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科技

(新山3日讯)新加坡《怡和世纪》主编林少彬表示,随着中国文艺复兴,将为华文书刊带来新机遇。 他指出,中国在新科技上的发展已超越美国,无论是宇航、手机、民航机或电动车等产业,所延伸文化自信,可透过新商品和新题材的连贯性牵动华文书刊产业。 “例如古建筑进行3D扫描研究构造、人工智能设计等,这些会成为华文书刊全新的题材,人们想深入了解科技内容。” 他认为,华文书刊前景并非暗淡无光,反观是融入新时代,转变书刊新题材。 林少彬昨晚出席由柔南华文报从业员俱乐部举行,名为“探讨华文书刊前景”的讲座会上,分享上述看法。 他也在会上指出,华文书刊在全球各地产生巨变,获得知识的管道从黑白平面到彩色多维;固定周期的刊物也被网络的随时随处搜寻器取代;印刷刊物到多媒体呈现。 他以日本从1995年至2020年书刊贩售总额的数据为例,书刊销量减少40%、杂志销量减少70%、出版社更是每3间就会有一间面临倒闭,书店倒闭数量也达到四成。 “随着中国的壮大,相信文艺复兴能为华文书刊带来新商机。” 另一名主讲人则是《不惑期刊》主编曾荣盛则认为,不能以销售额来衡量书刊的好与坏,已故畅销书作家鲁迅当年也曾面对销量欠佳的情况。 出席讲座会包括新山中华公会会长何朝东、柔佛州老友联谊会及新山派报同业公会的代表、南方大学学院讲师莫家浩博士、柔南华文报从业员俱乐部主席舒庆祥,以及本报柔佛高级采访主任贺婉蜜。 贺婉蜜也分享,华文日报面对最大的挑战是“战场”太多,必须与时并进才能乐观面对纸媒的新转变。
3月前
8月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有句老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资讯闭塞的时代有其道理,但进入网络时代之后,这句话应当就不适用了。后来我们又进入一个推崇“走遍天下看世界”的年代,似乎人的一生一定要有游历异国的经验,才称得上是紧跟时代的人;若有了旅居国外这样的身分,这种资讯差甚至可以让某个人在媒体上成为畅谈某种民族性、他国时事与社会变迁的外部专家。 不过,旅行真的可以开拓眼界、增长见闻吗?这个仿佛不辩自明的说法,我是一直存疑的。 或许关键在于心态。你一定曾见过这样的人:物质条件不差,每年出国旅游3到4次,讲究生活品位与风尚,但他们并没有如人们期待般,内化了自由、平等、尊重差异等“进步价值”;他们很可能还会在日常闲谈中,暴露出他们对特定阶层、族群、文化的贬低和歧视。 如此看来,他们所谓的旅行,可能只是——坐趟飞机,换了个国家来过平常的周末日子。 有人和我说,如果要真的开拓眼界、增长见闻,或怎么说……拓展对世界的认知,那不需要出国呀,你只需要多换几个不同的工作、多认识几个不同阶层与肤色的朋友。 那么,你可能每一天都会受到不同的文化冲击,让你对世界的认知从此不同。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经有一段非常传神的描写: (1)任何在我出生之时已经存在的科技,都是这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岁到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事物,要遭受天谴和神罚的。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科技的发展史。一个新科技往往会大大颠覆人类的生活方式。像是,我似乎已经不能想像一个没有网络和手机通讯的世界了。每每看到老电影的恋爱情节里,男女主角因为通讯不发达而错过缘分,我都觉得难以投入剧情。 最近又有一个新闻,说科学家有新发明,可以透过人为手段控制女性月经来潮的生理周期,让女性不必再忍受每个月一次的难受与不便。新闻下见到留言,说这个科技“违反自然规律”,是必须阻止的邪魔歪道,人不应该干预自然给予女性的生理特性。 我想,这些反对的留言,活脱脱就是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所描述的景象了。 或者,可以用大脑运作的机制来解释这一切。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忙着探索世界万物、建立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框架,此时一切新鲜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完善这套世界观的养分,就像年轻人无法忍受枯燥、一成不变,总是充满好奇心地向外探索。 不想成为老顽固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大脑认知框架已经逐渐完善、固化。我们也学会了社会运作规则,成为了一个“社会功能”齐全的人。这时候,如果来了个难以理解的——新科技如NFT、新社会风潮如多元成家——这一切在认知框架之外的新鲜事物,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对我们固有认知框架的冲击和威胁。 因为,我们过去几十年来所接收的资讯、信念、价值观,所践行的行动和所收获的经验,可能都将不适用于这个新时代。我们就像一个没有任何保护装备的玩家,被系统从新手村抛出来,要在没有经验值的情况下面对不熟悉的战斗地图。 所以,为什么年轻人总是贪新鲜,而老人家总是顽固?你应当知道理由了。 其实,并不是我们真的没有能力跟上这个世界的新变化,而是我们的大脑为了减轻认知负荷,而下意识抵抗和逃避罢了。大脑喜欢稳定和确实的状态,因为这是一个低耗能的状态,就像原始人不必思考该如何找到下一餐、为身体补充活动所需的热能。这就是安全感的来源。 我不想成为老顽固,只好把好奇心当座右铭,不随便批评我所不了解的新事物,并且从日常生活里,匀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可能破坏现有认知框架”的资讯。以及,不拒绝任何改变现有生活方式的可能。 最后也没想说什么大道理,只分享一件我相信的事:如果你不时刻警醒,要按自己想的方式来活,那么你迟早会按照自己的活法来想事呢。大脑就是那么懒惰。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