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6:30pm 10/03/2020

黄子伦/民主很好,但可以更好

作者: 黄子伦

ADVERTISEMENT

编按:近日大马政局充满权谋算计,身边亲友感叹自己被政客耍、咒骂政客背叛选举承诺?你是否也对民主(或大马民主)失去了信心?也许是时候静下心来阅读,重新出发。

电影《Our Brand Is  Crisis》里,由Sandra Bullock饰演的竞选公关员说了一段话,大意是:“当人民要改变,他们会选择新人。可是,当他们感觉到害怕时就会选择老政客”。因此,她主张竞选口号改成“国家处于危机的十字路口”,恐吓选民把票投给老政客,否则国家就会灭亡。最后,该口号自然是奏效,选民都觉得只有老政客可以带领国家度过危机。

顺带一提,电影是根据玻利维亚的真人真事改编。若干年后,我每次重看这部电影都会被其黑色幽默感染,觉得每一场政治选举都是如此,大多数选民没有兴趣知道国家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纷纷都随着选举口号舞动。

回头看马来西亚最近的政坛风波,从一开始的两年限期将至,到质疑何时权力转移,到之后的协商,再到后来的政变,辞职、退党、联盟解散、结盟、觐见、拉人,每分每秒都会有新的变动。身边不少亲朋戚友纷纷感叹自己好像不断被政客耍来耍去,感叹政客背叛选举承诺之言处处可见。

年轻人喜欢马哈迪

对很多年轻选民来说,马哈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至少在他们懂事之时,已经是阿都拉掌权。因此,马哈迪在2018年选举期间所展现出来的干练形象和娴熟的政治手腕,让他在年轻选民心目中有极高的地位。

但是,如果这些年轻选民有看过杨善勇的《老马红烧一个马来西亚》就会知道马哈迪不但干练,他还是马来西亚“干掉”最多首相的前首相。不仅如此,读者还可以看到马哈迪为何特别执着于向世界证明自己:双峰塔、布城、F1赛车、国产车等等,都是马哈迪的政治遗产。

当然,马哈迪是政坛老鸟,深知自己要获得选民无限度的喜爱是非常困难,尤其是那些对他咬牙切齿的选民们。因此,2018年我们就看到“忏悔和力挽狂澜”的戏码在不断上演,衷心相信他的选民,在近期内自然就会感觉自己被马哈迪所背叛了。

不过,这一切美丽的误会,与其说是马哈迪导致,不如说是大家对民主过度想像所致。

民主必须土生土长

《民主在退潮》的作者就曾经指出,美国这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出口国”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一开始,当地的政客会向人民承诺一大堆民主的好处,当他们取得大多数民意并顺利执政,美国就会退居幕后。美其名是退居幕后,实际上确实对当地造成一大堆混乱局面,政坛里群魔乱舞。最后,人民对民主失望至极,有者甚至选择拥护独裁者。

我们可以从这本书得出两个结论:

●民主体制不能是空降,必须是本土生长。因为只有和人民一起成长的民主体制才可以吸收当地独有的人文素养、教育水平、财富水平等等融合,就像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名言。否则的话,我们就容易看到一个在民主体制内的独裁者。

●民主不能承诺太多,必须承认自己有局限。这个相当不利民主的宣传,不过如果隐瞒民主的局限,就容易让人民对其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到最后,这种幻想不可能转换为现实,民主的退潮往往比涨潮来得快和急。

那么民主有什么局限?

认识民主能力的局限

其实只要马来西亚经过多几次政党轮替,权力交替的成本和摩擦越来越少,选民对选举的热情就会慢慢冷却下来,投票率也会慢慢低落。我们看西方各国就可以窥知一二,很多选民尤其是年轻选民对投票不感兴趣,这个除了选民觉得竞选双方的代表们都差不多,更重要的是选民拥有更多管道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不得立法侵犯》里就记录了美国著名的“苏利文案”,讲述的是纽约时报因为在政治广告中影射某位执法人员而遭到起诉。纽约时报先是败诉,然后案件一直打到联邦最高法院。最后法院的判决是:政府官员必须能够证明自己因为被媒体的“恶意诽谤”而蒙受利益损失,因此判定纽约时报无罪。

在这起案件中,司法起到了制衡作用,并且给了媒体积极进取报道的勇气。因此,美国民众的言论自由就不需要通过选举投票来决定。不像本地一些媒体在处理大人物的新闻时,尤其是一些华团领袖,只不过是报道他们上法庭都要遮遮掩掩,生怕收到律师信。可见,我们缺的不是政治,而是别的制度建立,大家之所以觉得政治很重要,纯粹是因为政治往往霸占了全部人的戏份。

明白了这个逻辑,就会知道我们今天享受的红利都是各种因素所带来的,例如:言论自由、私有产权的法律保护、劳工法令、财富积累、教育普及、公司法、知识产权保护、个人数据保护法、资本市场框架成熟、金融产品创新、融资管道多元化、科技创新、流水线发明、有限责任制、人口红利等等。这一切都未必和民主有关系,这也间接说明为什么有些民主国家的人民依然过得非常困苦,但有些相对专制的国家,其人民却过得比较富足。

也因为如此,如果把民主当成是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案,很可能就会造成病急乱投医的恶果。那么,是不是对民主有确切的认识就不会有问题呢?答案也是未必。

理性投票不容易

《理性选民的神话》的作者就尝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为何民主会产生这么多光怪陆离的现象,其中一个就是“非理性的理性”作者是这么举例解释的:在英国脱欧公投期间,很多选民并不了解脱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他们都投票脱欧;即使懂,对这些选民来说,他们“做错”决定的代价不大,因为是大家一起承担。

也就是说,投票这个举动的背后意义是极度复杂,不同人有不同的考量,有些是真的研究政策了才投票,有些纯粹是泄愤才投票。就这样,民主体制底下,这两张截然不同分量的选票是相互抵消。

所以,从概率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民主是很难产生选民要的结果。举例来说,从候选人理念到政党主张,再到获胜概率,再到政策拟定和落实,到最后获得的成果(如有)以及损益比,整个过程耗时耗力。况且,每张选票的力量不懂会被稀释多少次,可能连茶餐室的中国茶都比较浓郁和直接。

换言之,我们以为让选民懂得理性思考就可以把民主的效果最大化,是有那么一点一厢情愿,因为更为重要的是整个政治框架的设计。

体制改革还需努力?

黄进发的《共业》这本书就很好的总结了马来西亚的政治架构困境。在赢者通吃的选举体制下,比较温和以及中庸的声音不管是在现有的政党,还是第三方势力,都很难生存。整个马来西亚的政治光谱都是往极端的方向走去,双方都是在不断强化基本盘,而那些身处正中间的选民也只能选择一个“自己不那么讨厌”的政党来投票。

在这种不鼓励中间路线的竞选机制底下,政客很难异中求同,因为这无疑是绝路。所以,他们只能更猛力地巩固原本的基本盘(这往往伴随着更极端的言论和政策承诺),然后通过激起中间选民对另一边的厌恶来拉拢中间选票。当双方都不是先拉拢中间选民开始,这场竞选游戏就注定某一群选民曾以更高的代价惨败(在政策上被边缘化),长期下来,形成一个死循环。

而从2018年变天开始,我们并没有看到选举体制有重大改革。当然,很有可能这项改革不是重中之重,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不然又有人指责我们欠某某政客一个道歉)。不过,让人感到好奇的是,这项改革有没有在那些政客的心里呢?

也许,现实的民主就像是美剧《纸牌屋》所描述的那样:男主角Frank Underwoord在宣誓成为美国副总统时就说了一句戏谑话:“距离总统宝座只有一步之遥,但没有一张选票上有我的名字。民主,真的是太名过其实了。”

民主很好,不过要弄清楚其本质以及研究如何将其效果发挥到淋漓尽致。剩下的就靠自己吧!共勉之。

推荐书单

老马红烧一个马来西亚/杨善勇

这是一本政治文章合集,不过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批评马哈迪。书中涵盖的课题从今天马来西亚的经济困境,到马哈迪喜欢大型建筑计划的动机。里头的42篇文章,都在反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那就是马哈迪不好惹。

民主在退潮乔舒亚·科蓝兹克

民主是至今最为普及,也是公认最好的政治体系。可是许多国家因为不具备落实民主的条件,结果出现拔苗助长,民主退潮的现象。到底民主是不是好的选择?若是,那么我们又该要什么样的民主呢?任何想要关心人类社会的政治体系会如何发展的人,都应该看一看。

不得立法侵犯安东尼·路易士

书本详细记载了美国著名的“苏利文起诉纽约时报”案,通过大量细节给读者明白媒体的言论自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通过立法保障,以及该有的范畴是如何。虽然这个案例在各个国家有不同解读,不过对于了解言论自由是个不错的读物。

共业/黄进发

作者通过选举制度讲解马来西亚为何长期被巫统掌权,以及本地的政治光谱和竞选制度如何不利于温和派系的崛起。虽然巫统长期垄断的局势已经被打破,不过马来西亚的选举制度还没有变得更健康。这么看来,隐忧还在。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