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5:55pm 26/05/2020

周强生/独立验尸官的理性与感性

作者: 周强生

“美国验尸官其实是死因判官,到死亡现场勘察死者的死亡方式和死亡原因,对死因可疑的尸体,安排法医解剖。”“美国验尸官其实是死因判官,到死亡现场勘察死者的死亡方式和死亡原因,对死因可疑的尸体,安排法医解剖。”

ADVERTISEMENT

“给苏珊,一如既往。”

《验尸官传奇》,一本叙述验尸官亲历案件的书,作者在卷首扉页的寄语如斯情深意远,虽则,好些作者在完成一本书后,都喜欢留言致意亲友,但同样的寄语落在一本满纸人性与死因的书页时,却给人不一般的感觉。

本书作者约翰·贝特森(John Bateson)不是验尸官,在生平自述中他说:

“16年来,我一直是旧金山湾区一家国家认证的危机与自杀预防中心的执行董事,当我离职时,我得到加利福尼亚州议会的特别表扬。在1996年,我被选为奥运会火炬手。写作生涯初期,我担任自由编辑为《旧金山纪事报》,《旧金山书评》,《太平洋太阳》等报章杂志撰写、审阅有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文章。”

写《验尸官传奇》之前,约翰已写过3本书,一本谈非营利组织领导学,其余两本都关于自杀议题,当中若无旧金山金门大桥自杀案件的访谈,涉及自杀者尸体勘验,因而让他结识本书主角;一位在马林郡验尸官办公室工作了40年的前验尸官肯·霍姆斯(Ken Holmes),《验尸官传奇》一书大概不会出现。

◣奇怪,验尸官竟然是民选的?

我拖拖拉拉用了3个月才读完这书,若我还是上班族,每天红灯时塞车时读一点,用餐时读一些,相信两三星期已能读完,这书就像是一篇篇新闻专题组成,很好读,故事性也强,可惜我已不上班,按说呆家里的人该能读更快,可我在家更常读小说,导致本书篇章好多次都成为我读上一篇小说后、读下一篇小说前的插曲,全书共23章我每月才读七八章,3个月才看完。

这样读也好,让人不至于被书内接连不断的死亡麻痹,得以对各个案件的人性纠缠体会更深,加以反刍思量,这等自我辩解也算是阿Q式心灵鸡汤吧?只是啊……本书主角,这位由美国加州马林郡人民投票选出的验尸官:霍姆斯先生,在工作日常中理性居多,鸡汤味不浓,虽我仍会以8个字来形容他:“因为感性,所以理性。”

等等……心思缜密的读者,大抵已有疑问:“什么是人民投票选出的验尸官?这样奇怪的?”

此问题我有请世界著名刑事鉴识科学家;李昌钰博士来解答,李博士为本书写的推荐序〈勘破生死真相,得见慈悲〉已说:

“在美国,各州情况不同,除了法医师(Medical Examiner、Forensic Pathologists),还有验尸官(Coroner)。美国的验尸官虽然也属公务员,但并非经由国家考试选拔,而是透过民选投票产生,本身无需具备法医执照,就任后再行受训即可;有时甚至由同样出于民选的警长(Sheriff)兼任,验尸官与警政单位合作密切,但验尸官既出于民选,就得肩负为民众追求公道的责任……”

进一步来说,美国验尸官其实是死因判官,到死亡现场勘察死者的死亡方式和死亡原因(方式与原因,此乃两回事,欲知详情请读本书),对死因可疑的尸体,安排法医解剖。开立死亡证明书,判定死因是其工作,让非自然死亡、不寻常情况下致死的人能正式被执法人员立案调查,使公义有机会伸张是其责任。

虽说验尸官不一定要有法医资格,但这职位必须完成为期22周的警察课程,内含体能、枪支射击、调查程序、急救、追缉驾驶训练。验尸官被视为警方一分子,每年接受射击测试,紧急情况下可作警力后援,具有执法资格,所以此职位与专门解剖验尸的法医不同,而且,在死亡现场,验尸官是指挥权最高的人,连警察局长都比他低一阶!

而本书描述的,马林郡曾有的民选验尸官体系,能独立于治安官署和执法人员、警方之外,自主设立验尸官办公室来判别死因,更是难能可贵。

如此细说,新疑问浮现:“怎能允许没有法医资格、不是专业解剖尸身的人来验证

判定死因呢?如果说选民投票选出来的就一定行的话?我们如今怎会这般乱糟糟呢!至于验尸官办公室独不独立自不自主又有何可贵呢?”

哎哎哎!别急,我人微言轻,这就再请出李博士,他推荐序里也写:“验尸官是如何运用鉴识专业,为死者发声并抚慰生者、还原真相予社会大众呢?在《验尸官传奇》这本书中,作者约翰·贝特森为我们找到解答。”

所以嘛……如各位能读完本书保证有答案!约翰巧妙运用一宗宗的案件来叙说一名验尸官的长成,单在序曲开章〈告诉我,你怎么死的〉,从警方侦破孕妇安娜遇害埋尸一案,为了在埋尸现场找出不确定位置的尸体,霍姆斯请来精通考古挖掘的FBI探员配合,一起在地上标示了一个个6呎正方形区,接着用小铁锹刮除充满大小石头的土壤,挖掘到一定深度确认该区从没被挖凿过,便往下一个方形区挖,周而复始至第二天才挖出埋尸的过程,观其言行已可见霍姆斯处理尸体之细心谨慎。

序曲后,约翰细说从头,谈起他与验尸官霍姆斯的相知相识,介绍马林郡在旧金山地区特有的环境背景、产业结构等,当地居民之富裕高至位居全美家庭收入排行榜20名内,酗酒嗑药率却居高不下,郡内年平均死亡人数逾1500人,除此,历史造就,还让马林郡拥有一座建于1852年,全加州最古老的圣昆丁州立监狱,整个加州4000名的重刑犯和750名男性死刑犯全关在此,让我们明白马林郡验尸官所处地区之复杂。

◣童年时探究野外小动物为何而死

约翰也细说马林郡验尸官的办公室规划、工作概况与雇员,包括验尸官、验尸助理、3名死亡调查员、1名秘书和1名兼职的医检记录员共7人,解释民选验尸官的历史由来和现况,然后才写起霍姆斯童年,在爷爷奶奶照顾下成长,霍姆斯深受身为消防局队长的爷爷影响:“爷爷教导我什么是道德、正直与工作伦理。”

孩童时期的霍姆斯和其他美国小孩一样,喜欢运动、枪支和户外活动,但他更对解剖学着迷,探究各类野外小动物为何而死,乐于照顾受伤的动物,替牧羊犬骨折的腿做夹板等。中学时期在爷爷引介下,得知验尸官一职,他才晓得自己的人生目标。

霍姆斯居住地区没有停尸间,故验尸官到当地殡仪馆内验尸,爷爷介绍殡仪馆里的礼仪师给霍姆斯认识,让他知道殡仪馆里的验尸流程,进而他觉得礼仪师工作可能是他实现成为验尸官的第一步,所以他中学毕业后到殡葬学院修读,同时在殡仪馆实习。

旧金山学院的殡葬课着重于解剖学、病理学、细菌学和化学等教育,也教导尸体防腐处理,让霍姆斯取得尸体防腐执照。实习期间,霍姆斯只要碰上有医师解剖尸体都会去看,聆听医师对录音机口述解剖发现,一有不懂的他都发问,让他学懂许多医学术语,清楚自己对尸体没有任何心理不适。

毕业后,由于旧金山地区的验尸官办公室没有职缺,他唯有到索诺玛郡一家殡仪馆任职,该郡仅有一名死亡调查员,难以应付当地所有死亡案件的工作量,因此该调查员委托郡内具备尸体防腐执照者担任副手,故霍姆斯能替自杀或任何无需调查的死亡案件撰写简要报告,以便调查员专心追查其他外伤致死的案件。

霍姆斯在殡仪馆任职数年后,近乎机缘巧合下,才在32岁时得以获聘为死亡调查员,41岁成为验尸官助理,55岁升任验尸官,直至2010年的选举中败选后,67岁的他才在同年12月31日卸任, 而马林郡的验尸官办公室也于2011年起拼入治安官署之下,不再独立自主。这段由殡葬礼仪师转职成为死亡调查员、一步步升职至验尸官的过程,亦是本书值得一读的原因之一。

霍姆斯经手过无数死亡案件,本书更是约翰从霍姆斯选来述说的800个案件里再精挑写成,有诸如烧烤凶杀、林径连环杀手、孝顺致死、死囚冤死、劫匪自尽、毒贩车祸、精神控杀、电锯分尸、妓女毒鱼案等等,可读后,我会说全书最令人心寒的,是那些惨死的婴尸、连X光都照不到骨头的童尸,那是连阳光都照不到的暗处。

但我最记得的,则是办案中霍姆斯的为人处事,身为验尸官的条理细节和良知。他做事锲而不舍,虽说现实里多的是悬而未解之案,唯他任职后一直做好案件档案收纳,致力于找出真相,所以才会有44年后方查知身分的被害男尸、28年后方确认身分的遇害女尸、20年后方找出身分的自杀者。霍姆斯说:“没有人应该在死后变成无名氏,就算死者想要变成无名氏,就此消失得杳无踪影,但我认为爱他的亲友有权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死者亲属需要知道自己无能为力

验尸官面对死者家属时,需合情合法的提供死者遗书。处理死亡通报时,要懂得如何当面对家属据实以告。必要时,霍姆斯不会立即离去,而会倾听家属说话并表示慰问,他不希望死者家属独自陷入情绪脆弱状态,并给予必要咨询。对死者家属而言,知道死亡时间与环境是有意义的,有时亲属需要知道自己其实无能为力,霍姆斯说:“某种程度而言,这些资讯能让他们摆脱罪恶感,让他们能好好处理自己的悲伤情绪。”

除此,书内有两章关于圣昆丁监狱的真实写照,譬如废除死刑法案的通过可能让监狱出现自杀潮、若无暗中的毒品交易监狱会乱成一团等,让我惊讶,原来美国电影关于监狱黑暗的情节,居然有其真实度。更有3章描写自杀者心理绝望的悲剧与案件,亦比我曾读过的这类报导翔实。结尾两章更是精彩,从一宗自杀案导致荒诞的“假性母亲”事件发生,再引发霍姆斯与马林郡政府监事会委员的不和,认为霍姆斯行事不利于社区“和谐”,引致以节省为由来通过让验尸官办公室合并到治安官署之下的决策,使霍姆斯2010年参选“治安兼验尸官”这场不利于他选举后败选卸任。

霍姆斯依然相信,独立的验尸官更能用心调查意外死亡、自杀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死者,警方则多聚焦于凶杀案,且验尸官办公室下的调查员只有独立于警员外工作时,才有调查案件的自由,若非如此,很多案件都会半途被放弃,失去得到真相的机会。

全书终章,73岁的霍姆斯与作者约翰谈论生死时说:

“我总是不懂为什么有些人会说别人表达悲伤的方式不恰当,对一个只不过因为进屋内待了片刻,就导致自己5岁的女儿在游泳池溺毙的母亲而言,怎么样才算是恰当呢?在61岁的妻子死掉时,一名80岁的男人该如何抒发悲伤?对于病患刚好是隔壁邻居的医师而言,在诊断错误导致该病人死亡后他该怎么表达悲伤?警察和消防人员在接连不断地面对各种难以想像的死亡后,该如何表达悲伤?他们又该如何为了自己亲近的人,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同袍,而表达悲伤?”

一连串的反问,皆无标准答案,但肯定不该妄下断论,真正的答案或许都需要以一颗谦虚的心来寻求,不妨去找此书来读,不妨从中寻求自己的答案,谢谢你读完本文。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