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12:43am 13/09/2021

陈静宜

沙茶酱

沙爹

陈静宜

沙茶酱

沙爹

陈静宜/沙茶酱,被低估的酱料

陈静宜(台湾)

编按:本刊专栏作者的新书《喔!台味原来如此》书名虽然说的是台味,但许多也是马来西亚华人食物,如蚝煎、四果汤、曼煎糕、芋头饭、光饼、干盘面、豆花多达20种食物……

【读家】这次获得陈静宜授权,摘录了这篇文章。还不赶快一饱眼福?

ADVERTISEMENT

▲各地对于沙茶酱的诠释不太相同,汕头人会把沙茶酱用在干粿条、干捞上。(图片为作者提供)

是台湾人生活的一部分。吃肉羹、鱿鱼羹要来上一瓢沙茶酱,吃火锅也一定要有沙茶酱,沙茶酱还是主妇的好朋友,是家庭常备良酱。

沙茶酱跟咖哩一样,是由不特定辛香料组合而成的酱料。我们常见华人食物传播到东南亚,进而影响当地饮食文化,然而沙茶酱却是少见从东南亚传入华人圈,且经过演绎后被华人大量且广泛接受的异国酱料。不管传播版图、制程或风味来说,都可说是酱料界的成吉思汗,台湾的酱料王。

让我们倒带一下,台湾的沙茶酱是从何而来呢?是在1949年之后,一批潮汕人来到台湾,让沙茶酱进入了我们的饮食生活中。那潮汕又怎么会有沙茶酱的呢?是由在印尼、新马一带经商的华人,返乡时带回潮汕、厦门,经过在地化改良调整风味与配方后,变成中国版沙茶酱。一路回推,便可发现印尼的酱(Kuah Satay,读音:垮沙爹)正是沙茶酱的原型。

整理起来可以发现:有印、新马原版的沙爹酱、潮汕风味沙茶酱、厦门风味沙茶酱、台湾版沙茶酱,还有一款是新马版潮汕风味沙茶酱,这是印尼、新马一带经商的潮汕人,又把已经被中国化的沙茶酱又带回印尼、新马,至少演绎出了5种不同地域风味的沙茶酱。

我把这五种风味的沙茶酱摆在一起品尝后,发现个别差异——原版沙爹酱花生味重,甚至还能吃到花生颗粒,偏甜辣;汕头的也是花生味浓且偏甜、厦门的虾味强且偏辣、台湾的扁鱼味重且偏咸、马来西亚潮汕移民版的整体饱满平衡,这些沙茶酱的风味,像是一种大数据统计,呈现了当地最大多数人所能接受且认可的风味。每款沙茶酱都有自己的生命,长出独特的特色,所谓天下无正味,这正是食物有趣之处。

◢沙茶酱的流转与人的流转

我对大马潮汕移民后代的朋友陈爱玲说,“同样是汕头沙茶酱,你们家的跟汕头的味道不同。”她说道:“味道已经转了三手,一定是不同的。”

第一手是印尼的烤肉串沾酱。第二手是中国华南沿海移民,清末民初受战乱、经济因素前往印尼、新马经商或开垦,返乡探亲就顺道将沙爹酱带到潮汕与厦门,进而演变出中国版沙茶酱。

第三手则是潮汕与厦门的侨民,又把中国版沙茶酱带回马来西亚,陈爱玲家就属这类,在原本潮汕沙茶酱的基础上,再加入南洋的色彩。她回忆起童年,“制作沙茶酱是槟城潮汕人一年一度的盛事,香茅要除去外皮老梗、姜黄要去须根、清洗,在没有调理机的年代,就只能用石舂慢慢捣,还要用到印度阿三哥现刨的椰子丝。”这与在地原版的沙爹酱又不同——原版的不放扁鱼,用棕榈糖提甜;而陈爱玲家版放了汕头沙茶酱才有的扁鱼,并以冰糖提甜。但与真正汕头版沙茶酱也不同——潮汕版不放香茅、椰丝,而陈爱玲家版放了这两者。

一个酱料经过时间、空间的与人们之手,辗转重新回到马来西亚,它还是它,但它也已经不再是它了。族群也是这样,中国人到了南洋落地生根,经过了两、三代,说的还是华语,不过已经不是原本的中文,而是夹带马来语、福建语、英语等多语言的华语;身分认同也发生改变,马来西亚华人的自我介绍往往是这样:“我来自中国,但并非中国人;我是马来西亚人,但并非马来人。”


◢一探各地如何诠释沙茶酱

各地对于沙茶酱的诠释也不太相同,汕头人会把沙茶酱用在干粿条、干捞上,还会炒沙茶牛肉、作为火锅沾酱。台湾人家庭使用沙茶酱大致是一个品牌用到底,厦门人十分重视沙茶,除了买在地品牌的沙茶酱外,还会买东南亚进口的华人沙茶酱或沙茶粉,回家再自行调配成独门沙茶酱。

厦门把沙茶运用在沙茶面、沙爹肉串上,沙茶面是以沙茶与猪骨为汤底的面食,目前已成为厦门名小吃,我觉得汤头很迷人,有点像南洋咖哩叻沙。

老牌店家多数会自己熬煮沙茶,因为这关乎一家店的成败,除了配料,炒制过程也很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反苦。我探访的店家都视配方为机密,倒是有朋友愿意跟我分享家庭配方:厦门人煮沙茶面,除了放市售的沙茶粉之外,还加了花生酱、淡奶、椰奶与椰丝粉与黄咖哩。

马六甲华人对沙茶酱用法很豪放,除了沾酱外,还做成名为“沙爹朱律(马来文:Satey Celup)”的火锅,由于是潮汕人首先推出,因此又称为“潮州沙爹”。

◢台湾沙茶酱就是潮汕移民味

1949年前后有部分潮汕人迁居台湾,台湾沙茶味的传播跟潮汕人、历史与地缘性有密不可分的关连性。当时国民政府抓伕拉丁,流传一句话:“胡琏胡琏,剃头免钱。”当兵要剃头,指的是胡琏兵团掳人充军之意。

这些非自愿离乡背井的潮汕人下船后,因不愿从军鸟兽散,隐姓埋名低调度日,当时基隆、高雄的哈玛星与盐埕区都是他们的落脚处,其中有些从事中药材进口买卖,沙茶酱使用到大量辛香料,在乡亲的人脉基础下,货源相对取得便利,间接促成了潮汕人让沙茶酱在台湾诞生。

台湾吃得到咖哩炒面、沙茶炒面,但少有咖哩沙茶炒面,基隆就有这种特别重上加重的口味。基隆市复旦路上至今有三德、老林等四家咖哩沙茶专卖店,“广东汕头牛肉店”公认是现存最早的一家,来自广东汕头的林广省早年在基隆下船,率先将沙茶加入咖哩调味炒菜,浓重咸香,一传三代。

最常见的还有汕头沙茶火锅,台北的清香广东汕头沙茶火锅、新竹的西市汕头馆(总店)、高雄的天天沙茶火锅、味味香食堂,还有台湾沙茶酱品牌之祖的牛头牌沙茶酱,都是由潮汕人所创,他们在台湾各地散布了沙茶味。

陈爱玲提到沙茶酱时说,有些配方适合用来当载体,如洋葱、红葱头、椰丝、香茅等,让属辛料的辣椒、姜黄,属香料的丁香、南姜得以依附、堆叠,制作出层次与厚度。

我觉得很有意思,原来不是把配方全堆到一块就可以,而是有些食材的作用像肉体、有些食材的作用是释放香气,香料释放出来的香气犹如灵魂,灵魂需附体才能发挥功能,才能与人沟通。

一直以来,我们把沙茶酱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要不牛头牌、要不义美、清香号,但是我们会不会太常接受工业制品,而丧失自己与香料对话、与家族对话的机会?是不是可以在原有风味基础下,创造更多的可能?加一点自家配方,当沙茶酱与自身发生连结,就不只是有味道的酱料而已,还是有意义的酱料。

●陈静宜9月19日(日)2PM-3.30PM办直播,主题:走进薄饼、蚝煎、豆花的原乡——喔,“原”来如此!
●会议链结:https://meet.google.com/gsv-txhr-iep
●提醒:须先开设google帐户(免费),才能进入直播讲座现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