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管理与人生

|
发布: 8:00pm 12/12/2024

陈芳龙

管理与人生

马哈迪

李光耀

李登辉

陈芳龙

管理与人生

马哈迪

李光耀

李登辉

陈芳龙.马哈迪、李光耀与李登辉的历史剪影

三人在不同背景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马哈迪象征着快速发展与威权统治的矛盾结合;李光耀代表了效率与自由的博弈;李登辉则是民主化浪潮中的复杂角色。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交界的亚洲政坛上,马哈迪、李光耀与台湾的李登辉绝对能在自己的国家“喊水会结冻”!

ADVERTISEMENT

3个老人,两李已经盖棺论定,只有敦马还活着。最近他忙着与吉隆坡购物中心的中文招牌过不去,活脱脱的成了西班牙作家塞凡堤斯笔下,拿着破矛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从首相活到招牌管理员,他真能屈能伸。

持平的说,3老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建设,以各自的方式塑造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向,但他们的领导也有争议,让后代对他们的历史重新定位。在此,且从民主、经济、建设、教育等层面,谈谈3个老人。

民主的实践与局限

马哈迪执政期间长达22年(1981-2003),后来又短暂回归22个月。他的执政风格是典型的“威权式民主”。他以强势领导维护政权,通过《内安法令》压制异己、限制媒体自由,并对反对派进行司法打压。

虽然他为大马带来经济增长,但他的霸权削弱了民主制度的良性发展;他的纵容导致政坛贪污腐败,贪腐现象盘根错节,遗祸至今!

李光耀是新加坡建国的奠基者,他一手打造了高度稳定,折衷但实务的民主。他通过人民行动党建立一党独大的民主体系,并以法律和经济政策压制反对力量。

他对西方的民主保持怀疑,认为不适东方的国情。他强调经济与社会秩序比人民自由重要,这种模式虽然被批评为“不民主”,但却是新加坡繁荣的基石。

李登辉的历史定位与马哈迪和李光耀截然不同。在蒋经国临终前推动的大刀阔斧改革下,他顺利接手完成台湾民主化的进程。

在主政期间,台湾实现了总统直选,通过一系列宪政改革,开启多党竞争的民主政治,促成台湾社会的高度自由化。但是,他的民主化进程也引发了省籍矛盾和蓝绿对立;而民进党主张台独更引发台海危机,对台湾的政治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经济的建设与挑战

马哈迪推动“东方政策”,试图透过激进的经济现代化,将大马打造成工业化国家。他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如南北大道、槟威大桥、工业园区;但他的“2020年宏愿”却彻底失败,将大马建设为高收入国家成了梦幻泡影。

他的政策偏向扶持土著企业,导致种族之间面对不平等待遇。他的许多大型项目被批评为浪费资源,比纳吉好不了多少。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大马经济政策的脆弱,不过他拒绝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改采取资本管制而成功稳住经济,这是可书一笔的。

李光耀是世界级经济奇迹创造者,他任内将新加坡从资源匮乏的小岛转型为全球金融、航运、贸易和人才中心。他通过严谨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效率至上的管理,吸引外资流向新加坡。他的“开放型经济”模式及低税率政策成为全球学习的典范。

李登辉执政期间,台湾经济增长平稳,并逐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他推动本土化政策,让台湾企业更具国际竞争力,并为台湾高科技产业打下了今天的基础。但他的执政末期,台湾经济面临全球化和两岸关系紧张的挑战,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所幸台湾人力资源丰沛与产业靭性很强,产业得以成功转型。

建设成就与个人影响

马哈迪的执政标志着大马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其中包括布城行政中心、以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主导的石油经济发展。但更重要的公共交通枢纽、工业区规划、产业升级转型和汽车工业的推动却远不如预期,严重延误大马前进的机会。

他的政策在后马哈迪时代仍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土著优先政策。他的威权风格让大马的政治文化难以摆脱对强人政治的依赖,而导致政治腐败和种族矛盾。

李光耀重视长期规划,新加坡的城市设计、公共交通系统和公屋政策成为全球模范。尤其是绿化政策打造“花园城市”,既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又吸引了国际投资。

李光耀的治理模式至今仍然是新加坡政治的基本架构。李显龙及黄循财延续他的政策,促使新加坡保持稳定。然而,新加坡人民对自由的需求日益增长,李光耀模式是否能适应未来的挑战仍是未知数。

李登辉推动“去中国化”政策,加强台湾人本土意识;他支持文创产业,并将台湾塑造成民主、自由的象征。这种政策强化了台湾内部的“国族”认同,但也引发与中国大陆的紧张关系。他执政后,台湾的民主化虽取得重大进展,但党派对立和族群分裂却成为台湾政坛挥之不去的遗憾!

人力资源培育

与教育政策的成败

马哈迪任内试图重点发展科技教育以养成工业现代化的人才,但他的政策过于聚焦扶持马来族群,导致华印裔在教育上受到不公平对待,造成人才外流。尽管政策初衷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但贯彻“固打制”却导致国人失去竞争力。

李光耀积极推动精英教育与国家竞争力,在他领导下,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成为国家生存的核心战略。他建立了高度精英化的教育系统,亚洲最优质的大学教育,包括科技、金融与工程等关键领域,使新加坡迅速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李登辉推动台湾教育民主化,废除威权时期的思想控制,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这是支撑台湾科技与产业发展的资本。然而,少子化及快速扩张的大学院校,导致高等教育过度普及,许多大学被迫退场,形成资源浪费。

负面影响与争议

马哈迪的权力滥用与集权统治破坏大马司法体系和新闻自由。他对反对派的打压使得国内政治环境缺乏包容性,并助长了政治腐败和裙带资本主义,影响直到今天。

李光耀的强硬统治与领导风格被批评为缺乏人性,他对异议者的法律追诉、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以及对社会的强势控制,都被视为不符合民主原则。所以直到今天,新闻自由度在全球180个国家与地区中排名128,还不如大马的107。

李登辉的两岸政策使台湾在国际上日益孤立,今天的正式邦交国只剩下12个,而且两岸关系紧张,中国军演不断;他的本土化政策也引发族群对立,影响台湾社会的整合。

马哈迪、李光耀与李登辉三人在不同背景下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马哈迪象征着快速发展与威权统治的矛盾结合;李光耀代表了效率与自由的博弈;李登辉则是民主化浪潮中的复杂角色。

2024年,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上,新加坡高居第1、台湾第6、大马第34;年均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加坡14.8万美元,全球第2;台湾3.24万也远超过大马的1.19万,三者相较,高下立判。

三人的毁誉,至今仍影响大马、新加坡与台湾的命运。在历史评价中,他们的名字不仅是各自国家和地区的一面镜子,也是亚洲现代化进程中的缩影。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