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东西

|
发布: 7:03am 03/10/2023

气窑

幼面煲

粗面煲

煮金

熔金

烧制

脱模

灌模

和泥

高岭土

木柴干燥度

柴火温度

柴窑世家

黄亚明

黄利光

传承三代柴窑

药煲

龙窑

瓦煲

柴窑

打滑

大家都不知道的药煲用途,竟然可以拿来……

报道:本刊 张露华、摄影:本报 陈启基、视频:本刊 陈愐壮

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上半个世纪的事,现在即使看中医吃的也是科学中药,而瓦煲普遍上已经在寻常家的厨房绝迹,通常只会在外食时看到。

这两种陶瓷,是祖辈的智慧传承。工艺学问,利用泥土就可以出沿用了几千年的器皿,尽管它们现在已经日渐式微。

ADVERTISEMENT

一个个排好的瓦煲等待烧制。
带出货的漂亮瓦煲。

 

从中国传来马来西亚的瓷器烧制,传统都是以柴烧为主,各州都有大大小小的窑,除了烧制瓦煲与药煲,还有其他常用瓷器,如割胶用以收集胶汁的胶杯、碗碟杯皿等等,“火气”很盛。

然而星移物换,大马现在硕果仅存的,专门烧制瓦煲与药煲,那就是位于雪兰莪依约的黄氏兄弟企业,已经历经三代人的柴窑。

更难得的是,还有机会见识到传统的“”,是中国传统的窑炉构造,外形跟华人传说的中的龙非常相似,而做这条“龙”的师傅如今也已经不在了,“造龙”手艺也随之失传。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龙窑,是传统的柴窑建筑,因为外形像龙,所以取名龙窑,如今已经没有懂得做龙窑的师傅了。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龙窑侧写。

硕果仅存的

目前,这个窑由第三代人兄弟共同经营。他们家族从事烧窑工业已经70年,曾经搬了4次,最后才落脚在现址。

瓦煲与药煲都是用柴窑烧制,出窑成功率有多高,就要看火光“吃饭”,柴火的火候会直接影响成品,若再加上天气不好,经常下雨,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烧制。

他们的柴窑,只是烧制瓦煲和药煲两种产品,主要是内销。

黄家窑每个月出产逾千只瓦煲。

谈到他们的龙窑,黄亚明表示,龙窑的造型如龙,是柴窑的一种传统工艺。如今所沿用的这个龙窑,是父亲所建造,已经有三四十年。

黄家的柴窑是四迁之后才落脚在现址(雪州依约),每搬一次就要重造一个龙窑,如今这个恐怕是最后一个了。

黄亚明感叹,龙窑是老师傅打造的,现在懂得做龙窑的老师傅已经不复在,所以现在窑有损坏,都是自行修补,每次开窑后就要观察有没有损坏或下塌,否则等到严重损坏时就无法补救。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经过长年累月的柴火,窑壁上布满犹如钟乳石般的岁月痕迹。

“现在大部分的窑都是,我所知道的,柴窑只剩下我们而已。”

他表示,长年累月高温燃烧,热胀冷缩,会导致窑“走形”,但也不会影响使用,除非是坍塌,就必须修补。

柴窑的烧制属全天然,陶瓷从原材料(泥)到烧制,没有任何机械加工,所以用柴窑烧出来的成品色泽上会有不同,有的比较红,有的比较白,相对的气窑烧出来的成品色泽较一致。

每次开窑,就要烧一周,需要8吨的木柴,期间不能停火,所以掌火很重要,那7天时间都要看火、添柴,确保柴火不断。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当窑内排好瓦煲后,就开始烧制,每一灶都需要用到8吨木柴。

他表示,一周是“顺产”的时间,如果有其他状况,就要延长至两周,包括烧制的东西数量,柴火的温度与木柴的干燥度等等。

药煲意想不到的用途

回到他们家生产的瓦煲与药煲,他表示,瓦煲和药煲是用一种叫做的泥制成,从地底挖掘出来,如今已经买少见少。这种泥质黏性高,通常在矿湖或地底下可以找到。

他接着随手一指工厂外面一座长满野草的小山说:“那些就是高岭土,是我爸爸以前买下的,一直用到现在!”

除了泥土,木柴也变得非常矜贵,要从怡保或彭亨州找柴,而且价格也越来越贵,一吨木柴就要几百令吉。

黄家的窑一周可以生产逾千个煲,平均每个月会开三灶。两兄弟从、烧制到后续等工序都亲力亲为,每天泡在泥巴中。

不说你可能不知道,原来药煲不只是煲药单一用途,它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用途,那就是

药煲除了用来煲药之外,还有一个令人 意想不到的特别用途。

黄亚明透露,熔金或者,就是把黄金煮熔,以打制成各种饰品。而煮金的温度很高,需要耐热度很高的容器,只有瓦煲可以承受得住煮金的高温,所以打金厂都会定期跟他们订货。

“每一煲只能用一次,煮过之后就要换新的一个,所以需求量很大。而药煲因为有一个把手,方便把金浆倒出来,所以金厂都是用药煲来煮金,否则单单煮药的话,哪来这么大的需求量。”

从小就跟着父亲做瓦煲的他表示,瓦煲是三大民族都使用的容器,除了华人做菜用的瓦煲与煲药的药煲,印度人传统的咖哩煲也是用瓦煲,马来人也有用瓦煲来做菜。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黄利光为瓦煲装上把手。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把捏好的把手,用白泥牢牢的黏紧在瓦煲。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单手提起也不会脱落。

成品若有瑕疵,绝不手软“掟煲”销毁

虽然做了几十年,但也有老猫烧须的时候,并非每一灶都“红红火火”,大唱丰收。他说,有的时候烧出来的成品色泽欠佳,有的时候瓦煲会自动爆裂,所以每次开灶都可能有惊喜或惊吓。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黄利光为每一个药煲盖好煲盖。
除了烧制瓦煲之外,黄利光也会为一些相熟的朋友烧制一些小陶瓷。

“有的时候在烧制时就看到很多煲裂开了,但是已经堆放的柴就由得它继续烧完,只是不再加柴,烧完之后无论熟不熟都要出炉,好的就保留,不好的都要拿去‘掟煲’(摔破)!”

大瓦煲的必须煲盖分离烧制。
不合格的瓦煲必须敲破。

他表示,有些煲虽然表面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只要敲一敲,发出的声音是低沉而非响亮,就知道这个煲是瑕疵品,必须丢掉,免得买到的人在烹煮过程中“爆煲”,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他们的商业道德。

他表示,运气好的话,一灶的成功率是80至90%,他试过运气最背的一次,成功率只有50%,排在上面的煲叠不好倒下来,下面的被压烂或裂开,那次真是欲哭无泪。

黄家老大黄利光,也是第三代传人。每天开工的第一件事就是“玩泥土”,把高岭土调配成泥团,以做成瓦煲的雏形。

他表示,由于泥土有很多杂质,第一步就要用泥粉机过滤,把杂质都筛出来,再加入水调和,变成泥油,再用幼网过滤一次,变成纯泥。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泥土有很多杂质,必须经过几重过滤把杂质筛除干净。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去除杂质后,泥土就变成纯泥。

“这个阶段还是水泥离合,所以要用搅拌机让泥质与水均匀融合,变成白泥,就可以开始做煲!”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黄利光笑说,他每天都工作就是“玩泥沙”。
完成过滤与搅拌均匀后,就变成白泥。

做瓦煲的工序是先做出煲的雏形,然后放在阳光下暴晒,让它干透,然后经过打滑,磨平表面凹凸不平的部位,最后才放入柴窑烧制。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工人把已经过滤好的白泥倒进药煲的模具中,待凝固脱模。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药煲雏形形成之后,工人再把里面的白泥倒出来,可以再重复使用。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做好的瓦煲雏形要打滑修整。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黄利光:每个煲都会有些凹凸不平,要用人手修整。
 

黄利光表示,晒干的过程很重要,天气好的话,一天就可以干透,阴天可能就需要一周,雨季时候就要放入室内焗干。

做好的瓦煲雏形,必须拿到太阳下暴晒,遇到阴天或雨季就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干透。

瓦煲有分,他们做的都是粗面煲,全马只剩下他们一家做粗面煲,反之幼面煲则还有几家。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这个看似简单的煲盖打滑动作,没有两下功夫就变成“飞盖”。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用小勾子把煲盖的顶勾出来。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黄利光为瓦煲内面涂上一层釉。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短短的几分钟就完成。
传承三代超过70年的柴窑/仅存龙窑产瓦煲、药煲
上了釉的瓦煲,是不是格外迷人?
黄亚明:现在只剩下我们做粗面瓦煲。

点击链接观赏视频:

【东西】你知道大马瓦煲多数从哪来吗?

相关文章:

超逼真微縮場景 真實煙火氣是關鍵
讓人一眼就淪陷的中式婚服
萬山桌遊 讓玩家沉浸式體驗市場攤販的日常
纏花,集剪紙、編織與刺繡於一體的民間工藝
走入雨林探索香材,研製出純粹好香
就連成人也抵擋不了其魅力的BFMC Silkstone芭比
共赴一場榴槤Omakase
純手工刺繡串珠而成的娘惹珠子鞋
一雙人,一臺老貨車趴趴走制皮革做木雕……
改裝迷你模型車輪圈,沒問題!
大部分馬來西亞人都不知道的各州代表Wau
可以站著、躺著、跪著玩的立槳運動(SUP,Stand Up Paddle)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