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行呤坐詠

|
发布: 7:10am 25/03/2022

手机

郑咏介

行呤坐詠

教育部长莫哈末拉兹

电玩成瘾

教养方式

教育政策

鄭詠介.網絡成癮不能只靠禁令

郑咏介

我們不需要政府政令來規範孩子的休閒活動,而是加強媒體素養教育,引導孩子認識所有的網絡媒體,以及如何負責任地使用網絡、打電玩,因為這是21世紀公民必備的素養,誰都無法倖免於此。

教育部長莫哈末拉茲日前在國會表示,將繼續禁止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以避免學生出現網絡和電玩成癮的情況。筆者雖然贊成在校內限制學生使用手機,但要解決學生的網絡和電玩成癮,單純通過禁止使用來解決始終不是好方法。

ADVERTISEMENT

事實上網絡和電玩成癮已經有日益嚴重化的趨勢,疫情帶來的封城措施更是助長了這樣的情況。重度的網絡和電玩成癮不僅被界定為是一種精神疾病,也會對學生的身心帶來巨大的傷害。

情況嚴重但直接由政府頒佈一刀切的禁令卻是治標不治本,不僅助長了家長繼續對孩子的管教問題卸責的心態,也忽略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實際需要。直接通過禁令來限制孩子的做法不過就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認為孩子“應該”做什麼,是將孩子當成大人的附屬品的表現,並掩蓋身為大人的我們卻沒好好教育孩子的事實。

史丹佛大學教授、《專注力協定》一書作者尼爾艾歐說過,我們能從從螢幕中得到的不外乎三樣東西:與人聯繫的歸屬感、過關斬將的成就感、主導生活的掌控感。當我們細究之後便會發現,這三樣東西恰恰是成長階段的孩子最需要,但卻也最缺乏的東西,而疫情之下更加重了這樣的缺乏,因此才進一步導致許多孩子沉迷於網絡無法自拔。問題不出在限制不限制,而在於需求沒有被滿足。

現代人的生活儘管普遍上物資不虞匱乏,但卻造成人與人之間鮮少溝通和聯繫,思想的差異也變得越來越難以溝通。這導致許多年輕人寧可在網絡上滔滔不絕,期待能獲得許多在遠方,甚至是素未謀面的人的一個點贊,卻對與身邊的人面對面溝通顯得無能為力,甚至充滿恐懼。當孩子處於極度需要培養社交能力的年紀,而家人和學校卻又紛紛缺席的時候,孩子自然只能從屏幕中尋求慰藉,而缺乏溝通能力的他們也只能一直碰壁,甚至走向極端。

而應試教育主導一切的教育體系和社會氛圍儘管讓一些人找到了成功的方程式,卻也被證明忽略了許多孩子的天賦,並造成大量的孩子得不到成就感和掌控感,從而只能從遊戲中尋求滿足。當現實生活的掌控感和成就感越低,就越容易沉迷於網絡。許多教育專家都直言,如果在早年的認真努力和追求高度成就的過程中,孩子能發現比成績和得獎更深刻的目的,感受到越來越多的成就感。而沉迷於網絡和電玩的孩子們恰恰是因為在生活中沒有培養出自己的生活目的,才逐漸失去了熱情。

只是為了適應殘酷的社會競爭,我們逼迫孩子在我們設定好的道路上前行,排除其他選項,但如此短視近利的教養方式不僅無法孕育出孩子的想像力,也不能讓孩子在高度動態的現代社會里克服挫折,併成長茁壯。而如此公式化的教育模式也凸顯了現代人對教育的簡化和卸責,但教育本來就是動態的過程,更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陪伴和薰陶的過程。當“人”在教育中變得不重要,再多違反人性的政策又能帶來什麼好結果呢?

孩子不是因為沉迷於網絡電玩才導致對生活失去熱情,而是因為他們對生活沒有了熱情,才會沉迷於網絡電玩。因此,孩子的改變要從改變我們的觀念和開始。我們需要給孩子機會去學習怎樣平衡線上和線下生活,因此政府應當展開更廣泛的宣導和教育活動,不僅是針對學生和老師,也要協助家長,讓家長有能力判別孩子的狀況,並提供協助和引導,減少家長的無力感和負擔。政府也應鼓勵更多專業人士和民間團體舉辦講座和社區活動,提升社區凝聚力,從而讓更多人的視線能從手機轉向現實生活。

我們可以找出無限多個破壞孩子成長的事物,以前是漫畫、遊戲機、都市小說,現在是網絡、電玩、社交媒體,但破壞力最大的始終是大人對教育的敷衍塞責。我們不需要政府政令來規範孩子的休閒活動,而是加強媒體素養教育,引導孩子認識所有的網絡媒體,以及如何負責任地使用網絡、打電玩,因為這是21世紀公民必備的素養,誰都無法倖免於此。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