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MeToo

相较于N号房中的性剥削,熟人凌辱看似较为“轻微”,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这只是个人操守问题,不至于构成社会议题。但事实正好相反:熟人凌辱,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社会伤害。 这些合成照片往往会附带受害者的个人资料:学校、社交账号、居住城市……只要有一人图谋不轨,就可能发生跟踪、骚扰、甚至性侵。 2019年7月,两名韩国大学生为了参赛新闻奖,决定以“非法拍摄”为题展开调查。没想到,这次调查竟成为韩国史上最大宗网络性犯罪——“N号房事件”的开端。 《您已登入N号房》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两位大学生所组成的“追踪团火花”,潜藏在一个又一个Telegram聊天室,追踪事件、搜集证据,甚至揭发加害者的过程。 不少人会把Telegram里发生的所有性犯罪统称为“N号房事件”,但事实上,加害者的手段各有不同。书中揭露了N号房、博士房、熟人凌辱、非法拍摄等多种网络性犯罪类型。对于不同形式的犯罪,我们应合理区分,而非一概而论。 近来我国校园MeToo事件风起云涌,不少媒体用“大马N号房”形容这波风暴。我也因此开始阅读这本书。我发现书中所提的“熟人凌辱”似乎更贴切地形容如今校园中正在发生的伤害。 在N号房其中一名加害者Watchman落网后,部分群组成员退出聊天室,但一些人转向“熟人凌辱”。他们上传朋友、女友甚至老师的照片,交由群组里的“能力者”合成裸照,再对着这些伪造的照片进行性骚扰式的留言。“追踪团火花”最初以为,这类行为没有性剥削影片那样恶劣,但后来他们惊觉,这些人正在享受凌虐自己生活中认识的人的过程。 加害者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相较于N号房中的性剥削,熟人凌辱看似较为“轻微”,甚至有些人会认为这只是个人操守问题,不至于构成社会议题。但事实正好相反:熟人凌辱,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社会伤害。 这些合成照片往往会附带受害者的个人资料:学校、社交账号、居住城市……只要有一人图谋不轨,就可能发生跟踪、骚扰、甚至性侵。 更令人不安的是,加害者往往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甚至无法确认,自己是否已经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他可能是邻居、朋友、同学,甚至是我们曾信赖的人。我们活在一个必须时刻提防身边人的世界,无法轻易公开自己的长相,也无法再轻信任何人。 书中也记录了记者火与煓的故事:她们作为女性的挣扎、从相识到并肩作战的过程,以及报导事件时的心路历程。 煓在高二时担任班长,国文老师见到她总会故作亲切地嘘寒问暖,有时还会揉捏她的手臂。身为班长的她,无法表现出不耐。直到学期末,同学间传出了依据传闻““手臂内侧的肉跟胸部的触感很像,国文老师才会那样做。”从那之后,她宁愿绕远路,也不敢再从教务处门前经过。多年后,在同学聚会上谈起此事,大家仍会怒骂那个老师。 “小女孩不会永远长不大,我们会变成坚强的女性来摧毁你的世界。”——这是书中引用的一句受害者对前美国体操队队医的控诉。煓说,她也想把这句话送给当年的班导。 勇敢说出来,不只是为了自己 而在马来西亚,校园MeToo正是现在进行式。一个个女孩勇敢站出来,为自己发声,把一个个孤立的痛苦,汇聚成一场集体的觉醒。她们用亲身经历揭开教育体系的伤口,撕破“老师就是权威”、“学校不会纵容”的虚伪假象。她们说出来,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那些还没有准备好开口的孩子、为了10年后可能遭遇同样伤害的女孩。 《您已登入N号房》并未以胜利终章。追踪团火花在书末提醒:网络性犯罪并未随着N号房落幕后停歇,新的加害手法仍在持续“进化”。 想要杜绝网络性犯罪,不能只靠几则新闻,也不能依赖一时的舆论热潮。这不该是受害者一个人的战斗。从政府、媒体、教育单位、非盈利组织,到每一个普通公民,我们必须凝聚力量,让受害者知道:她们并不孤单。 我们是见证者,更应该成为改变者。 相关文章: 谢敏洁/韩国网络性暴力  
1天前
6天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李女是否真心认为自己遭遇性骚扰,答案只有她自己知道;法官的判决是否为了迎合某种“政治正确”,我们也无从得知;但检察官那句“女生觉得有就是有啦”,无疑是司法侧面证实了两性平权就是个笑话。 2023年,MeToo浪潮席卷台湾。当中,网红李雨禧(以下简称李女)于同年6月在网上爆料自己被身为同业者的多米多罗(以下简称多米)在合作拍片时性骚扰,此事并没有止于网上互撕,后续还闹上了法庭。 近期,该案已被判决,李女作为原告获得了胜诉。稀奇的是,胜诉方反而是被炮轰的那方,网民清一色声援与力挺败诉的多米。 双方一开始于网络上的指控与澄清如下: 李女的指控 1. 首次合作:多米要求穿着裸露。 2. 第二次合作 住宿相关: 李女提议住在多米家,多米开玩笑说“可以一起睡”,让李女感到不适。 相处期间: a. 多米多次肢体接触、言语性骚扰(如:洗鸳鸯浴)。 b. 吃饭滑手机,不沟通,态度冷淡。 后续: 多米换女主角再拍摄,李女认为努力遭到辜负。 3. 整体感受 李女认为多米态度转变因自己拒绝了与其睡觉。   多米的澄清 1. 首次合作:建议裸露是为流量,并未强迫;称李女当时接受,并称赞创意。 2. 第二次合作 住宿相关: “可以一起睡”是玩笑,愿为引起不适道歉。 相处期间: a. 否认肢体接触,称互动属工作需求。 b. 承认冷淡态度,归因于生活习惯不合,对李女抱有怨气。 后续拍摄: 换人因两人关系破裂。 3. 整体回应 强调李女助理全程陪同,自己未做出不当行为;若玩笑过火,愿意道歉。 后来,李女公开对话记录与影片等证据回应多米的澄清,欲证实多米对自己的性骚扰,多米同样贴出相关证据反驳性骚扰指控。 由于多米出面澄清及道歉的态度极为诚恳,加上证据也能看出事实不全然如李女所言,网民的天秤纷纷往多米倾斜,且很快找到李女言行前后不一的地方: 在两人闹掰后续,李女仍频繁在多米的影片、直播出现,主动与多米互动。 李女在多米影片留言:助理问多米拍摄期间是否有对自己色色,李女说没有,还称多米是好人,后来又突然改口称多米言行令自己不适。 李女以ㄋㄟㄋㄟ(胸部)自称,并在多米影片留言:多米不喜欢ㄋㄟㄋㄟ吗?事后又称多米以ㄋㄟㄋㄟ来称呼自己,感觉被冒犯。 李女称合作期间多米言行令自己感到身心畏惧,却还在多米住处睡了五六晚等。 基于李女言行,网民对此表示质疑,认为李女可能是在借MeToo浪潮增加曝光度,并对多米影片换女主一事报复打击。 如同其他网红的风波,此事件在去年大闹一场后很快便埋没在人们的记忆里,直到前几天多米上传自己败诉的影片,叙述两人对簿公堂的经过,此事才重新映入大众眼帘。 多米的言行是否构成性骚扰,法官自有其判决标准,故不多做评论,但过程有些部分是身为男性的我们可以注意的: 1. 多米称,在其反告李女妨害名誉时,检察官说到:“女生觉得有就是有啦”。 2. 针对多米的言语,判决书结论为:“纵认两造平时论及情色话题稀松平常,仍不能反推原告可以接受任何情色玩笑”。 有趣的点来了,即便判决书明确列出李女曾在多米对其开玩笑时回应: [vip_content_start] “我可能比你更色哦”,但判决结果似乎证明,无论双方对先前的互动是否达成共识,即便事后女方反推界限,亦可构成性骚扰。 针对此判决,多米在影片中的叙述相当精辟:“女生可以自己决定互相说话舒不舒服的界限,也就是说,不管她之后怎么反推自己的界限,都随便她。” 我对于界限由对方界定这点并无意见,毕竟玩笑本来就只有双方觉得好笑,才能被称之为玩笑,调情(尤其带有色情成分)同样如此。惟对方有意接受你的调情,该调情言行方可成立,反之则是性骚扰。 只是,碰瓷不止会发生马路上。若遇上别有居心者,即便当下双方聊得多暧昧,甚至合意性交,只要其在事后称自己越过了其界限,我们也只能哑巴吃黄连。 判决出炉后,李女虽获得胜诉,其种种行为及司法结果却面对网民挞伐;反观多米,虽输了官司,但法庭外他不仅挽回声誉,还有不少网民自发捐款,某方面来看,他是胜利的。 李女是否真心认为自己遭遇性骚扰,答案只有她自己知道;法官的判决是否为了迎合某种“政治正确”,我们也无从得知;但检察官那句“女生觉得有就是有啦”,无疑是司法侧面证实了两性平权就是个笑话。 根据我在网络上的观察,此事件在网民眼里,多米成了MeToo的另类受害者,女权还因此背负了骂名。仇恨女权的人本就不少,这是否会让面临性骚扰的女性在日后不敢发声,尚无法得知。 自认遭遇骚扰提告维权本没错,但自称被性骚扰的一方一面倒遭受挞伐,确实是挺罕见且有趣的。多米和李女之间的互动是否构成性骚扰,只要在网络上搜索关键字便可寻获相关资料,也有网红将其做成懒人包,各位看官可自行判断。 无论男女,若遭遇性骚扰,站出来为自己发声是必需的。如今,大马对性骚扰的意识也在逐渐觉醒,但当这种意识被少数人利用为牟利的工具,无疑背离了其初衷,也可能削弱社会对真正受害者的同情与支持。
4月前
7月前
10月前
12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