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发布: 7:00am 19/05/2025

巴刹

近打巴刹

怡保中央公市

Pasar Besar Ipoh

北塞

李淑莹

全文辉

GoKaki彳亍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陈启基 视频:本刊 林佳莹

(Pasar)是伴随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场域,除了提供一日三餐的食材和日常用品,更承载了一个时代群体的生活印记。物换星移,全职主妇的角色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双薪家庭。工作忙碌的人们选择外食取代自炊,或下班后直接到超市买食材。

对新一代而言,巴刹会不会渐渐只是课本里“小明陪妈妈买菜”的模拟场合,最终尘封在教科书里?本期周刊专题,我们北上),探访这座集结怡保人“买餸”回忆的地方,探索专属它的独特魅力。

ADVERTISEMENT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从8岁到83岁,老婆婆在近打巴刹待了大半辈子。

“在怡保,我们不叫巴刹,会用广东话‘’(bak-sak),在一些旧照片会看到直接音译广东话的字——‘北塞风光’。”这是推广在地文化的民间组织“”的,在导览前的开场白。

眼前这座位于新街场心脏地带的怡保中央公市(又称“”或“大巴刹”),是当地最大的巴刹。从外观看,设计宛如四合院,建筑中心有个球场,乍看之下仿佛旧时住家通风用的天井。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在怡保,巴刹用广东话被称为“北塞”,该用词在老照片里也找得到。(图:受访者提供)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巴刹底层是湿货市场,卖鱼虾肉菜等生鲜;二楼则是干货市场,贩售杂货、水果、鸡蛋、咖啡豆等;另一侧为熟食中心,顶层是霹雳城市转型中心。(图:俐贞绘制)

资料上写着,近打巴刹有四十多年历史,1984年落成。但在未有这栋建筑物以前,巴刹早在英殖民时期就存在,“这里最早期的造型和太平的百年旧巴刹相似,一共有好几栋。”20世纪70年代,一场大火摧毁以木建筑为主的旧巴刹,才得以重建成现在的模样。

重建后的巴刹,建筑里头还有80年代当地红极一时、无人不晓的“近打百货公司”(Super Kinta),当时的地位宛如怡保柏威年(Pavilion),也因而得名“近打巴刹”。

近打百货公司的辉煌只维持二十多年。随着大型连锁购物中心入驻影响收入,2007年6月结束营业,2013年被“城市转型中心”(UTC)取代,从此近打百货公司的盛况只存在记忆里。

踏入近打巴刹,经过一家家店铺,无不感叹这里的多元。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位于鸡鸭巴刹对面的一排三层楼英殖民风格店铺中,冯相大厦建于1931年,至今仍保留着昔日的建筑风貌。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近打巴刹的1楼是二手市场,人们在地上摆摊,各式各类的商品都可在这里寻获。

逛摊探店,寻觅旧情怀

跨越外观和内部较为现代化的怡保安定繁荣公市(又称“鸡鸭市场”),1楼是当地人俗称“七家头”的二手市场。三三两两的摊贩席地而坐,在蓝色席子上摊开数码相机、手表、帽子等各式各样种类的日常用品,吸引客人前来寻宝。

“这些档口每天都出现在这里,只有礼拜天比较少人,他们会移去另一个比较出名的跳蚤市场。”穿梭在店与店之间,耳际时不时传来广东话的交谈声,定睛一看,才发现店铺的主人是印裔。非华裔都能操作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在当地并不稀奇。

“在这10年很多人都讲华语了。如果你要找回当年怡保的味道,来近打巴刹可以找到旧情怀,这里是个很特别的地方。”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1楼还能找到负责维修机器的商家。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Ismady最初爱收集玩具,慢慢地开始收二手商品,在巴刹租个摊位贩卖。

一家家店铺毗邻,不经意还能看见外头少见的电器维修店。老人背对走道,佝偻着腰在小凳子上,专注修复手中的电器。店里头各式各样的零件堆叠,市面上找不到的电器零件,都可以在这里碰运气。

“这一辈人东西坏了就丢掉买新的,因为很容易(买),但那个年代的人不一样。我爸爸家里有东西坏了,他会坐摩托把东西拿给这里的人维修,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还有市场。”

往前走看见古董店,店主伊斯马底(Ismady)在这里做了二十多年生意。店内有童书、玩具、手表,甚至摆放着一个框着文凭的相框。问起为何收集他人的证书,他透露:“不是因为那张文凭,而是做成相框的柚木。”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近打巴刹每层的招牌都是用鲜活的图案展示,让大众直接知道每层楼的摊贩种类。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转角巴刹底层出现一家金店,方便买日常用品的人也能买金。

巴刹淘宝──物品多元,包罗万有

跟着李淑莹和的步伐,只是走在1楼就几乎迷失方向。走过平价按摩店,路过理发店,不曾想金店就出现眼前。

“当时的妈姐(自梳女)很多是住在新街场,要来这里很方便。金铺在里面,也方便她们买金 ,所以巴刹有一间金店,不是一件很意外或很特别的事。”

往上走半层,才是巴刹里最熟悉的湿货市场,一整排的芽菜摊位,展示出昔日的客流量,如今只剩下五六个摊位在贩售。眼前一桶桶蓝色的塑料桶,装的便是最著名的怡保芽菜。

“绿豆发芽的时候很热,每几个小时要淋一次水,像帮它洗澡,让温度低一点。”怡保的水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因此这里的芽菜才会长成肥短的模样,也有着爽脆的独特口感。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巴刹里用来腌制菜品的龙缸,出自怡保烧窑厂。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湿货市场前方是买菜区,后方则是海鲜区,图为商家正在剥血蚶。

在这里摆摊的不只有华裔,多元种族的菜贩,贩卖的菜品也不同。同样是“GoKaki彳亍”组织创办人的全文辉说:“这里可以买到所有怡保的特产,像是你们看到的芽菜、豆腐、酱油……包括怡保制作的器具。”这里指的器具,便是一般称之为“龙缸”的陶虹。

“在江沙路附近有很多窑场做花盆,大多数人在家里会用来做水缸,有些菜农会用这些缸腌制东西。”在一家档口停驻,摊位上摆放着数个龙缸均是出自当地。外观自带的黄土色,是因为抹上了草木灰,再搭配深海淤泥,反复烧窑风干才有的自然色。

往2楼走去是干货市场,有卖鸡蛋、塑料袋、椰浆、水果、鲜花、咖啡粉等不同种类的店铺。

“就像一个产业链,你买了一个东西或许又需要别的。像是买了蛋又需要一些纸袋,这里慢慢延伸出不同的行业。”说是巴刹,这里更像是现在百货公司的前身,贩卖的商品应有尽有,“从一出生做baby的那刻,你要买什么帮婴儿洗澡,都可以在这里买到。”

此外,店铺上展示的招牌,无形中也凸显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李淑莹说明,近打巴刹地板是使用本地的碎石参石灰打造,可防滑。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近打巴刹入口多,方便大家到靠近商店的入口“买了就走”。

老招牌──记载巴刹历史

年初,李淑莹带着本地字体研究团体huruf走入近打巴刹看“招牌”。

“你看‘林记’这个招牌,后面的‘原子袋’就是塑料袋。‘发客’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批发给客人,代表这里有零售。”还有原子绳、生花、蛋荘、鲜果等字眼,由此读出早期人们言语间使用的方言。此外,招牌上印下的电话号码,从4个数字增至6个,演变到近代的电话号码。

往后走向店与店之间窄小的长廊,不似底层湿货市场的通风,天气热难免感到闷热。不透光的构造,头顶上的灯光略显不足。到访之时正值正午,趁着客人不多,是店家把握时机果腹的时段。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林记照片上写的词句,是用当时的方言直译,由此可见当时的语境。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早期家庭里不是人人都有冰箱,于是会找水果摊主代购,因此招牌里会出现“牛油”的字眼。

在商品与商品之间的椅子上,坐着一位老婆婆。即便是坐着,也能看见她的背像弓一样拱起。她从8岁开始跟着妈妈到巴刹摆摊卖鸡蛋,到现在83岁,见证巴刹由旧转新。

“你们都没出生,我喺呢度踎咗七十多年啦。呢度以前sama(全部)是pasar,但是一座座的,一座鸡肉档,一座卖猪肉,一座卖水果,但现在都拆光了。”

“你记得卖鸡蛋的那一座喺边度吗?”

“卖蛋就系公交站隔篱。”

在这里,巴刹不单是填补人们日常所需,更像是一个“生活博物馆”,每一个角度都承载着怡保人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痕迹,即便是夜晚也不例外。

相关报道:
【巴刹风光/02】夜晚的巴刹,艺术的火花在这里绽放!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延伸阅读:
半山芭揾食(一) 百年巴刹依旧喧闹
半山芭揾食(二)半山芭寻味 · 老味道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