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艺春秋

|
发布: 9:00am 22/12/2020

李忆莙/在经常落雨的南洋

作者: 李忆莙

在网络上看到一篇相信是香港人写的文章,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刘以鬯的小说是香港读者窥探南洋风情的“窗口”。50年代刘以鬯有一段时期旅居南洋。分别在新加坡和吉隆坡的两家报章出任主笔及总编辑。因此契机,写了大量以南洋为背景的小说。我忽然想起以前的报纸副刊都辟有小说版,且还是一整版的,同时连载好几个中长篇小说。以前资讯不发达,莫说没互连网,连电视也不普遍,在娱乐匮乏的年代,一份报纸的作用,除了是刊载消息的“新闻纸”之外,还负有传播知识、艺术、文化方面的“使命”。更多的还得符合文艺的旨趣。比如音乐、曲艺、电影、文学和绘画等等方面的趣味。确切地说,就是得要有娱乐性。既然说是以前的副刊有小说版,当然现在是没有了。可也无需惆怅,反正时代就是这么一个接一个地过去,随着潮流的行程,必然有许多事物衰落甚至消失。

ADVERTISEMENT

回想那些年代,略懂阅读的我,还真的生吞活剥了不少副刊小说版上的连载小说,当中少不了刘以鬯的小说。当然,那些都是他以“另一只手”写的“娱人小说”,都是些奇情的恋爱故事。至于“自娱”的文学创作,要等到我进入“文艺青年”时期的七八十年代才开始接触到。刘以鬯的自娱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篇写曹雪芹的〈除夕〉(大多数学者认为曹雪芹是在除夕病逝的)。而刘以鬯写〈除夕〉,相信灵感源自脂砚斋的一条眉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泪尽而逝。”

一年中最后一天的那个夜晚,漫天风雪,作家书未成,却泪尽而逝,是多么严寒而凄清啊。

最近重读《陶瓷》,刘以鬯在题记里提及陶瓷的价格,说的却是曹雪芹像:“文革前每具只售港币18元。文革期间每具售500至1000元。现在,曹雪芹像很难买到了。”

《陶瓷》大概完成于1970年间。故事背景是1967至1972年间。他在题记里声明:“《陶瓷》这本小说没有爱情,喜欢看爱情故事的,不要买。”并说他喜欢陶瓷,所以也喜欢这本小说。由此可见,刘以鬯不但喜欢《红楼梦》,他更喜欢作者曹雪芹。〈除夕〉因此也是他喜欢的作品之一。

犹记得许多年前,曾与活跃于60年代的文坛前辈们聊天,有人回忆说:“那时我们都还在念中学,刘以鬯先生在新加坡任《益世报》主笔,还兼编文艺版。经常鼓励学生写作。我们有事无事都去找他,那种情怀就像当年的中国青年学生崇拜鲁迅一样……”听起来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湮远住事了。也确实是如此,五六十年代,那是多么遥远的事啊。当年的文艺青年,大多已封笔,且都垂垂老去或已离世了。而作为导师的刘以鬯先生,也以百岁高龄走完了他的漫漫文学路;在这条漫长的写作路上,不断地尝试把新想法实践到他的小说里。创作于60年代初的《酒徒》,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而刘以鬯所谓的“自娱小说”,却都是严肃的,手法创新而深具探索性;把心理认知的复杂概念衔接在语言的实体中传递。这种充满意图的尝试性小说创作,又被定义为“实验小说”。

而刘以鬯,作为香港文学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实验小说,是一连串的风景独好,也就不仅是技巧问题了。

他的名句:“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作为香港一个世代的表表者,读者对他的记忆也是潮湿的,尤其是我们,在经常落雨的南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