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焦虑

在这百物上涨的期间,握着手中的5令吉,正想着在经济饭的摊位可以选哪几样菜肴时,不经意想起生活中的一页。 2019年大学实习结束后回到家乡,原以为可以在家乡找一份工作后,开启工作生涯的全新篇章。岂料,疫情的来袭把一切计划都打乱,因此居家工作的那段日子,身体似乎也在微微抗议。 在那段时常闷在家里的日子,血氧仪成为囊中物。而我,就在那时候发现自己的心跳频率和家人有着巨大的区别。我的心跳频率往往高过正常的血氧指数,超过100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我也不清楚心脏日日这样剧烈地跳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偶然想起大学时期在大学诊所看病,一位马来女医师细心地发现我的颈项有点肿胀,于是替我抽血、验血。报告出炉后,证实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erthyroidism),因不算严重,也没再进行后续检查。就这样,我担心是大学老毛病复发,甚至变得更严重,便决定到离家15分钟路程外的Klink Kesihatan求诊。 当时疫情严峻,需要先在应用程式预约看病时间。抵达诊所后,接待处人员询问病情。当他听见jantung berdebar pantas的时候,脸上有丝错愕,并让我缴付1令吉的费用,还给了一张专属的看诊卡片。接着,我上楼等待医生。测完体重身高以及血压,医生耐心地询问各项症状,再给了我抽血以及复诊的日期。 空腹抽血的早晨,医疗人员娴熟地寻找血管,插针,抽出血。抽血完全免费,抽完后直接回家即可。复诊那一天,另一位医生分析验血报告,表示和甲状腺疾病无关,于是安排我照心电图。同一日,我就照了心电图再找医生。医生看了看心电图,表示或许和心理疾病有关,就在病历上写着mild anxiety,建议我到另一个部门改善心率。后来不定期的周五,我便到unit bimbingan dan kaunseling kerjaya报到。那一次,依旧仅缴付1令吉。 重拾对生活的美好 后来到辅导处报到的日子,一共是3次,3次共缴付3令吉。辅导员都会教我如何呼吸,若是呼吸太浅,也会造成心脏须跳动得更快,如同接到了神圣的任务,激动不已。除了调整呼吸,辅导员也试图为我找出焦虑的源头,并建议我睡前聆听轻音乐,让身体放松,平复心跳。 除了辅导及建议,辅导员也让我重拾彩色笔,为图案上色。当时的我,睁开眼就是预备教材、批改功课、预备幻灯片,甚至做梦也想着还未批改的作业,种种压力如同石头迎面砸向我。上色时,除了重拾专注力,还可以抛开杂念,沉淀心情。到了第3次,辅导员准许我discharge,并一再提醒我注意事项。 过了好久好久,我的心脏终于不再像个好动的孩子,而能放缓脚步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那已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情,不过我始终忘不了整个过程我仅缴付了5令吉。手中的5令吉,好像也只够选择眼前的荷包蛋、羊角豆还有鸡丁,还有白饭。 这些5次的1令吉,不断提醒我这个国家虽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在公共医疗这方面,却是这5令吉让我重拾对生活的美好,以及五彩缤纷……
3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这一年,我陷入了“事情忙不完,东西做不完”的状态,每天都要处理上百封电邮,回复上千条未读讯息。焦虑和分心成为我的常态。然而,最近一次和朋友的交流却改变了我的视角,他分享了如何夺回专注力和生活节奏的方法,让我深受启发。 我的朋友在东南亚拥有多家工厂和营销办公室,按理说,他的生活应该比我更加繁忙,但是他的状态却异常放松,不慌不忙,每天都能腾出时间运动并陪伴家人。我好奇地询问他有何撇步,他的回答简单而实用,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他建议在早上起床后避免看手机。这个习惯能够让我们在一天的开始时摆脱电子设备的束缚,拥有更为宁静的心境。然后,他建议起床后在脑海中思考今天应该优先处理哪些重要的事情,并在漱洗完毕后立即去执行。最重要的是,他统一回复邮件和讯息次数:一整天只回复邮件和讯息两次。 “就这?”我疑惑地问道。 “就这。”他点头肯定。 受到这番启发,我开始尝试效仿朋友的方法,逐渐调整回复讯息的次数和速度。我发现,那些源源不断的电子邮件和讯息通知,正是我们分心和焦虑的源头。它们引导我们关注最“紧急”的事务,而非最重要的事务! 最近,我欣喜地验收我可以更专注当下,而且,事务的处理顺序不再轻易被打乱。我还得出了新的领悟:原来大多数所谓“紧急”的事故,并不需要我立即回应或抉择,最终它们同样可以得到解决! 这有它的道理:因为发送讯息太过容易,导致人们习惯性地先发信息,而不是先寻找答案或解决办法。当我们明确划定自己回复讯息的节奏时,许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也会因此被过滤了。 根据2009年《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一个人形成新习惯需要18到254天的时间。该研究还得出结论,平均而言,一个新行为需要大约66天的时间才能变得自动化。 因此,我决心持续这日常的锻炼,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修成正果,能够在繁忙中夺回专注力,找回生活应该有的模样及节奏。
3月前
转眼间,我已当了一年不折不扣的无业游民。我不忍直面无能的自己。朋友都安慰我,因脚伤无法工作的我,应享受当下如恩赐般的短期退休生活。不然,踏上工作那列火车后就不晓得何时才能下车了。但,我仍被卷入自责漩涡中。 跟随社会时钟和大众的脚步滋养了我心中的不安和焦虑感。虽知应顺应生命流动并遵循自己生命的节奏,但,在这快节奏的时代,我如树懒般的速度岂能让我安然处之?更糟的是,我是高敏感者,总有“多余”的情绪。在我世界里,细节都会被无限放大,以致每天的情绪都如过山车般波动。我如履薄冰,极怕犯错,惹恼别人。再平淡无奇的交谈,也足以让我的心刮起龙卷风。几秒内,无数个答复和别人的听后感会自然浮现,如闹剧般的情景也自然映入脑海。过程稍有闪失,我会陷入反刍思维,最终精疲力竭。我讨厌自己能敏锐地捕捉别人每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我很想摆脱这一切。但,越用力推开,却让我陷得越深。 也许,高敏感根本不需被解决。我真正需做的是接纳自己。我总怕事情失控,苛责自己,不容自己犯错。但,人生不是一道数学题,也不是一场以对错来决定成功的测试。而世间万物无常,无一事是永恒不变的,既来之则安之就好了。 转念一想,是高敏感孕育了我的共情力和自我觉察能力。蓦然回首,今年走过的道路虽平凡但却不平庸。我实现了儿时要剃光头,帮助癌患者的愿望。我爸因癌症去世,这让我想为癌患者出一份力。从小害怕别人眼光和不擅表达的我终于圆梦了!虽家人本反对我的决定,但感激他们最终选择支持我。我也庆幸自己没退缩,咬牙坚持做自己。人生首次剃头,教会我勇敢做自己,不再在意别人眼光。这段日子,我曾被当作是癌患者或出家人,也被取过“男人婆”的称号。我深切体会癌患者的无助,世俗的眼光无疑是在他们伤口上撒盐。人生的路,总要自己走,别让擦肩而过的路人影响自己的人生轨迹。此刻,我宁当个孤独的疯子,也不愿随波逐流。 今年,我不强求能宽恕自己的碌碌无为。但,愿自己能放下执著,放过自己,看淡得失,一切随缘。也愿我能拥抱自己的缺陷,因为是黑暗才让我看见闪耀的繁星。愿此文能提醒自己当初光头自信走过人群的模样,继续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秉持初心,勇敢做自己,继续自我探索的旅程!
4月前
“Tarik nafas,hembus……” “Tarik nafas,hembus……” 这阵子,每当感觉心脏扑通扑通地狂跳时,便会想起行动管制令期间,当护理师拉起窗帘后,说着的这番话,试图深呼吸,定格,再呼出。只有这样,心脏才会听住使唤,不那么兴奋。也想起在医院5楼的辅导室,一些老人家做着物理治疗,我则用着颜色笔为一幅画涂上任何自己喜欢的颜色。政府医院提供的颜色笔是我没看过的牌子,涂出来的颜色也不是特别鲜艳,不过握着那短短的颜色笔,渐渐安抚我那颗不安的小心脏。 我也忘了什么时候起,小小的心脏会蹦跳得那么急促,只觉得颈项肿胀,缺氧而造成浑身不舒服。归根究底,有可能就是内心焦虑,对未知的不安。今年,我最想放下的事,是和焦虑说再见。 “今日事,今日毕”,这句从小听到大的话语,小学时期贴在学校墙壁上的名言,似乎笼罩着我的日常,生怕今日之事还没完成,明日会有一箩一箩的事情需要处理,to-do-list那里永远有数不清的事项,甚至在梦境也担心工作赶不上提交日期。 唉,工作又怎能和小时候的课业一样,能一日里完成?只能多提醒自己,跟随自己的脚步一步一脚印踏实地往前走,身体才不会抗议。 长期依赖公共交通的我,出门前便会开始呼吸加速,担心错过公共交通工具、或是临时发生突发情况,又或是需要人贴人,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夺新鲜的氧气。想到这里,戴上口罩后,已经开始因缺氧而在打哈欠了。 长期处在这种心境,不仅造成心理负担,也会压垮身体,就像护理师两年前结束疗程后所提醒我的忠言。不过,这两年来,我还是和焦虑断绝不了关系。某个午后,偶然在浏览影片时,点击了圣严法师的影片,“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如同当头棒喝,提醒我与焦虑的相处之道。无论是应付工作或是公共交通工具的议题,不得不面对它、接受它(包括一切意料之外的情形)、处理它(逐件完成)、放下它(放下无谓的杂念)。窗外顿时吹拂过来的微风似乎回应着我的心声。 是时候逐渐放下焦虑了,我才不想当一只热锅上的蚂蚁……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上课时,教授谈及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这对我来说是个新鲜的学术名词。随即在我脑海里跳出了两个我相对熟悉的理论:吸引力法则(Law of attraction)和墨菲定律(Murphy’s laws)。这3个看似不相干的理论,在我脑袋里产生了似是而非的奇妙联系。 心身障碍指的是一种心理因素与生理症状之间的关联,即情绪、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影响身体健康,导致身体出现症状。简而言之,就是身体本没有毛病,但心理上总是觉得自己有病。这些症状往往难以在生物学层面找到明确的原因,而需要从医学和心理学角度综合治疗。 吸引力法则是说,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能影响他们所经历的现实。它认为,人们通过积极的思考、愿望和集中注意力,可以吸引到积极的经验和机遇;反之,负面的思维和情绪则可能吸引负面的结果。 心身障碍是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术语,强调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关系,需通过科学方法来研究和治疗;而吸引力法则在许多人看来,更接近哲学或心灵成长的概念。两者看来多少攸关心理和生理的相互关系。 若从哲学角度剖析,心身障碍者“没病而硬是觉得自己有病”,按吸引力法则的说法,长期下去,这样的思维极有可能会让“所想成真”,到时就真的“没病也变成有病了”。 “如果有什么事情能出错,它就必然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这是广为人知的墨菲定律名句。有人指这是一种讽刺的观点,强调事情可能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出错。若是把墨菲定律与心身障碍和吸引力法则混为一谈,那极有可能是个悲剧。 虽然这3个概念表面上看似没有直接联系,但若从心理角度和不确定性来思考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还是蛮有趣的。 吸引力法则强调积极的思维和情绪,这种积极的心态可能减轻一些心身障碍的症状,因为积极的思维和情绪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墨菲定律提醒我们事情可能会出现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一些心身障碍患者感到更加焦虑,从而引发更多的问题。所以,在应对心身障碍时,积极的心态可能有助于减轻这种焦虑,安抚不安的情绪,甚至防范坏事的发生。 虽然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是模糊的,却提醒我们心理和情绪对生活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但这些联系只是突然出现在我脑海的突发奇想,在科学上并没有被证实,以上所提的理论和概念,却是各自经过印证或考验的。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看——若心理因素能影响事情的发展和结果,那就是说,事情往哪个方向发展,就取决于你怎么想了。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