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李系德
VIP文
李系德/唱游课 手势动作配合歌词
小学上唱游课前,都由几个较高大的同学合力把一架风琴扛抬进教室,让老师弹琴伴奏教我们唱歌。“唱游”应是指唱歌和游戏,但我们只是清一色唱歌,没在课堂玩过什么游戏,当然也没有韩国那种可怖的“鱿鱼游戏”……
3天前
VIP文
读家
【2024读家选书(上):文学类】《活力副刊》编辑室选书,来了!
编按:希望本期的“偏见选书”,可以让你窥探活力副刊编辑室的阅读偏好,并从中得到灵感,选出你自己的私房选书哦。 【读家】2024年度选书完整名单(十大文学类) 1.冰谷《荒野惊奇:冰谷自传II》,有人 2.方肯《装死的人不穿鞋》,有人 3.牛油小生《写给未来情人的足球指南》,有人 4.林健文《air》,有人 5.陈志鸿《昔日儿童皆长大:槟岛乔治市男孩的故事》,有人 6.李系德《隆情岁月》,有人 7.梅淑贞《梅淑贞文选》(共7本),有人 8.马尼尼为《故乡无用》,新经典文化 9.黄龙坤《梦熊》,季风带 10.海凡《落香》,季风带 相关文章: 【2024读家选书(中):非文学类】《活力副刊》编辑室选书,来了! 【2024读家选书(下):印象篇】 ❶“地方性”再发现 ❷变变变 ❸流散、回溯
6天前
读家
VIP文
李系德/蛋壳制不倒翁 织毛线锁纽门
如今最拿手织冷衫的大男人,相信是在奥运赢得多面金银铜牌的英国“跳水王子”Tom Daley,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为同性丈夫编织“温暖牌”毛衣,正是:“王子手中线,夫郎身上衣;临场密密织,暖意常常思……
2星期前
VIP文
VIP文
李系德/鸡精瓶装颜料 折纸球吹到胀
小学时最喜欢上图工课,可以轻轻松松画图画和学做手工。一年级最早用的美术工具是彩色铅笔,有12支不同的颜色,整排装在一个硬纸盒里,盒上印着一艘帆船,帆船上空的天上挂着个弯弯的月亮,还有鸡乸咁大只字“LUNA”,当时还不知这是拉丁文月亮女神的名字……
3星期前
VIP文
VIP文
李系德/小学英文入门 教人准备孭镬?
在我们那久远的年代,小学三年级才初次上英文课。记得第一部英文入门课本,插图以黑色和橘红色双色印刷,第一课画着一个戴尖顶圆形农夫笠帽的男人,手拿一个有柄平底镬,课文只得简短几句:“A man. A pan. A man and a pan. A pan and a man.……
4星期前
VIP文
VIP文
李系德/小学历史课 听尽伟人故事
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遭人“笃背脊”的伟人,比起被母亲在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的岳飞还早了1200年。凯撒在元老院遭“二五仔”布鲁图斯率众在背后插刀行刺,身中23刀……
4星期前
VIP文
VIP文
李系德 | 还记得1干冬=4朱柏吗?
几十年前的算术课本,还教我们计算量米容器干冬(gantang)和朱柏(cupak)的容量,不知有谁还记得1干冬等于4朱柏?这些旧容器现在好像没有人用了。年轻人都不懂干冬和朱柏是什么…… 现在华小的数学课,在五六十年代的名称叫算术,当时其他科目还有公民、卫生、自然、地理等(后来各别改名为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科学、地方研究)。我们一年级还未开始学马来文,那部“国语”课本竟然就是华文!(假如现在的极端份子知道曾有此事,也许会翻旧账吵到拆天!)在更早的年代,还有一科专教小学生写信的“尺牍”。 我们上算术课要死背死记一些计量单位的公式,重量方面,1磅等于16安士,1斤等于16両。那时许冠杰那首〈半斤八两〉还未诞生,我在班上担任班长,却被同学唱一首粤语童谣来逗弄取笑:“班长班长,一斤十二两,咸菜炒猪肠!”我没吃过咸菜炒猪肠这道小菜,不知炒的是猪大肠还是粉肠? 昔日我们量体重是用磅来计算的,完全没有接触过1公斤等于1000克这个概念,如果说体重200磅,就知道是个大肥佬或大肥婆了!计算长度方面,小学时期最熟悉的是:1英尺等于12英寸,3英尺等于1码。我妈妈去布庄买布做衣服,都是以码计算的。 后来大马从英尺和英寸逐渐变成改用公制的公尺和公分,我们看香港电影时,学会形容一个人很嚣张狂傲,就说他好“寸”,还有一个特别名词,叫他“二点五四”,由于1英寸等于2.54公分,所以“二点五四”就代表“寸”! [vip_content_start] 国内用惯英尺和英寸的老派人,对公尺和公分的概念有时仍不是很清晰。假如说一个女人的三围是36-24-36(以英寸计算),一般“麻甩佬”马上就清楚这是一个身材曲线玲珑的小姐,但若改用公分计算,说成91.5-61-91.5,就概念模糊了! 房屋面积方面,如果说1000方尺,大家立时明瞭到底有多大,但若化为平方公尺来说,脑里便一片茫然,不知其大小了。这就像我少年时期看一些台湾作家(包括刚传出轻生逝世噩耗的琼瑶)的小说,常说房间有多少个榻榻米那么大,顿时脑筋混乱,不知6个或8个榻榻米到底是多大?原来榻榻米(tatami)是日式房屋中铺垫在地板上的厚草席,台湾人被日本统治50年,所以习惯上把榻榻米用作估量房间宽窄的单位。如今台湾屋宇的面积是以坪来计算,这也是源自日本传统计量系统,我却毫无概念一坪究竟有多大。幸好我们只被日本蝗军占领过三年零八个月那么短,不然如今发展商促销新建洋房的广告,或许也弃“square feet”而改用“坪”了! 几十年前的算术课本,还教我们计算量米容器干冬(gantang)和朱柏(cupak)的容量,不知有谁还记得1干冬等于4朱柏?这些旧容器现在好像没有人用了。年轻人都不懂干冬和朱柏是什么,可能以为说的是槟城的牛干冬街,以及最近卖座电影《破·地狱》里演许冠文儿子的演员朱柏康(即改信耶稣被指欺师灭祖的喃呒佬)。中国人用升和斗来量米,10升等于1斗。没有多余粮食而每天一升一斗买米吃的百姓叫升斗小民,在以前的马来亚是否该叫“干冬朱柏小民”呢?
1月前
VIP文
读家
王晋恒 / 纸页留影,大城小镇的时光印记
你对故乡有怎样的记忆?是充满市井人情的小巷、儿时嬉戏的老街?《昔日儿童皆长大》、《隆情岁月》、《温暖琐碎生活在南边》,从不同角落勾勒出地方书写的独特风貌。就让我们在这篇文章里,跟着3位作家的笔触,重温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们的故乡故事。 逛书局看见陈志鸿的《昔日儿童皆长大》(以下简称《昔日》)、李系德的《隆情岁月》与蔡兴隆的《温暖琐碎生活在南边》(以下简称《南边》)齐整并列,势成北马、中马、南马三地的在地书写。除了地方特色、风土民情,由于作者出生时代相异,读者亦能借他们的书写重温这些地方的往日掠影。 陈志鸿的《昔日》围绕“童年,家族,乔治市”而写,自传性质较强,以故乡乔治市作为据点,梳理自我与家庭史,带我们见证上个世纪的华人,大都出生在大家庭,作者谓之:“那是一张编得太紧密的家族邻里关系,到处碰见亲戚,到处都是监视。”这类亲戚间品头论足的氛围,曾让作者活得十分压抑。篇幅颇长的家族书写,同时聚焦了父母之间的可爱互动、与亲生哥哥关系不亲的原因、及至其他亲戚的生命佚事。 《隆情岁月》的作者李系德出生于1951年,以白描手法重塑记忆中的吉隆坡,那些地方同样热热闹闹——比如作者出生的榕明茶室楼上,那里“‘七十二家房客’般有许多板房,房客各有一些花样百出的怪异行为”;小小单位蕉赖路522B曾经围聚着他与一众媒体人,聊天吹水听歌打麻将;圣淘沙花园公寓,是作者与聚少离多的大姐相聚话旧的所在。 《南边》的地方书写企图没有前述两本来得强,它所回顾的时态,也相对近期。蔡兴隆,人称蔡老板,在居銮经营On The Road Café,定期举办文艺活动,给地方捎来文学星光。蔡老板建构文学上的居銮,〈小城之心〉回忆起这方水土曾经是黄锦树、廖宏强、锺怡雯的发迹之地。他笔下的On The Road Café富有人气,洋溢文人风采,一如其同乡学弟谢明成笑言,这家café,因为曾接引李永平、黎紫书、曾翎龙、龚万辉、许裕全等大咖文人,就快成为“龙门客栈”。 ◢镌刻地方的繁荣与变迁 心理学有个奇妙现象名曰“门口效应”(The Doorway Effect),当我们穿过门口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会突然忘记了原本想做的事情。大脑根据情境来对记忆进行分区,反过来说,空间替我们记住了一段回忆。 《隆情岁月》的吉隆坡在岁月辗转中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书中谈起很多地方轶事,读者通过李系德的追忆,了解Desa Petaling缘何取名大城堡、Jalan Hang Lekir原名为Cecil Street、苏丹街附近的鬼仔巷、榴梿巷、烟铲巷等小巷的历史背景……齐克果:“生命要往前看,却要向后才能理解。”当我们理所当然地穿梭今时今日雪隆区的大街小巷,这一本书能让我们慢下步伐,从层层掩映的历史迷雾中,照见隆城的旧日光彩。 当然所谓的过去,也不尽然只是光彩而已。李系德拾忆五一三那一夜,半山芭的大华戏院正播放着《负心的人》,而他则到金华戏院看《窗》,书中以第一人称记载当年的险象环生:“戏还未放映完戏院就开门放所有的观众出去了,我还蒙查查,不知大马发生了种族冲突暴乱,失魂落魄随着人群乱闯赶回家去。走到半路,就听到身后响起连串机关枪声!真的是险死还生,执番条命!”作者也耳闻当夜,他的嫂嫂娘家所有人都逃到默迪卡体育场的看台避难,而嫂嫂妹夫还在逃命路上遇见暴徒翻车烧车,所幸求救镇暴队才捡回一条命。全书写得不多,但这些记叙无疑是历史的证言之一。 那些被时代淘汰,被今人遗忘名字的旧地,通过作者的文字逐一回归鲜明。套一句作者的话来说:“五十年来的沧海桑田变化,简直变到连佢阿妈都不认得出了!”曾在网上看过一系列摄影作品,将不同时代,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角度的相片,通过技术加工、重叠,起到古今对照的效果。如果以这种形象思维阅读《隆情岁月》,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IKEA与MyTown是Cochrane Road School未搬迁前的原址;星光熠熠的Pavilion以前是广艺戏院(戏院的英语招牌正好也是Pavilion);Concorde Hotel原名是Merlin Hotel,改名后竟然迎来天王巨星迈克·杰克逊;半山芭监狱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壁画,从高处可以摄得男囚犯露天集体洗澡的“肉照”,如今监狱成为LaLaport购物广场,李系德笑称——会不会有“阴魂不散”的隐忧呢? 镜头转向北马,陈志鸿又是如何在《昔日》描述岛上的往日景象呢? 善于写生的陈志鸿,通过仿若细笔画的笔触,重新布置记忆现场,让读者重回岛上那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战前老屋—— 那老印务厂是屋身深长的战前老店屋,屋里有一条乍看显得陡峭的长梯,却又充满仁慈的考量,中间设有仿佛休息站的平台,让人可以稍微停步一下,再爬未竟的梯程。手沿着楼梯扶手上去,一路都是精致的宝藏栏杆,到了楼上的L字栏杆,都还不忘应该坚持着一份庄重典雅。楼上共有三四间房间,他们只用挂有布帘的一房,一个安有一张单人沙发跟一张双人沙发的小偏厅。跨过屋尾一道门槛,那是有遮棚的阳台,附有厕所浴室,还有一个小厨房,里边有一张原形云石饭桌(这是后来记忆才补上的物件),她去世的16年后,我造访于姨婆家惊见古雅的一桌,就听她马上说,这是从姨婆家搬过来的。 ◢浓郁喧闹的市井气息 学者杨彩杰为香港作家黄可伟《伪双城绘图志》写的序中提到:“时代步伐下,人和事不可避免地急速转变,甚至消失,用怀旧把这些消逝之物放置在记忆之中,这可以是一种抵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记忆,就是一种抵抗。而且,怀旧不仅仅是记住了那些消逝之物,它还让人们从过去之中汲取温暖而坚强的人性力量,以此作为对城市文明及其衍生出来的价值观之反拨。” 在地书写的意义之一,便是通过成长经验与环境的紧密扣连,让未来读者想像往日的生活场景。 《昔日》回顾了许多在地事件,比如1983年光大失火;同时也聊到从前的社会风气。作者形容,80年代的槟岛,毒品与私会党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前,在德顺律的童年,我妈喊了一声,快关窗关门,即知外头又是私会党械斗了。风雨过后,可以开门验收街上车窗被砸碎多少。” 〈一日五餐的市民〉则生动刻画槟岛的美食文化——一个T字路口,往右转有咖喱面、炒粿条、曼煎糕;左转则有炒果角与粿条汤。作者以古鉴今,对庶民文化的改变提出观察,认为以前一条街就能承载一个人所有的生活需求,如今的社会则是“将家居工作购物三分化,让自己在不同时段出现在不同空间里边”,所以人们需要一直开车,少了童年的市井气息。 这3本书的作者当中,以李系德的资历最老,我们从他的分享中回到上个世纪,窥探首都人的娱乐生活。那年代的电影院公告是用毛笔书写的,而夜总会竟然可以请来邓丽君、梅艳芳、谭咏麟、费玉清等巨星。读到南苑可以观赏脱衣舞,或是看马来舞娘跳Ronggeng舞时,难免要感慨社会风气日趋保守。 George Eliot(乔治·艾略特)曾经写过:“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时与大地共处,我们不可能如此深深爱着这片土地。”书写土地者因为生于斯,长于斯而对一片土地爱得更加深沉,想要穷尽文字之记叙能力,留住一座城。然而,当一条老街被迫让路给发展工程,就像传统文化逐步被肤浅的娱乐消遣所取代,除了回味,我们还能替一个地方展望什么样的未来? 台湾有河book店长曾在槟城的某个讲座说过:“如果你不知道要开怎样的书店,不如先想想你要在哪里开。”一个地方总是需要一家书店的,《南边》的蔡老板经营的正是这等文化事业,On The Road Café除了卖蛋糕与咖啡,同时也卖书,举办艺文活动比如“南边有光在居銮”与“居銮起风了”。 人到中年的他开始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如何描述一座和伴侣和孩子日夜生活栖息热爱的小城,也就是在描述我和这世界的关系了。”因此,他的文字承载的,更多是他对目前生活与居銮这座小镇的热爱。他39岁迁回居銮,就是为了“老茶室的小食手艺、新村巴刹的人声鼎沸、各类社区文艺活动的蓬勃”。 他对居銮这座小镇始终保持展望向前的姿态,所以继续深耕这里的文艺气息,以期“让散落四处的星子趁机回来小城一趟呢,回来触碰小城的心灵脉动,或仅仅只是回来向比我们更年轻的孩子们,说一则远方的故事,也行。” ◢我们都背着故乡上路 或许我们都得离开,但正如香港作家叶梓诵读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后所感:“原来不论我们走到哪里,也躲不过这件事,我们总得要从原初的城市出发,总得将她与游经的城市并置,从对比中看出差异,才了解新的城市,新的故乡。”我们终究逃不过家庭,逃不过故乡在我们身上投射的阴影。陈志鸿离乡多年之后感叹:“我终究活在陈家的传统里边,所有的反抗只是迂回的回归。” 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回来,或是敢于回来,因为近乡情怯,无法接受毕生珍爱的旧城终将面目全非。少小离家老大回,故乡成他乡,一切都不一样了,更叫人伤感的是,我们彻底与这片土地断绝连系,就像陈志鸿母亲离岛多年后回到乔治市点了卤面,吃后竟然腹泻。 所以,故乡书写是不是恋乡者凝定旧城风貌的重要手段之一?好似那个由马哈迪1987年埋在The Mall的时光胶囊,一百年后重新挖出来,其中信息对当代的人们还有意义吗?在时光的轮转中,其所回顾的内容会否与现实有所出入? 关于这些问题,想起王盛弘早就写过——我想到记忆,记忆也像雪佛,终究要坍塌,毁灭,消融于无迹,我却用我的文字,不知靡费地为它妆点璎珞,为它打造佛龛,为它起建院寺,到最后,雪佛不见了,只剩下文字,文字取代了雪佛,成为记忆本身。 相关文章: 【马华读立国】王晋恒 / 愤怒的权力 · 复仇的正义 文创新商机/王晋恒(双溪大年)
1月前
读家
VIP文
李系德 | 学校运动会 麻袋竞走传槟榔
“三足跑”又名“二人三足”,由两人搭档组成一队,左边那人的右脚与右边那人的左脚用布条绑扎在一起,互相配合用“三只脚”来跑。千万勿让一个高佬配一个矮仔,不然便像电灯柱挂个老鼠箱,两只不协调的“长短脚”绑在一块,跑起来很易摔到…… 我小时就读的吉隆坡半山芭中华辟智华小,每年3月29日校庆,都举办运动会。可惜学校范围不大,无法像默迪卡体育场那样设下绕场一圈长达400公尺的跑道,只能在满地泥沙的操场举行。一条条笔直的跑道是临时用洒白粉的方式划分而成的,因长度有限,不能进行400公尺或200公尺竞跑,只能跑100公尺。如果是接力赛跑,跑第一棒的选手从起点跑至跑道尽头,其第二棒队友接过棒后就转个方向跑回起点交棒给第三棒的队友,以此类推,碍于“地方浅窄”,这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了。 小学同学林文涛最近在我们的WhatsApp群组分享一张他二年级参加运动会赛跑的旧照片。他手长脚长,跑得特别快;图中可见他领先跑在最前面,轻易赢得第一,其他选手远远被抛在后头。如用赛马术语来形容,就是“胜出几个马位”,不是“只赢一个马鼻”那么接近,更绝非“叮当马头”不相上下。他还代表学校参加雪州南区小学运动会,在个人竞跑和校际接力赛都赢得金牌,堪称“飞毛腿”! [vip_content_start] 每次开运动会,我们都唱一首雄壮好听的〈运动会歌〉:“天气晴和,国旗飘飘,运动会今朝开幕了。游戏舞蹈跳远跳高机械操,赛球赛跑接着还有团体操,观众们忙着定眼瞧。鼓掌声中胜不骄傲败不恼,全体选手再接再厉显英豪,看结局谁能得锦标!” 戴眼镜的斯文老师谢如今上体育课时教我们跳远,跳进前面的沙堆里,他把这项目称为“跳沙池”。(香港有人将意大利时尚名牌“Versace”搞笑译成“滑沙池”,倒像是跳沙池时不慎在沙堆里滑倒了!) 有首粤语童谣唱:“走得快,好世界;走得嚤,冇鼻哥!”广东话“嚤”是动作缓慢的意思,我这个“嚤者”天生不是运动的料,跑得不够快,注定没有“好世界”;跳得不高也不远(不像影星陈思思的丈夫高远),不会步步高升或像“三级跳”那样连升三级,未够水准参加正规竞赛项目,只在一些趣怪项目凑凑热闹。 “三足跑”又名“二人三足”,由两人搭档组成一队,左边那人的右脚与右边那人的左脚用布条绑扎在一起,互相配合用“三只脚”来跑。千万勿让一个高佬配一个矮仔,不然便像电灯柱挂个老鼠箱,两只不协调的“长短脚”绑在一块,跑起来很易摔到“一仆一碌”! 至于传槟榔接力竞走,学生手持汤匙,上面装载着一枚槟榔,跑到下一个接棒的队友处,把汤匙上的槟榔倒进对方的汤匙上,让他接力跑。槟榔绝对不能跌下地,免得捡拾时拖慢速度又被扣分!另一种麻包袋接力竞走,选手整个人套进一个大麻袋里,两手抓紧麻包袋口的左右两侧迈步开跑。麻袋里空间不大,限制了两脚挪动的步伐,若跑得太快,就会被绊倒仆崩个鼻!跑到下一个队友处,自己便从麻袋跳出来,让他套进麻袋里接跑第二棒。有一年我参加麻袋接力赛,我们那队跑得第三名,衰衰哋都攞番个奖,聊以自慰!
2月前
VIP文
VIP文
李系德 | 麻鹰捉鸡仔 狼先生什么时候?
我们也常玩“麻鹰捉鸡仔”,由一名小孩扮演鸡乸,张开双手挡在前面,保护躲在其身后充当鸡仔的几个小孩,头一只鸡仔抓扯着鸡乸的衣服后面,其他鸡仔则照样抓扯前面那人的衫尾,一个接一个,排成一行。麻鹰千方百计要越过鸡乸双臂的阻拦,鸡乸往左右跑动时身后那行列的鸡仔也跟着摇摇摆摆左闪右窜…… 小学时期玩的集体游戏中,有一种叫“伦敦桥”。由两个小孩面对面站立,举高双手互相扣握,搭成一座桥拱,其他小孩一个一个从桥拱下钻过去,钻完还连续绕圈再钻。那两人则唱着英语儿歌:“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唱完最后一句,就突然把双手套下,刚好钻过被套中的那个小孩,便是输家。如果那真的是伦敦桥塌下,可能被压到变屎酱了! 我们也常玩“麻鹰捉鸡仔”,这游戏由一名小孩扮演鸡乸,张开双手挡在前面,保护躲在其身后充当鸡仔的几个小孩,头一只鸡仔抓扯着鸡乸的衣服后面,其他鸡仔则照样抓扯前面那人的衫尾,一个接一个,排成一行。麻鹰千方百计要越过鸡乸双臂的阻拦,鸡乸往左右跑动时身后那行列的鸡仔也跟着摇摇摆摆左闪右窜,大家笑闹成一团。有个身躯高大的女同学经常做鸡乸,可幸没有因而被冠上“恶鸡乸”、“伥鸡乸”或“霸王鸡乸”的外号! 香港有一种儿童游戏叫“红绿灯”,就跟我们儿时在本地玩的“A-E-I-O-U”一样。一名小孩在前面慢步走,后面一群小孩跟着,前面的小孩念一句“A-E-I-O-U”,一念完就立时转过头来,他身后那群人便必须全身静止不动,像武侠小说里的人物被点了穴道一样,谁要是来不及停步,被发现还在走动着,便算输掉,改由他来喊“A-E-I-O-U”,然后抓人。 [vip_content_start] 与这游戏类似的另一版本,叫“狼先生,什么时候?”前面领头走那个小孩扮演“狼先生”,后面亦步亦趋跟着走的那群小孩用华语齐声问:“狼先生,什么时候?”这狼先生转过头来回答:“一点钟。”(以前负责报时的通常是从古老大钟的小木门冒出来“咕咕”声叫的模型布谷鸟,怎么换成大坏狼啦?)第二次、第三次被问时,狼先生可能答“三点钟”或“四点钟”,最后他答:“七点钟,吃晚餐的时候!”随即转过身来追逐捉人,大家吓得鸡飞狗走拼命跑,免得被抓到成为狼先生的晚餐! 念小学四年级时,有次下课我们一群同学在学校的花园里玩这游戏,当狼先生转身要捉人时,外号“烧猪”的萧开志太过惊青腾鸡,惊惶逃跑之下不小心将另一同学黄国强推得跌倒坐在一个花盆上,把花盆压破了,幸好没被碎片割伤,过后我们被老师骂了一顿!我一生至少认识4个黄国强,其他三人是编辑、广播员及牧师,可见这名字多么普遍,街上一个招牌掉下来,说不定会压到几个黄国强!萧开志后来成了吉隆坡中华独中的英文老师,也是我们“人间诗社”的一员,不幸于1997年车祸辞世,永远怀念他! 80年代有一部Michelle Pfeiffer和Rutger Hauer主演的奇幻电影《鹰狼传奇》(Ladyhawke),不期然使我联想起“麻鹰捉鸡仔”与“狼先生”。那时却没有人想到把这两个游戏综合起来玩,让两大邪恶主角结盟合作,由狼先生去抓鸡乸当晚餐,那麻鹰就可肆无忌惮地捉鸡仔了!
2月前
VIP文
VIP文
李系德 | “摸盲公”与“搞柄柄”
“摸盲公”游戏,经过猜拳,猜输的小孩充当“盲公”,从裤袋取出四方形手帕,对折成三角形,再折几下确保够厚不会透视,便用来绑在头上蒙住双眼。大家扶着盲公带他旋转几圈,各人就四处散开,让盲公开始伸出双手乱摸去抓人…… 小时候和街坊小朋友及同学玩过不少集体游戏,在五六十年代那个没有手机和电子游戏机的时期,这些不用花钱的游戏就是我们主要的消遣节目了。 有种游戏叫“摸盲公”(香港叫“耍盲鸡”),玩伴经过“啦哩啦揼碰”和“Wan Tu Soong”猜拳后,猜输的小孩就充当“盲公”,从裤袋取出四方形手帕,对折成三角形,再折几下确保够厚不会透视,便用来绑在头上蒙住双眼。大家扶着这盲公带他旋转几个圈,转到“陀陀拧”,晕头转向失去方向感,各人就四处散开,让盲公开始“盲摸摸”的伸出双手乱摸去抓人。玩的地方通常是安全的平地,以免盲公摔倒仆崩个鼻。我们也划定范围,不能躲闪到远远去。哪个孩子最先被抓到,便受罚成为下一个盲公去抓人。 另一个难度更高的玩法,是当盲公抓到一个人后,要摸他的头发和眼耳口鼻,去辨认是哪个小朋友,必得猜对他是谁才算胜出。这使我想起那个“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被摸者假如是光头或戴眼镜的,就很容易因本身特征暴露出身分。(不过我们那年代的小孩,几乎是没有人戴眼镜的,不知是很少人有近视眼或是家长花不起钱为孩子配眼镜?)被摸时假如忍不住笑出声来,被盲公认出其声音,那就自己攞嚟衰了!如今这年代的小朋友要玩“摸盲公”也不方便,因为新一代身上多数没有手帕,只惯于用纸巾,无法拿来蒙住眼睛。 [vip_content_start] 最普遍的捉迷藏游戏,我们在本地广东话叫“搞柄柄”, “柄”有“藏起”的意思,躲藏起来叫“柄埋”;假如恶作剧偷偷藏起某人的眼镜害他瞎找一通,就说“柄埋佢副眼镜”。但在香港,捉迷藏却称“伏匿匿”,带有伏身匿藏之意,粤音读为“仆Lay Lay”;另一说法叫“捉依因”,据说源自“捉依人”的变音。台湾人用华语唤为“躲猫猫”,像动作快速敏捷的猫那样躲藏起来。 “搞柄柄”游戏中,猜拳输掉的小孩成为去找人那个,他把脸孔伏向墙上或树干上,用手揞着眼睛,由“一”数到“一百”,让其他小孩有时间到处躲藏,不过他数数目时,也不用每个数字去数,而可以偷工减料,喊:“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廿五三十……九十五一百!”时间缩短很多。一数完一百声,就到处去寻找匿藏起来的人。有些小孩为了藏身,不惜狷窿狷罅,甚至不顾卫生藏在垃圾桶后面。最早被找到的,下回就由他去找人;最后一个被找到的则成赢家。 万万没想到,过了几十年后,如今我竟然童心未泯,又有机会再玩捉迷藏了。我那个念小学二年级的二孙女,每次放学回来,见我在工作室对着电脑打稿或看版而背向着房门,就会喊一声:“爷爷!”然后飞快匿藏起来,让我上楼下楼跑遍整间屋子各个房间去找她。有时冷不防她从藏身的房门背后突然跳出来“Hoo!”的一声,吓得我哈哈大笑!也许有人会笑我:“几十岁人仲玩?都唔化嘅!”
2月前
VIP文
VIP文
李系德 | 啦哩啦揼碰 食饭唔使餸
我童年时经常和一班小朋友一起玩集体游戏,广东话把“玩”称为“搞”,我们喜欢“搞捉捉”、“搞柄柄”(捉迷藏),还有“摸盲公”、“麻鹰捉鸡仔”等。所谓“搞捉捉”,就是玩“兵捉贼”的游戏,先猜拳分派由谁人做兵或做贼…… 小孩子的天性是贪玩的,许冠杰的歌仔〈最紧要好玩〉就唱尽各种有趣的玩乐方式,但歌词中的“乘坐穿梭机打个空翻,云雾里绑起双脚跳栏”却似乎有点失实和犯驳,因为双脚被绑起后,想跳起几吋都难,又怎可能跳栏呢?若不顾后果奋力去跳,恐会像“倒栽葱”般摔到鼻青脸肿! 我童年时经常和一班小朋友一起玩集体游戏,广东话把“玩”称为“搞”,我们喜欢“搞捉捉”、“搞柄柄”(捉迷藏),还有“摸盲公”、“麻鹰捉鸡仔”等。 所谓“搞捉捉”,就是玩“兵捉贼”的游戏,先猜拳分派由谁人做兵或做贼。我在70年代末期看了章国明导演、张国强主演那部著名香港新浪潮电影后,才从其片名知道这游戏在香港叫“点指兵兵”。我们猜拳时,每个小孩伸出竖起拇指的拳头,一只叠一只,上面那只手夹住下面那只的拇指,然后从最上面的手开始向下数,边数边用广东话唱:“点兵兵,又兵兵,点到谁人去做兵!”数到做“兵”那只手,那小孩就被指派做兵。接着再边唱边数:“点贼贼,又贼贼,点到谁人去做贼!”数到做“贼”那只手,那人便做贼。由做兵的去捉做贼的,一个跑,一个追。 [vip_content_start] 另一种更普遍的猜拳方式,是一群小孩围成小圆圈,各人边将手掌伸出翻来覆去边用广东话喊:“啦哩啦揼碰!”每翻手掌一下,就随着节奏喊一声,结果手掌呈正面或反面占少数的几个小孩,就可豁免不用再猜拳,而占多数那几个则继续猜,直至最后剩下两人对决,改为互相以象征“剪刀、石头、布”的手势出拳定胜负。这决胜方式广州话叫“猜呈沉”,本地则叫“WanTu Soong”,可能源自变音的英语+粤语“OneTwo送”,最后一下“送”出去。另一名称是“WanTu 出”,源自 “OneTwo出”,看看“出”什么手势。最终猜拳猜输了的小孩,就负责捉人,追着其他玩伴来捉;谁最先被捉到,便改由他去捉人。 此游戏还有一种进阶版的叫“单脚捉人”,捉人者不能双脚着地奔跑,只能以“金鸡独立”式单脚行动,像“铁拐李”般用一只脚跳着去追人来捉。由于难度颇高,便划定范围,奔跑逃避者不能跑出圈外,否则便算犯规,罚他替代来捉人。单脚捉人者只需用手触拍到逃跑者的身体,便算捉到,而不必真的把对方捉到紧紧。 更有趣的是,我们以“啦哩啦揼碰”方式猜拳时,有时还唱着一首有押韵的广东话童谣:“啦哩啦揼碰,食饭唔使餸;阿妈打我唔痛,阿爸打我奶奶屎忽痛!”这首歌也不知是哪个“仙家”的创作,既搞笑又无厘头。食饭唔使餸就等于没有餸菜而硬啃白饭,太凄惨太折堕了!阿妈打我唔痛,可见这顽皮仔多么“韧皮”!最后一句的“奶奶”,非华语所指的祖母,而是粤语所指的家婆。参与猜拳的全是未成年小童,当中的女童尚未结婚,怎会有家婆?而阿爸打她,又岂会祸延至她的家婆屁股受罪呢?
2月前
VIP文
VIP文
李系德 | 真人版人肉棋子与三国象棋
象棋向来是由两个人对弈的,后来却有人发明了“三国象棋”,让3个人一起玩,棋中的将帅也转变为魏、蜀、吴三国君主,其他棋子与传统象棋无异,只是从两方对阵改为三方混战,各依利害关系互相克制…… 小时候玩过很多棋类游戏,度过欢愉的玩乐童年。陆军棋玩腻了,我们又玩“加码”的海陆空军棋,除了原有的陆军棋子:总司令、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外,海军棋子按战斗力高下排列有:主力舰、巡洋舰、炮舰、驱逐舰、潜水艇,玩法同样是以盲棋相碰,优胜劣败;空军有战斗机和侦察机,陆军还增加了射击敌机的高射炮。总之海陆空大混战,打到七国咁乱,我们也玩到头晕眼花! 国际象棋又名西洋棋,立体棋子塑制得外形精美,看似比较高档,黑白双方各有16只棋子,包括King(王)和Queen(后)各一只,Bishop(象)、Knight(马)、Rook(车)各两只,排在己方第一行;而Pawn(兵)共有8只,排在第二行。 King等于中国象棋的将帅,只能横、直、斜走一格,一被吃掉便全盘输掉玩完!Queen横、直、斜走皆可,格数不限,威力最大,此处王后权力凌驾于国王之上,母仪天下,女人大晒!Bishop只能斜走,Rook只能横走和直走,同是格数不限。Knight可走到6个方格的对角处,即直走两格后再往旁边走一格,就像中国象棋的马行日。Pawn第一步可前进一格或两格,过后只能前进一格,不可后退,永无回头路。这种西洋象棋的玩法十分繁复,特殊走法变幻多多,甚至可以“王车易位”,我们小时并不擅长玩,还很容易“睇漏眼”,让棋子被对方的Knight吃掉,防不胜防! [vip_content_start] 曾看过1973年演员阵容鼎盛的豪华版西片《三剑侠》(The Three Musketeers)上下集,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宫廷里,玩西洋象棋时竟由32名侍从穿上象征各棋子的服饰,听从王室对弈者指挥,在实景巨型棋盘上行走。这种真人版的“人肉象棋”对弈法,的确别开生面,创新构思令观众大开眼界! 华语片也不执输,一样有真人充当棋子上阵的“人肉版中国象棋”,那是楚原在1976年导演的古龙小说武侠片《天涯.明月.刀》,狄龙演的傅红雪,面对强敌手下的“琴棋诗画剑”五大杀手,各别将本身擅长的技艺幻化成攻击性招式。两月前逝世的徐少强饰演的象棋高手顾棋,竟摆出以手下充当棋子的象棋战阵,把车、马、炮、卒转变为真人版具体武器,将棋局化作真实战场,创意堪称一绝!(顺带一提:“琴棋诗画剑”五大杀手之一俞琴的扮演者李丽丽,甫于数天前不幸病逝。) 象棋向来是由两个人对弈的,后来却有人发明了“三国象棋”,让3个人一起玩,棋中的将帅也转变为魏、蜀、吴三国君主,其他棋子与传统象棋无异,只是从两方对阵改为三方混战,各依利害关系互相克制。例如蜀军的炮移向正中路,可以同时轰击魏军和吴军的君主,后两方须按行走次序阻挡或躲闪化解危机。这种三国象棋相当复杂,三方混战起来局面也非常混乱,难以左右兼顾,可能因此难以流行。正是: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人对弈,匪夷所思!
2月前
VIP文
VIP文
李系德 | 棋王争胜之歌与象棋诗谜
以《棋王》为名的名家小说有两部,台湾张系国写的是五子棋,中国大陆锺阿城写的是中国象棋。其实我也认识一名棋王,童年在吉隆坡半山芭乐园区读小学下午班时,上学或放学常帮衬学校附近的小贩阿伯喝一碗透心凉的凉粉雪,原来他是赢得全国象棋赛冠军的棋王侯九…… 以《棋王》为名的名家小说有两部,台湾张系国写的是五子棋,中国大陆锺阿城写的是中国象棋。其实我也认识一名棋王,童年在吉隆坡半山芭乐园区读小学下午班时,上学或放学常帮衬学校附近的小贩阿伯喝一碗透心凉的凉粉雪,原来他就是赢得全国象棋赛冠军的棋王侯九。可惜我捉到鹿都唔识脱角,只顾看他表演小戏法逗我们小顾客开心,而不会趁机向他讨教几道杀棋绝招,所以我的象棋技术只停留在“棋屎”级数。 弈棋的广东话叫“捉棋”,那时有一首香港谐星郑君绵与马来亚歌手马仔合唱的粤语谐趣小曲〈棋王争第一〉,描述两名棋手“捉棋”时斗嘴,曲调取自李大傻讲古节目的粤乐〈旱天雷〉(“边个话我傻”),有趣的骂战歌词我大致还记得:“(郑)捉过系你赢,我请你食粉果;不过系我赢呢赢呢你输又如何?(马)两家对敌全咪求人助,若然你胜我,请你食烧鹅喺啦!(郑)我用边炮出马,(马)把象上嚟拦阻,(郑)我督卒过!(马)我回马就捉,你仲有唔衰?食你中卒又如何!(郑)我有全胜办法点怕你食我?双车一炮就快包抄过咯㖞!(马)上象上象,(郑)喂,过河过河!点会咁捉?(马)只象肚饿,乜都吔啊,你嬲得几多多唧?” 我最早就是听到这首歌里各棋子的走法,而对象棋有初步认识,知道马仔出茅招“飞象过河”是违规的。但即使耍赖皮让象过了河,其杀伤力也不大,象只能行田,其路线无法进入敌方的九宫,根本不能吃人家的将帅!若硬要如此“不按棋理出棋”,车也可以行田了,可强词夺理解释为那是农药喷洒车或农作物收割车! [vip_content_start] 当年我父亲每星期都买一本《今日世界》杂志回来,里面有一个象棋专栏,先后由香港棋王李志海和台湾棋王李天华主持,以一个残局图谱,教导读者如何一步步杀棋的着法。我从这里学会看棋谱,棋盘共有9条直线,从右至左每一条线依次由“一”至“九”的数字为名。开局时右边的炮移去中路打敌方的中卒,着法叫“炮二平五”;左边的马出闸行日,叫“马八进七”。敌方依其从右至左线条的号码,则用阿拉伯数字由“1”至“9”予以区分。 记得某期《今日世界》有一幅图画,画着日落西山的背景,一名带着斧头的古装樵夫与对手弈棋,图边配上一首反映图中景物的七言绝句诗谜:“可怜暮日沉沉落,半局残棋未乐观;纵使斧斤犹不烂,欲和无口鬦无门。”要读者猜一个国际城市名。 原来这是“拆字格”诗谜:第一句把“暮”字下面的“日”去掉,剩下“莫”;第二句只取“棋”字一半的“其”,第三句从“斧”字取出“斤”,“其”与“斤”合成“斯”;第四句“和”字无口剩下“禾”,“鬦”字无门剩下“斗”,“禾”与“斗”合成“科”;所以谜底是“莫斯科”!这诗谜暗藏玄机,可谓像棋局一样布局精深巧妙!
3月前
VIP文
VIP文
李系德 | 双重炮 卧槽马 兜笃将军
棋子中最大的是将帅(我们小时称之为“阿婆”),只可在己方的九宫内行一步,一被吃掉就全军败阵玩完。每当欲吃敌方将帅前,都得先喊叫一声:“将军!”让对手以其他棋子阻挡护驾,或将帅自行“坐歪”躲闪…… 小学时期玩的棋类,最讲求技术的是象棋。双方各有16只棋子:将/帅各一只、兵/卒各5只,还有士/仕、象/相、马、车、炮各两只。两军隔着“楚河汉界”对阵,杀得日月无光! 棋子中最大的是将帅(我们小时称之为“阿婆”),只可在己方的九宫内行一步,一被吃掉就全军败阵玩完。每当欲吃敌方将帅前,都得先喊叫一声:“将军!”让对手以其他棋子阻挡护驾,或将帅自行“坐歪”躲闪。假如奇兵突出从一个出其不意的角度去袭击将帅,粤语叫“兜笃将军”(兜转到后方去叫将)。 士/仕只可在己方的九宫内斜行一步,挡在前面保护将帅,这是“士为知己者死”还是“士为‘资’己者死”(为付工资给自己的主公而送命)呢?象/相行田,沿“田”字形的对角线走两步,如“田”字的中心有棋子就不能行,这叫“塞象眼”。此象不是“小飞象”Dumbo,所以不能“飞象过河”! 马行日,依“日”字形而行,走一步再斜跳一步,有8个落点可行,故称“八面威风”;若前进方向那一步有棋子挡着,就因“绊马脚”而不能走。马最厉害的一招是窜到敌方象前面一格的位置,叫“卧槽马”,既可吃将帅又可吃车,此谓之“将军抽车”,敌方唯一应变之策只有“弃车保帅”。(中国羽球女双名将陈清晨打球时经常高喊:“我操!”被疑“爆粗”,但她的拥趸却解辩说她并非喊“我操”,而是说“卧槽”,借以向搭档贾一凡提议采取“卧槽马”战术。哈,咁都得?打羽球又不是弈象棋,真系“死都拗番生”!) [vip_content_start] 炮的杀伤力颇大,要吃对方棋子时中间需隔着一只棋,充当发炮的炮台。如其炮台是己方的马,处于炮轰目标的前两格,那只棋子欲躲闪向左或右一步也会被马吃掉,这阵势叫“马后炮”,是精妙的双杀招式,跟俗语中比喻“事后孔明”于事无补那句“马后炮”大不相同。如两只炮叠在一条直线叫将,称“重炮将军”,敌方将帅如不能坐歪,就必死无疑! 车的威力最猛,横冲直撞所向披靡。如想削弱敌方的战斗力,最好是先吃掉他的车,这近乎期望过高兼妙想天开。有句广东俗语挖苦一个人贪得无厌,便说:“乜你想食人哋只车咩?咁大谂头?!”身分低微的兵卒每次只可行一步,不能后退,行就行先,死就死先;率先牺牲的卒仔,叫“烂头卒”。但兵卒一过了河便可以横行,到了残局更能发威! 以象棋术语为名的影视作品,中国大陆有电视剧《过河卒》,香港无线则有《将军抽车》。电影方面,中国有《卧槽马》,台湾有《过河小卒》,香港也有《飞象过河》、《卒仔抽车》,其《马后炮》里,一对西洋夫妻在惊恐之下,老公大喊:“My God!”老婆则惊呼:“My Jesus !”不懂英语的郑则士以为他俩在说广东话,回应道:“原来老公卖葛,老婆卖芝士,拍硬档揾食!”编导有如“车天车地”大放无烟大炮!
3月前
VIP文
VIP文
李系德 | 象狮虎豹恶斗 碰盲棋夺军旗
我小学三年级常到剑标书局买各类棋子,带回学校跟同学玩。最常玩的是斗兽棋,双方各有8只棋子,由强至弱依次为:象、狮、虎、豹、狼、狗、猫、鼠;两棋相碰时,较强的可把较弱的吃掉;若同类相斗,则可互吃…… 在五六十年代,从吉隆坡半山芭适苑酒家对面那条小巷走进去,有一间剑标书局,我小学三年级常到此买各类棋子,带回学校跟同学玩。 最常玩的是斗兽棋,双方各有8只棋子,由强至弱依次为:象、狮、虎、豹、狼、狗、猫、鼠;两棋相碰时,较强的可把较弱的吃掉;若同类相斗,则你可吃我,我也可吃你,看谁能抢占先机。象虽然最强,可吃大部分其他兽类;但“一物治一物,糯米治木虱”,偏偏会被最弱的鼠吃掉,理由是老鼠可钻进大象的耳朵里,弄到它惨不堪言! 棋盘上有两条河,只有鼠可潜入河中逃避追杀,而狮与虎则可从河跳跃过对岸,除非被河里的鼠阻挡着;斗兽棋的象也像象棋的象,不能“飞象过河”!对弈双方在底部正中央有一个兽穴,被3个陷阱包围护卫着。甲方的棋子如成功闯进乙方的兽穴,便算胜出;不过先进入兽穴前面的陷阱时,乙方如有任何较弱的棋子在陷阱旁边,都可把陷阱里的甲方棋子吃掉。我是玩棋才认识 “陷阱”两字并学懂其意思,过后就常自我警惕在现实生活中切勿掉进他人设的陷阱里! [vip_content_start] 小孩子玩斗兽棋,可领悟弱肉强食的人生道理,但玩多了,是否潜移墨化也沾染上野兽的特性呢?最怕会变得愚钝如大笨象、凶悍如河东狮、阴险如笑面虎、残忍如金钱豹、咸湿如色狼、卑贱如走狗、傲慢如高窦猫、胆小如过街老鼠…… 四年级时同学改玩陆军棋,由两人对弈,另一人当公证人。对阵双方把木制的长方形棋子(每方25枚)竖起列放在本身阵地,背面朝外,只有自己看到己方是什么军阶的棋子,而看不到敌方棋子的身分。军阶从高至低依次为:总司令、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工兵;另有手榴弹和地雷。棋盘上有两个大本营,其中一个摆放最重要的棋子军旗。 玩时双方轮流移动棋子前进,跟敌方的棋对碰,这相等如碰盲棋,由公证人审视哪只棋子军阶较高,便可留在战场继续冲锋陷阵,军阶较低那只棋则阵亡出局。相碰的两棋如军阶一样,便同归于尽;若碰上手榴弹,就被炸到粉身碎骨,双双出局。地雷摆放后不能移动,谁碰上谁倒霉,一起玩完,只有身分最低的工兵可把地雷挖走。最后任何棋子攻进敌方大本营夺得军旗,便获最后胜利。 那时我们为增进游戏乐趣,便搞怪的将一些棋子取上电影明星名字为外号,或以粤语谐音取代。例如总司令叫司马华龙、军长叫郑君绵、师长叫马师曾、旅长叫凤凰女、营长叫李宝莹、连长叫紫罗莲、军旗叫吕奇、手榴弹叫刘克宣、地雷叫金雷。这些五六十年代的演员恐怕新一代都不认识了,若换作八九十年代,新玩家为棋子取的外号可能变成:总司令叫司马燕、军长叫胡军、师长叫“师兄”刘浩龙、旅长叫吕良伟、营长叫袁洁莹、连长叫陈玉莲、军旗叫吴奇隆、手榴弹叫刘德华、地雷叫雷颂德。
3月前
VIP文
更多李系德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