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祝福

趁着一天下午空闲,我到附近的购物商场买回了一个日式烧酒瓶。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全是我的一时兴起,因为那在大学毕业典礼时收到的花束,已经彻底干枯。即使我已经将它拆分,扔掉了一部分,但它最初的模样依旧存于我的脑海中。 向日葵、满天星,还有像小球的菊花,它们被巧妙地安排在一起,成为我人生阶段的一个印记。我记得,那天烈日骄阳,我和朋友们都穿着黑色的毕业袍,戴着四方帽。顶着烈日,我们合照、欢笑、接受礼物,还有送别。我的离场是匆匆的,说实话,我也不知道那时的自己为什么走得着急,或许是忍受不了炎热的天气。 我带着同学和师长之间的祝福,离开我生活了两年的小镇。 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我与他们的生活似乎按下了暂停键。原本的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在同一个落脚处邂逅。之后的我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相处,将一个陌生的地方变得熟悉,却在一场骄阳下散场,各自循着最初的轨迹归去。 从那时起,我大多只能通过社交媒体来得知他们的生活。 身在古晋的朋友无法出席我的毕业典礼,但他们也不算缺席。其中一位多年的好友,他告诉我,他们在金宝的花店为我预定了一束花。我按照发来的地址去到花店,迎接我的是一位年轻的男性,他应该是花店的老板。他捧着向日葵花束,笑着对我说道:“你的朋友都很爱你。” 我微笑着接过这束花。 在毕业的礼堂外,学姐拿着一束乒乓菊找到我。她对我说:“毕业快乐。” 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不多,也曾一起吃过一两顿饭。更多的时候,我和她是在网上聊天。她很健谈。我几乎不用担心她会忽视我的信息,因为她总会回应。反倒是我,常在聊天的时候消失,动不动让人等上一个轮回。正因为如此,我体会到这束乒乓菊的可贵。 我的手中还有一束用毛线织成的向日葵。若是没有意外,她本该跟我们一起毕业,接受同一场掌声。她考试的失利使我们错开。在向日葵的边上,夹着一张小卡片。关于卡片的手写内容,我是在回到古晋之后才发现的。 “字没你写的漂亮,也没有你会说话,你就将就点吧!” “虽然老怼你,但是喜欢你看事物的角度清奇通透。” 我很少有机会,能够得知别人对我的看法。或许,在其他朋友的心中也会用类似的说辞来形容我。的确,我偶尔会好奇,试图揣测在他人眼中的自己。然而,我却不曾想过自己在他人心中是好的,但这早已不再重要。 美好事物又能维持多久? 后来,在礼堂旁边,我们一班人和师长拍了合照。因为我的着急离开,我并没有和他们留下除合照以外,更多的画面。在礼堂的走廊,我遇见了相熟的女同学,她正去找好友,中途间遇见了我,我们匆匆合了一张照。 我的脚步是匆忙的,以至于我的回忆断续成碎片,只能一点点拼凑。 午后,我拆开摆放了半年的花束。向日葵连同衬托它的满天星都已经干枯,乒乓菊的花瓣也不像最初那般丰满。我用剪刀慢慢地修剪它们。我留下向日葵的花瓣,将5支乒乓菊修剪得长短不一,轻轻用胶带缠好被我粗心弄断的满天星。 我原是贪心的,妄想要留下所有的花束。一开始,它们还是艳丽的模样,我以为它们还会再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可是只在转瞬间,我留意到了它们的枯萎。在它们离开土地的时候,结局就早已是注定。美好事物的遗失,想来往往如此,在不经意间的一次恍然大悟。 几年的时光,不算长也不算短,这已经足以发生许多故事。我面临着与花束相同的命运,离开了那片土地,记忆中的精彩和友谊,我又能维持多久。所以,我只能做出相同的取舍,留下花瓣、留下枯枝。 满天星被我贴在房间里的照片墙上。烧酒瓶里多了干枯的乒乓菊,塞满空隙的干花瓣。这个作品被放在我的书桌前,伴着我敲下一篇文字。 我遇见过一位男生,他总是试图留下一切美好,想要身边的人都不再离开。这本该是好的,可他却大意了。他珍视友情的存在,却因此使自己窒息其中。我何尝不珍惜那段时光,但在人来人往的世界里试图留下别人,本就是一种痴想。 当我擦拭乒乓菊上的灰尘时,又是一个毕业季的来临,那次因考试失利的女生也将迎来掌声,还有小一届的好友,我祝福他们。只是这一次,我没有办法出席他们的毕业典礼,不能亲手送上掌声和花束。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终会再相聚。 我看着这瓶干花,饶有趣味。比起鲜艳亮丽,干枯的花色似乎更为永恒,如泛黄的书页、生锈的门把。我总算明白,念旧的滋味,在我风华正茂的年纪里。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934年大年初二鲁迅写〈过年〉,他说不过旧历年已经23年。 鲁迅谈过小孩过年。在〈阿长与山海经〉说“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想到明天买来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在〈祝福〉中,他描绘民间对新年的重视:“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1894年鲁迅祖父周福清因为在乡试贿赂考官沦为钦犯后,周家自此没落。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南京路矿学堂求学时,为节省路费,回家次数有限。在日本留学7年间,更是没有机会享受家乡过年气氛。 1909年鲁迅回国,先是教书。1912年经许寿裳推荐,教育总长蔡元培安排鲁迅至教育部任职,此后大事小事日记可见,节日一并标明。1916年除夕“伍仲文贻肴一器、馒首廿”,1917年除夕“夜独坐录碑,殊无换岁之感”。1918年大年初一与周作人“览厂一遍”,厂甸庙会售卖字画、旧书、古董、手工艺品、年画杂货、各式玩具,鲁迅常去淘货。 1919年除夕“背部痛,涂碘酒”,初一晚“服规那丸三粒”。同年7月,鲁迅和两位弟弟商量后,卖绍兴祖宅,购置八道湾胡同住所。母亲及周建人一家,搬到北京,跟原本寓居北京的周作人一家,全住一处。1920年除夕“晚祭祖先,夜添菜饮酒,放花爆。”祭祖仪式,日记仅见一次。1921年大年初一“上午寄新青年社说稿一篇”。1922年日子一样单调,除夕“游小市,夜爆竹大作,失眠。”大年初一日记只留四字:“休假,无事。” 鲁迅从家庭所得温暖有限,母亲安排的婚姻以悲剧收场,他和朱安建立不起感情。1923年和周作人闹翻后,春节给他蒙上更多郁闷气氛。1924年除夕夜,鲁迅“饮酒特多”,初一李遐卿携子来访,留他们午饭。初二下午许钦文来,晚上,他难抑寂寞,“失眠,尽酒一瓶”。 鲁迅对过年不上心,却因为几天假期,起床稍迟,不是逛书店,就是和朋友吃饭或投入工作。1921年大年初一写完〈故乡〉。1924年大年初三,小说〈祝福〉完稿。1925年大年初一,译《出了象牙之塔》两篇,又写成〈风筝〉,初二“夜译文一篇”,初三“下午至夜译文三篇”。1933年大年初一分别为好友许寿裳、画师望月玉成和台静农书写自撰诗三首。 组织家庭后心态变化 1927年和许广平同居后,不再孤家寡人。1928年除夕,鲁迅“同三弟及广平往明星戏院观电影〈疯人院〉”。1929年大年初二,“同柔石、三弟及广平往爱普庐观电影。”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农历呼声不绝于耳,激进知识分子认为阳历比农历科学,不改变即无法接轨国际。起先有圜转空间,阳历、农历并用,后来发现效果不彰,遂下重药。国民政府在1929年,坚决废除农历,推行阳历,新年假期改在阳历1月1日至3日。农历新年不放假,祭祖、拜年、贴春联等习俗,移至阳历元旦。报章社论甚至喊出“不过阳历年就是反革命”的口号。 农历新年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辞旧迎新根深蒂固,非阳历所能取代。农历变“废历”,老百姓顿时有失根之感。1935年除夕鲁迅写信对友人黄源说:“十多年前,我看见人家过旧历年,是反对的,现在却心平气和,觉得倒还热闹,还买了一批花炮,明夜要放了。”自己组织家庭以后,鲁迅心态变化。1934年春节他“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鲁迅放鞭炮始于1933年周海婴4岁时。那年除夕夜,他“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他爱看孩子嬉戏。 鲁迅1934年所写〈过年〉意有所指,他不同意农历新年被压迫。可喜纪念节日不少,可是“大家的高兴也不能发扬。几经防遏,几经淘汰,什么佳节都被绞死。”他说农历新年是自家东西,格外庆贺,“不能以封建的余意一句话,轻轻了事的。”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这是鲁迅的〈答客诮〉。对孩子没有感情未必是真豪杰,怜爱孩子不见得不是大丈夫。寥寥文字,鲁迅解释简单哲理。他说兴风狂啸的老虎,也会边走边回头,看顾小老虎。 春节习俗不少,若无情字围绕,无家人加持,无小孩笑声,一切逊色。看电影,放鞭炮,和家人一起,且行且珍惜,当然鲁迅事先不知道自己人世间的岁月原来如此短促。
3月前
在进入新的一年之前,我要放下一段往事,放下一个心结,宽恕自己。 一直都不能释怀弟弟的离婚。3年了。每每想到,都会伤心流泪。 我弟弟是家中老幺。10岁那年,妈妈去世了,他年纪小小的就失去母爱,爸爸和我们两个姐姐就自然对他特别疼爱和包容。很多时候,爸爸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剩下我们3个。我和姐姐比他大两年、5年,说真的,也无法扮演妈妈的角色。我们都会让着他,甚至在他闯祸时,我们都会尽量帮他对爸爸掩饰,帮他解围。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我们一起长大了。 在他33岁那一年,他结婚了。谈恋爱6年,大家都认为是时候结婚了。尽管储蓄不够,也没有房子,就家人出钱筹备婚礼。过程当中双方家长曾因为金钱和酒席安排上发生小摩擦,但婚礼还是如期进行。我也在那时候,觉得对方好像卖女儿。婚宴当晚,也因为一些不愉快,我们在婚宴结束后,就带着一些情绪先离开会场了。 这,也就是我至今无法释怀的原因。身为姐姐的我,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祝福。我最爱的弟弟。为什么在他最重要的日子,我竟被情绪影响,而无法一直陪在他身边给与百分百的支持。为什么会去计较那些如今微不足道的不愉快。 婚后的几年,大家逐渐淡忘当初的摩擦,我和弟媳也慢慢地建立了感情,像两姐妹很多话聊。当他们两夫妻的婚姻开始触礁,我看出端倪,他们被逼向我坦白。我尝试开导劝解,却无补于事。 那一天终于来临,弟媳拖着行李踏出家门,离开前和爸爸和我道别,我们哭成一团。那一天,是我第二次看到爸爸流泪。那一天,我感觉心口有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压得我无法呼吸,无法思考。那一天的情景,我在往后的日子里每每想到,都无法忍住眼泪。在她离开后的那一年,我总在夜深人静之时,哭得彻夜难眠。心里总觉得,他们婚姻的失败,也许是因为当初少了我们的祝福。 今年,弟媳再婚,遇到了一个可以让她再度开心的人。弟弟也找到了一个可以陪伴他过日子的人。看到他们各自重新出发,不再活在过去,我也决定,要宽恕自己,放下这个心结。
4月前
4月前
前文提要:阿姨的手工比外婆和母亲更细,每个格子大概是5乘5公分,用丝绸布的格子超过20个,修补起来更有难度…… 03/转角遇见玖贰百家被 就这样,每天缝补一点,针线穿梭在那一个又一个的小格子,针竟然没扎到我的手,我还可以一边缝一边听优管的台湾命理和养生保健节目,那一个小时是一个完全放松的me time,于是兴趣回来了,多么奇妙啊,超过半世纪给洋娃娃缝衣缝百家被的兴趣居然再现了! 我终于体会到外婆晚年为何那么平静专注,因为缝纫本身就是会让人脑袋放空,全副精神灌注在针线上才能成功。否则针扎到手指不说,那粗糙的针法也入不了眼,又要耗费时间眼力重新来过,不如一次专心做好,才能绵绵密密,完美无瑕。 也就是说,缝纫也是讲究科学的,如果只是随便拼凑,缝出来的“作品”粗糙庸俗,根本不想盖着那色彩睡觉,粗劣的布料与配色也让人睡不安稳。要达到自己要的美感与实际效果,就必须有计划的剪裁,反复的配对图案和修正,并且全神贯注的拈针弄线,不得大意。 据说一个习惯需要至少3个星期养成,我这样每天花一个小时缝补,不到一个月竟然也成为习惯了。一天没有东西缝,仿佛若有所失,非得动动针线,才算完成一天的例常。 于是,一个月后修补完两张百家被,帮晨改好了她要改的衣袖和衣身(过去都是送去改衣店请人代劳),我开始兴起动手做一张百家被给自己和家人的念头。 2022年,我在巴生客家故事馆的市集遇见外婆百家被以外的第一张百家被。 我记得那是一张绿色充满绿植图案的百家被,还有一条粉红色(代表幸福的颜色呵呵呵)女儿肯定会喜欢的百家被,我简直是一见钟情,跟身边的晨笑说这条粉红色的可以留着给你当嫁妆。玖贰挡主舒佲就是1992年出生,比晴大一岁,却能做出我外婆和母亲水准的百家被,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年纪轻轻的她说百家被是跟她姑妈学的,我对她更是多了一份欣赏。年轻人愿意乐意传承这种如此讲究耐心的工艺,加上时尚的美感触觉,百家被在她的手中又有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感谢玖贰百家被,她不但制作完整的各式百家被,而且有剪裁好的材料包出售,让我这种新手可以省了剪布的步骤,直接从组合拼布开始工作。剪布看似轻松,其实也是要有耐心的细活。阿姨就说过我的母亲不会剪布,布都是我外婆剪的,外婆往生后就轮到她负责剪,剪好了一片一片的正方形或三角形,放进大袋子提上巴士亲自送到40公里外的姐姐家,让母亲用针车车好。 有趣的是,玖贰的百家被材料超过有100片,她说缝一张被是11×9,是99片,这数字还真有意思。过去贫苦人家一家家去搜集布头碎布,集百家之福给新生儿女做小被子,现代人买布自己剪竟然也是要整百片,想来这拼贴不仅是功夫,更多的是心思,是感情,是凝聚力吧。 一块块正方形的碎布,各有美丽的图案,第一张我选的是女儿喜欢的粉红色,每一块拼布都可以有不同的排列,有时我排好了又叫居家办公的晨有空时帮忙看看,奇怪她总是排列出我没有想到的组合,我有时照她的审美观有时照自己的,单排列组合拼布都兴趣盎然,有时反复排列换来换去,觉得这个实在比爬格子有趣多了! 想得多美现实就有多无感,自己一旦动手去做看似简单的工作,挫败感就来了。我的第一架缝纫机是最简单的型号,不到100令吉。我原以为可以像手缝一样每天操作一个小时,但用没几个小时它就卡住了,缝纫机不会动了呀! 第一次请教会操作缝纫机的朋友ML时,她在视频中说:你就敢敢把线剪断,重新来过呗。她的话对我来说不啻是醍醐灌顶,我从来没想过针线车不动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一刀剪断重新来过这种人际关系哲学原来可以运用在我的玩具缝纫机上啊! 剪断线重新车过,我的半条百家被终于车好了。我的玖贰师傅说及格,但是我不能乘胜追击,因为车好了第一条百家被,我的玩具缝纫机又不会动了,而这次是怎么剪也救不回了。 勿笑我愚笨,我后来解决的方法是用90令吉买回一架同样的缝纫机。帮我网购的晨说一个用不到4个月就坏的玩具不值得回头,但是老妈我不听,我不想再花心思重新学习操作新的机器,况且“旧的最好”符合我的年龄需求,即使只用另一个4个月也无阻我想挑战第二条百家被的热情和勇气。 几个月后,我的第二架玩具果然又罢工了。但我已完成了3张百家被单人被,同时也决定投降了。做百家被需要充沛的体力和充裕的时间,想想我在房间开了冷气依然车得满头大汗的车被日子,有时候为了要一气呵成完成拼贴缝到忘记了时间,有时候拼错颜色(撞色)需要拆线重做,有时却因一个小失误而无法拆掉整排格子重来……我只想回到最初最简单的方式,灌注有限的精力与时间,随心做最小的拼贴,如杯垫、布书签、文具袋、红包布袋和小福袋等等,享受那一小时的me time就感觉很幸福了。 农业时代的女性必须懂得做饭缝纫,才能操持一个家。工商业时代的女性因为时代与生活形态不同,自然有更多不同的选择。传统的手作加上时尚,已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超越上几个世纪的女红,但一样令人珍惜和欣赏。不管走到哪一代,我相信自立自爱的女性都会寻找到适合她们的生活和美学。无所谓最好或不好,最重要是——适合。 04/在缝纫中与母亲精神同在 百家被代表的是爱与祝福,隔了半个世纪,我终于在一针一线中与外婆和母亲一次次相应相知,线会脱但爱不会脱,布会破但爱不会破;只要有心,人常在,爱也常在。愿我心爱的孩子有一天也会有这种领悟,在因缘生灭中自在自由,会心微笑。 爬格子曾经是我的最爱,虽然网络时代的文字处理已经没有格子,但我还是要特别记录这段百家被因缘。母亲离开我20年,我在缝纫中与她精神契合,觉得她只是形体不在,精神却与我同在。很多道理仿佛懂,但我们其实只有真正动手,才能体会和印证那清晰无比的当下,听到内心的声音,找到平静与心净。 感谢老伴帮我把文字打印出来,明年清明,我想把这一点文字烧给母亲。“青山绿水结灵穴,晚景白云是故乡”,母亲在仙境古城安息20年,父亲伴着她4年,20年来我们兄弟姐妹6人每年都会去扫墓,在白云故乡倾诉无尽的思念。 今年的12月15日,是母亲往生20年的忌日,我也要把这篇文字献给她。莫问不识字的她怎么读,我相信她读得懂就是读得懂,正如那平平无奇的针与线,穿梭出一个个心意,穿越时空的爱与祝福,不需语言也能相通。世人愚痴,从心所欲,何须执着,这也是针线教会我的道理……
4月前
一件又一件的物品,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变旧,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被遗忘在角落。然而,有些东西虽已老旧,却仍然拥有无限的魅力和可能。 我家鞋柜里,有一个不断增长的袜子盒,这些袜子曾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时光。随着岁月的推移,它们逐渐失去了弹性或出现小小的破损。通常,这些陈旧的袜子被视为不再有用的东西,然而,我们总觉得将它们丢弃太可惜。于是,为这些袜子找到了新的生命,让我们运动时穿,延续了它们的寿命。 这些陈旧的袜子不仅仅是为了节省和方便,更是情感的延续。它们承载着过去的回忆,见证了我们努力锻炼和奋发向前的点滴。每一双陈旧的袜子都像一个老朋友,与我共同经历了许多艰辛,创造了不少美好回忆。 虽然这些袜子在质地和功能上仍然可靠,但若不仔细查看,几乎难以分辨瑕疵。尤其是外子的袜子,几乎全都是黑色的,更加难以区分新旧。这使得他匆匆外出时,常常会抓错袜子,导致一些有趣又令人尴尬的瞬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做出一次小小的创意改变。我取出一双陈旧的黑袜子,在它们底部绣上了一朵青色的祥云。这个决定不仅为这双袜子注入了生气,还让它们在装袜子的盒子里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这些祥云寓意着“脚踏祥云,平步青云”的吉祥话语,也是我希望传给外子的祝福。 外子第一次穿上这双改造后的袜子时,几乎无法抑制住笑声。他对我的创意感到惊讶,同时也被这个小小的装饰所感动。从那天开始,他就不再那么容易混淆自己的袜子,而且每次看到这双缝着祥云图案的袜子,都会不自觉地微笑。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把针线活儿当作一种放空思绪的活动,特别是在工作上感到疲倦时,我都会停下来,翻出一些需要修补的衣物,坐在地上缝缝补补。我记得很久以前,我也常修补外子的破洞袜子,在黑色的袜子缝上彩色的补丁,像是暗夜的繁星点点,让刻板的黑袜子变得更活泼可爱。那时,我说,反正袜子穿在鞋子里面,根本没人会看到这些彩色补丁,所以,我就放肆地让这些旧物焕发新生。 创意让旧物焕发新生 这个过程不仅让我感到愉快,还让我认识到,通过创意和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使生活中的平凡物品变得更有趣和有意义。这也提醒我,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可能充满乐趣,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创造。 对我来说,这些袜子不再只是日常用品,它们已经成为表达情感和创造乐趣的媒介。它们仿佛是我的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和情感波动。每次在洗衣、折叠衣物的时候看到这些袜子,都让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乐趣的人。 我也学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轻易放弃,不要随意丢弃旧物。旧物可能会有新的生命,新的价值,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探索。这种思维不仅适用于袜子,也适用于生活。 虽然这些旧袜子不会让我省下多少钱,但改造这些袜子最终为枯燥生活带来了一丝乐趣。同时,它也教导我们要珍惜每个瞬间,尊重过去,充满希望地展望未来。这些袜子不再只是一堆陈旧的物品,而是一种积极生活的象征,一种对事物的独特态度。它们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步都可以踏在祥云之上,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脚踏祥云,平步青云吧。
4月前
01/外婆的百家被温暖了四代 从小看外婆做百家被、用她和母亲联手做出的百家被长大至今,从来没有想过,超过半个世纪后,自己也会拿起针线,从一个小拼贴开始,学做那看似简单实则不然的百家被。 童年时我有一个小洋娃娃,外婆每天缝衣缝三角形的百家被,我就坐在一旁用她的布碎给洋娃娃缝衣服,一天换一套。我也给洋娃娃缝了一条迷你百家被,大小应该有10吋乘10吋,里面缝的都是一个又一个方方正正的正方形。那是我生平第一条无师自通的百家被。上初中二时我把那一个宝盒的洋娃娃衣服和百家被送给了我的第一个外甥,可惜当时没有相机留影存档,“宝物”已永远不见了。 百家被需要一片一片拼贴,少一点耐心都不行。我记得老幺昀小时候爱玩拼图,从拼200到500到1000,我都没有帮忙过,只记得在一个深夜看到桌上她未完成的拼图,一时兴起坐下来玩玩,但不知不觉拼了一个小时,却只拼凑出一块小之又小的蓝天。做百家被虽然跟拼图一样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眼力,但缝制布料比拼纸图毕竟需要更多的功夫和要求,我从来没想过要挑战那样“无趣”的工作。 教学三十多年,我勉强也算是个有耐心的老师,但耐心其实是有选择的,通常只用在人们想用的地方。拈针弄线对年轻时的我来说太花时间了,怎么可能去学外婆那又慢又细的针线活儿。从小学二年级就懂得投稿儿童报的我只喜欢读读写写,那年代的400字稿纸可吸引我了,一个字一个字填满那400个小格子是我初中时代就热爱的课余活动,绝对不是那些无趣的百家被针线活儿可以相比的。 因此长大后,应该是进入中学,我再也没有拿过针线。记忆中衣服并不需要修补,即使需要修补,那也是母亲的工作,她戴起老花眼镜缝衣车衣的身影都在我心里定格。我虽然也贪玩踩过她那架针车,但缝补衣服纽扣等家事我还真没有机会动手,更不要说做百家被那么大的工程了。 有一次,大概是我三四年级的时候,放学后我回到家跟她说妈妈我考第一名,她正在缝衣服,头没有抬起来,只是哦了一声。那个年代,不讲求仪式感,我如常报告,她如常应答,简单又纯粹,回忆起来却都有温度。 而我的外婆,外公在她27岁时病逝,身上只有7块钱的她带着4个子女,靠种菜卖菜养活自己和孩子。艰苦的生活从来没有压垮她,我童年时她已经没有卖菜,帮忙母亲在工厂包伙食和煮食。晚上有空的时间她都在做百家被,她执针线时是那么平静、专注、完全让时间停驻在一来一往、绵绵密密的动作上。那时没有相机,但她穿针剪布的画面却是我对离世30年的她永远不灭的记忆。 孩子出生后,我不免会遇到需要缝纽扣或修补衣服小问题的时候。家里没有针车,但肯定有一个铁盒装着针线(那些年代酒店附赠的小针线包可好用了),我记得不是必要我不会打开针线盒,总觉得那是琐碎又烦人的工作。 昀7岁时有一次看到我帮她缝补脱线的衣服,竟然开心地拍起小手,让我莞尔。年纪小小的她似乎知道妈妈不喜缝纫,有一次竟然自己拿针线缝补脱线的外套帽子,结果线串过衣服的正反面把两边都缝死了,让我笑了好久。惭愧的是我当时并没有称赞她主动学习和动手缝补,也没有去关心她那一次缝补失败后有什么感受。不知道远在台北工作的她是否还记得第一次拿针线的“笑话”,妈妈非但没有称赞她主动拿起针线修补,反而因为缝死的衣服而笑了半天,想想还真的不该。据说学习缝纫会让小孩有创造力和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当时是错过了即时教导的契机了,怎能不惭愧呢? 缝纫花时间花眼力,年轻的我没有兴趣,似乎也是没有必要。孩子上独中的校服需要绣上校徽和学号,我从来没有动手过,都是跟学校定制。话说我中学6年校服上绣有校名“坤成”两个字,那也不是外婆或妈妈绣的,而是母校一位最资深的女职员燕姐绣的。全校的校服都是她负责绣校名,那两个隶书体、用白线绣的字陪伴了女生6年的学习光阴,也是海内外校友最珍贵的的共同记忆。 02/修补百家被的工程 是什么机缘让我这个不喜碰针线的妈妈重新拿起针线呢? 那要从老二晴从新加坡带回来的百家被说起。 晴带去的百家被应该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吧?19岁离家去南洋理工大学报到,她自己收拾行李,我并不知道她把用了几年的旧百家被也带去。几年前有一次假期她把被子带回来说有地方破了,看看能不能补回去。她应该也没指望我会修补,那时候有保姆花安娣帮忙,她家有传统的针车,她修补好后,晴欣然带回新加坡又继续用了几年。去年她带回来同样的被,这次裂开的部分更大了,但是会修补的人却已经不在了。上一个世纪缝制百家被的棉布基本上很耐用很舒服,我们不可能因为一点破损就丢弃让我们无数个夜晚睡得安稳的破被,更何况那是她外婆留给她的爱与祝福,被子再破也不可能丢弃啊 !没有人可以修补,我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动手。 我首先把整张待修补的百家被铺在床上,拍照存档(因为要做before and after),然后算好多少格需要修补。把裂开的底层剪开,我利用可以重复使用的部分,剪了一格又一格大小一样的碎布,准备用来修补正面破损处。我粗略计算修补一格需要15分钟,10个格子就要150分钟,再分配好一天先用下课后的半个小时来进行,结果果然是在预计的时间里完工了。 家里没有传统针车,我大姐二姐的嫁妆有针车,那是那个时代女孩的嫁妆。我和三姐结婚时却已经不流行针车当嫁妆了,应该说是不需要了。因为买成衣十分方便,还有谁要像婆婆和妈妈的时代用针车车衣服呢?没有针车,我全部用手缝,起初常常要老大晨帮我穿针,后来细心的老伴竟然网购了一种不用穿针的针,我觉得那真是神奇的发明。 神奇归神奇,但因为针眼有缺口,缝纫时很容易脱线,我后来选用了针眼比较大的针,虽然针比较长,但用习惯了也不觉不顺手。我缝好了正面的格子,底层再去找新布(买布!不可思议的第一次),然后拿去一家马来裁缝店,请裁缝师帮我车边,人工好像是15令吉 。 修补了第一条百家被后,我不只有那一丝丝的成就感,还有意犹未尽、想再缝缝补补的感觉。我想起阿姨好多年前送我的百家被,那是她唯一的粉红色百家被,也是有几个地方脱线了(她送我时已告知“有瑕疵”,因为她不小心选了几块丝绸布,正方格边边非常容易脱线),于是也从衣橱里搬出来,尝试另一个修补工程。 阿姨的手工比外婆和母亲更细,每个格子大概是5乘5公分,用丝绸布的格子超过20个,修补起来更有难度。我照样拍照、剪格子、分配好时间每天缝一个小时,预计大概两个星期才可以(不)轻松完成 。(明日续完)
4月前
5月前
一、37℃的复读机 周五,天气晴朗,一站式血糖管理诊所如期进行,8号房因此客满。 医生、护士、药剂师、物理治疗师及饮食治疗师在有限的空间里寻找落脚处,纷纷扮起了侦探,在和病人的一问一答中寻找可疑处,势必要找到血糖不受控制的真相。 大家努力地想要结案,声音此起彼落,混在一起成了杂音。偶尔,我会想病人是否听得清楚呢?但那日,有个人一直都在侧耳倾听。 “我有点好奇,你一直重复大同小异的内容,不会累吗?而且他们都不会跟的。”A同事说道。 “没办法,他们的血糖不受控制,在饮食方面的问题都八九不离十。如果会跟着建议做的话,那就皆大欢喜咯!” “我要是你,一定会觉得无趣。”想想也是,付出了努力,但成果的决定权却在他人手里,这工作的成就感该从何来呢?尴尬的气氛在摄氏20°的房里蔓延,气温仿佛骤降到冰点。我必须说些什么,让8号房回温才行。 “我不否认有时是挺无趣的,但只要想到病人可能是第一次听到这些饮食建议,并对他们有所帮助,我就会有动力继续说下去。” 他望了我一眼,微微一笑,不再多言。 哪怕是个复读机,也要保持应有的温度,因为你不经意间的某句话,也许可以让他们重拾健康,到时,这份工作又怎么会无趣呢? 二、Sayang 苍蝇太太爱的语言 A先生的糖尿病史已有10年之久,血糖原先受到控制,近年来却有步步高升的迹象,从单位数攀升至二位数,最后终于妥协,前来接受饮食辅导。 “其实你什么都不用说,我已经知道要怎么做了。你们说来说去,不就是少吃饭,多吃菜,不要吃太甜什么的。我都已经知道了。” 知道归知道,但有没有做,又是两码子事。我不甘示弱地说:“那很好啊!看来你对糖尿病的饮食有一定的了解。那请问你有跟着建议改变吗?” “就是没有啦!那么多美食,我就是控制不住,才会这样的嘛!反正有药吃,怕什么!”我的寻问仿佛踩到了他的痛脚,语调也不自觉地上扬。如果单靠药物就行得通,血糖也不会是双位数的了。 如果辅导继续往这方向驶去,肯定会跌入悬崖。于是我翻阅病历卡,寻找新的出口。 “A先生,你几年前的血糖很不错,可以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找到了,我就往这方向前进。 “那时候我老婆整天像苍蝇一样在我耳边嗡嗡叫,你说我哪里敢不控制。现在还是一样念,只是我已经习惯了,就不当一回事了。”很好,这方向是对的。 “那你觉得为什么你的老婆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一时之间,口齿伶俐的他竟然答不上来,只好低头反复思索。 从他的神情,我似乎可以眺望目的地的景色了。不知过了多久,他猛然抬起头,恍然大悟般说道:“因为她sayang我咯!” 我可以察觉到他那尖锐的语气开始变得柔和起来。于是,我打铁趁热地抛出另个问句:“那你sayang她吗?” “那是肯定的啦!” “既然如此,你应该知道要怎么做了。对吧?” 他若有所思后,向我投来了坚定的目光,我确信,我们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每个人都可以告诉糖尿病患者少吃饭,多吃菜这类的饮食建议,那是什么让食疗师与众不同呢? 答案很简单,我们不只会告诉你怎么做,还会想尽办法让你自愿并主动去做。 三、祝福的粼粼波光 实习期间,同学是名虔诚的佛教徒。一日,她告诉我每当诵经完毕,都可以把功德回向于病人,祝福他们身体健康,早日康复。同学大爱的精神着实让我钦佩不已,至今难忘。 尔后,我也常把祝福话语挂在嘴边,收到祝福的人往往都会点头致谢,脸上一闪而过的惊喜会为每一次的辅导画下完美的句点。 那日,一如往常,我在辅导结束后,祝福一位年约古稀的友族老太太身体健康。她听后,炯炯有神的双眸直勾勾地看着我,眼里的笑意让鱼尾纹越发明显。她静默数秒,没有起身离开的迹象,似乎酝酿着接下来的话语。 不知为何,那一刹那,我大脑里的管理员竟然快速地翻出了某个片段。那是数年前,热心的同学为一个经济拮据的老妇结账后,得到的祝福话语。她祝福友人早日遇到如意郎君,并得到乖巧听话的孩子。这祝福语对我来说,是特别的,并耐人寻味,难道这是友族同胞的祝福文化吗? 我望着眼前的老太太,先入为主地认为她也会说出类似的祝福。 “我也祝福你身体健康。”她悠悠说道,语气就像安抚哭闹中的小孩那般轻柔。 这和我原先设想的不一样。 她真诚的祝福让我内心顿时涌入了一股暖意,两朵红晕在双颊绽放,我似乎看见了光,那如同在《元素方城市》里,在水与火相拥时才会看见的粼粼波光。 原来一句简单的祝福,也可以让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最近几天经常看到报章上刊登荣休教师接受纪念品的照片,其中一张非常吸引我,那是一位荣休教师拿着荣休证书与校长的合影。那荣休证书还有相框,非常别致,是柔州教育局发的。 我感到纳闷,为何校方在荣休会那天没有给我呢?我向学校的书记查询,她告诉我,她打电话去教育局询问,教育局官员说已经发了,接着就没有了下文。我想我如果没有继续问,事情将不了了之。可是,话说回来,这荣休证书有用吗?我心中纠结,没有就没有,要不然就算了。 不久前我要去银行开户头,出纳员说要有工作证明才能开。天啊!我已经退休,哪来的证件证明我有工作呢? 出纳员继续说:“如果能证明你每个月都有收入也行。”我想了想,回家寻找政府给我每个月退休金的信件,那可证明我每个月都有收入。我把信件副本交给银行出纳员,总算通过,可以在那家银行开户头。 有了这个经历,我想,以后我申请某样东西时若要出示证件证明我是退休人士,这荣休证书便是最好的证明。现在不去讨,等到要用时,时间隔久了就很难讨回了。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向校长打听,校长回复说:“我再向教育局确定,如果有了,就打电话通知您。”我再三向校长道谢。 唯一挂上墙的奖状 校长的处事效率真高,过没几天,就打电话给我:“我在您家门口,我要拿荣休证书给您。”我赶紧开门出去接领荣休证书,再三向校长道谢。校长这样忙,还特意送到家里来,我过意不去,其实他只要打电话通知我,我到学校去拿就行了。校长的好,我铭记于心。 我摸一摸荣休证书的相框,简直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客厅墙上,每当在客厅练气功抬头一望,看到那荣休证书,感觉就特别舒服。我似乎回到了童年时光。想当年,大哥获得无数的奖项,都有奖状证明,母亲一一将那些奖状镶了框,然后挂在客厅的墙上。每当亲朋戚友来访,看到客厅挂满了相框,看到奖状都是大哥的名字,都会竖起拇指,称赞大哥是最棒的。事隔多年,我都把参加课程接收到的证书放进文件夹,然后搁置一旁,不再理会。我不像母亲那样重视奖状,认为孩子获得的奖状就是她的骄傲。我重视的是那些奖状对我申请的东西是否有帮助,也许我比较现实。 荣休证书是我唯一挂在家里的相框,看到它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那是柔州教育局给我的祝福,祝福我日后一切安康快乐。
9月前
农历新年过后,儿孙都回去工作所在的国家了。 这几天下着牛毛细雨,让我更加思念他们。正望着天空发呆,邮差来了,他停下摩托车,把几封信交给我,打个招呼就走了。忽然从信封中掉出一张明信片,上面有台北两字的美术地标图画,另一面则潦草的写着几个字,抬头称呼是:爷爷奶奶,再加上一个爱心图。明信片上写道: 爷爷奶奶你们好吗? 应该我2月就会回去陪你们了。 祝健康平安 没有寄信人的姓名和发信日期,语焉不详。不过,我猜想是上两个星期回台湾的长孙寄来的吧! 记得50年代末,我还在念小学时,父亲吩咐当时念初中一的大哥写一封信给外祖父,他开头的称呼是:外祖父大人膝下。 我想不通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难?什么大人,什么膝下?这样多文言文,又要注意称呼又要遵守格式,诸多限制,真麻烦! 念小六时,学校有一门课“尺牍”或“应用文”,教的就是写信的格式:尊称要放高放大、自称要放低缩小、又问金安又祝福、承前要台鉴、启后要顿首等等,繁文缛节,我觉得很辛苦,还好一个星期只上一课。 外祖父收到信后很高兴,又称赞又夸奖,他特别疼爱我的母亲以及我大哥这个长外孙,还拿着那封信给任小学校长的姨丈看呢! 大哥高中毕业后去新加坡工作,一天下午,父亲收到他寄来的一封信,高兴地递给我看。我还记得其中几行字:儿为生活远走他乡,未能承欢膝下,深感不安! 大哥喜欢写作,高中时还写过一篇散文〈又是清明节了〉,以笔名张长野在《南洋商报》的《商余》副刊发表,让小镇的记者、文人感到惊讶。我会爱上文学写作,也是受到他的影响。 70年代末,为了生活,我每个月从南方开车在沿途的市镇推销产品,走走停停到北马,中途在吉隆坡过夜。晚餐后抽空去苏丹街的书店逛逛,看看有什么合心水的书籍,顺便买一张明信片,回到旅馆写几行字,再写上家里的地址,第二天一早出门前请柜台替我寄出。 同事小刘看在眼里,好奇地说:“生意难做,每天都要面对刁难的顾客,你还有这样好的心情?这样的闲情逸致?” 明信片有两大疏忽 当时还没有手机,打电话又很不方便,只好用明信片寄回家里聊表思念之情。信上是写给大儿子收,让他增加生活情趣和一些常识。 一个星期后回到家里,明信片才姗姗来迟,当我从邮差手中接过再转交给当时念小学的大儿子,他好奇地问:“这是谁寄给我的?难道是爸爸吗?” 我哭笑不得,对当时的邮政系统感到无奈! 这次孙儿的明信片有两大疏忽,或许是他的父母为生活打拼,没有从旁开导。一是没有写上发信的日期,让我误会,以为他是在这次回来过新年之前寄出的。信中“2月”的前面应该写上“明年”两个字,免得让我以为他们又要回来,让我空欢喜一场。 无论如何,我还是期待收到儿孙们的来信,即使是一张明信片。虽然底下没有署名,没有“叩头”两个字,如果有加两个字“敬上”会更好!
11月前
年纪小的时候,拿红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每年农历新年必然准备一个新的钱包,把一年的祝福收进去,然后压在枕头下15天,这是我自创的文化。如此年复一年循环,我逐渐成长,红包予我的意义悄然起了变化。 我的家庭文化较为传统,除了农历新年,长辈会在晚辈过生日或某个意义重大的节日给予晚辈红包,因此我家的红包可谓承载了长辈真挚而朴素的祝福。 也许农历新年传统习俗的影响对我而言较为深刻,我年幼时认为拿红包理应是回家后发生的事,无论庆生抑或喜庆之日,总之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刻,红包才会出场。成年后,我恍然发觉红包象征出走的祝福,其真正的意义是给离家的孩子捎来问候。 我是土生土长的槟城人,4年半的大学生涯都在槟城度过。因此我的升学时光,不仅不曾离乡背井,就连最后两年的大学时光,也被疫情偷走。去年年中,马来西亚的疫情趋缓,我幸运地被自己向往的实习单位录取,于是我决定到雪兰莪展开为期12周的实习。那趟实习虽然是本科生涯的最后一堂课,却是我本科阶段唯一的实体课。 出发前一天,妈妈、干爹、干妈、阿姨、舅舅分别为我准备一封红包。我将这些红包搁在行李,拖起来显得格外沉重。当我想家的时候,我会看一看红包封外长辈的留言,感觉自己离家不远。 实习结束后的两个月,我终于迎来毕业典礼,这对家人而言是一件可喜可贺的日子。为此,表姐们和表嫂费心为我举办毕业庆祝野餐会,庆祝我正式从校园里逃脱。离开温暖的校园怀抱,何尝不是一种出走?当天,前来参加的长辈各个再给我一封红包,纷纷感慨金家的小女儿长大了。从长辈手中接过他们的红包,我知道那封红包是鼓励,亦是寄望,但我因为害怕自己无法完成他们的期待,感觉手上的红包多了几斤。 所谓“红包”,其实是惦念的化身。18岁的我曾单独与两位好朋友到云顶游玩三天两夜,妈妈偷偷在我的背包塞了一封写上“一路顺风”的红包。我用红包的钱给妈妈买了一份等值的纪念品。回家后,妈妈斥责我钱不是用来买东西给她的,而是给我额外的伙食费。我听了有些纳闷,不理解妈妈为何不肯接受我的好意,直到实习那回我才明白,原来红包是母亲对孩子的牵挂。 还有一回,我第一次随姑姑返乡探亲,收获满满的战利品,竟然是红包。从亲戚们的眼里看来,我们这一家是家族的游子。爷爷在战乱期间漂向南洋,而后在槟岛开枝散叶,直到老了,再也没有回家几次。亲戚们说,这些红包是给我的见面礼,希望我记得我们身上流淌同样的血缘,记得回乡走访。我带着红包回槟城,宛如完成爷爷奶奶对家族团圆的期盼。 给我红包的人越来越少 最近一次收到红包,是远在吉隆坡的二姨专程托表姐为我送来一封“开学红包”。从幼儿园算起,这是我第6次开学。经历小学、中学、文凭班、学士学位,我已经是学生界经验满满的老学生,没想到二姨竟然把我深造的事情放在心上。这封红包令初为“菜鸟研究生”的我自省,别因为倦怠而辜负长辈们的用心。 小时候老爱在心里嘀咕,为什么我生日时,收到的红包数量比礼物还多?当时的我搞不明白,那是因为家里还有很多人能给我祝福。近3年的新年,我发觉新钱包里装载的红包越来越薄,不是长辈的钱给少了,而是能给我红包的人,一年比一年减少,一个接一个离去。现在的我,称红包为“出走的祝福”,因为游子,总是在出走后才能有一个回家团聚的理由——回家拿红包,再拿红包离家。
1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