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悼倪匡系列

我总觉得,倪匡的作品属于冒险小说,或可说是东方007。倘若归类为“科幻小说”,稍嫌名不副实。科幻小说,顾名思义,主题须是科学加上幻想,无论是现今的科学,抑或未来的科学,总之一定要有科学的角色。 科幻小说出现于19世纪后期,为工业革命之后逐渐发展的小说类型。20世纪中叶,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和杰出作家,比如美国的艾西莫夫,并衍生许多相关的漫画、影视作品。与艾西莫夫的小说相较,倪匡的缺点一览无遗:只有幻想,没有科学。 艾西莫夫为货真价实的科学家,早年亦曾在大学教书,当写作收入超过任教薪资之后,他毅然放弃学术生涯,成为全职作家。艾西莫夫代表作之一的机器人系列,遇到哪一本都不妨读一读。尽管部分作品出版超过五六十年,惟现今读来依旧不觉过时。比如永生不死的机器人,在问世200年之后坚决求死,个中选择值得深思。 而艾西莫夫设定的“机器人三定律”,至今亦让读者津津乐道。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命令和第二定律发生冲突。第三定律:在不违背第一或第二定律之下,机器人可以保护自己。艾西莫夫之后亦有相关补充。这些定律构成艾西莫夫独特、缤纷多彩的机器人故事主要的世界观。现今部分以AI为主题的科幻小说,依旧沿用艾西莫夫的设定。据说1950年之后,科幻小说深受艾西莫夫影响,不是以他的风格为典范,就是避之唯恐不及。 莫名其妙缺乏说服力 卫斯理总是强调,他曾接受“严格的传统中国武术训练”,因而屡屡化险为夷。假使不相信这个前提,整个故事就变得莫名其妙,缺乏说服力。倪匡小说不易跨越文化藩篱,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是倪匡小说是相当出色的通俗小说,它超越时代,深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华文读者,这是对作家最诚挚的赞美。无论任何年代,大家都需要好故事,通俗小说为影视、电玩、漫画等等行业提供了众多素材,亦是许多读者喜欢上阅读的源头。大家渴望通俗文学滋养心灵,通俗小说对社会非常重要,从这点上看,倪匡实为华文通俗小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2年前
倪匡写小说的速度惊人,据他个人阐述,产量高峰期间,他能在一天内写下12篇小说连载和6篇杂文,并自翊为自有汉字以来,中文字写得最多的人。但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部小说,难免会有良莠不齐的作品。 英文有个词句“Pot Boiler”,意指为了养家糊口而创作的小说、歌剧、画作等,倪匡小说固然不乏精彩作品,但草草结尾的亦不少。记得金庸在《神雕侠侣》后记写过,武侠小说不免有过分离奇和巧合的安排,这也是倪匡小说的“硬伤”。倪匡小说融合探险、悬疑、惊悚、科幻、推理等元素,卫斯理往往能在命悬一线时恰好遇上救星及辅助器材而逃过劫难。在《玩具》里,卫斯理被困在“人变成玩具的时代”而极力想逃到他成长的“核子动力萌芽时期”,便总能间不容发地找到水肺,并在差点渴死时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而寻获水源。《玩具》第11章“逃出来了”,倪匡就以含糊其词的解说带过了卫斯理如何逃出生天的惊险过程,他说:“我不准备写出来,几笔轻轻带过,各位自然会原谅我不将经过写出来的原因”,而画面一转,卫斯理就毫发无损的回到了现代时空 。 熟悉卫斯理作品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倪匡小说经常有许多让人莞尔的巧合及欠缺合理的情节。《老猫》里,白素为了协助寄居于老猫身上的外星人脱离躯壳,回到自己原来居住的星球,她竟然能轻易的鼓动一个拥有数千名员工的发电厂员工发起罢工抗议,进而使张老头能暂用发电厂长达7天以进行测试,最后张老头终于在发电厂得到足够的电力,而外星人也成功摆脱了老猫这个臭皮囊。 开局太广而难以收尾 倪匡小说往往开局扑朔迷离,但偶尔会坠入开局太广而难以收尾的窘境。《新年》描述流浪汉黄其英得到金钥匙后发疯的故事,神秘客诱导他前往一座大厦,情节的发展逐渐迈向高潮,但随后的情节却以这是外星人想要进行社会研究,好探索人类因贪欲而自我毁灭的实验作结,让人掩卷后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读到这类草率的情节,读者可能捧腹大笑或怒而从此罢看,但倪匡书迷当然能够谅解他小说中的些许瑕疵,因为阅读乐趣已盖过了探索情节逻辑的需要。或许这就是倪匡式的无厘头。这与倪匡的散文与政治评论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倪匡的短文结构简洁,观点一针见血;他的政治评论辛辣风趣,在讥讽中共独权的同时也尖锐地道出了中国人的人性弱点,读之让人拍案叫绝。
2年前
忽闻倪匡仙逝,我当下大笑……没错,我就是大笑了4声“哈哈哈哈”。这是一代科幻大师的招牌笑声,笑声透露出他对待生命的豁达。照倪匡所说,人死了不过是生命中的呼吸配额用完,在地球的生命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罢了。 倪匡其人是自由的灵魂,他曾说过想与庄子的脑电波拥抱,问一问庄周他读了70年也没读懂的《庄子》到底是写些什么。如今他已化为一股脑电波,穿梭在他书中提到的四维与平行宇宙间,或许他如今真的见着了庄子,又或许他正办着星际签证,远赴镜像宇宙寻找另一个倪匡。 倪匡读不懂庄子,但世上又有几人真正读懂倪匡? 可能有人会不屑地说:倪匡的小说不论是科幻还是武侠,均属流行文学,价值不高,有什么读不懂的? 确实如此。倪匡的一些系列作品如《女黑侠木兰花》、《亚洲之鹰罗开》、《年轻人与公主》、《原振侠》确是奇情冒险之流,但在《卫斯理传奇》系列当中却不乏探讨人性、批判极权主义的深度作品。在倪匡众多作品中,《茫点》是我没能读懂的一部。 《茫点》延续了卫斯理的一贯理论:人类对于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大脑,简直是一知半解。虽然人类已能上天入地,可是我们却完全无法知晓别人脑中想的是什么。“在镜子中看不到自己”是《茫点》的经典情节。当一个人无法在镜中看见自己,那到底是镜子有问题,还是眼睛出了毛病?抑或是自己消失了?这是多么令人抓狂、诡异的一件事。 思想自由的妙人 《茫点》以人脑活动为主题,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略显复杂,但读到最后其实原因很简单——以上现象只是因为人脑受到某种外来光变信号的干扰。 谜底揭开,疑点却依然重重。他让我继续思考,到底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是虚是实?人脑中的“茫点”(或“盲点”)何在?倪匡并没有解释,他只以一句话结束这故事:人类对自己的身体所知竟然如此之少,难怪人生那么痛苦。 开首我刚提到倪匡的笑声与豁达,如此一位思想自由的妙人,在《茫点》这部小说里却下了如此消极的结论(就像他对香港的未来始终抱着的悲观态度),让我觉得倪匡这人,其实是难以完全读懂的。 但这也是必然的吧?人心如此复杂,就如他自己说的:人对自己将在下一秒做什么都无法预知,又如何去了解别人呢? 画家徐秀美为旧版《茫点》所绘制的封面主体是一个女人,女人双眼被类似树叶的物体蒙蔽,已明确表达了“眼见为实”这句话不是绝对的,人类的双眼还不如相机的镜头来得靠谱。 读懂作者才能读懂其作品,或许《茫点》是我读倪匡的一个盲点……
2年前
倪老辞世的隔天,我打开脸书,耐心地看完一篇又一篇的追悼文。毫无例外的,大家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卫斯理。当我的小学读物还停留在教条式的道理时,卫斯理早就为我打开了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在卫斯理的世界里,有鱼龙混杂的中国帮派、有来自宇宙四面八方的外星人,更有各种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 他,武功盖世;他,聪明绝顶。他,唯一的工作就是保持好奇心和冒险。他,是我们对大人世界的一种向往。 卫斯理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呢?众说纷纭。但只要你打开任一本卫斯理,就会被故事吸引。或许,看到故事的最后,你会觉得 “啊,就这样?”“这样也行啊?”,但你不得不佩服他总有办法把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主题,用最有趣最天马行空的方式,讲出难忘的故事。 比如《玩具》。在动画《玩具总动员》尚未面世的年代,卫斯理已经告诉尚是孩童的我,沦为玩具的悲惨命运和骇人之处。看过《大厦》后,只要待在电梯里的时间稍长,我就会忍不住联想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虚无空间。又有谁不曾在看完《头发》后,拍案叫绝,不佩服这样的想像力,把头发设想成通往天堂的媒介。 我曾以为我读懂了卫斯理——当我读得足够多的卫斯理小说,熟悉的套路变得理所当然的时候。于是,渐渐地,卫斯理淡出了我的视野。 保持着悲观的清醒 开始工作后,我陆续地补齐了一些未曾看过的卫斯理小说。褪去童年的想像,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它们,我才更能读懂其中值得玩味的隐喻。近年最受吹捧的莫过于《追龙》——若非浊世中的清醒之人,如何能写出如同寓言的故事,预见了一座繁华城市的陨落。 又如《极刑》里蒙受不白之冤的灵魂,无不遭受了极其残忍的酷刑,“受刑人无罪,施刑人有罪”——真实的历史总是黑白颠倒,真正有罪之人往往逃过了该有的惩罚。 倪老对于人性永远保持着悲观的清醒。他不迎合不低头,于此,他成了真正的卫斯理,成了游离在俗世之外的奇人,真正意义上的大侠。 如今,大侠终于离开人间。或许,是化成了一组脑电波,离开了地球,寻找新生的地点。他来过,他走了,留下了有趣的故事在人间。
2年前
2年前
作为90后的科幻迷,有机会接触倪匡先生的卫斯理小说,我感到很荣幸。小时候看了觉得小说的情节有点匪夷所思,甚至有点过度描绘故事背景和对白;现在回想,才发现很多句子都是精华,还暗示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无奈。但是到今天,我依然无法读懂他那些跨时代的哲学与科幻伦理。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卫斯理小说,是1979年出版的《玩具》。它讲述卫斯理偶然遇到一家长生不老的人,后来才发觉他们是未来人。在未来,机器人统治了地球,人类沦为它们的玩具,那家人被赋予长生不老的能力,却被迫和机器人玩起了“逃亡游戏”。 文中提到,未来人是通过“逆转装置(时光机)”来到现代的,未来的科技能创造出一种物质,其特性和分子的旋转方向与一般物质相反,利用这项技术,连时间也可以被逆转。当时我以为,这只是倪匡先生的异想天开,谁知不久前我从一位科学博主的视频中发现,这个“反物质”的假设在1920年代就曾被科学家提出,并且在1930年代就被证实可能发生了!到了今天,2022年,这样的科学论点尚算新颖,怎么在四十多年前的倪匡先生会对它有所接触呢?他的学识真是深不可测! 很多人或许会好奇,未来人类是怎么成为“玩具”的。书里说,随着科技跳跃式的发展,人类对机器的依赖越来越大,连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没了(反正没这个必要),到了机器人可以完全依靠太阳能生存的时候,它们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对地球一无是处,所以决定把这个“害虫”铲除,只留下少数的作为娱乐工具。倪匡小说里提到的很多细节,都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可再生能源等等的原型。他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工程师,在那个年代却有这样的前瞻,实在有点不合逻辑。 人生经历非比寻常 在《蓝血人》中,蓝血人的家乡是土星的一颗卫星。后来看了很多科幻电影,我才知道,那颗卫星一直受到天文学家的关注。因为它被高度怀疑有生物。小说里提到的政治伦理,是说蓝血人的星球只有7个国家,虽然互相仇恨却不开战,因为他们的战力互相制衡。还有那个无形无色的“生物”,简直就超越了读者的想像。倪匡描写它被消灭的方法,也涉及了一些我看不懂的物理知识。 除了外星人和跨越时空的想像,倪匡对于民间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传说,也绝对称得上专家,他的故事都有一定根据,绝非纯粹天马行空。我不明白,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他如何搜集这么浩瀚的资讯?还有他对人性的参悟。可见他的人生经历非比寻常。我曾一度怀疑,他若非外星人,便是未来人……
2年前
2年前
7月3日午间手机传来倪匡逝世的消息,随后一直在网上查询各大媒体的新闻,希望这是误传的假消息。一直到傍晚7点,在报章网上新闻看到相关报道,才默默承认,倪匡真的离开了。倪匡年事已高,加上近年来受皮肤癌困扰,之前就有预感他将不久于人世,但知晓他真的离世时,心中仍然泛起一丝伤感不舍。 卫斯理科幻系列是许多70及80后的中学记忆,与其他卫斯理爱好者稍微不同,我一开始是先阅读他的散文,踏入社会后才捧读他的科幻小说。倪匡的小说固然精彩,但我更喜爱阅读他的散文及政治评论。 倪匡少年时曾加入共产党,随后在蒙古为党服务,有次因为天气寒冷,他拆桥起火御寒却被党干部认为是反革命分子,被囚禁时,他被迫天天写自省笔记以示悔改,随后他从同僚口中得知自己可能有性命之忧,遂仓促逃难至香港。囚禁期间,房间跑来了一只可爱的花猫,猫的毛因太长而打结,百无聊赖的倪匡细心帮它梳理毛发,为了纪念这只可爱的猫儿,他后来写下了《老猫》这部科幻小说,描述外星人有家回不得,而被迫寄居在猫身上的故事。或许这故事也隐晦地揭示了许多香港人,因为不堪共产党的集权统治而于50至60年代逃离家园、有家归不得的悲剧。 充满无限可能的时空 倪匡小说集合了科幻、悬疑、探险等元素,闲暇时随意翻阅总会带来乐趣,记得某个夜晚阅读《老猫》,沉浸于小说里的惊悚情节时,房间突然传来碰撞声而受到惊吓,随后我才发觉那是物体掉落地面发出的声响,不禁莞尔一笑。 倪匡敢怒敢言,由于早年受到政治迫害,他对集权政府深痛恶绝,除了撰写科幻小说,也擅于写政治评论,《为集权抬桥的奴隶》就是一本痛批中共的散文集,他对极权统治的种种弊端进行刁钻剖析,多年前就对一国两制政策嗤之以鼻,预言香港人的自由将逐渐被侵蚀,《追龙》就是寓言一个都市失去自由后,也会丧失灵魂的故事。 修改早期在报章连载的小说后,倪匡常会在修订本增写前言,记下当年创作时的点点滴滴。还没开始翻阅小说时,我都会仔细翻看前言,虽然简短,却字字珠玑,与倪匡散文集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大呼过瘾。 大众熟悉的倪匡小说本体积如手掌般大小,方便出门携带,我喜欢在乘搭轻快铁时阅读倪匡小说,偶尔读到精彩的情节及句子,还会拍下来与朋友分享。列车到站后,脑海随着小说情节飞跃到另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空,这就是阅读科幻小说的乐趣。 香港四大才子随着黄霑、金庸、倪匡的相继离世,如今只剩下蔡澜延续四子的才情。蔡澜说过,好朋友就如古董,一打破就再也找不回,倪匡已离开地球,深爱他的读者只能透过阅读他的著作来缅怀他创造的奇妙科幻世界了。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