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须佬/吃货的味蕾



数码时代前,美食“资讯”流行用语爱用“鲜嫩多汁”,至少比英文juicy像样。凡肉类,一定鲜嫩多汁。同一报道,几张照片,可以鲜嫩多次。肉扒明明像千年古尸,也来多汁一番……
ADVERTISEMENT
不小心登陆脸书餐厅菜单,惹祸上身。演算法纠缠不清,就这样疲劳轰炸了无数饮食“资讯”。
现代广告,多是“探店”:几个没吃过多少真正地球食物的黄毛丫头或小屁孩,眯眼嘟嘴“分享”他们的“体验”,其中不乏白吃白喝“网红”。客观一点,或有不收费的真分享,希望有幸遇见。
社交媒体,尤其脸书其实就是诈骗天堂,假广告诱人上钩已不是新闻。正统媒体提醒多次,唯善良的大马人还是乐于把终身积蓄裸捐给KK建园基金(不是卖袜子的KK),体现了感人的慈悲情怀。
说多了,真正好吃的餐厅,老板娘忙到骂老公和打小孩都没时间了,哪还需要/胆敢打广告?尤其陷阱四“怖”的脸书。国际大品牌,行销守则只许经营自家媒体,社交媒体是大忌。
时光倒流回传统行销:学院广告贴在灯柱“按摩”招贴旁,是抢眼球还是倒米?除非招生目标是嫖客。当然,嫖客也有进修的权利,提高技术嘛。
说回为什么会登陆脸书菜单。点击餐厅网站,竟然链接去脸书而不是自家网站。这是懒惰或节约手法。问题是客户的资料都导入了脸书大数据,帮马克先生继续累积财富赚广告;更重要是餐厅无法掌握自己的客户资料,无法建立忠诚回头客。
行销科普完毕,回来谈现代饮食文案。大家爱用的“吃货”、“天花板”、“古早味”等,都是网络出现后才出现的现代用语。老话一句:第一个用叫创意,再来就是跟风了。近来还出现英文juicy和siham, 令人反感。或许年轻人觉得有趣吧。也罢,只能怪演算法失败,推送给这个食古不化的老顽固。
回顾一下。数码时代前,美食“资讯”流行用语,还有以下:
1.看过杂志食评,连标题在内,“味蕾”竟现身12次。清楚记得,就是当年气盛,一怒之下提笔弃戎,为文谴责味蕾之泛滥。
2.“鲜嫩多汁”:至少比英文juicy像样。凡肉类,一定鲜嫩多汁。同一报道,几张照片,可以鲜嫩多次。肉扒明明像千年古尸,也来多汁一番。
3.“锁住”:食物一焖一烤,不是“锁住肉汁“,就是“锁住鲜味”。不管是鱼虾蟹,一味乱乱锁。该锁的,是作者的脑。
4.“Q弹”:中文字汇丰富,活到一百岁,还是会看到新词汇,干嘛要用外语?“Q”是闽南语形容食物弹韧。在闽南语通行的台湾,已有点不伦不类。中马爱用粤语,大家也Q来Q去。“Q”,在粤语是不雅字眼,器官代名词。
5.“层次感”:为了层次而层次。瓦煲鸡饭有层次感;德国香肠也来层次丰富。清蒸鱼竟然也会“多汁Q弹,凸显层次感”。
6.“嚼劲”:“蛤蜊肉质有嚼劲,鲜嫩多汁”。海产类,尤其鱼或蚌贝类,要是可以大嚼,不是过老,就是冬眠千年不新鲜。深海大鱼处理不好,肉身败死,一定有“嚼劲”。地球上,最有嚼劲,又可口的,就是新加坡人最爱的口香糖。
无论如何,约定俗成也好,积非成是也好,最重要网民受落。我等老朽怀念唐鲁孙,陈梦因或王亭之等踏实的文字,只有翻回老书了。
相关文章: 胡须佬/好店名 阿蓟/好玩又神奇的印度消暑冷饮 陈静宜/胡椒猪肚汤的博大精深 李系德/TV3播港剧台剧打响头炮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