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际

|

坐看云起

发布: 10:30pm 15/06/2025

泰国

中国

专栏

坐看云起

泰国

中国

专栏

坐看云起

坐看云起| 专栏《思哲故我在》中泰建交五十载 文化旅游新模式

《思哲故我在》

梁彦和(思哲研究所亚太区域青年研究员 剑桥大学研究硕士毕业生)

ADVERTISEMENT

2025年初,中国大陆演员王星在被诱骗至缅甸诈骗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件促使泰国首相佩通坦录制中文短片,向中国游客保证当局将严厉打击相关不法活动。事实上,此类诱骗案件多由境外缅甸犯罪集团策划,泰国仅被利用作中转站。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泰国的经济命脉,全国上下皆深谙此理,因此境内治安整体良好,至今未曾发生针对中国游客的随机绑架事件。佩通坦此番积极表态,固然是为旅游业界派发了一颗定心丸,期望维持赴泰游客数字稳定,保障经济繁荣。然而,这次事件也引发我们反思:旅游业是否应该仅著眼于访客数目的多寡?业界如何在数量的基础上更重视品质提升,让游客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访?或许,真正值得深入探讨的,是旅游的品质与内涵。

旅游要持续发展,必须跳脱表面繁荣的迷思。近期,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文化旅游措施,明确提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些政策背后,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逻辑:当人均GDP逼近1.3万美元,民众的追求理应从物质消费的炫耀,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寻求触动心灵的体验。这种观念转变,不仅适用于国内旅游,更应拓展至海外层面,使旅游超越单纯消费,成为促进民心沟通、增进跨国情谊的媒介。

目前,中国游客对泰国印象仍停留于低汇率带来的购物乐趣,惬意的水疗按摩,以及奢华的酒店设施。泰国的文化底蕴,他们却甚少探索。若要推动更具内涵的文化旅游,不妨从中泰文化交融的历史痕迹著手。蕴藏著两国共同记忆的景点,正是尚待挖掘的旅游宝藏。

例如,曼谷唐人街耀华力(Yaowarat)固然广为人知,但与之仅数步之遥的哒叻仔(Talat Noi),这个较少被商业气息侵染的社区,却鲜有中国游客涉足。这里的百年老店,门牌仍以泰中双语书写,默默记录著泰籍华人的奋斗史。昔日华人凭藉智慧与勤劳,奠定了曼谷今日的繁荣,但这段珍贵历史却逐渐在时光中褪色,实在令人唏嘘。

另一个隐藏的瑰宝,是位于叻丕府(Ratchaburi)、距离曼谷仅两小时车程的淮格博(Huay Krabok)村镇。笔者在一次民族志研究中造访此地,深被小镇浓厚的中泰文化气息吸引。村镇有贩售以陶瓷小盅盛载的土猪肉汤,更有生动的客家文化壁画,以及村民自营的客家典藏图书馆。但令人惋惜的是,在周六的午后,笔者竟是村中唯一的游客。空荡的街道,凸显此地文化旅游潜力仍待发掘。

两国应建友好城市合作机制

要真正激活这类中泰社区的文化旅游价值,两国地方政府不妨建立友好城市合作机制,尤其以中国南方省份为主。历史上移居泰国的华人,多数源自中国南方,双方在文化上的共同根基,无疑是推动交流合作的最佳基础。泰国现有的“一乡一品”(One Tambon One Product)政策,正可借此进一步扩展,创新为“两乡一品”的合作模式,让中泰乡镇携手,共同开发富有文化色彩的产品或旅游体验。例如,广东梅州、福建龙岩等著名客家城市,可与叻丕府的乡镇合作研发即食客家汤包,并融入泰国本土特有的香料,打造兼具客家与泰式风味的新型美食。共同策划与品牌推广,有助地方产业升级,更能深化两国民间的文化交流与情谊。

这种合作模式未来更可延伸为年度“两乡一品文化节”,以节庆活动推动双向文化交流。活动可轮流于两国举行,不仅在泰国呈现中国文化,更可将泰国文化引进中国城市,正如香港九龙城每年举办泼水节。这样的双向文化互动,有望使哒叻仔、淮格博等地逐步成为中国游客重新连结南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桥樑,也能让泰国游客更深入认识自身与中国南方的渊源,为两地创造更多元的旅游及经济发展机遇。

当然,中国游客是否愿意探索这些地区,取决于一个身分认同的问题:他们究竟纯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自居,抑或视自己为全球“华人”社群的一分子?透过深度旅游,中国游客能在异地找到文化共鸣,不仅能丰富旅游体验,更能促进他们与当地人民之间的情感与文化联系。

文化的探索,从不是单向的。对泰籍华人而言,探访中国是一趟寻根之旅。现时许多访华活动由宗亲联会和同乡会馆组织,通常以投资目的为主。这些活动虽然经济意义重大,但更深层的联系需要透过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来实现。笔者认识一位泰籍华人阿康,十多年来致力组织文化深度游,带领团友前往广东梅州、揭阳等地,入住客家土楼,并在汕头码头讲述祖辈当年登船赴泰的历史。在寻根的旅程中,参与者得以深入了解祖籍,重温先辈的迁徙足迹,与另一时空遥相呼应。

要释放中泰文化旅游潜力,善用社交媒体或许是一个起点。不少泰国数码机构已与抖音、小红书合作,帮助当地中小企业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若能将此模式延伸至文化体验推广,效果或许更显著。不过,从笔者能同时使用中文和泰语的经验而言,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樑,往往比传统的公关叙事套路更能打动人心。

泰国在接待中国游客方面表现出色,例如免税店的员工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市场小贩也能用基本的中文交流,充分体现了泰国对中国游客的重视。然而,语言的调适不应是单方面的。中国的旅游景点是否也能在语言方面作出更多努力,让泰国游客感受到同样的温暖?毕竟,在异地听到熟悉的语言,那份“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才是旅游体验中最难忘的部分。

去年,笔者带同泰国朋友前往香港车公庙参观,发现当天的游客几乎全是泰国人。与参拜者交谈后得知,一位泰国政治人物曾在这里祈福后运势大好,于是泰国游客便纷纷慕名而来。令人惊讶的是,庙祝能用泰语向游客讲解仪式,卖香的摊贩甚至用泰语叫卖:“Thook maak na”(非常便宜哦!)问他们如何学会泰语?原来,近年大量泰国游客的到访,促使他们透过影片自学泰语,以便与其交流。经济学的供需理论,正体现于此;只要有稳定的需求,旅游从业员便会自发适应,无需正式的语言培训计划。

今年适逢中泰建交五十周年,官方纪念标志以龙与那伽(形似蛇的泰国瑞兽)相互缠绕为主题。这两种瑞兽尽管起源各异,但在形态与寓意上却有诸多共通之处,生动反映出中泰文化之间的契合与交融。正是在这种精神之下,我们更应致力推动以文化体验为核心、情感连结为纽带的深度旅游,跳脱到此一游、走马看花的传统模式,发掘两国在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上的共通之处,真切感受中泰两国文化所蕴藏的魅力与温度。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