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刘放

5月前
到过台湾留学的星马华人,尤其指1980年前那一代,必在当地或离返家乡时听过以下好几首歌曲:1.〈望春风〉 2.〈高山青〉 3.〈杜鹃花〉 4.〈绿岛小夜曲〉 5.〈往事只能回味〉 6.〈月亮代表我的心〉。其中第一首是在1933日治台湾时已经流行,由于歌词本于闽南话,故多以闽南语唱出。其余歌曲则多以中国国语唱出,也常在星马电台如丽的呼声播出。 另两首值得一提的是第4和第6。前者在台曾被看成政治犯之歌,后者则曾被西洋著名钢琴家青睐而演奏过。 我尚未到台湾留学之前,在星马已多次听过的是前3首。大学4年内,对4号比较熟悉,因为不少唱衰政府的都被扣押到绿岛。不过,也有说那本是作曲家周蓝萍所谱写的情歌。第4首是还乡后在本地街头巷尾经常听到的,连我那纯粹受英语教育且无台湾经验的同事,也常常播听这首歌。 其中没被列入的,且在尚未赴台留学时便已常听到的是〈碧潭泛舟〉。那首歌所描绘的是台北市郊新店一个名为“碧潭”的旖旎风光:“山中湖里水中天,壁崖尽倒悬……桥影乱,桨声繁,高歌划小船。莫愁、玄武两湖边……何时人月圆?” 那时我虽对这首歌念念不忘,却尚不知道作曲者是于1958年从台北移居至马来亚联合邦的新加坡的沈炳光。更奇怪的是,毕业几十年来我到台湾参加会议及教书时,都没听过任何人唱过或弹奏过这首歌。 在2000年我随台大医学院的教授们到宜兰游玩。在游览车上有位台大副校长哼起中台民谣,如〈掀起你的盖头来〉〈沙里洪巴〉〈杜鹃花〉等等。我顿时为之耳目一新,因那都曾是国民政府的禁歌,乃请问他是哪来的侨生,和有否听过〈碧潭泛舟〉这首歌。他有点开玩笑的以台语说他是“彰化”的侨生,但没听过那首歌。彰化是台湾的一县。 在2005年初我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常会到园内成功湖旁的学生活动中心去练习钢琴,〈碧潭泛舟〉是必弹的歌。有次感到有些人在我背后,便稍停手,回头发现是几位女学生,便问她们有没听过〈碧潭泛舟〉这首歌?回应也是“没有”。 退休后每次练琴时,也必弹这首歌。似乎要弹到我了解为什么台湾当地人对这首歌那么陌生为止:为寻找人月圆的泛舟人,要划到对岸的莫愁、玄武两湖,抑或太平洋彼岸?
8月前
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后的首个重要课题是经济与工业发展。与此紧扣的是人才,如一般大专的毕业生,尤其是理工专才。教育学位于此便若隐若现。他们中不少千山独行,也有不少试图陆地行舟,比较多的在阴影下默默地逆流而上:所踏上的都是一条既漫长又崎岖的难民路,只因书包里收藏着的是一张不被承认的文凭,有技士学士硕士博士。 其中,学士文凭是根基,之后更高的学位有被政府一视同仁的,又有被另作考虑的。至于个人选择方面,是身不由己(奖学金)的或是自有主张(家属资助),很难说得清楚。 总之,持有这类文凭学位的,不妨称之为“夜行侠客”,而其中研读理工的则可尊为“夜行军”。 教育学位的面向 在该时,读大学已是很了不起的事,尤其是能进入国内唯一的马来亚大学,或大英国协的大学。比较没那么了不起的,是进入南大、香港、台湾的大学。那时中国尚未开放。英属香港的学院乃指尚未合组成日后的中文大学的新亚、崇基、浸会书院。岭南和珠海也招收海外学生。 至于由南洋到中国大陆留学的讯息尚相当缺乏,仅知道他们是多从印尼走单行道回国的归侨,如北京大学的梁英明教授。归侨中另一位为北大副校长兼法学院院长罗豪才,他是1950年代的星马侨生。 几乎在50年后,大马的华校生才开始陆续前往大陆攻读高级学位;陈美萍和潘永强分别获得大陆清华和复旦大学的博士学位,安焕然是厦门大学的博士。后两位乃是在本世纪的夜行侠,陈博士是正规军:马大学士。间中也听闻过千禧年初还有数位大马学生就读于北大,梁靖芬、詹缘端乃其中两位。 一般说来,马大对非大英国协大学的学位,似乎并没与时共进。不过,槟城的理科大学曾聘用过好几名南大生任教,直到退休。董玉炽和管启新两博士便是一例,却不知他们自觉是夜行军还是正规军。 大马的工业化是否得益于夜行军,尚有待了解。但可肯定的是他们对非官立的中小学,和4间私立的学院(拉曼、南方、新纪元、韩江),提供了大量的师资。该类教育机构的存在,对大马一般的社会素质应有正面的影响。优良的社会素质,当然是吸引外国投资的重要条件。 其实,当时台湾还设有一年半载的短期技术训练班,数百名星马的华校生已受训成为技士。电脑科学刚萌芽,正是其中一大吸引力,斯时电脑算命给相术带来了新气象。这是一批被忽视了的行业发展生力军。 同一时段在新加坡,其民事服务及高等教育部门对华文大学的学位多作弹性处理,且倾向于开放。也因此理工专科的夜行军的贡献,也得加以表扬。 就校刊资料所示,南大首几届获得西方博士后回母校任教至退休的,数目庞大。在70年代已担任高级讲师的便有郑奋兴、周金麟、李秉彝、高立人、高初人、许乐斯、陈旭明、丘才新、雷永泉、曾传仲、陈国璠、张浩棠、梁国新、陈圣齐等等,都是当时炙手可热的电脑、数学、植物学专才。他们中有被承认的大英博士,也有不被承认的美国博士。 约同时期亦曾任教于南大的,是赴港台留学的两名怡保人,刘伯松和张弈善;可惜没作久留。曾尝试负负得正算术原理的夜行侠便有黄枝连、王润华、赖瑞和,他们都赴美攻读另一个不被承认的学位。赴港的夜行侠客还有吉隆坡的文青周唤和怡保的钢琴家林挺坤。 新加坡独立后,本来的马来亚大学迁校到吉隆坡,留下更名为新加坡大学的,得开始张罗,尤其是建立被搬走的工学院。它的第一位院长周书涛和一大批教学人员,多是拥有美国大学工程博士的台湾留美学生;李成烈教授的印尼背景是个例外。第一位英语源流的新加坡留美工程博士迟至1973年才回校服务。 工业化的面向 新加坡因建国(1965)需要而聘请了大批理工人才,也因此吸引了日本和欧洲科技的进驻,在裕廊开设了工业区。那时正好碰上早期的(1960-1968)马来亚留台的理工毕业生。所知怡保的较多,如梁潜昌、李冠芳、李保章、王治平、张天昌、黄满城、罗南昌、苏汉发、许振明、游汉维、汤福增等等。在台专攻农业的新加坡高安顺,其在美化新加坡的景观方面正好大展拳脚。该时期管理新加坡农场的南大生,如槟城的梁普照博士,来得正逢其时。这都是楚材晋用的实例。 此外,据说早期有数名马来亚侨生就读于台湾国防医学院。较后还有4知名的医科毕业生:读医事技术的罗权光、医学系的林福春、辜健智、廖宏强等。已知辜医生在新山行医。廖医生仍留在台湾医院工作。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的主体经济首选人才。尊他们为夜行军一点不为过,他们其实是夜行侠的核心人物。夜行侠者乃涵盖一般人文社会学科的专才,因数量庞大,只得割爱。已知在新加坡政历史博物馆的林孝胜,国大的许统义、许国华和黄贤强。 南大学位的不受官府承认,多年来都是一个争论的议题,可由傅孙中于1984年编纂的增订本窥见一斑。无论如何,从1970年起,新加坡已开始接受华语人才进入新加坡大学执教;所知其中两位为留学台湾的物理、电脑专家郑汉川,和读化学工程系的张华群。 再者,南大生中的张浩棠、梁国新、许乐斯等等,曾分别担任过南大及国大的电脑中心主任。后来承继中心主任并任教于系统科的林卓旺,据说是当时唯一专攻电脑博士的南大生。 这批于1960年末在新加坡偶然形成的工业夜行军,和在大马散布各学术、教育机构的夜行侠,至今已徐徐老去矣。 夜行侠的日光灯 在大马的夜行侠目前依然在默默地摸黑奋斗,冀望有朝一日会时来运转,获得中央的器重。在新加坡的夜行军,在千禧年初已“间接地”受到当地政府的赞扬,颁予“建国先驱”(Pioneer)的荣誉。那本是颁给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的,授予条件是他们在2014年时满65岁,且在1986年已成为公民。这岁数与大马和印尼华裔负笈台湾年代相当吻合。这当也涵盖了南大首几届毕业生。在社会、医疗、经济方面,先驱者是享受到实质的优惠的,如公共交通收费及公家诊疗所的折扣等。也算是迟来的荣光 ,且他们过去在语言上所受到的歧视多少平息了。 若记忆尚良好,在1970代新加坡曾在这批夜行军聚集的裕廊镇湖景区兴建了好几栋公寓,以让他们安居。因为地点靠近南大校园,算是巧合,不少在该校工作的教职员也住在公寓里。那儿毗邻比较繁华的文礼镇,故在周末或大日子时,到处都可听到华语对话。在华人新年期间,在文礼镇便看到大批又大批的马来亚华人等侯长途巴士还乡。我在1978年就为这批夜行侠夜行军写过一首新诗,兹节录如下: 〈文礼园、除夕泪〉 生产力队伍已开进文礼园的灿烂灯光, 工业化填满了他们的行囊……, 第一串鞭炮将在家乡的猪寮燃上……, 来,让咱们趁早把青岛啤干杯。 也不必理我们呵,牛车水的兄弟, 店子关门咱们就走,走向长堤。 在2022年8月18日,新加坡前任外交部长杨荣文在一个访谈时,就外界要求官方承认华文一事回应说:现代已不能忽视华语的国际性,政府可选取或设立特殊华校,以发展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华语华文。这无疑会给夜行军的先驱者带来一盏日光灯,影射出夜行军建国以来的贡献。
1年前
日本南侵,继以中共统治大陆所激起的重大社会政治变迁,可证诸于英国殖民之下的海峡殖民地,马来亚联合邦,独立的马来西亚,以及在1965年从中分离出来的新加坡或星加坡。后者虽曰一分为二,其后多年的民间交流仍然频繁。在加拿大的“北美星马同学会”,在台的“星马留台同学会”都没改名。在星马本地华文文艺圈的交流,依旧是“星马一家亲”。这个观察乃根据个人的记忆与经历,和以下几本中肯中立的著作:林春美、马仑、黄锦树等 。 基本上,这儿仅选取至2013年仍有文艺作品发表的老辈作者群,或稍有例外的旁及。但暂不包含鲜从事文艺创作的文学历史、评论家。 群中极受两地作家仰望的有槟城的温梓川、萧遥天、星洲的方天、孟毅、连士升。中生辈且著作经常上报的作家,不论地区,有陈慧桦、李苍、林木海、萧艾、淡莹、山芭仔、温任平、鲁莽、周唤、马汉、周灿、林方、英培安、陈瑞献等等。诚然,马仑于1979年所编著的《马华写作人剪影》及随后的修订版,不偏不倚,几乎包揽所有上世纪80年代前的马华作者,不论其左右翼。当年的好几位文青创立过海天诗社、天狼星诗社、星座诗社、五月诗社等。甚至还有收购报馆以提倡文艺的文青。由于我在1970-80年代忙于学术本科的研究和教学,几乎与星马文坛脱节了。故这时段纵是我的学生辈,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他们中已享誉星马文坛的有尤今、梅淑贞、马盛辉、潘正镭、希尼尔等。 值得一提的,也算例外的是出生怡保的南大中文系的尤今(谭幼今),她已出版了两百多本散文小说集,有不少还是在中国大陆出版的;这显示星马文坛已逐步离开冷宫文学的阴影了。怡保的潇凤,身居国际汉诗社的副主席,在提升大马的文艺国际性,可谓任重道远。据悉,黎紫书、梁靖芬也正往这方向进行,我们拭目以待。他们可能在1980年之后才出道,因在马仑1979 年的书中并没提及此四名作家。拙作《与智者愚者同行》(2019)或略有补充。  写作人野餐会 我虽没正式参加过星马各类诗社的活动 ,却参加过学生周报暨《蕉风》举办的作者聚会活动,如第一届的“星马青年作者野餐会”, 时为1961年3月18至24日,地点是波德申的清风阁。另还有一次是在邦咯岛。我在前个集会上认识了许多各地的文友如鲁莽、端木虹、马汉、辜健智、冰谷、年红、慧适、陌上桑、游汉炳、游汉维、张齐清等等。丁善雄那次受邀但没出席。会后出版了纪念刊,内包含了十多幅活动图片,以及36名参与者60年前的肖像。之后好多年他们还活跃于星马文坛。马汉在追悼张齐清一文中也报道了全部参与者的姓名,以及他们俩为落实发展文艺的意愿而收购了霹雳州的《建国日报》。他们之间更不分彼此,更遑论星马分隔,皆把感情浸淫于文艺中。 不亲的倒是互相猜忌的左右翼文人。由于报刊多接受同翼文人的稿件,投稿人可说没多大的选择。那是上世纪的事了。 在1950年代的星马文艺圈里,文艺活动多附属于报刊,偶有杂志。该时代的《星洲日报》左倾,《光华日报》右倾,《南洋商报》比较重商。销路较广的文艺刊物有《蕉风》和《学生周报》,两者皆被视为反共或第三势力的刊物。这些刊物几乎全由中国本土或香港南来的报人、文人所把持着。大家比较熟悉的便有方天、连士升、李星可、力匡、原上草、黄思骋等。他们的政治背景被分成三大类: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支持者,以及中立的第三势力。顺理成章的星马的作者便被冠以左右翼等之称谓。而出版《学生周报》和《蕉风》的友联出版社则左右不属。 星马分家后,两家大型的华文报章也逐渐各自改变编辑的方针,以适应国情。新加坡原来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更直接地合并成为《联合早报》。虽曰国别左右翼的老牌文人已逐渐趋向左右逢源的境地,两地的文青却以国别的作家协会彼此划定奖励的底线。 个人在六年级时便参加学生周报社(1969年后又改称为学友会)的各类文艺活动如合唱团、办壁报的文艺组等。与许多会员一样,我对蓄意赞扬劳工的诗文作品不太感兴趣,只因那类诗词过度的口号化,与政治倾向无关。    台马一家亲 际此,值得回忆的亲家多年后似乎已被“台马一家亲”替代了。大马旅台文艺作家如李永平、张贵兴、陈慧桦、林绿、黄锦树、张锦忠、李有成、钟怡雯等约三十多名文艺作者的作品 ,出现在黄锦树等三位于2014年主编的《我们留台那些年》。接下来于2022出版的巨著《马华文学与文化读本 》中,其文青数量激增。虽然他们好些已选择定居台湾,却经常回娘家,更经常为大马报章撰稿。总之,与星马本地文人之交流非常融洽。 诚然,这儿并没提及台湾更早期的著名文艺作家如余光中、司马中原、痖弦、琼瑶、李家同、张系国、李敖、柏杨、龙应台等。虽然他们的作品在星马很流行,有位也被引导编选过【南洋文艺】专辑。可惜他们中有完全不熟悉星马文化的,或有视星马文艺为冷宫文学,或有从没写过文艺作品的。文艺本质本来就不是科学,但编选不科学的文艺作品却须科学化,岂可蓄意以偏概全?多年来他们所选编的星马文艺全集,全不全? 本文仅涉及经常撰写诗歌、小说、散文的文艺作者。专攻文学史料、编撰他人作品集、时事评论的专家,可另文讨论。
1年前
记得孩提时曾在怡保市郊一个小聚落住过两三年。有间近邻的门口挂着一个“赤脚大夫”招牌。那时只知道常常有朗朗的读书声传出,如“人之初性本善”。虽无缘目濡,却收益于耳染,故后来回想才知道那是间私垫,所用的课本乃是当时很流行的民间通俗启蒙读本《三字经》。其内容多源自或引自古代的四书五经,如《礼记》。 《三字经》开宗明义第一句便宣示人本性是善良的。在家人呵护及与外人接触之下,却有小孩逐渐偏离了本性。 本性善良与否,先哲们如孔子荀子庄子等都各持其说。重要的是,本性是否可被移转,以至受教者彼此因道不同而不相为谋?抑或所移转的不是本性,而是外在的近朱近墨的渲染行为? 答案就在接下来的“笱不教性乃迁”和“人不学不知理”两句,都强调教养,以免孩童近墨学坏,即性格变质。一旦学坏了就得改过自新或弃恶从良。启蒙读本所引述的例子,乃那位为其村除三害的周处,而其中一害却是他本人。传言他溺死而复生后却以好人的姿态出现。即谓,行为变好了是因为他回复其原本的善良性格。不论善恶或恶善,原义是转性了。其实,真正移转的是行为,不是天生的性格。 另一更广为流传的例子便是孟母三迁,她为此断机杼而迁至学校附近为止。一般说法乃孟母觉得孩子与庙宇和菜市场为邻,其本性会变坏。 上引数则在指出,相信本性可被环境改变的大有人在。不过,从现代的社会科学观点来分析,善恶应仅是一种社会授予特定行为的价值观,是嫁稻粱之标签予本性,而性向的本质未曾改变。民间流传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谚语其所指乃包装行为,而不是性向本质的改进。 / 天意与人意 / 以不可逆转为准,天意可分为二 :天下大势和个人性向。前者的更替,可见诸预言者的直觉,如印度的神童们;有观察行星天象的如孔明、刘伯温;当亦有深耕此类论说的相命师傅。 一般上,他们会认为时势更替有其“定数”,而不是经由分析而计算出来的数据。定数是不变的天体物理,天意也。 另一类天意,即人类的个别生物和心理构造,所围绕着这个定数的便有近亲遗传因素如智力、癌症、失忆症,以及本主题的“性向”。 数宗人类学追踪研究记载了孩童性格发展的规律。其中最详尽的应算纽西兰一大学团队花了44年的追踪研究。它所追踪的是一组群在1972、1973年出生于该国小镇的千多名儿童。其结果迟至2019年才逐步正式公布。 研究者是以6个测验项目来衡量个人性格和气质,如自制能力。他们先探测该组群在3及7岁时的性向,从而和他们日后成年时的性向/行为作比对。这研究的结果与华人的“三岁定终生”和“本性难移”的谚语巧合、吻合。接下来是更多与之吻合的民间文学或文艺的描述。 民间一般的说法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向的改变远难于改朝换代。比较轻松且富有诗意和基因意涵的,却是马盛辉发表于星洲日报(2021.7.30)的现代诗题目〈我领养了小时候的自己〉。它与下述的一行英诗有异曲同工之妙:The child is father to the man。 / 天人配合:我才有用 / 我既有才,又必须谋生。若说秉持一天性便可操作各种行业,那是天方夜谭的万能性向。无可置疑的是,成就满足感或适才适所的感受,才是人类所期望获致的。这种感受只衍生于一种情况:天人配合。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性既已定,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便是去谋求符合个人性向的事业。李白在〈将进酒〉也强调能浮满三大白酒量的是天生之才,也是有用之才;他们岂是等闲之辈,乃是天生的状元也,酒仙也,酒鬼也。与之最佳配搭的当然就是饮料行业。 反之,若谋求与天意不符的工作或择侣,那情景会如俗语所谓的“入错行”、“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同床异梦”等。《三字经》有载“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醒世名句。不过,给养、教的传统诠释是仁义道德。以现代的观点来分析,不教或教不严所指的应是他们之未能将性向和行业配合,或磨合。 要是天人配合得天衣无缝,那必灿开民间所谓的“行行出状元”的期望。要达至这境界,教育界名言“因材施教”乃是关键的步骤。此亦印证了《三字经》所言“玉不琢,不成器”。具体的是指按照个人性向由行家给予专业的训练,现代的行家便有工艺院校、大专科系、研究院的分类研读。 琢磨后的玉石始可成器。若要成为“大器”,要出类要拔萃,那就得领悟孟子的名言“天之降大任予斯人也”中所提供的好些磨练的条件,如苦其心志等。实质上,那境界已超出一般“行行出状元”和“成器”的运作层次了。 前述追踪研究有说:缺乏自控能力的儿童注定日后会失败。比较恰当的说法应是:社会上没有多少行业可安置缺乏自控能力的人。如说孔武有力的属于此类,除了黑帮打手甘之如饴外,或也有安全人员、保镖、拳击师,屠夫、警察、军人等。岂可轻言失败? 若养不教和教不严的都无知于天人相配这回事,致害你在职场情场饱受挫折,这事何时了得?若须等到孔子所言知天命的五十,或“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运作时,这似乎又嫌太晚了。 当然你可以提早获知天命,迷信一点的,不妨请教相命师傅来解读你的生辰八字、摸摸骨、看看面相。 总结所述,个人的性向是天命,只有天而不是谁改得了的。亦不是返璞归真的移去饰物显出真面目;那是一对一的伪与真。性向是各类好的与坏的行为的公约数,不论做好事或坏事,不论天生是泰斗或阿斗,不论近朱赤近墨黑,都心安理得,各自满怀成就感。 另一方面,可以随时更变的是你的行业,你的伴侣。你可以更改到适才适所,至天人配,至天仙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