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时光机

作为90后的科幻迷,有机会接触倪匡先生的卫斯理小说,我感到很荣幸。小时候看了觉得小说的情节有点匪夷所思,甚至有点过度描绘故事背景和对白;现在回想,才发现很多句子都是精华,还暗示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无奈。但是到今天,我依然无法读懂他那些跨时代的哲学与科幻伦理。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卫斯理小说,是1979年出版的《玩具》。它讲述卫斯理偶然遇到一家长生不老的人,后来才发觉他们是未来人。在未来,机器人统治了地球,人类沦为它们的玩具,那家人被赋予长生不老的能力,却被迫和机器人玩起了“逃亡游戏”。 文中提到,未来人是通过“逆转装置(时光机)”来到现代的,未来的科技能创造出一种物质,其特性和分子的旋转方向与一般物质相反,利用这项技术,连时间也可以被逆转。当时我以为,这只是倪匡先生的异想天开,谁知不久前我从一位科学博主的视频中发现,这个“反物质”的假设在1920年代就曾被科学家提出,并且在1930年代就被证实可能发生了!到了今天,2022年,这样的科学论点尚算新颖,怎么在四十多年前的倪匡先生会对它有所接触呢?他的学识真是深不可测! 很多人或许会好奇,未来人类是怎么成为“玩具”的。书里说,随着科技跳跃式的发展,人类对机器的依赖越来越大,连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没了(反正没这个必要),到了机器人可以完全依靠太阳能生存的时候,它们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对地球一无是处,所以决定把这个“害虫”铲除,只留下少数的作为娱乐工具。倪匡小说里提到的很多细节,都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可再生能源等等的原型。他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工程师,在那个年代却有这样的前瞻,实在有点不合逻辑。 人生经历非比寻常 在《蓝血人》中,蓝血人的家乡是土星的一颗卫星。后来看了很多科幻电影,我才知道,那颗卫星一直受到天文学家的关注。因为它被高度怀疑有生物。小说里提到的政治伦理,是说蓝血人的星球只有7个国家,虽然互相仇恨却不开战,因为他们的战力互相制衡。还有那个无形无色的“生物”,简直就超越了读者的想像。倪匡描写它被消灭的方法,也涉及了一些我看不懂的物理知识。 除了外星人和跨越时空的想像,倪匡对于民间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传说,也绝对称得上专家,他的故事都有一定根据,绝非纯粹天马行空。我不明白,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他如何搜集这么浩瀚的资讯?还有他对人性的参悟。可见他的人生经历非比寻常。我曾一度怀疑,他若非外星人,便是未来人……
2年前
大学的英文课堂上,老师问道:“Does anyone of you like history? ”我悄悄地举手,然后被发现了。“Why? ”老师接着问。中学时期时我被问到同一个问题,当时我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如何使人学会分析教训、当年如何影响今天,如同久未逢面的故友畅谈而不能自已。今日遇上英文表达,一切都变成“可意会而不可言谈”——我支支吾吾地用英文稍微解释了原因,把话说完,继续上课。 这课堂提问,起自一位独中背景的同学说不喜欢当年的历史课,因为要背的内容太多了!同一个年龄,同一个教育背景,我想我和那同学该是读了同一系列教材;但结果是她引起了这道提问,而我举了手。 初中三的历史黄老师有个习惯,就是看报纸。她教的是数百年前的事迹,可是每天在看最新的消息——进班以后举起当天的报纸就说:“到今天2013年为止,有个国家还有人吃人的事情在发生,猜看是哪个?”那一则新闻,是朝鲜的报导。此国是个对外封闭的国家,人民贫穷非常,父亲趁太太外出,就把孩子宰了饱腹。“老师,不是说外人没办法进朝鲜吗?怎么还能发现?”“这样的通常有内应啦。”说到北韩,这堂课是讨论共产主义。 当年的历史课本,通常把一个历史事件分成3个部分:起因、过程、影响,除了阐明该事件的历史价值,也是考试的“多分题”。同学为了应付这种“背满分”的送分题,见招拆招在所不惜。有一年初中考试,我们好友数人临考前趁课休用〈那些年〉的副歌曲子配上北京、南京条约一系列条约签订的影响之背诵题,10年后的今天,仍朗朗上口:这几个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门户洞开,政治独立和领地完整遭到破坏……钟声响起,跑回考场兴奋答题,一字不漏——满分! 奠定了分析思考的能力 “升级”到高中文科班,除背题以外学习事件分析是不可少的,这也是学习历史的目的。高中考试题目较初中增加了“论述题”,记得有一回题目要求就清末鸦片烟流行全国的因素作出分析;课本并没有论述题的标准答案,但老师在课堂上的分析让人基本肯定禁烟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内部人员也在吸食鸦片。(为何说基本肯定?因为历史可以是多面的。)中国人有两把枪,洋人只有一把枪,但前者终究败北,为何?因为中国人的第二把枪,是烟枪。 还有,当年英殖民政府在马来半岛实行的笼络政策,造成了今天我国的民族隔阂;约一个世纪以前的世界警察,今日在伦理问题上的立场,再也不复从前……当时的上课重点,至今历历在目。 高中的历史科任蔡老师是毕业于台湾政大历史系的强人。她会定时在课堂上播放一部名叫《大国崛起》的纪录片,讲述了美、英、俄等大国的建国历史。虽然不是考试重点,却还是学生上课时心所向往的,单单片名就在我们心里震撼很久。“你们会觉得八国联军成员国很难记……” “吗”字未出,班上就一片赞成。两个三角形随即画在黑板上——“记得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吗?”前者是德、意、奥;后者是英、法、俄,“再加上那两个发战争财的国家——美国和日本,就是八国联军。”所谓发战争财,就是在人家开战的时候售卖武器。这样的记忆法,至今仍懂,欲忘更难。 上大专以后,偶然有机会和国中背景的同窗谈及历史课的印象,在对方心里留下的是通篇的国文字,还有“老师不教书,所以我一定要自己学”的心有余悸。一边静静地听,脑海里一边不由自主地浮现黄老师在课堂上举起报纸的情景——她就像开着一列时光机,把我们从今天载回到过去。 在高中学习的事件分析,也奠定了思考能力。沉闷的不见得是历史,而是教导历史的方法,或者说……是教历史的人。历史课留下的,是否只有阴影?这道题,不作答。有幸在独中求学,良师善诱,益友同行,心里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