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货运

5月前
6月前
10月前
2年前
2年前
  (新山23日讯)冠病疫情造成的通货膨胀在2年里影响逐步发酵,除了冲击生活用品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更反映在中药材和成药的成本上,涨幅介于20至100%不等,虽然受访业者皆表示会吸纳成本,唯情况仍值得关注。 根据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了解,中药材和成药的价格,早在冠病疫情爆发前已逐年上涨,只是遇上疫情搅局,使价格波动更大,有受访医师便形容“涨幅有点惊人”。 情况显示,各类药材的价格几乎无一幸免一致往上升,其中包括一般家庭的常用药材,诸如当归、人参、泡参、花旗参、清肺排毒汤等,特别是因应疫情大受市场欢迎的增强免疫力补药,在需求突增但产量未能提高下价格更是节节攀升,例如清肺排毒汤就从1包9令吉调高至近20令吉,翻倍的跨度令业者咋舌。 这一波“涨潮”来势汹汹其实还牵涉了数个要素,即除了应对疫情实施的锁国政策令供应链吃紧、运输延误致成本垒成本之外,也包括马币近2年表现疲弱,汇率差距拉大;中药在全球的需求大增,各国同抢药材,因供需差距推高价格,还有无法预知的天灾导致收成欠佳,价格高企以及野生药材逐年遽减,而种植药材的产量赶不上订单等大环境因素影响。 业者表示,由于寻求中药治疗和调理的消费人大部份来自中低收入家庭,因此,在考量了爆增的成本还在可承受的范围,他们都选择自己吸纳成本,并期待疫情逐步缓和,各项经济活动返回正轨,中药材和成药的价格随之回稳,这样对业者和消费群体皆有利。 经络中医馆的李玉品医师坦言,自2019年开始,各类中药材的价格已不断在上涨,惟当时的波动不算大,直至冠病疫情爆发,价格波动越趋不稳定,并且普遍走高。 他观察到大部份药材的成本价上涨幅度介于20至30%,包括他的专业常使用到的骨伤药,也在短短2年内从1公斤200令吉上调至500令吉,达到翻倍程度,不仅如此,连一般性常用药诸如清肺排毒汤的价格,在疫情趋使下也一级跳。 “因为‘太多人抢’,清肺排毒汤一度还达到有钱也买不到的地步。” 他指出,中国有四大产药区,分别为四川成都、广西玉林、安徽亳州及河北安国。即使当地有庞大的产药市场,但面对中国本土及其他国家对中药材的大量需求,加上需求有增无减,根本无法应付,令供需出现很大落差。 他提及,跟过往相比,今天已有越来越多人认同中药材的疗效,尤其是以前对中药“不感冒”的西方国家,也有逐步改观的想法,以致购买中药材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 李玉品透露,日本是中国药材的最大进口国,加上后期西方国家也认同中药的可用性并加入收购中药材的行列,东南亚包括马来西亚所分得的“一杯羹”自然相对减少,进而影响价格。 据了解,日本每年生产大量汉方药,所使用的中药材有80%是从中国进口。 李玉品指出,中药材供不应求是至今未能克服的问题,野生药材买少见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中国以人工方式大量栽种,仍不足以应付不断增长的需求。 “野生药材药效比较高,毕竟它是经过岁月慢慢成长起来的,在物以稀为贵下,价格更高,譬如‘野生泡参’,现在一两也要上千令吉。 疫情拖沓造成运输费、仓库或货柜储物费调高,也是这波“涨潮”的“幕后推手”,因此,李玉品希望疫情逐步缓解后,运输恢复正常能使价格回跌。 另外,近年马币汇率因政治、经济和疫情等因素一直处于疲弱状态,致马币兑换人民币“跌跌不休”。 “我记得2019年,70令吉可兑换100人民币,但目前的换算是60令吉兑100人民币,对比下有10%的差距。” 著名的信贷评级机构惠誉方案公司不久前预测,马币将持续走软至2022年,并且马币兑美元将从2021年的平均汇率4令吉15仙下调至2022年的4令吉20仙,显见马币低迷的情况短期不会有起色,即使疫情好转,运输费调整,中药材价格受到汇率限制也难有下调空间。 中医诊所医师陈海乾博士告诉《大柔佛》社区报,中药材的价格从数年前开始其实已在逐年上调,遇上疫情后问题则雪上加霜,他形容涨幅“有点惊人”,总体而言达到20至100%的涨幅。 他表示,其中医诊所的用药有两大类别,分别是台湾中药粉和药材。其中,临床上常用到的中药饮片(经过炮制的药材)如:茯苓、熟地和当归身,成本都有明显上涨,茯苓更接近100%调整。 “今次的价格调整跨度和冲击力都较过去大。” 他解释,各国的锁国政策令许多主要港口的形势变得严峻,接连对船运、货运等带起连锁效应。 他也指,疫情期间,一些药材需求提高,但与此同时产量却没有增加,是造成成本价上调的原因,比如具有清热解毒效用的“金银花”和“板蓝根”在疫情时期的销量大增,但产量没有相应提高。 “此外,河南当地早前发生的洪灾也影响了部份药材的收成,致使产量下跌。” 陈海乾坦言,他不看好中药材和成药价格会于短期内回稳,依他观察,价格上涨已成为一种趋势,而问题根源还是要回到汇率波动、疫情、天灾和产量不敷需求等因素。 他指出,尽管承受了成本上调的压力,目前的利润空间承受量还可以,所以会选择自行吸纳成本,不会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人。 “我这里是中医诊所,不属于零售,会尽量协助患者减轻他们的负担。”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