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地方DNA

发布: 7:00am 05/05/2025

怡保

艺术

兵如港

地方DNA

卓衍豪

地方创生

日光基地

2025永续共创双年展

鹿神

卓衍豪/艺术不在远方:从怡保出发的在地共创之旅

作者:卓衍豪

》在22号客栈街文化馆(22 Hale Street Heritage Gallery)展出至5月11日,展览集结了阿残、Tavira,以及怡保在地陶艺家陈愇焱与插画家Novia冼佩珊的精彩作品,并诚挚邀请大家亲自来到,看看那座从枯木长出的《》,听一听这片土地的故事。

卓衍豪/艺术不在远方:从怡保出发的在地共创之旅
阿残和他的作品《鹿神》。

我从未亲身踏上日本濑户内季的岛屿,却透过报道与纪录片,被深深打动:包括直岛在内的几座逐渐凋敝的岛屿,因艺术而重新被看见,居民与土地之间产生新的对话与连结。于是,我们今年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像——如果怡保也能如此,会是什么模样?

ADVERTISEMENT

在《2025永续共创双年展》开展前两周的4月11日,我们迎来两位远道而来的艺术家——来自台湾的王国仁(阿残),以及长年旅居台湾的西班牙裔艺术家Tavira邵晓露。他们在怡保兵如港社区驻村创作,并透过艺术与孩子、社区展开深刻的交流,为这片土地写下崭新篇章。

阿残以捡拾的枯木创作地景作品《鹿神‧移动轨迹-怡保》,不仅歌颂生命的韧性,也诠释人与自然共生的哲学。他借用台湾在大航海时代以梅花鹿皮进行国际贸易的历史脉络,将鹿神化为文化交流与友谊的象征,并以枯木象征对生态永续的思考。从创作到作品落成,陆续吸引在地居民、游客驻足欣赏,也促成泰国艺术家的专程拜访。这件从泥土中诞生的作品,犹如一场温柔的扰动,悄悄改变了人们对日常风景的想像,也许未来会成为兵如港的文化新地标。

卓衍豪/艺术不在远方:从怡保出发的在地共创之旅
巴沙彬如华小二校的孩子在两位台湾艺术家的引导下挥洒创意。

这次双年展不只是展览,更是一场深耕的行动。艺术不该只存在于画廊,而应走进社区、学校,与人们产生真实的连结。驻村期间,阿残与Tavira在巴沙彬如华小二校展开壁画共创活动,邀请30位主流班与8位特殊班学生,将校园五面墙转化为自由挥洒的画布。孩子的笔触与创意,老师的鼓励与陪伴,让墙上的画不只是作品,更是一场关系的建立与自信的养成。在Tavira的引导下孩子还学习西班牙语,以“Ola”问候彼此,语言与笑声在空气中交织,成为那个午后最动人的风景。

这场驻村创作只是开始。今年,将会有更多来自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的大学团队、团队陆续进驻怡保,加入我们在日光基地的行动。他们将与市场对话,与居民共作,从生活日常提炼出创作灵感,所留下的每一件作品与共创痕迹,都是献给土地的礼物。如果这些作品能成为一座座小型的电讯塔,将地方的美好故事传得更远;如果这些创作能让人与土地的关系变得更紧密而温柔,那正是我们作为地方创生实践者最真挚的期盼。

卓衍豪/艺术不在远方:从怡保出发的在地共创之旅
参展艺术家与台马两地的策展人合影,左起:陈愇焱、Novia冼佩珊、Becky陈悠溱、卓衍豪、Tavira邵晓露、王国仁(阿残)。

目前,《2025永续共创双年展》已在怡保22号客栈街文化馆(22 Hale Street Heritage Gallery)展出至5月11日,展览集结了阿残、Tavira,以及怡保在地陶艺家陈愇焱与插画家Novia冼佩珊的精彩作品。我们也诚挚邀请你,亲自来到兵如港日光基地(Sehari at Jalan Queen),看看那座从枯木长出的《鹿神》,听一听这片土地的故事。

延伸阅读:
卓衍豪/一顿饭,吃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卓衍豪/循环经济──废弃物也能变黄金
卓衍豪/城市应该向乡镇学的几堂课
卓衍豪/百年不老:传统的样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