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5:03pm 10/02/2020

方肯/帶你閱讀病人的故事

作者: 方肯

ADVERTISEMENT

在疾病面前,考驗人性。從心理到生理,也包括了病人家屬,疾病有如一面鏡子,馬上照出人性的真偽、脆弱或堅強。有的散發生命的光輝,有的則揭露人類現實的醜陋。

閱讀疾病,瞭解苦難中的人們,對病患產生同理心和包容心。病患書寫自身的疾病最大的難處,是不斷敞開自己的傷口,按捺曾受過千百種的疼痛,甚至將自己最難以啟齒的隱私公諸於世。當讀者也是患者,便不只是理解疾病,而是獲得慰藉,並在文字活得釋懷或救贖。

疾病煎熬像是一種對自我的懲罰,懲罰心靈和身體,進而自責或遷怒他人及命運,但除了以治癒為生存的目的,我們不能再把時間或精力揮霍在對無益於病情的事情上。

本篇以疾病為主題的3本書為鍾玉玲的《疾病王國中的身體生活》、林蔚昀的《我媽媽的寄生蟲》和張萬康的《道濟群生錄》,以重肌症(生理)、憂鬱症(心理)和病人家屬的視角來闡述疾病降臨的人生。作者的經驗像攤開了所有底牌,我們看到疾病的成因,也看到了疾病的結局。

冷靜思索自己的重肌症 

《疾病王國中的身體生活》作者鍾玉玲,為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碩士,目前從事香港設計雜誌的編輯與策展人。重肌症發生於她大學時期,抗病期為兩年,之後定期複診。

重肌症,或稱重肌無力症(Myasthenia Gravis),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抗體攻擊神經和肌肉的接頭,導致神經和肌肉的聯繫中斷,而醫學上未有明確原因解釋。多數患者都有四肢肌肉無力、眼瞼下垂、說話和吞嚥困難等,危及生命。多數患者為20~40歲的女性和50~80歲的男性。

本書分5章,分別是“起”(作者對於疾病、得病、身體與其變化的感想)、“感”(作者在患病和治療期間的感受)、“人”(作者對病友的觀察)、“思”(探討病患於社會的關係)和“術”(思索中西醫和現今醫學技術)。作者不單是記錄和分享自己的患病經驗,同時加入許多論述作為延伸和支撐,涉及文學、哲學、醫學、心理學等,甚至宗教,根據前人的研究和理論,以冷靜而理性的思維去解釋、理解,並接受疾病帶來的所有不適與無助。

作者病發時長時間在ICU接受治療,當時不能說話,不能吞嚥,只能插胃管攝入每天所需的營養為生。身在單親家庭的作者,住院期間僅由母親獨力照顧。從身體的無力,到心裡對於母親勞累的愧疚,在病中更加深了另一層哀苦。

每一個生病的軀體,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作者因常出入醫院,所以也記錄病友的故事,反映人間冷暖,並探討現今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和判斷,同時提出個人的一些見解,如〈疾病的浪漫化〉(169頁)中,作者分析韓劇常以白血病來美化愛情悲劇中的女主角,因為白血病不具傳染性(男主角便不會被女主角傳染),其次白血病不會產生令人視覺不適的外表變化,反而更具病態美(女主角不會因藥物副作用而水腫);而白血病的症狀如皮膚蒼白、流鼻血、容易暈眩等,能突出女主角的柔弱美。因此,白血病是悽美愛情故事的理想疾病。

重肌症之罕見使人們對其影響和傷害而有所忽略,此病介入了作者的生活,使之因此開始思索疾病、身體,尤其是社會與病患的各種問題。此書分享了個人寶貴的患病經驗,也以身試法分享了各種治療方式如胸腺手術,讓或許也是患者的讀者作為治療參考。

用小說筆法寫與父抗癌 

《道濟群生錄》記敘的是作者張萬康和父親抗癌的過程,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月,作者以第三人稱,配搭虛構的東方玄幻情節寫成了小說,以古典章回小說表現,是文學創作中一項突破性嘗試。雖然如此,書寫抗病過程中,無論是探討醫方的醫德問題、拯治的方法,或探討老人患病的人道問題,絲毫不馬虎,有條不紊地表達了箇中無奈和不忿,並在苦中作樂,以無厘頭或荒誕的情節或對白來自我調解。

在面對親人驟然重病之際,苦中作樂是減輕傷痛的方法之一。

身為病人家屬的作者主要處於3種位置:協調病人和醫護人員的中間人、照顧病父的兒子,以及安撫家人(尤其是母親)情緒的兒子。小說第二回“天命難違籤詩驚真幻;慷慨赴義關公愛廢柴”判官勸張萬康放棄救治病父,張萬康回應:“老人容易死,不表示老人該死。”如此點出世人常有的偏見,顯露人性的弊端,以及堅持與放棄的各種衝突問題。

話說90歲高齡的萬爸,身體向來硬朗,一次摔倒骨折,送院後院方因健保制度而承受經濟壓力,手術10天后便“請”萬爸出院。萬爸回家5天后,復送急症室,才發現是胃出血和併發肺炎,便轉入加護病房。萬爸雖已高齡,求生意志可比常人,插管求生也在所不惜。跟著,萬爸被確診是胰臟癌。一個月後,萬爸腎臟功能開始衰弱,白血球和黃疸升高,最終還是安詳過世。張萬康除了每日為萬爸拍背去痰,寫大字報(萬爸有聽覺障礙)向萬爸報告其病情,並且撫慰一直跟病魔竭力抗爭的萬爸;另外,在萬爸的氣切手術前,張萬康寫了一封信給醫生,希望對方在動刀前,握一握萬爸的手,對他說句鼓勵的話……這些細節看似微小,卻對把生死押在醫生手中的病人而言,其實都非常重要。人皆有一死,但求死得明白。

這部二十回的小說整體敘事條理有序,幽默但嚴肅,輕鬆又沉重,都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日記寫來。後記中,作者揭露其好友“李道長”,一個曾罹患舌癌和淋巴癌的大學同學,在萬爸治療期間不斷給予精神上的支持,然而次年癌症復發過世,得年43,令人始料不及。這是讀到小說終結處萬爸離世後,另一記沉重的憂傷。

憂鬱症不一定發生在悲苦人

根據調查,全球有3億人承認自己有憂鬱症,而每年至少80萬自殺的人口大部分都因憂鬱症引起;世衛的報告也指出,憂鬱症是21世紀的二號主要疾病(第一名是心血管疾病,第三則是愛滋病)。

關於憂鬱症的書寫已有不少,林蔚昀以有別於晦暗、壓抑的筆調來書寫《我媽媽的寄生蟲》,活潑趣味,也印證了憂鬱症不一定發生在悲苦的人身上。

首先,作者從自身與眾不同的童年開始說起。母親是一名寄生蟲學家,愛寄生蟲如命,並在自己體內養殖鉤蟲,以幫助研究工作。作者童年常和母親到河流抓螃蟹,然後母親從螃蟹肉中取出肺吸蟲的幼蟲作研究。而作者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東京目黑寄生蟲博物館,而不是到飛禽公園或動物園之類的地方觀光。母親醉心於寄生蟲,便忽略了作者該有的正常成長進程。

雖然如此,作者均為大學教授的父母,卻絲毫沒有棄之不顧,仍然滿足她任何所需,為她打點好一切,聆聽她負責她的生活。縱然作者出生自一個菁英家族,親人都是博士、博士後、教授、院長等,但是父母已“看破紅塵”,不期望她也成為菁英,或成為第一名。雖然如此,作者依舊被憂鬱症和人格疾患(Personality Disorder)纏身,歷經自殘、休學、自殺未遂、強制送入精神病院等。

人格疾患的患者通常會有以下障礙,如認知功能(Cognition)、情感功能(Affectivity)、人際關係處理(Interpersonal Functioning)和衝動控制(Impulse Control),這些症狀在作者身上甚為明顯。比如在戀愛關係中,她常不知道如何拿捏收放,時常壓抑自己,而結婚後,她變本加厲對丈夫施以暴力。比如別人對她表示友善,她總會憂心於他人的企圖,而自己又能如何回報之類的問題。沮喪的是,她最想脫離父母的庇護,不再像寄生蟲存在著,但是她沒有獨立的能力,主要是無法和他人妥當的溝通,於是無法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屢次失敗重演。

本書分3輯,即“蟲卵階段”、“幼蟲時期──中間宿主”和“成蟲時代”。25篇散文分別以各種寄生蟲或蟲子為題,如鉤蟲、跳蚤、水蛭、弓蟲、蚊子等,從童年青春期,寫到自己到英國、波蘭生活,最後婚後生子,才漸入佳境。然而,跟心理醫生複診仍是不能停歇的事情。

後記

作者書寫面臨各種狀況時,會同時具體而細膩地表達自己真實或矛盾的想法或感受,在隱忍、壓抑、掩飾、佯裝等中擺盪。命運出現弔詭的部分,是如果她優渥的家庭、無微不至的父母套在其他人身上,未必會引致心理疾病,然而她的個性偏偏背道而馳,有如駛入反向道的車子,下場即無可閃避的猛烈撞擊。作者毫不介意地揭露了許多個人隱私,尤其是常人羞以啟齒的性事,赤裸而坦率,或許會讓有些讀者難以接受,但疾病帶來的痛苦豈是美麗的過程?

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管天資或貧富,年齡或性別,並無倖免,輕重也不得選擇。以上3本關於疾病的書寫,結局(或許不算結局)都並非傷風感冒這般服藥休息便好,定期復著服藥仍舊繼續;往生者離去,留下活著的人緬懷生前記憶。健康的人不懂病為何物,病的人也不一定能言喻病的滋味,其中藏有太多不願暴露的脆弱和醜陋,傷害的不僅是肉體,還有心靈。閱讀疾病,讓我們愛護自己,也讓我們珍惜他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