则是一套完全依据人类记忆模式设计的回溯系统。它透过间隔式截图,记录下电脑的视窗画面,后对画面进行分析,再依据语意关系储存到向量库(vector store)中。简而言之,Copilot+PC拥有跟用户同步的图像记忆和相似的记忆模式,用户只需输入相关词或描述记忆中的操作画面,它就能从向量库中调出相关资料。这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创建各式各样的文件夹来归类文件,给邮件制定各种标签以便日后搜寻,也无需在浏览器囤积下上百网页。当我们工作过程中有查询或调用资料之需,直接以对话形式跟Copilot互动即可,这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 当然,Copilot的功能不仅限于记忆回溯、帮忙调用资料那么单调,它也具备聊天、分析数据、文章摘要、实时翻译、修图、绘图、修复旧图等功能,甚至能引导用户完成自己不熟悉的电脑操作,还能根据用户使用习惯来建议系统优化。从今而后,我们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AI私人助理,父母可在电脑中客制化孩子的教程,同时也是不擅长使用电脑的长辈们的福音。 Copilot+PC的兼容性问题 除了微软的Copilot+PC,目前已面市其他AI PC皆采用非x86架构处理器。但几乎现有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软件都基于x86处理器架构设计,这意味着大部分软体都无法与AI PC操作系统兼容,除了官方告知的Office全家桶、Adobe大部分软件、Chrome浏览器等。针对兼容性问题,微软已提出可能替代或解决方案,比如Prism模拟器,让x86版本软体能在ARM架构的处理器中运行。除此之外,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暨消费者首席行销长Yusuf Mehdi也在Build 2024开发者大会上呼吁开发者加入Windows Copilot Runtime平台,共同打造新新的生态系统。相信不久将来,AI PC很快会拥有自己完整的生态系统。 Copilot+PC会带来隐私安全问题? Recall系统透过间隔式截图来“记住”电脑操作历史,包括用户的全部使用过程,聊天记录,甚至输入的密码,全都难逃Copilot的眼睛,不由得让人担忧隐私保障。Windows和Surface负责人Pavan Davuluri在开发者大会上强调,Copilot+PC所纪录的所有数据都将保留在电脑中,所有AI模型也都在本机上运算,无需上传到服务器,也保证不会利用个人数据来训练模型。同时,用户对各自的使用记录有百分百的掌握权,如同WhatsApp的聊天记录或浏览器的浏览记录,我们可以随时删除掉过去的记录。另外,我们也能客制化Copilot的实时跟踪,限制其在某段时间或程序中进行跟踪,因此AI PC并不会衍生出用户隐私问题。 “生成式AI”之初到所向披靡的“通用型人工智慧” 在机器学习圈内,一般场合不太常听到“生成式AI”,更普遍的术语为“生成式模型”,“生成式AI”更像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行销用词。“生成式模型”又分为如GPT和Gemini的“语言模型”,与Midjourney和DALLE的“文生图模型”或“图生图模型”。2021年,我在台湾首次接触到“生成式模型”,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也在那时候我认识到GPT-1、2和3语言模型。 2022年末,刚入冬,OpenAI的ChatGPT(基于GPT-3.5模型的聊天机器人)正式对一般大众开放,周围同学和弟弟分别都在第一时间发来测试结果,于是我也抱着问倒模型的目的,加入当时疯狂试验的前线。当然,结果毫无悬念,对模型原理有一定了解的我们很快便找出当时的许多破绽。在GPT-4o刚上线那天,因为工作关系,我再次对其进行了测试——一系列客制化难度的伦理、推理和数学题下来,结果让我从心底感叹:“高中甚至大学老师这下搞不好真的会失业……” 我们即将告别传统型电脑时代 在微软发布Copilot+PC笔记型电脑后不出24小时,许多电脑企业也相继推出基于Copilot+PC基础的AI嵌入式笔记型电脑。这意味着我们即将告别传统型电脑的时代,从人机交互的双向互动模式,迈进“从”机交互(“从”意指“人工智慧”与“人类”)的三方互动时代。2024上半年,三星和谷歌分别在各自的旗舰手机上置入分门别类的AI功能,更有传言苹果公司将在后半年或明年推出首款AI手机。以目前趋势来看,AI嵌入式电脑与手机无疑会成为未来主流。如果说2023年是大部分人认识到AI的开年,那么2024年,随着AI嵌入式电脑与手机普及化,这将会是AI嵌入我们生活的真正元年。 更多【新教育】: 民众不熟社会企业 马来西亚DiD众筹之路步步艰辛 内陆小学教师肖恩史丹利/用创意教学方式,让孩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克服阅读困难 自学者在舞台发光
2星期前
有留意溜冰运动项目的人,一定会知道日本花样溜冰传奇人物羽生结弦,他那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几乎直击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然而对于本地人而言,溜冰运动的印象几乎只停留在“那几间附设在商场的室内溜冰场”而已,对这项运动认知甚少,近乎陌生。换个层面来看,在外行的人眼中,溜冰不过是一项消遣的娱乐项目,以至于鲜少人知道本地拥有杰出的年轻溜冰选手,更遑论理解这项运动浑然天成的美学意义。 在双威金字塔购物广场溜冰场的官方小红书上,常看见一位少年在冰场上翩翩起舞的视频,有时候也会科普溜冰小知识。而那位少年究竟是谁?他是方则诚,来自雪兰莪。 报道:实习记者 陈德兆 摄影:本报 陈敬晖 今年的“第16届大马花样滑冰暨第3届亚洲滑冰学院(ISIAsia)锦标赛”开幕礼上,方则诚作为表演嘉宾,在开幕礼结束前表演了一场花式溜冰,最后以完美的动作结束了这场表演,无懈可击。 20岁的方则诚,一位带有些许腼腆的少年。对他的第一印象,是2016年参加由Astro小太阳频道主办的第5季《孩子王》才艺比赛,他以各式奇幻的当代舞舞姿展现自我,小小年纪便有意气风发之感。但谁曾想到,当时候才12岁的他早已是位溜冰选手了。 溜冰的起点  好玩的心情去挑战 机缘是求之不得的,可当真正遇到的时候,它必然会是启蒙你开启某段生涯的钥匙,真正意义上的“起飞的时刻”。 “刚开始是抱着玩的心态,虽然我也有去玩过其他的运动,像是田径、篮球,但相较之下会觉得花式溜冰更有挑战性,所以就开始去学溜冰。” 晚成,似乎可以用来形容他溜冰生涯的起点。相较于一般人3、4岁学习溜冰的年龄,方则诚8岁时才开始真正地接受溜冰运动的训练,起步算是比别人要晚许多。 虽然比别人慢了许多,但与大部分的人一样,最初接触溜冰时最挑战的,无疑是学习如何在冰面上平衡、站稳。而他之所以能够勇敢地克服困难,都源于小时候那份“无所畏惧”的单纯。 他说,小时候没有像现在有那么多地担忧,只要是自己觉得好玩的事情都不会觉得有什么负担,因而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在摔倒后再笑笑地站起来,不会像长大后那样有太多的顾虑,然后思考太多不太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这是独属于小时候的勇气。 心态的转变 现如今的方则诚已是国家溜冰队队员了,但挂上“国家队队员”的名号必然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但也正因如此,让人能够从他们参与的赛事中观察到运动员本身在心态上的改变。 方则诚说,在尚未进入国家队前,他一直觉得溜冰是一种志趣,不会参杂过多的考虑。但渐渐的,他开始有了追求,想要参加更大型的比赛,达到比预期更好的目标,于是在进入国家队之后,他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同样地要求自己更专注在训练上。这是心态上的转变,同时也让自己更明确地知道所想要的东西。 至于加入国家队的机遇与方式,方则诚也向我们分享自己加入国家队的过程。 “我是2019年加入国家队,但在这之前需要考试以及参加马来西亚本地的全国比赛。参加全国赛后,马来西亚花样溜冰协会(ISAM)会再以你比赛的成绩来判定你是否拥有加入国家队的资格,随后你才能够参与由国际溜冰总会举办的国际赛事。” 至于考试方面,方则诚说,溜冰的考试是依照级别的方式来进行,分别是:未满13岁的少年低龄组(Basic Novice)、未满15岁的少年高龄组(Intermediate Novice)、满10岁但不超过15岁的少年组(Advanced Novice)、14岁至18岁的青年组(Junior)以及18岁以上的成人组(Senior),而溜冰选手若要加入国家队,便是要通过后两者的测试,方能够代表国家参赛。 想来,成为国家运动员亦是需要经历一层一层的考验。 溜冰和学业之间 平衡与差异 有理工背景的运动员,想来也是一个特殊的身分,而方则诚恰好在大学修读电脑科学系,同时也是一名溜冰运动员。这两种身分天差地别,但仔细想来,运动员常要面对时间不足而出现分身乏术的问题,而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在学习与溜冰之间,他该怎么面对? “在大学的话,时间会比较弹性。它不像中学那么多课,而且是有规定的节数,因此每次的练习我都可以根据时间来进行规划。” 至于练习的时间也有区别。方则诚说,在溜冰场内的训练时间大约3至4个小时,其中的训练内容就有包括旋转、跳跃、各不同动作的招式等等;而在平地上的训练则大约一至两个小时,包含体能训练、有氧训练,综合性的练习。然而,这样的练习强度也耗费了他大半的时间,可却也成就了他成为一名专业的溜冰运动员。 除了在溜冰与学业之间寻找平衡之外,放眼整个大环境中,方则诚也需要面对外在因素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他说,比起其他的冬季国家,若本地或是其余热带国家的滑冰运动员想要加强这项运动技能的话,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无论是时间、教练、设备都有所差别。不仅如此,外国的滑冰运动员有专属的溜冰训练场,而且无论在任何一个求学阶段,他们都能够自主且弹性的选择训练时间,有者甚至是选择“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的方式学习。对比之下,在本地学习溜冰除了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训练之外,也需要勤劳地兼顾学业,才能在这两者之间达到真正的平衡。 这或许也能够从他的训练时间来看。方则诚每天早上6点便会开始训练,直到溜冰场开业才算结束。可若是当天有课,便会在训练之后步行到学校去上课,一连7天都在训练,较少缺席。 受伤的记忆 挫折的心灵 我们总是在花样滑冰的赛场上,看到各不同的选手精湛的技艺,在他们跳起来的瞬间,其成败也在一线之间,可能稳稳落地,也可能重重摔下,有太多无法预估的可能性。在方则诚近12年的溜冰生涯里,需要面对的除了要恰当的安排训练时间,还有无法预料的受伤。 “有一次是我的下背部受伤,在跳跃的时候会觉得很痛很酸,整个背部几乎动不了。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只是一直持续做的话就会酸痛,若要做旋转的动作就必须适当地调整姿势。” 伤痛无法避免,但会叠加为成长的经验。受伤时持续保持训练,考验的是热爱和坚持,究竟能让人走得多远。 “另一次受伤比较严重,拉筋的时候不小心拉伤韧带,之后只要是做动作就会觉得痛,而且持续了接近1年。可是在等待恢复的这段时间还是会持续做基础的练习,因为我不可能等到完全恢复才训练,那会拖延训练进度,所以只能一边恢复一边训练。” 挫折是在受伤之外,原以为他的运动生涯里面对的最大挫折是受伤时需要耐心地等待恢复,但实际不然,真正让他陷入谷底的反而是疫情期间那种处于瓶颈期的状态。 “真正的挫折是行动管制(MCO)期间,我想运动员都会有。那段时间几乎处于一种静置的状态,不上不下,让人觉得消极负面,甚至会问自己做这些有什么用。但最后还是觉得自己选择的路,所以要坚持走下去。” 偶像带来的力量 谈及偶像,方则诚毫不犹豫地便说出了“羽生结弦”的名字。问他为什么,他也直截了当地说:“我喜欢他的动作!” 喜欢的原因不仅是他在溜冰场上的动作或招式,反而更多的是崇拜他的精神。 “我有看过一部影片,他当场和别人相撞后受伤,但他却没有去休息,反而坚持在溜冰,直到比完那场赛。而且我还喜欢他的一点是,他每一场比赛几乎都使出浑身解数,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而且动作优美,所以我很喜欢他。” 偶像羽生结弦对任何赛场全心投入的精神影响了他,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全力以赴的面对挑战。 开心最重要 溜冰运动以柔美的动作著称,若放在男性的身上,或多或少会让人标上一些刻板的标签,甚至产生误解。但方则诚说:“我会和他们解释溜冰有很多风格,不同音乐表现出来的动作也会不同,但最重要的是开心就好。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运动,你的技术再好都一样,所以开心就好,不需要太在意他们的评论。” 也许,我们在学习任何事情上都应该保持这样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才能让自己在最想走的路上越走越远。 优雅、正面,这是一个溜冰少年的成长记。 更多【新教育】: 想修读中文相关科系该往何处去? 内陆小学教师肖恩史丹利/用创意教学方式,让孩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克服阅读困难 自学者在舞台发光
2星期前
在马来西亚,向往修读中文的人应该怎么办?想读中文难道只能修读中文系?若想留在本地升学又可以选择什么大学?种种疑惑延伸而出的,还有对未来就业的选择,迷茫中困惑修读中文能够做什么,本期【新教育】整理出与中文相关的课程,让喜欢中文的学子看看有哪些符合自己的志向。 “中文人”只需写书法、吟诗作对? 谈及读中文的人,一般人会疑惑“读中文不就是读中文系吗?”而这些“读中文的人”予人的不过就是一群将自己藏进古籍、会写书法、和人用文言文交流等等的刻板印象,就连已故著名学者作家林文月也曾想像“读中文系的人,必定是只知摇头晃脑吟哦四书五经及古诗文,带点儿寒酸味,而与现实隔离的一群。”但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 其实,要修读中文不仅仅只是中文系而已。再来,中文系不仅只是修读古文、吟诵古诗,反而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与时俱进,开设了更为符合需求的课程,让学生可以跨学科接触到其他的专业基础课,如采访与报道、文化创意与文案、翻译学、文学教学等等,体现了中文系极强的包容性。以本地大学学士课程为例,采用中文教学的科系涉及的主要有文学与语言、教育及媒体3大领域。 文学与语言 中文系这一学科离不开文字语言,因而作品涉及的时间跨度上也颇为巨大。举凡中国文学史、古典小说、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皆是中文系的“必读课程”。文学的存在必然为中文系打开一扇独有的大门,从阅读与赏析作品中亦可有所收获。不仅如此,中文系也有与语言相关的课程,如语言学、文字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音韵学等等,皆是中文系必备的语言理论课程。而诸如此类的课程,学生将可以进行文字与语言的训练,加强问题意识,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本地大学中,除了马来亚大学应用语言学系没有文学类的学科外,其余皆两者兼具,且分别有: 公立大学 马来亚大学  中文系 (Jabatan Pengajian Cina, Universiti Malaya) ˙应用语言学系中文组 (Program Bahasa Cina, Jabatan Bahasa Malaysia dan Linguistik Terapan,Universiti Malaya) 博特拉大学 ˙外文系中文学程 (Program Bahasa Cina, Jabatan Bahasa Asing,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 ˙现代语文系中文学程 (Program Bahasa Cina,Jabatan Bahasa Moden, Universiti Pendidikan Sultan Idris) 私立大学 拉曼大学中文系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 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 韩江大学学院中文系 教育 谈起语言类学科,必然离不开“教师”这一行业,因而大多人都认为“读中文”就是当老师。而对于培养教师,大部分的人首先提及的是小学师范课程(PISMP),但实际上本地公立大学也有培养中学教师的科系。在这之前,有意当中学华文老师者需修读中文系学士课程,再申请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前身为KPLI中学组,现目前是马大教育学院开办的DPP-Diploma Pendidikan Pascasiswazah以及新纪元大学学院与依大(UPSI)联合开办的DPLI-Diploma Pendidikan Lepasan Ijazah方能成为中学中文老师。 如今随着大学中文教育系的开办,学生除了学习中文系必备的课程之外,亦是会主修教育学的课程,如文学教学、教案写作、华文教育课程与教学法等等。毕业后,毕业生再向教育服务委员会(Suruhanjaya Perkhidmatan Pendidikan)提出申请,便可被派遣去政府中学执教。 提供中文教育相关科系的大学有: 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 现代语文系中文学程 (Program Bahasa Cina,Jabatan Bahasa Moden, Universiti Pendidikan Sultan Idris) 新纪元大学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系 (Bachelor of Educati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New Era University College) *其余想当教师的大学中文系学生需事先修读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后(DPP/DPLI)方可申请当老师,前提是所修读的科系是受到马来西亚学术资格鉴定机构(MQA)的认证。 媒体 本地大学也有提供以中文授课的媒体课程。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以中文为媒介的媒体科系也因此诞生,让更多的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心仪的科系。媒体行业瞬息万变,资讯也随着时代日益变化,因而所有事件与讯息都有一定的时效性。自此,中文媒体的科系也渐渐成为主流,学生不仅能够以较为熟悉的语言学习,还能够结合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优势,更好地适应媒体行业的节奏。 提供中文媒体相关科系的大学有: 拉曼大学 中文媒体新闻学 (Bachelor of Arts (Honours) Journalism in Chinese Media ) *中英双语教学 不一定要具備STPM中文才能報读 修读中文系或与中文有关的学科不一定需要具备STPM中文!但基本条件是必须拥有SPM华文成绩至少C等级或以上。 ˙若是SPM毕业生想修读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的科系,除了通过STPM、Matriculation(预科班)之外,还有什么管道是可以直接以SPM成绩申请进入的? 有的,部分大专学府为了让莘莘学子能够有机会更快地入读大学,因此也预备了一些课程让SPM毕业生能够直接以SPM成绩申请进入。 例如: 南方大学学院 ˙中文专业文凭(Diploma in Chinese Studies) 新纪元大学学院 中文传播大学基础课程 (Foundation in Chinese Communication-FCC) *中英双语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凭课程 (Diploma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中英双语教学 媒体研究专业文凭课程 (Diploma in Media Studies-DMS) *中英双语教学 韩江大学学院 中文专业文凭(Diploma in Chinese Studies) 大同韩新学院 媒体、公关与营销文凭课程 (Diploma in Media Studies) *中英双语教学 入学标准: SPM成绩至少3科C(包括华文)或以上。 无论如何,在这“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年代,每一种选择都是通往未来的路。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科系能够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好,为生活打开崭新的一页。 *各大学的入学标准不同,以上仅供参考,详情可查阅各大学官方网站。 更多【新教育】: 内陆小学教师肖恩史丹利/用创意教学方式,让孩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克服阅读困难 自学者在舞台发光 建筑测量师 为楼宇把脉的医生  
3星期前
前文提到另一棵在印度寺庙里和苦楝树种成双的树种,这棵树树干粗壮庞大,枝叶翠绿繁密,树皮呈灰色,叶具滴水叶尖似心形,花为隐头花序,在伤口处会分泌出白色乳汁。这树也具有悬垂气根,可直接垂地,入地后长成强大的木质支柱,起支撑和吸收作用,其基部能包裹任何物件、甚至建筑物。 这树是菩提树,其神话色彩浓厚,别名为神圣之树、佛树、觉树、道树等。主要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菩提树树姿典雅大方,为桑科榕属落叶大乔木,能遮阴纳凉,是寺庙、街道或公园理想的景观树种。菩提树枝叶可作牲畜饲料,木材可做砧板、包装箱板和纤维板原料。在传统中医疗里,菩提树制品可用来治疗哮喘、糖尿病、腹泻、癫痫、胃部等疾病。此外,花果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如今,菩提子也被制成佛珠或文玩手串。 菩提树是印度国树,印度人对菩提树怀着崇高的敬意。根据印度教说法,菩提树是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化身。印度教徒相信菩提树能让人实现愿望和解脱罪责。许多印度妇女也相信能得到菩提树的庇佑而怀上孩子,尤其是儿子。她们经常向菩提树祈祷,定期给菩提树浇水,并围绕菩提树行走以得到保佑实现愿望。 菩提树叶深绿色且带光泽,不沾灰尘,这令人想起一首佛教里流传甚广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更多【花花草草说故事】 花花草草说故事07/印度苦楝 村落的药房 花花草草说故事06/生活中处处可见的香蕉 花花草草说故事05/能带来好运的茉莉花
3星期前
很多人会把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与企业社会责任(CSR)绑在一起,或者有个错误的理解,认为社会企业同样是一种需要别人捐助的机构,而没有把它视为一种可赚钱,甚至可以分红的机构,因而以同情或施舍的角度为出发点去支持社会企业。 如马来西亚黑暗对话社会企业(Dialogue in the Dark Malaysia,下称DiD)就是一个机构,但因为对社会企业不甚了解,本地人会把它视为一个非营利组织或慈善机构,无法感受到DiD背后所要带出的真正意义,令该组织在重启体验馆的众筹活动上步步艰辛。 为此,香港黑暗对话社会企业(DiD HK)创办人张瑞霖特地飞来大马,以香港DiD的成功之路为主题,向大马民众解释社会企业的存在价值与分享香港DiD的成功之路。 以商业手法寻找失明人士的价值 张瑞霖强调,社会企业并不是要公众施舍的企业,反之是一个可以赚钱的企业,香港DiD就是一个实例。 他在2008年创办香港DiD,两年后就开始有盈余,参与的15名创投者如今每年都有分红,是全球DiD成功的典范之一。 在2007年时,张瑞霖还是一名在中国有大规模投资的商家,那一年香港社会企业运动崛起,而他在中国也有参与建校的慈善工作。 “能够帮助贫困子弟是开心的,但心里还是觉得差了那么一点,觉得自己的企业无法发挥更多的作用!” 刚巧那一年,德国DiD创办人到香港办讲座,提到社会企业办得好也可以赚钱,当时他对这个说法有所怀疑,但又很感兴趣,于是就跟他一名伙伴特地飞到德国考察,从而让他对社会企业有了新的价值观,最后在因缘际会下被说服创办了香港DiD。 张瑞霖透露,当时他身边一位失明朋友也没有,但却被香港社创之父谢家驹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跟我说:‘香港不需要有另外一个慈善组织帮失明人,但需要一个生意人以商业手法寻找失明人士的价值,让他们可以自力更生,以一个企业经营方式提供企业价值’。” 因为这番话,他在2008年开始用德国的DiD商业模式,以创投方式在香港设立了黑暗体验馆,并且运用他在商界的人脉,邀请企业管理层来体验馆参加企业高管工作坊,因为高管虽然有很好的企业管理经验,但把他们摆在黑暗中去完成一些任务,原有的特长都无法发挥,反而会激发创新企业技能,带给他们很大震撼。 自此之后,该组织每年办了300场工作坊,几乎全香港的大公司都有参加过,至今已经办了超过3500场的工作坊,间接的认同了通过黑暗体验馆工作坊的价值,也改变了参与者的价值观,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 张瑞霖认为,透过工作坊,让人认知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并不是残障人士就需要被人同情,如果有足够包容性,残障人士可以发挥个人长处。 “我们需要一个平等的公民社会,在开放环境中新思维才能激发出来,让大家懂得珍惜每个人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能力上的强弱,从而创造社会包容性。” 他认为,开心,是生命最重要的,而价值观的转变及人与人的和睦关系,将可以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平等有意义,而社会企业做得好的话,对社会以至国家都会带来好的效应,通过新思维创造公民社会。 通过体验改变价值观 目前全球25个国家,百多个城市设立了DiD,香港是一个接受度比较高的城市。 张瑞霖坦言,人的价值观很难改变,必须经过体验后才会改变,但因为当时港府签署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推展一个教育计划,所以DiD连续5年获得政府津贴主办工作坊,每年接触到10万名学生,获得很多新一代支持社会企业。 香港DiD是一个以办活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机构,不需要依赖政府与公众捐款来维持,同时透过体验工作坊之后,也改变民众对社会企业的思维。 他提到,在疫情期间,黑暗体验馆无可避免的完全关闭,如今正渐渐走回轨道,预料年终就可以恢复正常。 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及就业 DiD除了改变人们对残障人士的观点之外,也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及就业。以该机构为例,有40名员工,半数的员工都是残障人士,是香港聘用残障人士比例最高的机构。 聘请残障人士除了调整硬体设施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同理的思想,他们不需要特别照顾,需要的是尊重与相信他们的能力,并给他们空间去发挥。 他表示,除了聘请残障人士之外,该机构在6年前推动另一项帮助残障人士的计划,那就是协助残障人士进入大机构工作。每位残障人士入职时都会有一位导师陪同,引导他适应新环境与独立,至今已经成功协助了60名残障人士入职。 “他们不但没有制造麻烦,反而特别努力,令同事也受到激发,老板自然更满意。每一位经由我们的推荐的残障人士,事前都会经过半年时间的培训。” 因此,张瑞霖希望借着香港DiD的成功典范,鼓励马来西亚人支持马来西亚Dialogue Includes All(简称DIA)的众筹活动,让DiD可以在大马重整旗鼓。 他与马来西亚DiD创办人陈锦辉认识很久了,很清楚陈锦辉在创办DiD的辛苦历程,社会人士对残障人士有很大误解,把支持当作同情,并没有真正领悟到黑暗体验馆的意义。 他强调,黑暗体验馆是提供一个环境让参加者在“武功全废”的情况下,激发他们在新环境下开发新潜能,进而改变他们对残障人士的看法。 “当你进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会感到害怕,什么也做不了。但是在黑暗中指导他们的人都是失明人士,所以很多人在结束后都会有教育震撼的感觉。” “我希望用我的经验来告诉大家,社会企业是一个成功与成熟的商业模式。” 相信社会企业可以生存 陈锦辉表示,DiD在全球都是一样的,而亚洲国家的DiD只有他与韩国DiD的创办人是失明人士。 他直言,由失明人领导DiD有利也有弊,好处是更能设身处地了解失明人士的困境,坏处则是企业高管只是为了应酬而说支持或参加工作坊,并非觉得这个工作坊能够带给他们好处,所以也不会有后续。 “当我去跟企业主管介绍我们的工作坊时,大部分人都是在企业社会责任(CSR)前提下支持我们;同样的大马很多社会企业,也是用非盈利机构思维来经营,所以也难怪大家会以为社会企业就等同非营利组织。” 因此,他非常欣赏香港DiD的营运方法,也一直在学习,而张瑞霖更是他的第一位投资者,2013年投资了100万令吉让他启动大马DiD,因为张瑞霖相信社会企业是可以生存的。 更多【新教育】: 内陆小学教师肖恩史丹利/用创意教学方式,让孩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克服阅读困难 自学者在舞台发光 建筑测量师 为楼宇把脉的医生
3星期前
城市、郊外、内陆,这是在填写一般学校资料时常会见到的3个选项。这3类名词几乎涵盖了马来西亚本地所有学校所处的位置,分布甚广,而这也意味着存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各方的问题。作为教师,流连于各不同区域的学校教书是一种常态,但从此延伸来看,若教师处在不同的地区,其往往能够轻易感知教学资源上的差异,因而充满许多未知的挑战。教学环境与资源短缺如堆叠而起的高山,是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去跨越的难关。   肖恩史丹利(Shawn Stanly Anthony Dass)来自槟城,他在一所内陆小学里以独特的“模拟教学”方式推动了原住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获得了由泰莱学院举办的“RISE教育者奖”(RISE Educator Award)。 报道:实习记者 陈德兆 图:受访者提供 27岁的肖恩老师任教于巴农国小(SK RPS Banun),是一间位于霹雳宜力的内陆小学。在这里,无论是资源或环境都不如城市学校那样来得丰富、完整。不仅如此,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当地的原住民,也相当考验教师本身的应变能力。但在这之前,作为非正式教育系出身的肖恩,为何会走上教育之路?回到原点,肖恩的教学志趣实际上是源自于一家补习中心。 “那时候考完大马高级教育文凭之后就在一间补习中心兼职,当初只是想赚一点零用钱,还没有真正想当老师的想法,那里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低收入家庭,让我知道并非所有人都同样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 生活背景的差异使得肖恩反思了教育的意义,推动了他想成为一名教师的志愿。 初来时的感受 肖恩在大学修读的是国际关系,虽不是受到专业的教育学训练,但因其本身对教育的热诚和追求,让他后来通过“大马教育行动”(Teach For Malaysia,简称TFM)的支援老师计划,得以担任两年的在职老师。 内陆地区远离城市必然造成诸多不便,包括交通、教学资源,甚至是学生的学习环境都与城市天差地别。肖恩表示,在这里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举例,在一班大约26位学生的班级当中,仅有2位学生能够识字及阅读,而这显示了巨大的差异,同时也曝露了内陆学校偏低的识字率问题。识字率偏低的问题促使教师更需要加强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在偏远的内陆地区,教师要获得相应的教学资源也不简单。 “如果要购买任何东西,你需要驾驶至少1个小时的车程才可以到达最靠近的市镇。”肖恩补充说道,一个小时到达市镇还是在有汽车的情况下,若是以学生返家的情况来说的话,他们还需要搭乘至少45分钟至1个小时的船才能到达学校,因此学生仅有在长假的时候才会回家。他还说,若碰上雨季,那些学生根本无法上学,而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地理与天气双重挑战”。 教学里的奇幻冒险事件 与自然共存是内陆学校的特征之一,而巴农国小位于雨林深处,若说先前提到的地理和天气还不足以构成威胁的话,那么在校的教师与学生还必须应付一些不速之客。 他透露,在学校范围内见到大象和蛇类是常见的事,这些动物也会造成破坏,比如大象时常会拉坏学校的水管,造成校方需时常维修。但这只是普遍的日常,较为可怕的是去年在学校范围内发现老虎的踪迹。 “这里有些老师包括我在内都是住在学校的,而我们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也需要兼顾住校学生的安全。为了提防老虎再次来袭,我们每晚都要检查是否已经锁好门,并且备好闪光灯和球炮,以防再有老虎出现。” 切身体会的教学模式 面对识字量极少的学生时,不禁会让人疑惑:这样的学生应该如何教导?肖恩表示,遇到这样的问题时,首先要考量的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法。他时常会和学校的资深老师交流、讨论,尝试一起讨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像是做科学实验、在教室“模拟场景教学”,都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学习的乐趣。他分享,在教学“海边”这一主题时,有位学生便非常好奇海滩是怎么样的,这一提问无疑让他为之震撼。 “当学生这样问我的时候,我有些惊讶,因为在城市甚至在乡下的学生都至少会知道海滩或者去过海边,但这里大部分的学生连去城镇都是一种奢望,更遑论去海边。” 于是,肖恩回到自己的家乡——槟城,从那里将海滩上的沙子以及海水带回学校,重建一个小小的海滩,让学生能够体验在海滩边的感觉。 “教学有关海滩或海边的知识时,若学生没有海滩的概念,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将知识相互串联起来,这样的话又能怎么期待学生会明白呢?”肖恩解释道。 除了模拟海滩,肖恩也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包括大学的环境、同学、友人等等,这是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大学的概念,甚至在中五毕业之后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往何处去发展,而这些事物都是他分享的教学光影。 备课中合作学习 当然,肖恩模拟的另一个场景便是装扮成机长,带领学生“搭乘飞机”,而这是源于学生对他如何飞行至沙巴感到好奇,因而促成了这一场关于飞行的模拟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飞出窗外,通过模拟的方式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精彩的课堂源于教师的备课内容。肖恩在备课时难免需要花上1至2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他始终贯彻合作学习的模式,因而在模拟教学的备课过程中,他总会安排几位学生加入到教师的备课工作中,这除了能够很快地完成模拟教学的现场之外,更是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协作能力。 消除大众对原住民的偏见 虽然备课过程相当消耗时间,但这样教学的方式亦是为了消除大部分人对原住民的偏见,像是“学生今天学了明天忘”、懒惰等等负面的标签正是肖恩想要摒除的。而消除这一偏见之前,需让学生能够更有自信地面对学习、面对自己。 在教学的这两年,肖恩曾带领学生参与县内的“水火箭制作比赛”,并且是唯一一间原住民学校,还获得了第4名的佳绩。不仅如此,他今年也有幸带领两位学生去到印度孟买参与全球领袖高峰会(Leadership Summit)。在这场活动的组别活动中,他的学生虽然无法非常流利地说英文,但这却无法阻止他们想要分享的欲望,这让肖恩对他们感到无比骄傲,也让肖恩看到他们的蜕变。这两年的教学也渐渐驱散了他们一直以来堆积的负面情绪。 消除偏见的教学精神也延伸至学生家长。对于一般人而言,原住民家长往往不在乎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不关心自己孩子的成绩,而是不理解关心的方式。肖恩继续分享说,原住民家长大部分并未受到学校的正统教育,但他们却一直坚持要将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这样的行为难道就不能证明他们对学校、对学习的一种支持和信念吗?肖恩如是表示。 秉持教育者精神 (Jiwa Pendidik)──对学生付出真心 肖恩对未来的教师或教育者也留下了一些鼓励的话,“身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且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真心,若教育者对学生付出足够的真心,学生必然会回报给你不同的东西。” 肖恩最后也补充,“我们之所以会站在这里,也正是因为过去那些教育者的鼓励,从而才会有我们的出现。因此,我们能做的便是持续鼓励更多的学生,而当那些加入到教育者行列的学生往回看时,必然会感激你当时候那一次又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鼓励。” 更多【新教育】: 克服阅读困难 自学者在舞台发光 建筑测量师 为楼宇把脉的医生 我国第一位女法医牙医诺哈雅蒂查化/ 一颗牙齿 成破案关键
1月前
2020年5月,当瘟疫席卷全球时,教学在匆忙地转向线上。我的第一批广告学新生,刚刚步入大学,就突然置身于虚拟课堂中。目睹他们从应对线上学习的复杂,到即将步入社会的整个过程,我感到无比自豪。 这些走上舞台领取学位的学生,展现了非凡的韧性、适应能力和决心,不仅是他们生活中的里程碑,也是我教育职业生涯中的亮点。 当疫情暴发时,世界陷入了一片不确定的漩涡,日常生活被颠覆,被迫适应新的常态。对学生和身为讲师的我来说,转向完全虚拟的学习环境,意味着面对无数挑战,从技术难题到缺乏面对面的互动,这些对教育体验至关重要。然而,学生迎难而上,每天都以坚韧态度激励我拥抱虚拟环境。 尽管我们之间有距离,却建立了与面对面互动一样坚固和持久的联系。正是在这些不确定的时刻,学生成为了我的支柱,激励我坚持不懈,努力成为更有同理心、具韧性的教育者。 疫情带来的经验与教训将伴随一生 他们大学生涯中的一个亮点,是赢得了备受瞩目的“Student Kancils x sCOOLER奖”。该奖项是在地球日庆祝活动期间,因可持续发展项目而获得的。这一荣誉不仅反映了卓越的学术表现,还体现了他们对世界影响力的认知。 Z世代尽管经常被误解,也可以像老一辈一样坚韧和强大。他们在课堂上、工作中,乃至生活的每个方面面临考验;在项目和活动中遇到各种障碍,却从未放弃,以决心和勇气战胜挑战。他们的创造力,证明了他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脱颖而出。 这一代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不确定,让他们变得坚强,为未来做好准备。韧性是性格的见证,从疫情到后疫情世界给他们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将伴随他们一生。 告别教育旅程 迎向世界 记得第一次在校园见到他们,是在两年的虚拟课堂之后。我的心跳加速,就像第一次约会一样。当打开教室门,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都戴着口罩,包括我自己,仍然对疫情保持警惕。 4年之后的今天,当5月26日庆祝他们的成就时,我感到既兴奋又激动。这次庆祝不仅是告别,更是对我们之间共同经历的致敬。在完全虚拟环境中开始教育旅程的学生,已经成长为自信、能干的专业人士,准备迎向世界。 如果能给他们一个建议,那就是始终坚持他们生活的支柱。对我来说,这个支柱是我对上帝的信仰,我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支柱,能引导他们度过人生的挑战。 我希望他们勇敢、坚韧、有爱心、正直、专业、富有同理心和智慧地走向社会。 在向这群学生告别时,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乐观。相信他们凭借学到的经验和教训,将会在世界上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我想起了儿童绘本中一句总是带给我平静和保证的名言,致我亲爱的学生: “你有头脑在脑袋里。你有鞋在脚上。你可以选择任何方向。”——苏斯博士,《你能去的地方!》 更多【新教育】: 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之夺金梦 建筑测量师 为楼宇把脉的医生 我国第一位女法医牙医诺哈雅蒂查化/ 一颗牙齿 成破案关键
1月前
90年代上中学时第一次在历史教科书内得知尼亚洞穴(Niah)是我国一处重要的史前人类考古遗址。在这里曾经发现全马最古老的人类骨骼遗骸——4万5000年的尼亚古人。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向往有一天可以从事与尼亚有关的考古研究工作。 2019年加入砂拉越博物馆院区计划后,不仅让我有幸参与婆罗洲文化博物馆史前考古展厅展示内容的设定和布置,更难能可贵的是我终于有机会实现当年的梦想,能够详细研究砂博物馆馆藏内的尼亚遗址动物遗骸。 上百万件骨骼标本从何着手? 砂博物馆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协同本地和外国学者一同发掘和研究尼亚洞考古遗址。国内外的研究人员现今依然延续对该地的野外发掘工作。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尼亚洞穴是我国以及婆罗洲史前考古遗址中最历久不衰的其中一个研究地点。经过多次田野考古活动所发掘出来的各类史前文物,古人类和动植物遗骸也不计其数。仅动物遗骸一项,其保守估计就有上百万件标本之多。 刚接此研究项目时心里着实有点忐忑。院区计划规定所有研究人员必须在1年时间内完成研究并提呈有关的研究结果。我心里琢磨着上百万件的骨骼标本要从何开始着手呢?这还不是最大的难以逾越的挑战。更让我担忧的是,这些丰富多样的动物考古材料在多年来经过好几代科研人员的细心筛选研究后,我还能在他们所取得的卓越研究成果之上做出哪些成绩呢?这一丝忧虑,转瞬即逝;眼前有上百万件骨头等着我去整理,哪还有闲余时间让我多加烦恼。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吧。 经过一段适应期后,决定把主要研究对象放在尼亚考古遗址内发现的红毛猩猩和其他猿猴类的骨骼标本。这些都是当地远古人类狩猎捕食后丢弃的食物残渣,细心研究后可能可以让我们对史前人类的狩猎和饮食习惯有所了解。研究的大方向一确定,心里就比较踏实了。 工作台旁的兴度教象头神石像 工作日的每个早晨在临近的小咖啡店品尝过著名的“鸦片咖啡”后,就步行至位于砂博物馆老馆对面的自然博物馆。考古部门的馆藏就贮存在该建筑物二楼的仓库内。这里就是我日常整理尼亚洞穴动物骨骼的工作室。 仓库内放有约二十几个架子,每个架子在其横隔上都工工整整地排放着大小不一的存放有标本的木制和纸皮箱子。其内收有自考古遗址内发掘出的各类史前石器,陶瓷碎片,珠子饰物等陪葬品,还包括古人类和其他动物骨骼样本。此外,这里还收藏了不少与砂考古有关的各类历史档案文件和照片。在我工作台旁就放着一尊于1921年在林梦省发现的兴度教象头神石像(图三)。每每在踏入工作室,还未开始研究工作前都不忘双手合十于额前,朝石像膜拜以表恭敬。 重大标本的再度发现 2019年6月18日,我如常地前往工作室。这一看似普通的工作日,后来却见证了一个重大标本的再度发现。这是我在砂研究工作中取得的一个突破点,也可说是最为沾沾自喜的一个科研发现。 当天早晨决定查看一个透明塑料标本袋内的物件。包裹标本的棉花团已呈泛黄斑驳状,估计这一标本已经多年无人查看。 打开一看,顿时惊呆了! 这是个动物的牙齿标本,个体不大,可安放于一正常成人掌心之中。可是其外部形态特征却异常明显,无疑是亚洲象一颗颊齿的残端部分。质地脆弱,稍不谨慎,周边结构极易散落,所以也绝对不是近现代动物留下的遗骸。标本袋内还发现有当年发掘时的记录标签。一看标签内容,该标本的发现历史和地点位置即一目了然,一切存疑都消散无影:尼亚洞,发掘坑X/VI,发现日期 1958年4月23日。 在尼亚洞内曾发现有多种大大小小的史前动物遗骸,唯独亚洲象还是首次发现。 此外,这一标本的另一特别之处,即它是一个被历史遗忘掉长达一甲子之久的重要科学,却在非常偶然的机缘下让我再度发现。仅这两点就足以让我雀跃万分。 几位曾经深度研究过尼亚洞动物遗骸的前辈,在知道这一发现后不仅大为惊讶,也倍感高兴,因为尼亚洞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再度有重要的进展。这看似不怎么起眼的标本也是目前为止整个婆罗洲内唯一一个在考古遗址内发现的史前大象遗骸,足以让人反思亚洲象在这岛屿上的起源和演化。这一发现同时也表明前人所采集的原始材料在现今依然是有其科学研究价值,所以应该加强对这些动物考古标本的专业化保管和鼓励国人多加研究以增进我们对于我国史前史的认识。 尼亚古象的发现在学者脑里激起一系列的疑问:它和伙伴们是如何消失于砂拉越史前丛林?它们是现生婆罗洲亚洲象的直系祖先吗?远古猎人烈士又是如何逮捕尼亚古象?尼亚洞考古遗址到底还隐藏着哪些待人发掘的秘密呢? 这些疑惑,现阶段我都无法解答。可是,我心底一直觉得尼亚古象的二度被发现是象头神对我的一种眷顾和恩赐。 更多【新教育】: 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之夺金梦 建筑测量师 为楼宇把脉的医生 我国第一位女法医牙医诺哈雅蒂查化/ 一颗牙齿 成破案关键
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