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5:33pm 17/08/2023

马华文学

潘舜怡

+ 读家

文化冲突

欧大旭

马华文学

潘舜怡

+ 读家

文化冲突

欧大旭

潘舜怡 / 尋覓碼頭上的“陌生人”

作者:潘舜怡(马华文学与文化研究者)

今年3月由時報文化出版的《碼頭上的陌生人》,前身為2016年出版的The Face : Strangers on a Pier。本書除了保留前一版本的第一篇“臉”,聚焦敘述歐大旭父輩的南來移民經驗以及他自身的成長經歷,也加入第二篇“瑞意/萬古千秋”,主要描述家族女性,尤其作者外婆、母親的生命歷程。

ADVERTISEMENT

“……識趣的我不在非華人面前講中文,漸漸在公眾場合避說中文,然後甚至也不和父母講中文。遠赴英國大學深造,我才開始從遠方遙望童年,在全無羅盤或地圖的情況下,迷航在自我認同的汪洋中。我從何得知該怎麼認同?”——歐大旭,《碼頭上的陌生人》自序

曾經有多少人像歐大旭一樣從中文教育背景出身,長大融入社會後,逐漸與中文漸行漸遠?刻意保持距離?處在文化雜糅的國度,到底該如何面對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各種認同衝突?離散/移民華人就算落地生根,是否終究無法迴避被邊緣化的命運?諸如此類的反覆叩問,儼然成為華人史的一部分,亦是歐大旭的個人家族回憶錄《碼頭上的陌生人》的關鍵命題。

今年3月由時報文化出版的《碼頭上的陌生人》,前身為2016年出版的The Face : Strangers on a Pier。本書除了保留前一版本的第一篇“臉”,聚焦敘述歐大旭父輩的南來移民經驗以及他自身的成長經歷,也加入第二篇“瑞意/萬古千秋”,主要描述家族女性,尤其作者外婆、母親的生命歷程。

禁聲/失語:庶民家族敘事

本書的兩篇回憶錄特殊之處,在於非單純作族譜史處理,讀者可從敘事感受作者散發出對家族、自我乃至國籍身分的憂患意識,字裡行間鑲嵌著細膩的文學表述技巧。文中至少展現兩條時空敘事線,即作為中下階層的祖輩移民落地馬來西亞的20世紀初中葉,另一條穿插其中的時空則是七八十年代以後作者小學至大學留學期間,與異族、異國同學相處的文化回憶。或許基於世代貧富階級觀強烈,作者從父親口中獲得的祖輩生活事蹟過於稀薄、碎片化,每每對一些敏感歷史議題有所保留,頻頻暗示“往事別再提起”、“恥於回首”諸如話語。因此,作者仍在霧裡看花,對自己的身世滿是疑惑。除了面對內部家族史的“禁聲”、“失語”狀態,作者亦在生活中不時面臨“他者眼光”審視的挑戰。例如,被計程車司機誤認為泰國、緬甸等族裔;與英國同學交談更是交織在精英與庶民、文明與野蠻的尷尬氛圍;出版商認為自傳書寫無聊乏悶缺乏讀者市場,不願為他的作品買單……作者不斷責問自我,陷入痛苦、焦慮的漩渦。

面對文化衝突、身分疑慮,作者說道:“但願我的家史能多一些繽紛的細節,好讓我能高談高曾祖父揮軍出征外國,滿載寶物和戰利品而歸……可惜事與願違。我有你。你是我的歷史。你是我的過去,我的現在,我談的是你。”雖然充滿無奈與失落,作者卻在“你”的身上找到一絲肯定的希望。這裡第二人稱“你”所指稱的是作者的外婆。作者在第二篇不斷地與外婆作內心對話,通過外婆的生活經歷,彌補自我父系家族史“缺席”的缺憾。明顯地,作者對外婆的身世較為侃侃而談——這位女性亦像作者的祖父一樣屬於貧困吃苦之輩,但作者與她之間情感關係融洽,不像未見過的祖父一樣生疏、隔閡、迷惑。作者似乎從外婆身上尋得歸屬感,對外婆的身世可謂“瞭如指掌”。或許,這就是作者對“motherland”一種(母性的)認知與提醒。作者似乎一直想告訴自己、告訴讀者,馬華的過去、現在,其實一直存在,只是隱藏在非“大歷史”系譜下的榮耀家史當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