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7/06/2010
王赓武.马来西亚组织文化与华人
作者: admin

独立53年之后,马来西亚华人的思想意识与1957年以前大不相同,我曾经以A、B、C3个群体将华人区分成:A.中国本土的华人;B.内向于自我社群与文化的华人以及C.希望成为效忠马来亚/马来西亚新兴国家华裔的华人。这种区分现在已经不同了。在我叙述对目前情况的领悟之前,我需要再次审视这项改变的过程。或许过去的历史有助于更加透彻地观察新近的发展。

在二战以前大多数华人都避免牵涉地方事务。结果是,他们对战后去殖民主义过程未做好准备,而造成过慢领悟到牵连地方利益的新民族主义在独立的马来亚之中对他们的前途是如何地深具意义。只有少部份反殖民主义活跃份子,包括马来亚共产党的成员明白这项政治押注的庞大利益。

在中国方面的政权更迭与英国即将退出的形势下,许多华人组织迅速在马来亚联合邦的旗帜下投入建国的洪流之中。华人中的许多派系无法团结一致是显而易见的。分化有许多因素,但有3项是最为重要的。首先,在中国有相同籍贯的人之中却有语言群情谊上的区别。其次,坚信思想立场,强调阶级差异和经济利益而且坚持可以此克服社会族群问题。这种意识支配了在马来亚活跃的中国政党致使他们之间持续互不信任,有利于当局保持华人之间的分化与弱化。其三,许多具有族群意识的精英份子(国内的其他族群也一样),显现出他们对英巫计划建立新国家的信心与忠诚,这在本质上是地方自治主义的议程,当时却是符合时宜的。

经过了半个世纪,现在已是国家的第6任首相时代,新一代华人对继续这项议程的思维有所质疑。西马存在着强烈的马来西亚人意识(东马看来还停滞于较早期的状态)。老一辈A群华人不复存在了,原具有庞大数目的B群华人减少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C群华人日益增多,但与过去具有根本的差别。以前,它涵盖了那些大部份具有西方进步思想的多元文化马来西亚的理想者。今天,华人后裔,不管是曾在国民小学或是国民型小学受教育,甚至是华文独立中学的学生,他们已经是完完全全过着马来西亚人的生活。他们也培育了新一代的领袖。他们融会贯通所学,是政治觉醒的男士和女士。我们现在可以识别出这些年轻的积极份子,他们是完全以马来西亚人的身份进行活动。他们甚至可以自认是新的群体即D群——华人的身份是其次的,突出了鲜明的文化表述。

然而,这个发展阶段经历了很长的时期,才得以显现,虽则这是一个过渡期。

政局仍然沿着族群路线延续,族群领袖互相指控他人较自己更具族群意识。政权与体制享有着旧有模中得到的众多好处。甚至造成那些已经不想继续使用族群话语的人物,往往不得不延续着族群政治。各方旧式的领袖仍须仰赖精心建构的体制来延续权力的生命。对华裔/马来西亚人来说,广大的C群以及正在增长的D群人士越来越感觉受到挫折──不只是因为族群政治的持续存在,也因为这种制度与态度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护卫。

值得庆幸的是,宪法的条文以及现存的法律制度仍然具有多元马来西亚的理想。许多C群(加上“D群”)华人正在协助持有相同观念的其他族群人士,共同组织起来,加强这项传统。现存的制度仍然具有令社会与政治整合的空间,但它需要具有崭新思维的组织以不断激活马来西亚民主政治背后的基本原则,据此支持人民渴欲的更大自由。缓步成熟的国民组织也亟需受到保护,以免受到冲突的政治事件和国外经济的诱惑而抵消。有着各种外部连系的不只是马来西亚华人,其他族群也涉及国外连系,也可能使作为马来西亚人的意识受到干扰和复杂化。在这点上马来西亚/华人的组织经验和才能就可以派上用场。华人如何改变就是相关的例子:A群凋零了,由B群的大多数改变成C群的大多数这个过程助使国家在迈进另一个阶段时做好准备;在这个新的境界里,所有的族群将共享一个成熟的、多元文化国度的价值观及对其信心增长。(编者按:本文为作者在“迈向包容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研讨会提呈的论文摘要)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