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9/03/2011
殷志伟.正视“第三性”的声音
作者: admin

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席林(Chris Shilling)指出,人类身体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它为人们的生存能力提供基础,也因为身体形塑了我们的认同,并且构造了我们在世界中的定位与分类系统。这让我联想到加州柏克莱大学教授巴特勒(Judith Butler)说过的故事,即一个从小到大从未离开过生长地方的少年,只因其走路姿势和一般男士不同,就被他人嘲讽甚至杀了。

在我们所认知的社会体系中,九成以上的男女,可能都符合社会所给予个别身体的定位与分类,即男士拥有男性气概(masculinity),而女士则具备女性气质(feminity)。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也因为家庭与教育环境的影响,即不断灌输其身为男生或女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质,或不该有什么“不适合”主体所属性别该有的行为,藉此加深主体对于身体性别与特质的认同感。这看法也是从实际生活经验而来,如我姐姐在他四、五岁的小儿子撒娇哭泣时,就会告诉他:“你是boy,不可以哭的。”但是,当小孩逐渐长大成人后,并不代表主体本身的思维认知,就会符合社会强制性给予他/她的性别角色期待,如男性就应该雄壮威武,女性就应该温柔贤淑等。

社会凭身体之别作的性别特质划分的论述太强,如一个男人就该有男人的样子,没有雄赳气昂的特质,走路娘娘腔(带有嘲讽的用语),或一个女性大声呼喝,“不像个女孩子”,就会被主流社会标签为异类,并遭到歧视与偏见之辱。如巴特勒所说的少年遭遇般,即使他没反抗社会主流,也并非想获得任何平反,只是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也会被性别主流价值观给杀害,何等的无辜?身体只有两种,不是有卵巢没睾丸,就是有睾丸没卵巢。但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主体经由身体的直接感受,才能知道哪一种性格特质为他天生(自然)所拥有,而非把自己交给社会所划分的性别特质差异观主宰。

难道男士就不能具备女人气质,而女人就不能拥有男士气概?事实上,被主流性别二分法排除在外的“第三性”,是存在的,而且为数不少。只是比起反抗,他们更习惯于沉默忍耐,并在主流社会底下默默建立本身的社群网络,成为不受承认的另类(对主流价值观而言)群体。他们不自定义为异性恋对立面的同性恋,那只是主流社会为身体所做出的性别划分。女同志不渴望成为男人,只是不喜欢社会凭其身体给她带来强制性的性别特质划分,如女人就该是属于拥有女士气质一类等的论述与逼迫。

若第二性有西蒙波娃为其发声:“女人不是生成,而是形成的。”那被淹没在主流社会底下的第三性,根本连发出丁点声音的机会也没有。但无论在什么世代、是否受到承认,他们仍以自己的方式,摆脱社会强加于其身体上的枷锁,开展另一段辛苦却自在的生命之旅。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