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精神寄托

10月前
1年前
一个清晨,银行尚未营业,我已经站在大门口等候,因为想在服务柜台排第一位,所以提早到。一位前来开锁的银行女职员客气的和我打了一声招呼。 见她身穿西服,头发灰白是个年纪不轻的高级职员,我正好无聊空闲,好奇多嘴问她为什么还在岗位?有钱为何不退休享乐? 她微微一笑答:“不是钱的问题,即使退休后,我也会找些事情做来填满这段空间,或充实自己,我不要变得迟钝,和社会脱节。”她语气坚定,双目炯炯看着我。 本来我自己尚在会计部主任一职,除了销售和购买和仓库,负责最终会计文件资料,然后输入电脑或归入文件夹,并准备支票与计算工资,处理银行和政府相关事情。每逢报税的月份就比较忙碌,赶报告应对审计查账,常为了寻找一些客户的陈年账单头疼不已,有时心烦气躁起来会发一轮牢骚,总念叨着不伤脑筋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可听这位女士所讲,似乎退休之后脑袋也得忙碌,以免痴呆而被社会淘汰啊!哎。我内心在回应:难道清闲的生活不好吗? 我脸上的笑容变得僵了,呆呆看着她坚毅的脸,“哦” 了一声,就没有搭上话。守卫的过来拉开铁闸,她对我挥挥手转身上了二楼,留下我在等候,而她所说却留在我的脑海久久不散。 毕业后投入社会,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公司服务直到今天,算一算在职场上打拼也有40年;除了是赚钱应生活所需,工作已经成为我精神上最大的寄托。 家中独生女已成长懂事文静,结缡20载的老伴有他的朋友圈和喜好,不用我操心,所以我正期待无拘无束的日子。 一个巧合,在去年8月我和老板商量好提前退休日,新聘了一位助理,把大部分的作业分出去,自己乐得逍遥。数一数自己的年龄,60在望,很快就可以放下责任。至于新聘的助理,我暗地里观察她的举动,可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后辈的表现也算是青出于蓝,让我免了日后之忧。 把上班时间缩短后,每天多出了半天的时间在家,感觉是一级棒。每次把工作分配妥当检查完毕,踏出公司门口总会觉得脑袋无比轻松,赶回家里煮晚饭做家务变成一种乐趣。 家成为我另一个发挥的场所,从去办公室变成逛早市,从整理文件看电脑,换成选择青菜看小贩摊子。以前是吹着冷气坐在办公室打着键盘握着笔,现在是站在厨房汗流浃背炒鸡蛋,从亮丽的装扮变成邋遢大嫂的模样;这的确是360度的转变。 即使退休也要与社会同步 初期,我常参与旅行团队到处游山玩水,有时和朋友闲在餐厅天南地北讲八卦。从逛超市看衣服,走夜市尝美食,在家边吃零食边追电视剧,或捧着手机看脸书,不亦乐乎。这都是吃喝玩乐的娱乐节目,我可没有细想要充实自己,更不要计划说去做什么正经事。但是一整年下来,发现下午到晚上实在过度空闲。 原来家庭主妇的圈子就是安在家,是平静,而职场上是忙碌与热闹,两者有差别但也算各有千秋。 再说,自工作重任落在助理身上后,往往我回到办公室,只需要稍微修正一些错误,联络几通电话就已无所事事。渐渐的,那些平常联络我的客户都转移了方向,而我接触的人士也大大减少,所以市面上的消息也渐渐不知情。另外,我发现操作电脑软件的技巧开始生疏,记忆力好像开倒车,有一种落伍的感觉。 偶尔我在彷徨,这样的半退休状况,生活是越来越快乐,还是越来越糊涂?以为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活日子是正道,偏偏就那位银行女职员的一番话如迎头一棒把我给敲醒了。 这几天,我认真反复思考一番,深深觉得她的话有道理,她给了我一个警惕;让我有所领悟。经过一番思考就马上行动,在安排游玩和娱乐活动的同时,也充实自己增进学习能力。即使将要退休,也可以加强新知识与社会同步。 既然从今往后是家里主厨,除了研究烹饪,注意健康的煮食,我开始在后院的空间种植蔬菜,随手可以采摘又节省开销。更提醒自己每天定时阅读,温故知新与保持记忆力。除此,我开始剪报纸,把一些报章的新闻资讯、特别的文章或有趣的图片剪下来制成小册子,以便闲暇时间能再度翻阅。 做着做着,忽然茅塞顿开,原来在一个点子上,可以有深入或宽泛的创造力,我是经一事长一智了。纵然每个人的情况不相同,需要也不一样,但是我们是幸运的,无论就职或退休在家,生活上仍然可以调整自己,即使有失误还可以选择重新开始。
1年前
华人的丧礼,是传统四大家礼之一。殡葬礼仪,原是华人传统文化之中极为重视的。重孝道,隆丧厚葬,从入殓至举殡,都处理得巨细靡遗。然而,在无情的冠病疫情底下,许多本该有的被省略、被简化。 上个星期听闻母亲的亲戚因冠病在加护病房过世,还是一个年轻的爸爸,上有年老的父母,下有几名年幼的孩子。他过世的那一天,我才晓得因冠病而过世的人,家属是不被允许领尸返家举行丧礼的,遗体必须直接送往下葬或火化,可以说是刻不容缓。他那年迈龙钟的父母和几个小孩都想到火化场见他们挚爱的至亲最后一面,但是交通无法妥善的安排。于是母亲托我帮忙安排电召车,希望能帮他们一家大小完成这个心愿。 我们忙了一整个上午替他们安排交通,谁知道下午却收到通知,火化场只允许一位亲属进去瞻仰。换言之,就算到了那里,他们一家根本没有机会见他最后一面。于是,我们取消了电召车的预约。他们始终没有前往火化场,他们始终连一句好好的道别都没有。 为往生者做些事 那一刻,我才真正了解丧礼的重大意义。除了表示孝敬之心、对生命的尊重,其实它对于在生者也是意义非凡的。小时候出席隆重的丧礼,我心里总有很多疑惑,那么壮观的场面、那么隆重的仪式,对往生者的意义是什么?他真的收得到、感受得到这些心意吗?我也曾见过亲人在生时不愿意常见面,之后在葬礼上却哭哭啼啼的亲属。那时候我才10岁,对于死亡似懂非懂,因此丧礼在我心里深深地烙印下一个问题:人死后还能不能听见、看见我们对他所做的一切;我们的爱、我们的忏悔,他们还能够收到吗? 这个问题至今我还没有解答。谢利·卡根的《死亡哲学》里提到,死亡就是生命的彻底终结,没有灵魂存在。我不愿意接受这个答案,是因为我心里其实也偷偷希望,人死后依然有灵魂,那么我们还可以对过世的人弥补一些来不及弥补的事,过世的长辈也还可以收到晚辈的悼念。尽管这些事情很难用科学理据来证明,但有时候这些迷信,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如同丧礼就是在生者的慰藉一样,这些信仰、信念,或许就是在生者重要的精神寄托。 停灵、示丧、奠礼、举殡这些漫长的流程,可以慢慢抚平失去亲人的家属伤痛,让他们渐渐接受亲人已经离世的事实,也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机会为往生者做些事。听起来不切实际,但这个寄托就如同深海中抓住的一片木板,使迷茫的他们不需要理解其背后的理据,依然愿意去相信。 大疫之下,丧礼匆匆地举行、匆匆地结束,停灵的日子减短甚至少于一天。少了这些原本可以让家属忙得不可开交的流程,硬生生地把家属的精神寄托夺走,我无法想像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属,连想要忙一场丧礼都没有机会的悲痛。没有仪式可以成为他们内心受伤后抚平伤口的缓冲,想必会成为他们心中更难痊愈的痛。 在某些人眼里,宗教仪式就是迷信;但有时候不把事实看得太理性,或许不是一件坏事。信仰是人存活下去的信念,现今年轻人不屑一顾的仪式,也许是很多人活下去的动力和意志。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