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暖势力

|

最新文章

|
发布: 3:38pm 30/09/2021

芙蓉

面包

行善

芙蓉

面包

行善

萬條黃麵包 暖胃暖心 老闆娘轉捐過剩麵包行善

报道:李彩婷 照片:受访者提供
“黃麵包”是芙蓉人,甚至是森州人集體的老味道,承載著許多回憶。

30日訊)一條麵包看似微不足道,但在疫情下,它卻傳遞了愛。

在疫情爆發一年多來,芙蓉的“黃麵包”便為社區有需要的人送出了超過1萬條麵包,業者覺得自己也只是憑能力而為,在疫情下,她看到許多人沒收入、生活困苦等等,並且看到另有一些熱心人不停的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因此她也加入疫情的行列,讓有需要的人取得溫飽。

走過約半世紀的“黃麵包”,是芙蓉人的共同回憶。生產“黃麵包”的鴻運麵包廠第三代業傳人鄭慧瑜記得,去年落實行動管制令時,很多行業都停頓,而本身麵包廠是慶幸屬於必需品,尚獲得繼續運作。

疫情初期麵包滯銷

儘管如此,疫情還是為麵包廠帶來一定的影響,鄭慧瑜說,在疫情初期,每天都會照常生產大量麵包,但訂單卻開始不穩,有些訂單會在最後一分鐘告吹,也因此不時會出現麵包過剩的情況。

鄭慧瑜當時在想,把過剩的麵包丟掉,豈不是很浪費?送給員工,員工也吃不了多少。

“那時候,有認識當義工的朋友,看見他們開始一直有派飯、派物資給有需要的人,我就問,那麵包能捐嗎?”

義工朋友就告知:“麵包也可以捐啊!”就這樣,鄭慧瑜就把麵包陸續捐到老人院、孤兒院、甚至通過慈善機構或州議員服務中心,轉贈給需要填飽肚子的人。

疫情一年多來,鄭慧瑜(右二)便送出了超過1萬條“黃麵包”給社區有需要的人。
8年前已捐麵包給善團

事實上,鄭慧瑜不是疫情才開始行善,早在七八年前,她便偶爾會捐麵包到食物庫、文丁慈善機構、原住民村、緬甸難民等,只是數量沒有像疫情間捐得多。

在疫情爆發,她看見了疫情的衝擊,許多無法工作的人,眼神流露了無奈也多了抱怨,也有的在面對生活困苦下有口難言。

她記得,在疫情發生後的連續數個月,她是幾乎每週會有好幾天,都會不斷送出麵包。

鄭慧瑜從來沒為自己計算過,到底在疫情間送了多少條麵包,直到近月,有人告訴她,她所捐的麵包已經超過1萬條,當時她便默默在心裡點算,也確認了自己在疫情間不知不覺累積送出了超過1萬條的黃麵包。

“之前行管令很嚴厲時,許多人手停口停下,捐麵包的數量會比較多,到後來逐漸有不同行業放寬,堂食也開放了,所捐的麵包數量便也少了,不過,我到現在還是會維持每週選一天做善事,就會拿到食物庫、文丁慈善機構或通過州議員捐麵包。”

有人會問,疫情期間大家生活陷困,為何不選擇捐錢助人度難關?鄭慧瑜覺得,捐麵包會比捐錢來得更實際,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善用捐款,麵包至少一到手,就可以直接溫飽。

鄭慧瑜:受父親影響行善

鄭慧瑜在中學時期,不時看到已故父親會拿著黃麵包送到老人院,她相信是在潛移默化下,行善的種子不知不覺種在自己心田裡,長大後也懂得在能力範圍內,為社區獻一份力。

在自己的行善路上,看過貪心的人,也看過不貪的人。

“我記得有一次,有人向我討2條麵包,我送上一包5條,對方卻婉拒,堅持要兩條,說拿兩條就已經足夠了。”

“也有一次,我送麵包到食物庫,遇到一名行動不便者拿了一包米及油上車,然後轉頭望了我很久,我問他,你要麵包是嗎?對方表示不需要麵包,他只是想幫鄰居拿多一包米和油,但是自己再去拿,會不好,希望我幫忙,我見他老實,因此便決定幫他。”

麵包一拿到手便能吃,因此也讓鄭慧瑜覺得,捐麵包比捐錢來得更實際。
鄭慧瑜現今每週會選擇一天行善,把自己麵包廠生產的麵包,送給需要填飽肚子的人。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