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筑迹/文化产业如何让老城复兴?“天天有戏”的伦敦西区



去西区看戏不仅仅是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伦敦的旅游项目之一。加之伦敦剧院协会健全的演出经营管理机制,促成了整个伦敦戏剧产业的繁盛局面,即便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伦敦西区的剧场依旧生意火爆。

当大本钟的钟声响起,回荡在伦敦的夜里,早已不是狄更斯笔下的雾都。而如何让文学永驻,对于这座城市来说,并不是难事。此刻,由狄更斯的《雾都孤儿》(Oliver Twist)改编的音乐剧正在伦敦西区热演,再现了19世纪被浓雾紧锁的伦敦城。
ADVERTISEMENT
伦敦西区(West End)是伦敦著名的剧院区,与纽约百老汇齐名。位于查令十字(Charing Cross)以西,大致范围是莱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和科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一带。在这个方圆不足1.6平方英里的区域内,聚集着四十多家剧院,由伦敦剧院协会(SOLT,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管理。

华灯初上时,是伦敦西区最热闹的时候。这些剧院多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巨幅的剧目广告牌在夜色中格外闪亮,每一家剧院前都排着等候入场的长队。看戏在英国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如同一日三餐。开场之前或中场休息时,剧院也有吧台提供酒水,可以带进去一边小酌一边看戏。
虽然常有人诟病西区的剧院过于陈旧,通风不良导致空气浑浊;或是剧目无新意,每家剧院都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剧目,一演就是十几、二十年。但每年仍有无数游客为此前来,经典剧目更是一票难求。根据伦敦剧院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走进西区剧院的观众超过1710万,远远超过了观看英超的人数。

命运多舛的西区
在成为赫赫有名的剧院区之前,西区历经风霜,先后经历过灾后重建、人口流失和治安混乱等问题。1666年伦敦的一场大火,暴露出城市存在已久的问题,也为老城的重建带来了契机。1667年2月,伦敦通过了《城市重建法案》,该法案对街道宽度和建筑材料都有着明确的规定,禁止使用木材外墙和茅草屋顶。重建之后的西区呈现出新古典主义与中世纪建筑混搭的风格。
从大英图书馆的资料来看,自17世纪以来,位于科文特花园和德鲁里巷(Drury Lane)的两大剧院形成垄断。到了19世纪初,伦敦人口激增,仅两家剧院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1843年,维多利亚政府鼓励更多文人创作戏剧,并颁布了《剧院法》,放宽对戏剧表演的限制。在这一时期,西区的剧院迅速扩张,也加速了西区的繁荣。
二战后,随着经济衰退,伦敦人口不断外流,西区大量房产空置,出现城市空心化问题,剧院也失去热度。再后来,随着摇滚乐的兴起,西区诞生了不少录音棚,同时带动了酒吧业发展,还有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治安令人堪忧。1978年又颁布了《内城法》,西区的情况仍旧未得到改善。

老城的“华丽转身”
千禧年后,《伦敦规划》正式将西区的规划提上日程,重心转向文化产业,剧院得到政府扶持。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将提供文化艺术基金用于扶持有潜力的项目,舒缓了初创期的经济压力。
与百老汇相比,伦敦的剧院更为平民化。在寸土寸金的纽约,高昂的经济成本让戏剧行业不堪重负。伦敦剧院协会——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协会,其透明、完善的管理机制为伦敦戏剧行业保驾护航。位于莱斯特广场的半价售票亭(The Half Price Ticket Booth)是伦敦剧院协会唯一认可的官方票务代理,2001年更名为TKTS,与纽约的TKTS相对应。在这里,你可以买到当日演出的特价票。由于西区剧院的演出较多,经常有余票需要处理,TKTS便会打折销售,有时甚至低于四折。
被称为外西区(Off-West End)的周边区域,更是滋养了规模较小的实验剧场。这些剧院强调创新,制作成本虽低,但作品足够新潮。经过“试水”之后,便有机会转入西区。在传输和循环过程中,不断为西区注入活力。

在这个高密度的有限空间,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公共空间,以剧院为核心带动周边的“夜间经济”,是西区城市更新的重点。西区减少了停车的场所,地铁成为民众首选的交通方式。2014年,伦敦交通运输局推出了夜间地铁服务。在剧院林立的西区,设有6个地铁站、5条线路,保障了夜间出行的需求。在减少车流干扰后,西区与周边区域的边界不再明显,形成以步行为主的开放街区空间。
去西区看戏不仅仅是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伦敦的旅游项目之一。加之伦敦剧院协会健全的演出经营管理机制,促成了整个伦敦戏剧产业的繁盛局面,即便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伦敦西区的剧场依旧生意火爆。
延伸阅读: 草稿筑迹/日本木造建筑杰作——聴竹居 草稿筑迹/从公共安全到城市美学,纽约逃生梯的前世今生 草稿筑迹|探索神秘的山城小镇:九份 草稿筑迹|台湾:老建筑 ‧ 新旅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