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发布: 7:00am 19/05/2025

巴刹

改造

近打巴刹

怡保中央公市

Pasar Besar Ipoh

北塞

李淑莹

全文辉

GoKaki彳亍

刘锡康

行巴刹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陈启基

随着人口往郊外移动,摩登超市林立,占据人们日常的比例不似以往重。走在约40年历史的,密实不通风的建筑,闲置的档口摊位占了将近一半,重整巴刹设施,看似刻不容缓。就在年初,房地部捎来提升的消息,惟翻新的具体方式尚不清楚。

“我们不知道翻新是要拆完(建筑)或部分区域复新?这些旧店铺还会不会在,还是(店家)就退休了?所以我希望可以把巴刹记录下来,让一些东西留下。”“”的创办人这么说明。

ADVERTISEMENT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近打巴刹的店家都是一代传承一代,承载了不同时代的回忆及故事。

?行!》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是去看它的巴刹,城里最鲜活的地方。 —— GoKaki彳亍

李淑莹是土生土长的怡保人,也是合格导游和舞蹈老师。为了推广在地人文古迹文化,她和传统姓氏灯笼制作师傅一同创办“GoKaki彳亍”组织,时不时走入历史街道为大众导览。惟她自嘲不懂得下厨,平日也不去巴刹买菜,那又是如何和怡保中央公市(又称“近打巴刹”)产生关联?

“我第一次带巴刹,是因为新加坡客人的小朋友说不想太沉闷只走老街,我就说不如走一下巴刹。”她认为,巴刹里头有不少新鲜事,是现在的孩童不曾接触的。

“小朋友最后真的很开心,回到新加坡把在巴刹见到的一切写在文章。我才发现原来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是这么的新奇。”不久后,她带研究手写招牌的朋友来到这里,“他看了(招牌)后说很特别,很能代表怡保。”那个瞬间,她认为应该把近打巴刹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于是和伙伴全文辉开始收集这栋建筑物的资料。

惟在不久后,她收到有关当局欲提升怡保中央公市的消息,觉得不能再“等”了。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近打巴刹在英殖民时期就存在,有别于现在的一栋建筑,从前是一座一座的。(图:本报资料中心)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近打巴刹的外观。

内部不透风,噪音不断,使用体验差亟需改善

在收集近打巴刹资料的过程中,他们也找了霹雳古迹协会前会长协助。

“今日我们说的巴刹其实是1984年重建的,以前那座是什么?又为什么在这里呢?那就要从近打河说起。”

从前人们聚集在靠近近打河的街道,第一个巴刹就在河的旁边,是怡保的首座巴刹。当时旧街场有一条街因此命名为“Market Street”(公市街)。随着旧街场的人口饱和,发展延伸至新街场,才有了现在的近打巴刹。

“大概1920年之前就有了,以前旧巴刹的设计像太平巴刹。但太平是一座下去长长的,但怡保就不是了。每一座卖不同的东西,里面全部都有空间像广场一样,空气会流通,是个很舒服的地方。”

儿时,他也会跟着家里的女性长辈买菜,“我小时候跟妈妈姑姑买菜,只记得巴刹是很自由的地方,很干净。到了80年代,他们拆了重建现在这个公市。”

走在怡保中央巴刹,摊位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然而建筑本身的结构与设施却显得不够完善。

“这座建筑密不透风,你们待了一会儿就能感受到闷热,摊贩得靠风扇降温。”一名花摊小贩反映,冷气设备噪音不断,影响使用体验。除了通风与冷气问题,仅底层的公共厕所开放,照明不足也使得内部不够明亮。对此,刘锡康希望有关当局在规划翻新时,能全面考虑这些现实需求。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刘锡康认为,有关当局应该善用巴刹闲置的地方,活化空间。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李淑莹和伙伴一同收集资料后,对怡保这片土地又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盼未来能活用巴刹空间

来到挂着“南英栈”招牌的档口前,这是全文辉家族在巴刹卖猪肉的摊位。随着长辈退休无人继承,包含南英栈在内,几乎90%的猪肉档都处于空置状态。

“怡保中央公市是我们市中心最大的巴刹,现在大概有50%空了。”在思索如何活化巴刹的空间,刘锡康建议能将空置的空间,打造成流浪汉收留所。

“很多流浪汉睡在街边,旧街场有,新街场又有。现在有那么多空的地方,为何不给他们住呢?或许他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工作?打扫也可以。”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全文辉家族曾经营猪肉摊口“南英栈”,由于无人顶替,所以招牌保留至今。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近年来光顾巴刹的年轻人骤减,里头年长者居多。

征集方案,设计理念以人为本

配合房地部制定怡保中央公市升级改造计划,怡保市政厅举办比赛,旨在征集创新的巴刹设计方案。

“一些想参与比赛的建筑师会打电话来询问意见,多晚我都会接听。但我不会跟他们分享巴刹里每个人的概念,因为这是比赛规则,我只会分享我觉得重要的东西。”

李淑莹口中的“重要”,是巴刹独有的人情味。这样的人情味源自于人,而巴刹正正是服务多元群体而存在的空间。在时代更迭下,她不否认翻新建筑的必要,但大前提是必须“以人为本”。

“一定要‘以人为本’,你(设计师)自己愿不愿意进去这个地方?我很怕他们(店家)坚持不下去,或觉得这个空间已经不适合他们。建筑可以翻新,但其实那一群人没有了,意义就不在了,它就只是个建筑物。”

因此,3人都希望当局提出的怡保中央公市升级计划,能够开放讨论。她说:“我们希望在复修(巴刹)的时候,这个东西是被讨论的话题。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空间给这里的人,甚至可以成为艺术团队创作的空间。”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近打巴刹隔壁的鸡鸭巴刹,于2017年翻新结束,造型与一般新式巴刹无异,而未来复修后的近打巴刹会否也是如此?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这里原是摊贩民众聚集闲聊之处,但在建了球场后就再也没看见人群聚集。

连接人与巴刹,才能创造共同的回忆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是好是坏要等未来才能知晓。他们能做的,就是记录下尚存在的,在坊间推广。

接下来,她和伙伴针对不同的群体,如带亲子园和摄影团“行巴刹”,从不同角度构思最合适的巴刹导览。李淑莹坦言,“行巴刹”对年轻一代来说不是熟悉的日常,因此希望透过导览活动,让各式各样的人走进巴刹,创造共同的回忆,与之产生连接。

她解释,之所以每次带人参观巴刹总是耗时两至三个小时,主要是因为不愿错过任何重要的线索。

“如果今天这座巴刹拆了,或许有摄影师会说,我当时在这里拍过很美的相片;小孩也会回忆起曾经在这里买东西。我要创造机会让人和巴刹有共鸣,这样我们才能够有共同的回忆。”

唯有这样,这座城市才更有温度,她说。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为了让人们再度与巴刹有联系,李淑莹发起《行巴刹?行!》活动,邀请人们从建筑、字体、历史等多元的角度看巴刹。(图:受访者提供)
【巴刹风光/03】行巴刹──在消失前留下最珍贵的记忆
李淑莹三不五时走进去巴刹跟摊贩聊天,了解他们在这里的故事以及对这栋建筑的情感联结。(图:受访者提供)

相关报道:
【巴刹风光/01】走,逛近打巴刹,追忆旧时光
【巴刹风光/02】夜晚的巴刹,艺术的火花在这里绽放!

 延伸阅读:
【老建筑新魂记/01】改造老巴刹,再凝聚新力量
【老建筑新魂记/02】改造烧毁教堂,化身跨宗教休憩地
【老建筑新魂记/03】老建筑‧老房子──承载集体记忆的容器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