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昔日专栏

|

午夜踱步

|
发布: 11:05am 07/04/2020

袁博文/防疫行管期間忙口糧

作者: 袁博文(副刊【焦点】编辑)

2586YBM2020-04-0115857317672882186518.jpg

ADVERTISEMENT

行動管制期間,我相信大家最希望做的,就是如何將現有的物資──糧食、口罩、洗手液、消毒液等等變多。可惜,這些都無法量變,只能看著口罩用一個少一個、糧食吃一口少一口,然後為了補給到處忙,衝向超市、雜貨店、藥劑房,雖說行動受限,人流少了,但所花的時間、精力,比平時多了不只一倍,疲勞以N次方倍增,只因為將補給品帶回家後還不能消停,繼續的洗洗刷刷,接著忙貯藏。

勞忙了一番,家裡的口糧也不過只耐10天左右,只因我不能吃加工食品,過去一年傷口一直不能自然癒合,證明身體的免疫力太糟糕了,醫生見一次警告一次,要我切記必須吃天然的食物,所有行管期間突現的“宅男宅女”眼中的恩物——快熟面、罐頭食品、麵包等等,都是我不能進口的食物。

所幸,我家在行管令宣佈前,已補給了肉類、魚類。然後,在行管升級至一戶一人出外購糧前,妹妹載了媽媽去超市衝刺,買了大量蔬果,可是,新鮮糧食還是禁不住每天的消耗,媽媽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將這些糧食變多。

對於肉類,她用的是量減法:

(一)巴掌大的魚肉塊,從4片減成兩片,分兩餐食用。

(二)豬肉嘛,平常一天兩餐吃180克的,減一半,然後主角變配角,拌料比肉還多。

蔬果類,媽媽用分配法:

(一)將那些蔬菜的損傷部位先摘出,然後湊起來炒一鍋大雜菜。

(二)較耐放的,就配以一些乾貨,例如:冬菇、杞子、紅棗等,拉長“食用期”。

(三)更耐放的根莖類,是最後才吃的。

真把上述口糧吃完,又來不及補給,不怕,還有許多豆類、堅果,可以用來煮粥。

某一天,我豁出去了,想偶爾吃些麵粉不打緊,只要不是加工的,home-made不就行了嗎?於是興致勃勃地衝去家附近小超市買麵粉,想要自制餅乾。結果,貨架上的麵粉還是一包不剩,反而是其他粉類,如粘米粉、玉米粉、糯米粉、薯粉倒很多。

回到家裡,媽媽說,沒麵粉沒關係,就不做餅乾,用現有的粘米粉做豬腸粉。

後來,經紫盈和依芳介紹,我在網上解決了蔬果補給的難題。

看著滿盈的口糧,然後發現,行管期間唯一變多的東西,是垃圾。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