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发布: 7:00am 06/03/2025

十八丁

炭窑

砵威

看见十八丁

Port Weld

再。看见十八丁

十八丁嘉年华

【社区创生/01】深耕不能停 十八丁下一个10年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刘剑英、受访者提供

2014年举办的“”社区嘉年华掀开序幕之后,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一场“Show”,一群外地人到办完一个活动,之后这个老渔村又会回复平静。

ADVERTISEMENT

然而这群外地人却没有离开,而是坚持10年,连续十载在这个老渔村推动社区活动,发掘在地智慧,让人“”这个地方,并希望通过社区创生把十八丁人留乡发展,重现生气,展开下一个10年的深耕教育。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刘剑英、受访者提供

十八丁(Kuala Sepetang)这个地名,是直接从Sepetang音译而来,马来文的意思是一个下午,而这个下午指的是以前当地人从十八丁走路到太平,一来一回就是一个下午,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与数目字的十八或人丁摸不着边。

这里有一个持续了10年的社区计划,其中一位重要推手就是“再。看见十八丁”总策划庄白祺。去年,她再次挑起大梁,再一次主办十八丁社区环境与艺术行动,让人们看见他们的坚持是值得的。

10年前宁静的渔村,经过“看见十八丁”社区活动的10年努力下,让这个渔村发光发热。

她表示,一个活动能够走过10周年是一项成功,也是另一个10年深耕的开始,他们会重新发现当地的产业,以及教育孩子们看见在地的智慧,并善用这些智慧带给家乡更好的发展。

外地人带动当地人重拾在地文化

回顾10年前的十八丁艺术嘉年华,她感叹:“变化很大,当年都是以外人推动这项活动,靠外面的人力物力去办。10年后的今天,都是当地人在推动,当中还包括从第一届就参与的小学生,如今已经是大学生或就业的村民,这是最直观的差别。”

庄白祺导览十八丁,讲解将会把十八丁的巴士站与消失的火车站重新结合,打造为十八丁新地标。

她欣慰这一路走来没有放弃这个地方,坚持不懈地培育小朋友,让他们看到家乡的美,他们在10年后都回来参与10周年活动,当中的80名志工,大部分都是在地人,这是最大的收获。

她认为,任何在地文化活动,都必须在原地生根,从教育开始,才能让一项活动持续下去,让在地人,甚至离乡背井的在地人都愿意回来回馈家乡,单凭外地人是无法做到的。

炭窑是十八丁的地标之一,嘉年华活动当然少不了炭窑探索。
“看见十八丁”社区活动从开始的外地人办的活动,10年后的今天在地人主动参与,如提供三轮车载送参加社区导览的游客。

十八丁艺术节可以作为其他地区的社区活动示范,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亮点,每次在做这种社区嘉年华时,都能从中发掘在地的文化,得到当地人的相助,唯有通过在地智慧才能展现地方特色,而不是主办了一场由外人策划的市集或表演,结束后就曲终人散,在地文化的种子没有得到深耕。

她希望社区活动是可以利用在地人的智慧与素材,把在地精华呈现给当地人眼前,让在地人把在地文化重新找回来。

【10年灌溉 终见花开】

●参与社区活动 让他从害羞少年茁壮成自信青年

10年前热闹的“看见十八丁”嘉年华,本以为喧哗落幕之后就一切回归平静,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在这个传统渔村洒下了文化种子,10年来不断发芽成长,成为“再。看见十八丁”嘉年华的新力军。

当中“看见十八丁”主席蔡汉伦就是一棵幼苗成长到现在独当一面的动力青年。

蔡汉伦15年前参加了“看见十八丁”社区活动后就一直跟着团队走下去,如今已是“看见十八丁”主席。

今年25岁的蔡汉伦,在十八丁土生土长,目前帮忙打理家族生意,是一个留乡发展的青年。10年前他参加了一场“看见十八丁”的生活营,憨憨的一个小伙子,10年后竟然挑起推动十八丁社区活动的大梁。

蔡汉伦回想,10年前他还是一名中三学生,参与了时任十八丁州议员蔡依霖主办校园大扫除后,此后就一直不间断的参加“看见十八丁”社区活动,逐渐成为“看见十八丁”工委会的年轻骨干。

蔡汉伦不但是“再。看见十八丁”嘉年华幕后功臣,同时也献身幕前,带领居民载歌载舞。

这10年的努力,他看到很多在地年轻人想法的改变,进而也改变了父母,间接的改变了十八丁的环境卫生。

“以前住在渔村的人,垃圾都是往海里丢,小时候我们也是跟着大人这么做,没有觉得不妥。但是参加社区活动后,我们从环保社区教育学会了更好的垃圾处理方法,也慢慢地改变家人的思想,垃圾不再往海里丢,这是我看到的最大改变。”

“以小孩影响大人”的环保社区教育,成功的改变了过港人丢弃垃圾的习惯,海上垃圾已经大幅减少。

与十八丁一河相隔的“过港”(Seberang Sungai),没有垃圾清理服务,村民都是直接把垃圾丢到海上。可如今这种景象已经很少见,过港人都会把垃圾拿到十八丁垃圾站丢弃,海上的垃圾已经大大减少。
“这就是社区教育的成功,如果没有社区教育,我想这里还是跟以前一样。”

社区教育的成功:大海不再是垃圾场

为了推动社区教育,工委会与在地组织合作,包括学校、神庙负责人也成为工委会成员,共同推动社区活动,一起让这个地区变得更好。

“十八丁是一个小地方,没有什么人或组织会进来办活动,参加活动对我们来说是奢侈,所以以前读书时期非常希望有人来办活动。现在我们也做着同样的工作,把自己童年时的渴望体现在生活中。”

十八丁居民从一开始以在地人看外地人在十八丁办活动,到如今全力支持“再。看见十八丁”嘉年华,这过程花了10年。

他还笑言,以前自己是一个害羞的小伙子,没有自信,但因为参加社区活动,练就了自己的自信,更勇敢的表达自己。这些年来他积极在村内推动儿童绘本故事活动、外籍妈妈国语课、社区英文课、电脑班等等,慢慢的通过孩子,改变大人的思想,愿意站出来为社区出一分力。

“这10年走来不易,刚开始村民都不热衷参与活动,办活动时我要一家一户的打电话给他们,让他们带孩子来参加活动。当家长看到孩子参加活动后的改变,他们才慢慢的对我们改观,觉得我们真的为这个社区带来改变。

十八丁居民朴素的日常生活。

“钱当然也是一个问题,每次办活动都要经费,唯有办义卖会来筹款,然后每一家敲门请人买义卖会票券。”

他直言,当中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团队觉得值得的,因为通过社区教育,真的看到改变,最欣慰的就是环境卫生得到改善,改变了过去大海就是垃圾场的陋习,也从中让团队明白社区教育的重要。

“希望十八丁会越变越好,10年只是一个阶段,未来还有更多的10年要深耕。”

●求学生涯抑望彩虹 如今她也走入彩虹中

李彦珊与蔡乐凌也是“看见十八丁”社区活动培育出来的幼苗。她们10年前参与十八活动时,只是小学生,如今已经是大学生,这10年来不间断的参加“看见十八丁”团队所办的各种活动,成为她们求学生涯的一道彩虹。

李彦珊表示,10年前工委会在小学办夏日营,对渔村而言这样的活动是屈指可数,在父母支持下她才有机会参与。

李彦珊(左)与蔡乐凌是“看见十八丁”社区教育的未来希望。

她形容那是一个很美好的回忆,当时她参加了人人人鼓社的打鼓演出,唱看见十八丁之歌,那段记忆至今还历历在目。

虽然嘉年华只办了一届,但她继续参与工委会主办的各种环境生态教育营、Ni Siap染布等,让她看见每天都会经过的红树林还有这么多的用途。

她坦言,以前红树林对他们而言就只是普通树林,没有特殊意义,从小到大也没有人告诉他们红树林除了防洪还可以做什么,与生活扯不上关系。

“我现在已经在柔佛新山念大学,当村里的老师问我要不要回来帮忙10周年嘉年华,当然是义不容辞,它令我对家乡有了更多的认识,让更多人知道十八丁文化与多面化,我相信十八丁还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元素可以发掘。”

●打开了眼界 期待挖掘更多家乡美

同样也是从小学就开始参与“看见十八丁”活动的蔡乐凌,2018年她第一次参加工委会在学校图书馆主办的“小小画家工作坊”,开启了她对文艺活动的兴趣。

十八丁人的日常──没有一碗咖哩面解决不了的午餐。

“以前小学时就只是念书而已,没有什么课外活动,所以生活营对当时的我们而言是非常有趣的活动。经过那次生活营之后,以后凡是有活动我都有参加,从不间断。”

她表示,通过“看见十八丁”的活动,不只让在地人重新发掘家乡的特别,也让外地人认识十八丁的在地文化,她觉得这是“看见十八丁”活动最有意义的地方。

“就如Ni Siap染布,一种失传的文化,如果不是工委会重新把它找出来,我们不会知道原来先辈有过这样独特的智慧,很多关于十八丁的故事或文化,我都是参加活动后才知道,‘看见十八丁’打开了我们的眼界。”

只有让当地人认同传统的美,才能保留传统

熟悉十八丁的人,或曾经到此一游的人,必定会在十八丁的“”()火车站石碑打卡,从太平到十八丁,是马来西亚第一条火车铁道,此火车站见证了在锡矿辉煌年代,十八丁的鼎盛时期。

十八丁的“砵威”(Port Weld)火车站石碑,纪念从太平到十八丁的马来西亚第一条火车铁道。

如今虽然火车已经不走此路,火车站也时过境迁,但还留着一个石碑记录了这个地方。

除了火车站,十八丁还有一个古老的巴士站,是巴士驶入十八丁,前往太平的最后一个据点。现在,只是一座供村民休息、聚会的地方,是来到十八丁的人都会看到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显眼地标。

为了让火车站与巴士站这两个地标融为一体,艺术家游嵎荏将凉亭与火车二合为一,并在车站设立一个历史角落,书写十八丁与铁道的故事,希望在保留凉亭原本功能下,让它继续成为在地历史与村民可以在这里话家常的一道美丽风景。

曾经参与过很多社区活动的游嵎荏表示,十八丁所拥有的辉煌过去,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连在地人都已经印象模糊,可能听长辈提过,但却不会因为十八丁曾经有过的地位而感到骄傲。

游嵎荏将把十八丁巴士站改造为火车站造型,成为十八丁另一个地标。

因此,曾经多次参与“看见十八丁”社区活动的他,决定为这个地方建一个地标性建设,不让这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

他表示,原本计划是将巴士站改装成在铁轨上的火车头装置,让火车站的形象更具体。

“十八丁的火车站是在1980年拆除,只剩下一个石碑,因此我们就决定打造一个1885年使用的火车型号。”

UCSI大学室内建筑系学生把十八丁六大传统产业化成图文,让人对十八丁有更深入了解。

本身是槟城人的游嵎荏认为,不是每个社区都有一个这样的地标,外人觉得这个地标很有价值,在地人却看成日常,所以需要有人去推广,让大家看到它的价值,就如“看见十八丁”工委会花了10年时间让在地年轻人重新看见家乡的美,携手去发掘家乡的在地文化与特色。

“只有当在地人认同自己家乡的价值后,外人才会愿意进来了解这个地方,所以保留传统很重要,让十八丁重新活过来。”

相关稿件:
【社区创生/02】被重新看见的失传智慧 Ni Siap技术焕发新生命
【见证COP29/01】气候变化大会 各国为地球永续生态协同合作的角力场
【缅甸流亡者/01】不得不的流亡 在泰国等待粉红卡的缅甸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